中西方近代史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24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 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以期富国强兵 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一些论调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自两汉以来,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初步的交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国的关系,东汉甘英最远抵达波斯湾,虽然从地理上相对来说也是中国的西方,但还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西方。
直到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帝国)安敦王朝派遣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中国与西方才算有了直接的接触。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与西方世界也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尤其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但这些时期内,由于古代世界生产力与交通的制约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上中国古代后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西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均大大受限,双方对于各自的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想象,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更是由于时代转型的需要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因此,在前近代,中西双方,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处于一种虚幻的状况,直到19世纪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19世纪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已经确立了对东方世界的优势地位,技术的发达和实力的强大使得西方得以直接有力深入东方世界,作近距离以至零距离的观察,从而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国的美好想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虽不无感性也更为理性的更为真切的印象。
这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定型的关键时期。
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一书中,人们可知,在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受耶稣会士报告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宽容推崇备至,还特别赞美中国的手工制品,尤其是陶瓷。
这些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而同时期的英国虽然也出现了类似推崇中国的现象,但热烈程度稍低,甚至还出现了与此对立的声音。
这与英国在中国贸易中受到的挫折有关。
此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更加迫切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严重阻碍了英国意愿的达成,尤其是18世纪最后几年马戛尔尼访华目的的落空之后,西方对中国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充满梦幻的盲目推崇,而是多了批判的眼光,尽管这种批判是基于个人在中国的体验。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近代中西方军事能力差距的思考★ 丁勇俞浏姮【摘要】摘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首次世界性变革,对中西方社会的影响差异巨大。
这种差异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迅速全面体现出来,军事能力方面尤为明显。
以史为鉴,探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中西方军事能力差距的原因,对于研究当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位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期刊名称】军事历史【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4【关键词】工业革命军事技术军事理论中国西方列强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格兰中部地区萌发,尤其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后,技术革命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从手工劳动向大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世界军事革命史》,上卷,20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近代史时期里(19世纪40年代至十月革命前),中西方社会的军事能力差异呈几何级数发展,这一差距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西方军事领域的正面交锋起暴露无遗。
在西方社会强大军事能力的侵犯下,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文明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杨公素:《晚清外交史》,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历史上的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大一统状态,这种状态离不开强大军事能力的支撑,在封建王朝里的数次盛世中,中国的军事能力更是较长时期处于世界的领先位置,但为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军事能力就被西方国家全面超越了呢?一、技术领域的差距迅速拉大,是这一时期中国军事能力全面落后于西方的直接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274~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科技对军事能力的提升有着最为直接和高效的影响。
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上天下海只能存在于神话故事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畅游大海、遨游太空、探索地下,都逐步得以实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界上首次全球性的技术领域内质的跃升,人类文明史上的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望其项背,其最显著特点就是把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用机器劳动代替了人的劳动,这一时期甚至被命名为“机器时代”。
《对比近代中国广告和西方广告发展异同》姓名:系别班级:对比近代中国广告和西方广告发展异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所以同时把近代各种近代的广告形式带进了中国。
但从客观上看,这却把中国的广告推向了近代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外各种新的广告媒体也在中国出现。
所以近代列强入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广告发展的种类和方向。
在西方,霓虹灯1910年创始于法国。
当时巴黎就有商人用霓虹灯作为店面装饰来招揽客人,1920年,美国开始有广播电台开始播放政治广告。
随后几年,电视台也在西方出现。
彩色电视机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所以,电视的优越性很快就成为了西方广告的传播主力。
那近代中国的广告是怎样发展的呢?在近代中国,第一份中文报纸于1862年创办,并开始刊发商人广告业务,直到1922年止,中国的中外文报纸已达1000种,报纸广告迅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媒介。
1853年,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出版的《瑕边贯珍》是鸦片战争后最早的中文杂志。
