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 格式:pptx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62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点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一)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1、素质的特性: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2、素质的构成:个体素质分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大类。
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
3、记忆:素质结构体系(图)-P6(二)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1、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2、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别理解即可。
前者有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限制。
3、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选拔性、配置性、开发性、诊断性、考核性4、人员素质测评的特征:评定、诊断反馈、预测5、马克思曾说过:人来到这个世间没有带着镜子,他总是习惯于拿社会群体当镜子来照6、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基础、重要手段、尺度、效果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一)胜任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胜任力理论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对胜任力研究的贡献(二)胜任力理论比较【超级重点】识记:胜任力的定义与基本属性,有关胜任力的洋葱模型、冰山模型、梯形模型、金字塔模型,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主要数据收集方法理解:按照不同标准所划分的胜任力的类型,胜任力的有效绩效模型1、胜任力: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高绩效者所具备的可以测量与开发的个体特征,它们能够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其中有潜在的个体特征,也有外显的个体特征。
2、胜任力分类3、胜任力结构模型:冰山模型:P40洋葱模型:P41梯形模型:P42金字塔模型:P43有效绩效模型:P43作用:对于管理绩效有积极作用其他应用模型不考4、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方法及优缺点文献查阅法、焦点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工作日志法、职业分析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考点:各方法的含义、作用、优缺点、任务、流程及注意事项(三)胜任力理论作用和价值识记:胜任力理论作用和价值,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理解:胜任力理论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内容的影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设计,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评价中心的主要环节应用: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求职申请表1、胜任力理论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内容的影响:以胜任评估取代智力测验2、在进行员工胜任素质测评时要把握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特性、职业倾向3、作用和价值:(1)确立标准内容: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特性、职业倾向(2)求职申请表的设计(3)面试过程设计:结构化面试-流程、试题、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第三章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设计(一)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概述1. 测评标准体系的基本模型:P612. 横向结构:结构性要素、行为环境要素、工作绩效要素3. 纵向结构:测评目的、测评内容、测评目标、测评项目、测评指标4. 体系要素:标志、标度、标记5. 各种例子分属于哪个要素?比如打字数量;比如喜欢程度;比如抽样调查数据;比如评语短句式等等P65-666. 两大类型:校标参照性标准体系、常模参照性标准体系;区分(二)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化方法识记:权重的概念,权重的形式,加权的类型,权重的确定方法理解: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设计的七个步骤1. 权重的含义:测评指标在测评体系中的重要性或测评指标在总分中应占的比重2. 权数:权重的数量表示。
第一章素质测评导论(一)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识记:素质、素质的构成、素质测评素质: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素质的构成:是指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领会:素质的特性、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素质的特性:(1)原有基础作用性(2)稳定性(3)可塑性(4)内在性(5)表出性(6)差异性(7)综合性(8)分解性(9)层习性与相对性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1)相异的地方是测评所指向的范围不同。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包括某些儿童测评、学生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与人才具有交叉关系,因此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指向范围具有交叉关系。
(2)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在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上却是相同的。
(二)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识记:(1)选拔性素质测评;(2)配置性素质测评;(3)开发性素质测评;(4)诊断性素质测评;(5)考核性素质测评选拔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配置性素质测评:它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一种素质测评。
开发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测评。
也称为勘探性素质测评。
诊断性素质测评:是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以组织诊断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考核性素质测评:又称鉴定性素质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领会:(1)选拔性测评的特点;(2)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3)配置性素质测评的特点;(4)开发性素质测评的特点;(5)诊断性素质测评的特点;(6)考核性素质测评的特点;(7)运用考核性测评时应注意的原则选拔性测评的特点:(1)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3)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4)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5)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准确性原则(5)可比性原则应用:人员素质测评的5种类型及特点(三)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1.素质:是指个体完成一项工作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通常包括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文体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方面。
2.员工素质是企业的绩效之源,也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
3.素质的常见结构模型(一)素质洋葱模型1.动机2.个性3.自我形象和价值观4.社会角色5.态度6.知识7.技能(二)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三)五结构体系。
素质通常包括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方面。
4.素质的洋葱模型由内到外说明了素质的各个构成要素逐渐可被观察、衡量的特点。
该模型解释个体素质由内到外包括个性、动机、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技能和知识。
5.素质的特征:1.基础作用性2.稳定性3.可塑性4.内在性5.表出性6.差异性7.综合性8.可分解性。
6.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7.素质测评与绩效考评的对比区别: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是对人与条件的测评,以任职资格要求为标准。
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主要是对事与结果的考查,以职责任务要求为标准。
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素质测评为绩效考评提供了基础与背景,而绩效考评为素质测评提供了一种实证与补充;素质测评为人与事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而绩效考评是对配置的优劣进行科学的检查。
8.素质测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能力因素、动力因素和个人风格因素。
9.素质测评是心理的、抽样的、相对的、间接地;素质测评对个人、组织及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0.人员素质测评按测评目的和用途分为选拔性测评、配置型测评、开发性测评、诊断性测评和考核性测评。
按测评活动划分为动态测评和静态测评。
按素质分类可分为生理素质测评、心理素质测评和知识素质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