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糖原累积病
- 格式:ppt
- 大小:864.51 KB
- 文档页数:30
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 2021 Vol.28 No.3标准•方案•指南糖原累积病(I型和I I型)诊疗指南(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概述糖原累积病(I型、u型)均是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
GSD I a型是由于G6PC突变使肝脏葡萄 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
典型表现为婴幼儿期起病 的肝脏肿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 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
GSD I b型是由 于SLC37A4基因突变使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 乏所致。
患者除了有I a型表现之外,还可有粒细 胞减少和功能缺陷的表现。
GSD II型是由GAA突 变导致a-1,4-葡萄糖苷酶缺陷,造成糖原堆积在 溶酶体和胞质中,使心肌、骨骼肌等脏器损害。
根 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情 况可分为婴儿型((infantile-onset pompe disease, IOPD)和晚发型(late-onset pompe disease,LOPD)。
2病因和流行病学GSD I a型致病基因G6PC位干17q21,含5个 外显子,基因突变导致糖原降解或异生过程不能 释放葡萄糖,使6-磷酸葡萄糖堆积,通过糖酵解途 径产生过多乳酸,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致血尿酸升 高,同时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致血脂升高。
至今 已报道的G6PC突变达116种,中国人最常见突变 是 c.648G>T(56.3%~57%)和 c_248G>A(12.1% ~14%)。
080I b型致病基因SLC37A4位于llq23, 含9个外显子,基因产物为跨膜蛋白葡萄糖-6-磷 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葡萄糖-6-磷酸从细胞浆和 内质网膜间隙转运到内质网腔内。
当基因突变导 致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时,葡萄糖-6-磷酸 不能被转运到微粒体膜而进一步水解产生葡萄 糖,造成与糖原累积症I a型相同的表现。
糖原累积病护理常规
制订(修订)者:护理部审批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定义:糖原累积病是由于糖代谢过程中酶的缺乏所致的一组先天性酶缺陷病。
因糖原的分解或合成障碍,从而产生不同组织器官中糖原或异型糖原的过多累积,主要受累的器官有肝、肾、肌肉、脑和小肠等。
肝糖原累积症是糖原累积症最常见的类型,是因肝内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
主要表现为肝肿大、空腹低血糖、身材矮小、腹部膨隆、骨质疏松等。
并发症:酸中毒;痛风;惊厥;肝、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
护理措施:
1、合理饮食,防止低血糖:给予高蛋白、低脂、丰富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饮食。
少量多餐,在主餐和夜间增加淀粉类食物。
忌蜂蜜、葡萄糖、纯糖、果汁等单糖或双糖类食物。
2、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3、讲解疾病知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预防酸中毒发生,如低脂饮食,禁止使用乳酸钠,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
5、遵医嘱定时监测血糖,观察尿量,注意有无呼吸深大、嗜睡、呕吐等酸中毒
的表现,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生,并落实相关护理措施。
6、预防感染,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及时处理感染灶。
7、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引起骨折。
四健康指导
1、了解饮食重要性,正确、合理饮食。
2、告知低血糖的表现,防止低血糖发生
3、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感染。
4 、注意安全,因骨质疏松,易引起骨折。
糖原累积病综述糖原累积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糖代谢酶缺陷所导致的糖原代谢障碍。
在美欧地区,其发病率约为1/~1/2000万。
由于不同种类的酶缺陷,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根据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糖原累积病共分为十三型,其中以I型GSD最为常见。
二、病因和分类糖原累积病是由先天性酶缺陷导致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
据欧洲资料,其发病率为1/(2万~2.5万)。
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需的各种酶至少有8种,因此该疾病有12种类型。
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而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
这些疾病有一个共同的生化特征,即糖原贮存异常,大多数情况下是糖原在肝脏、肌肉、肾脏等组织中贮积量增加。
只有少数病种的糖原贮积量正常,但糖原的分子结构异常。
三、临床表现糖原累积病的临床表现因病种而异。