商务印书馆在1904年创刊的《东方杂志》不但历史较长,而且刊登了不少广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舶来品广告。
所以在近代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告的主要媒体是报刊报纸。
1922年,一个叫奥斯朋的人在上海造了一座电台,从而揭开了我国电波广告的序幕,但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广告是在1927年,由新新公司办了一座50瓦特的电台,播送行市、时事与音乐。
1926年上海南京路伊文思图书公司的橱窗里就有从国外带进的皇家牌打字机霓虹吊灯,其后有外商在上海开设霓虹灯厂,规模较大的有丽安电器公司,华资电器公司也在此后相继出现,并为广告公司制作霓虹灯广告。
后来霓虹灯发展成为设置在主要街道上的大型广告。
除此之外,还有路牌广告,电车广告,公共汽车车身广告等。
这些广告媒体,开始是由来华的外商和舶来商品采用的,后来民族资本家也相继采用,特别是一些日用商品。
中国古代史: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繁荣(远古—1840)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Array政治: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从分裂走向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内外朝制度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农耕文明)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手工业:春秋战国开始,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商业:商朝,商人;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统一度量衡;西汉丝绸之路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走向正统地位;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汉字、文学、书法、绘画、歌舞)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220——1368)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发展、民族大融合1、魏晋南北朝:三省制、九品中正制;(民族大融合时期)2、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3、宋朝:二府三司、文官、通判、转运使;4、元朝:行省制、宣政院(宣慰司)、澎湖巡检司;5、民族大融合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与繁荣(江东曲辕犁);宋朝,经济中心南移。
手工业享誉世界;宋代商业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大……;思想科文:儒学的成熟与转型(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科技发展:《齐民要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突破及外传、《农书》、简仪、《授时历》文学艺术:《搜神记》;唐诗、宋词、元曲;书法自觉阶段;顾恺之、士大夫文人画“以形写神”绘画理论;宫廷画派、画学、风俗画;文人画(写意)突出。
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8世纪)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关系的变化进行概括。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1一、政治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威慑和侵略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这些条约规定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此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政治干预,支持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镇压中国的革命运动。
因此,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预,导致中国主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
二、经济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剥削。
他们强制中国开放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资本,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和封锁,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经济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掠夺和剥削,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和停滞。
三、文化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列强通过传教、教育、文化输出等方式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同时,中国也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因此,文化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2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容概括如下:1.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逐渐从鄙视西方转变为接受西方。
这一转变的原因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等。
中国近代化于世界近代化比较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梳理的填写说出中国近代化与世界近代化的历程。
2、通过列表比较认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民族独立于祖国统一是前提与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
重点:中国近代化探索 世界近代化的历程 难点:中国近代化探索 世界近代化的历程 一、中国的近代化探索1、经济上的工业化——( )和( )2、政治上的民主化——( )和( )(2)、 (资产阶级革命派)3、思想文化上的“西化”(2)其他思想1、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 。
(1)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 基础。
(2)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 ,为 在政治上取代 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 ;也促进了传播启蒙思想的 、 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3、经济工业化、市场化----通过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提高,人类先后进入“ ”、“ ”、 “ ”。
【知识拓展】1、 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和历程感悟(1)特点:历经了由 层次( )到 变革( 、 )再到 变革( )的过程。
是一个 、 、 、 的过程。
(2)感悟:中国人具有 的精神; 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 ,只有 。
2、 中外近代化历程比较(1)西方近代化历程(如英国),是经过 ( )、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然后才开始 (工业革命)的。
(2)中国近代化与之相反。
先开始阶级工业化( ),然后开始政治民主化( 、 ),接着是思想民主化科学化( )。
3、 大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1) ;英国 、法国 、美国 等。
(2) :日本( )、俄国( )等。
【开放问答】1、 中国近代化启示:(1) 只有先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2) 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 、解放 ,更新 。
(3) 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 要先行。
2、 结合美国的南北战争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
(1) 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维护 ,反对 。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③方式上,中国是在办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