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毒物代谢动力学
- 格式:ppt
- 大小:959.50 KB
- 文档页数:24
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与毒性评价毒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或由人工合成的那些有害于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对身体健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人体内,毒物通常会经过代谢作用而降解成不同的组分,这些组分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毒性影响。
因此,研究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与毒性评价,对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毒物的代谢过程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作用通常分为两种方式: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其中,化学转化是指在非生物体内发生的生化反应,也就是不借助生物体内部酶的参与而直接发生的化学反应。
而生物转化则是指在生物体内由体内酶催化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化学转化通常发生在人体内的肝脏或其他器官内,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降解毒物的分子结构。
比如说,一种毒物的芳香环可能经过加氧反应生成对应的酮体,或是加氢反应生成对应的醇体。
这些代谢产物并不一定都是无毒的,有些还可能会更具毒性。
生物转化则是指生物体内的酶对毒物进行加工处理,使毒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然后进一步分解成体内能够接受的代谢产物。
比如说,一种毒物可能会被酶水解成不同的代谢产物,并通过肝脏或其他器官排出体外。
这些代谢产物通常比毒物本身所附带的毒性要小得多。
毒物的毒性评价毒物的毒性是指毒物在人体内或者生态系统内产生的危害程度。
常用的毒性评价指标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亚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长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慢性毒性则是指毒物在长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慢性损害作用。
毒物毒性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动物实验、细胞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计算机预测方法等。
动物实验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毒性评价方法之一,其的原理是通过给动物口服或者注射毒物,观察动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比较不同毒物对动物的危害程度。
尽管动物实验被广泛使用,但是其在道德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细胞试验是通过模拟人体器官或者组织,在培养皿中对细胞进行毒性评价的方法。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LD50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
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
该值越大越好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
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
靶部位(target 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
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
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
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
毒代动力学,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其动力学规律。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化学物质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决定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吸收是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首要步骤,其速率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化学物质的性质、暴露途径和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等。
分布则涉及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和分配,不同组织器官对其亲和力有所差异。
代谢是生物体对化学物质进行转化的过程,旨在降低其毒性或促进其排泄。
然而,某些代谢产物可能比原化学物质更具毒性,这是毒代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排泄是生物体将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至关重要。
通过毒代动力学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行为规律,为毒性评估、风险预测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这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