Ⅰ型GSD主要表现为低血糖、肝大、肝功能异常、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
Ⅱ型GSD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呼吸困难等。
Ⅲ型GSD主要表现为低血糖、肝大、肝功能异常、肌肉无力等。
Ⅳ型GSD主要表现为肝大、肝硬化、肝功能异常、低血糖等。
Ⅴ型GSD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痛等。
Ⅵ型GSD主要表现为低血糖、肝大、肝功能异常等。
Ⅶ型GSD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痛、肌肉萎缩等。
Ⅸ型GSD主要表现为低血糖、肝大、肝功能异常等。
四、诊断和治疗糖原累积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基因检测。
治疗方案因病种而异,包括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肝移植、基因治疗等。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糖原是一种由葡萄糖单位构成的高分子多糖,主要贮存在肝和肌肉中,作为备用能量。
正常情况下,肝和肌肉分别含有约4%和2%的糖原。
人体内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葡糖磷酸变位酶和尿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形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然后,糖原合成酶将UDPG提供的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成一个长链。
糖原累积症的护理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治疗六、护理糖原累积症(glye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种罕见的由先天性酶缺陷所导致的糖代谢障碍疾病,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糖原合成和分解所需的酶至少8种,按照缺陷的酶及发现的年代顺序不同可将糖原累积症分为13型,。
其中Ⅰ、Ⅲ、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
其中1型最为多见,此型病人有IA、IB、IC和ID 4个亚型,但临床上最常见者为IA和IB[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3]葡糖-6-磷酸酶是所有参与糖代谢途径的酶中惟一存在于细胞微粒体(内质网)内的酶,其编码基因(G6PT)位于第17号染色体。
I型糖原累积病是由于肝、肾等组织中葡糖-6-磷酸酶系统活力缺陷所造成。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后以单糖形式(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循环中的葡萄糖,一方面经无氧糖酵解与有氧氧化供给机体能量;另一方面可以糖原或脂肪形式贮存。
糖原分解都是从糖原分子的最外层开始。
由于分支多,使肝脏在促糖原分解激素(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素等)作用下能在短期内释放葡萄糖到血循环中去。
在禁食状态下,血糖能保持于正常范围全靠肝脏中糖原分解释放出葡萄糖;在进食后则有肝糖原的合成,故肝和肌糖原每天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如果长期禁食,已贮备的肝糖原将被耗尽,在这种情况下,肝脏释放葡萄糖的来源主要靠糖异生。
在正常人体中,由糖原分解或糖原异生过程所产生的6-磷酸葡萄糖和必须经葡糖-6-磷酸酶系统水解以获得所需的葡萄糖,该酶系统可提供由肝糖原分解所得的90%葡萄糖,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起主导作用。
当酶缺乏时,机体仅能获得由脱枝酶分解糖原1,6糖苷键所产主的少量葡萄糖分子(约8%),所以必然造成严重空腹低血糖。
正常人在血糖过低时.其胰高糖素分泌随即增高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葡糖异生过程、生成葡萄糖使血糖保持稳定。
诊断
糖原累积病(Ⅰ型、Ⅱ型)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综合判断。
1.GSDⅠ型对于所有身高增长缓慢伴肝脏明显增大的患者均应考虑GSD Ⅰ型的可能。
典型生化改变包括空腹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
GSDⅠb型患者还可有反复或持续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现G6PC 或SLC37A4基因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2.GSDⅡ型对于1岁前起病、肌无力、心脏扩大、心肌肥厚、血清CK升高的患者,应怀疑婴儿型GSDⅡ型。
所有缓慢进展的肌无力患者均应考虑晚发型GSDⅡ型的可能。
肌肉活检病理检查可见胞浆内大量空泡,PAS染色糖原聚集,SBB染色脂滴成分正常,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GAA酶活性明显降低有确诊意义。
发现GAA基因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也有确诊意义。
鉴别诊断
1.GSDⅠ型主要与肝脏增大伴低血糖的疾病相鉴别(表1)。
表1常见肝大伴低血糖的疾病特点
2.GSDⅡ型婴儿型GSDⅡ型应注意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GSDⅢ型、
Ⅳ型、脊髓性肌萎缩Ⅰ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等鉴别。
晚发型患者应注意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肌病、Danon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GSD(Ⅲ型、Ⅳ型、Ⅴ型)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