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耕海牧渔公开优质课
- 格式:pptx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27
六年级语文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本次微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识字:学习并掌握一些常见的生字词。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训练。
3.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开篇导入:通过一个趣味性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并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识字教学: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字词,利用示意图、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 阅读理解:教师给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分组讨论。
随后,教师进行解答和点评,让学生理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
4.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题目和提示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在一定时间后进行集体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水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课件、PPT、教学资料、写作训练题目、讲义等。
2. 学生需准备:课本、笔、练习纸等。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在课堂上,教师应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
2.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
2. 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问题,并通过反思与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是针对六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的一个初步设计,具体的教学细节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图表等信息,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运用图表分析自然环境对日本渔业发展的影响。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日本渔业发展的人文条件,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与环境和谐共存的。
3.结合相关资料,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评析区域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日本渔业发展的“捕”与“养”的条件2.人工养殖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1、旅途之新奇篇(1)日本的海陆位置及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经纬度位置:纬度:30°N-45°N;经度:130°E-145°E。
(2)鱼环境——地形特点、国土特征、人文条件讲述材料一:○观察材料一,看看日本的地形有何特点?——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这样的地形适合种植业吗?——不适合。
讲述材料二:○观察材料二,看看日本国土面积和人口密度有何特点——地域狭小,人口众多○这样的地形适合种植业吗?——不适合。
讲述材料三:○观察材料二,看看日本是由哪四个大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渔港的数量与密度又是怎样的?——数量多,密度大○这样的地形适合发展?——捕鱼业。
讲述材料四:(展示图片)引出日本渔业发展的人文条件。
(3)鱼文化——节日、逛鱼市、艺术(补充介绍男孩节的鲤鱼旗、日本的鱼刻艺术等)2、旅途之疑惑篇二战后(1945年后),我们家族开始购买远洋渔船,组建了一支小有规模的远洋捕鱼船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但让我比较郁闷,我们船队规模越来越大,而捕鱼范围却越来越小,各种原因导致公司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小。
为了增加效益,我们决定增加出海捕鱼的船只,并频繁出海捕鱼,但是所捕捞到的鱼却越来越少,个子越来越小,公司利润也没有明显改善。
结合课本第内容,思考这种危机造成的原因。
1、制定法律,对捕捞器具、捕捞方法做出规定设定休渔期。
六年级海西家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海西家园的相关知识,包括位置、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家乡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海西家园的位置及特点介绍。
2. 海西家园的历史发展。
3. 海西家园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4. 海西家园的经济、文化及旅游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海西家园的基本位置和特点,了解其历史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家园的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家乡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家园的思考。
2. 介绍海西家园的位置和特点(15分钟)通过地图、幻灯片等形式介绍海西家园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家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家园的优势和特点。
3. 讲解海西家园的历史发展(20分钟)通过讲解家园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家园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培养学生对家园的历史情感。
4. 探究海西家园的自然资源(20分钟)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园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水资源等,并就其利用情况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5. 探究海西家园的经济、文化及旅游资源(30分钟)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园的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并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6.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总结家园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学生个人观点和建议,展示学生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照片或视频等情景化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耕海牧鱼》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台州市玉环实验学校潘琴虹一、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取自于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三课“傍水而居”。
是继第一框“水乡孕育的城镇”后,又一与“水”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
“水乡孕育的城镇”叙述的角度是淡水,重点介绍河流、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而“耕海牧渔”讲述的是聚居在海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主题是揭示人类应该与海洋和谐共处。
本课是前一节知识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可见,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傍水而居”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本节课是必不可少的。
(二)学情分析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象征着人类宽广的胸襟。
大海是学生神往的地方,但许多学生并不了解海洋,更不了解靠海为生的渔民们的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当前海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生动、真实的录像片段等,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树立人类应该与海洋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有着丰富想象力的时期,而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却相对薄弱。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组织形象的活动,将有关知识整合在活动中,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主动性、参与性,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学习目标1、通过大鱼岛村生产、生活变化的学习,了解海边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情况。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的重要作用。
3、能通过对“水”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的认识,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步骤设计二、课堂实录同学们,下午好。
初次与大家见面,我先自我介绍:本人是来自我省一个美丽的海岛县——台州玉环。
在这里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见面礼——来自我家乡的一些特产(出示:鱿鱼丝、烤鱼片等),大家喜不喜欢吃啊?想不想吃啊?生(笑):喜欢、想吃。
(统编版-五四制)第19课《牧场之国》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9 牧场之国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会认“毡、犊、眺"等9个生字,会写“仪、眺、骏”等14个字,正确读写“仪态、端庄、远眺"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2.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学情分析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慢慢感受动物们在牧场上自由生活的场景,只要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牧场的和谐宁静,体会到牛、马、羊等动物的悠然自得,那么课文所要传递的感情就已经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句想象画面,升华感受。
在经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之后,全班讨论交流: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最后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反复“读—悟—读”,最后达到体会作者特别的表达方法的目标。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任务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课前导入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国度,他们有不同的特色,有的历史悠久引人入胜,有的风情独特让人难忘,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个非常可爱的国家——荷兰,看看荷兰的牧场。
