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土木工程 学术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筑与艺术学院.05一、学科专业(领域)概况、优势与特色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统称。
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或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市与区域及房地产开发、道路交通建设、旧城改造、风景园林工程修筑和智能化建筑的投资建设;电子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科学的应用,充实和丰富了本事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事域的研究范畴。
本事域范围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和土木工程多个一级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以人为本,为人们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环保、节能、经济、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主要领域范围:城市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城市经济与管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及风景园林、道路、市政、防灾减灾与防护、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生态等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
相关领域:装饰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与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水利工程。
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源于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铁道建筑系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历经长沙铁道学院等变迁,现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976年在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内兴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4年该专业从分出建筑工程系(含“建筑工程”与“建筑学”两个专业), 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中南大学成立,“建筑学”专业与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1993年创办的城市规划专业合并,更名为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与学校原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调整为城乡规划系与建筑系,现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均获校级重点学科。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姓名:学号:目录题目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 (1)题目2: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报告 (2)题目3: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bridge infrastructure system subjected to multiple threats (4)题目4:铁路隧道底鼓案例的成因分析与反思 (6)题目5: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检测与强化技术 (7)题目6: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与发展。
(10)题目7: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
(12)题目8: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展望报告 (15)题目9:基于OpenSees的结构与岩土体系非线性动力分析 (16)题目10:Consequence of multi-support ground excitations for bridg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18)学术报告总结(1)题目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报告时间、地点:2013年10月15日,迎宾楼1楼会议室学术报告人简介:江成,铁建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铁路轨道专业相关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的国内研发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他在国内前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先进技术,在客运专线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碴轨道结构方面作了积极的技术准备,同时撰写了大量无碴轨道技术资料,为铁道部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技术依据。
2006年被铁道部批准为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
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报告会上,江研究员分别就“什么是高速铁路”、“国内外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的发展”,“无砟轨道的结构及相关接口技术”与“无砟轨道的运营维护”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
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筑与艺术学院2013.05一、学科专业(领域)概况、优势与特色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统称。
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或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市与区域及房地产开发、道路交通建设、旧城改造、风景园林工程修筑和智能化建筑的投资建设;电子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科学的应用,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
本领域范围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和土木工程多个一级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以人为本,为人们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环保、节能、经济、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主要领域范围:城市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城市经济与管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及风景园林、道路、市政、防灾减灾与防护、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生态等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
相关领域:装饰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与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水利工程。
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源于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铁道建筑系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历经长沙铁道学院等变迁,现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976年在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内兴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4年该专业从分出建筑工程系(含“建筑工程”与“建筑学”两个专业), 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2001年中南大学成立,“建筑学”专业与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1993年创办的城市规划专业合并,更名为建筑与城市规划系;2011年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与学校原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调整为城乡规划系与建筑系,现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均获校级重点学科。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我参加了本次土木工程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多个方面,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本次讲座的总结报告。
二、讲座内容概述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主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土木工程概述:介绍了土木工程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基本知识,使我对土木工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土木工程设计原理:讲解了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设计规范等,使我对土木工程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工艺、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控制等,使我对土木工程施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4. 土木工程材料:讲解了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选用原则等,使我对土木工程材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5. 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介绍了土木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手段等,使我对土木工程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6. 土木工程安全生产:讲解了土木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管理措施、事故预防与处理等,使我对土木工程安全生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讲座心得体会1. 提高了对土木工程的认识:通过本次讲座,我对土木工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 巩固了理论知识:讲座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如设计原理、施工技术等,使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学习了先进技术:讲座中介绍的一些先进技术,如新型材料、新型施工方法等,使我对土木工程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4. 