2.助学资料走近荷兰荷兰拥有很多种花,单是国花郁金香就有很多个品种。
每年3—9月,郁金香开了,水仙花开了,风信子开了……整个荷兰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所以便有了“花之国"的美誉。
荷兰境内,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水之国”“风车之国"的雅称。
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3.助学资料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生平介绍:捷克著名剧作家、科幻文学家、童话寓言家。
其作品语言明晰幽默,只需三言两语,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即跃然纸上。
赶海优质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海洋教育》教材第四单元“海洋生活”中的第2节“赶海乐趣”。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赶海的起源和发展,掌握赶海的基本工具和技巧,认识赶海中的常见海洋生物,学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赶海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海洋生活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学会使用赶海工具。
3. 增强学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赶海工具的使用技巧,常见海洋生物的识别。
教学重点:赶海的基本知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赶海工具模型,海洋生物标本。
学具:每组一套赶海工具,观察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赶海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赶海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赶海的起源、发展、基本工具和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赶海中的常见海洋生物,教授识别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利用赶海工具模型和海洋生物标本进行实践操作,填写观察记录表。
5. 小组讨论(10分钟)各小组分享实践成果,讨论赶海中的有趣经历和发现。
7.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手持画笔,在黑板上画出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共同创作一幅“海洋生物画卷”。
六、板书设计1. 赶海乐趣2. 内容:赶海的起源与发展赶海工具与技巧常见海洋生物识别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赶海之旅描述一次自己参加赶海的经过,包括时间、地点、赶海工具、收获等。
2. 答案示例:上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海边赶海。
我们选择了上午退潮的时候,来到了一片沙滩。
在赶海过程中,我使用了铲子和桶,捡到了很多漂亮的贝壳和海螺,还看到了一只小螃蟹。
通过这次赶海,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也意识到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将能够:1. 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场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实践将以“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涵盖以下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3. 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环境准备:教室内搭建实验台,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实验材料。
2. 教学资源准备:PPT演示文稿,教科书、参考书籍和文献资料。
3.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并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导入相关知识点,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
2. 知识讲解教师结合PPT演示,详细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意义以及与生态平衡的关系,重点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3. 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调查地点(例如学校操场或附近的公园),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器材,观察收集到的生物标本,记录观察结果和发现的问题。
4. 团队讨论与总结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各自调查的结果,交流并比较不同地点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观察数据、实验过程、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等。
2. 学生讨论与总结:对学生的团队讨论和总结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教学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参观生物研究机构等,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4.2 农业学校课题名称教学课时 2 课时学生年级八年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的农业开展状况,知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底产业2. 认识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认识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的必要性学技术在开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2.能够在地图上说出我国农业东西部、南北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和图片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开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倡导节约、不浪费的观念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三、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的重要前提。
本节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的观念,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农业地区分布差异及原因2、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四、课前准备?农业?的课件、课本中的图片、学生自主学习卡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境情境导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
回忆、复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请同学们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学习卡〕阅读本节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目的性强引导自学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解疑90—P95,图文结合;圈出书中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词。
2.独立完成自主卡导学提纲。
3.对教材内容和思考题进行自我质疑,把不懂的地方记录在自主卡的质疑栏内让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和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
教案:美丽的大自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概念和内涵。
2. 能够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3. 培养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定义和特点。
2. 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3. 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 大自然的保护和环境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大自然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丽的兴趣。
2. 学习(1)探讨大自然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具有哪些特点,并作简单的解释和探讨。
(2)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欣赏一些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如雪山、森林、海洋等,并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这些景色的感受和想象。
(3)了解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介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相互依存和如何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4)探讨大自然的保护和环境意识向学生介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和危机,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并引导学生讨论大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3. 深化学习(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使用书籍、网络等资源,自主了解和探索更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大自然的报告,内容可以包括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保护方法等。
4. 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总结本堂课学到的关于大自然美丽的知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并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大自然发起行动。
五、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大自然的作文,并描述自己对保护环境的思考和行动。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并培养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合作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展示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