增强了实践能力:讲座中提到的实践案例,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讲座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国内土木工程EI及核心期刊《岩土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土木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建筑结构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岩土力学》(EI,CSCD 核心,全国中文核心)《重庆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煤炭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中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东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同济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矿业研究与开发》(全国中文核心)《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工业建筑》(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混凝土》(全国中文核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水利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人民长江》(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长江科学院院报》(全国中文核心)《矿业安全与环保》(全国中文核心)《中外公路》《现代隧道技术》《科技导报》(《科技导报》曾获全国科技期刊(综合类)一等奖、国家期刊奖、全国百强期刊奖.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并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英国SA/INSPE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全国“百刊工程"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工程爆破》(全国中文核心)《有色金属》(全国中文核心)《现代矿业》 (中国核心期刊,国家级普通期刊)《建筑工业》 (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国内岩土类、地质类核心期刊导引A.国内岩土工程期刊1.岩土工程学报/95758X/本刊于1979年创刊,是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建筑工程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实习目的:通过对新校区、土木工程实验室的实地认识实习,再加上指导老师的系统讲解过程,使我们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与之相关的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建筑工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习与实践能够完美地结合。
实习时间:2010年9月5日、6日实习地点:中南大学新校区、体育馆,铁道学院国家土木工程实验室实习内容:5号上午8点,我们在新校区外语网络楼前集合,开始了建筑工程实习的第一天。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学校的新校区、体育馆,铁道学院的国家土木工程实验室,学到了不少知识,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目前,建筑工程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
我们所参观的新校区的各教学楼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
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
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建筑的基本构件可分为板、梁、柱、拱,在认识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了解认识了梁和柱。
梁是工程结构中的受弯构件,通常水平放置,但有时也斜向设置以满足使用要求,如楼梯梁。
梁按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钢梁、钢筋混凝土梁、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木梁以及钢与混凝土组成的组合梁等。
柱是工程结构中主要承受压力,有时也同时承受弯矩的竖向构件。
柱按所用的材料可分为石柱、砖柱、砌块柱、木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劲性刚进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和各种组合柱。
国内土木工程EI及核心期刊《岩土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土木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建筑结构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岩土力学》(EI,CSCD 核心,全国中文核心)《重庆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煤炭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中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东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同济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矿业研究与开发》(全国中文核心)《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工业建筑》(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混凝土》(全国中文核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水利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人民长江》(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长江科学院院报》(全国中文核心)《矿业安全与环保》(全国中文核心)《中外公路》《现代隧道技术》《科技导报》(《科技导报》曾获全国科技期刊(综合类)一等奖、国家期刊奖、全国百强期刊奖.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并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英国SA/INSPE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全国“百刊工程"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工程爆破》(全国中文核心)《有色金属》(全国中文核心)《现代矿业》 (中国核心期刊,国家级普通期刊)《建筑工业》 (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国内岩土类、地质类核心期刊导引A.国内岩土工程期刊1.岩土工程学报/95758X/本刊于1979年创刊,是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实习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娄底市实习时间:—一、实习目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土木工程地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土木工程地质》中的基本知识。
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认识土木工程地质现象,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同时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地质实践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在肖武权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土木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的主要目的为以下几方面:1.结合实践,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培养一定的野外学习实践能力,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并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3.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4.参观大型博物馆,丰富知识,开拓视野5.在实习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土木工程地质等基本知识分析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原因。
6.掌握根据现场观察所得资料和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7.切身理解工地施工的具体情况、步骤、施工难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实习安排:三、实习内容:1、实习动员大会: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动员大会于6月20号在南校电影院举行。
学院非常重视本次实习,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
会议主要由徐林荣老师主持,他向大家系统地介绍了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教学要求、实习内容、详情安排、注意事项等。
徐老师特别强调了本次实习的安全问题,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同学们也很认真的听讲了有关需要注意的事项。
2、具体实习阶段(1)学习使用地质罗盘仪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岩层各产状要素的具体数值。
专业大一一年大家都是学公共基础课,什么高数、英语、物理、思修毛概之类的,开始接触工程制图。
然后大二之后开始分小专业,包括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四个。
开始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等各种力学,这些是专业基础课,以后学什么都得用上,得好好学啊。
然后慢慢就是专业必修,土木工程大三还要分桥梁,隧道,房屋,铁路,公路等方向。
关键就是学混凝土,钢结构之类的课程,不同方向学得有些不同。
选土木不仅要求力学要学得扎实,而且必须静得下心,不然不用等到以后搞设计,但是做课程设计你都会想死了。
行业情况土木行业之前一直都是蛮热门的,现在各种出事后开始有些遇冷,但前景还是不错的。
毕竟中国还那么多基础建设要做。
我们老师跟我们说的就是干土木的肯定不愁找工作,而且如果肯吃苦,熬得下去,钱也不是问题。
出路学土木的如果本科出来工作的话一般是去施工单位,主要是大型国企,比如中铁,中建,中交多少多少局还有广州铁路局,广州地铁之类的,条件比较艰苦,除了建筑工程的,其他的工作环境基本都是荒山野岭,而且跟着工程流动。
前期的工资也不多,一般的一年也就5,6W吧。
不过都说做施工的只要能熬那么些年,等升上项目经理了就苦尽甘来了。
立志做施工的同学对专业知识、交际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等要求比较高。
我们院还有个不成文的口号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喝酒。
”当然,喝酒这个也只是玩笑话。
此外,每年也都有房地产公司比如恒大、万科过会来招人,但名额不多,整个学校也就招那么几个。
现在以我们学校的情况看,不想以后搞施工的,大部分人都选择读研,比如设计院,市政规划院一般就只招研究生。
当然,读土木的考公务员也有一些,以后可以去交通局建委之类的单位。
实力水平中南的土木前身是长沙铁道学院,原来属于铁道部直属。
桥梁专业在全国也能排进前十。
而且中南的土木与交通一起,属于国家一级学科。
建筑工程因为工作环境相对优越,所以也比较热门。
但论实力,还比不上隔壁的湖南大学。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姓名:学号:目录题目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 (1)题目2: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报告 (2)题目3: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bridge infrastructure system subjected to multiple threats (3)题目4:铁路隧道底鼓案例的成因分析与反思 (4)题目5: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检测与强化技术 (5)题目6: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与发展。
(7)题目7: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
(8)题目8: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展望报告 (10)题目9:基于OpenSees的结构与岩土体系非线性动力分析 (11)题目10:Consequence of multi-support ground excitations for bridg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12)题目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报告时间、地点:2013年10月15日,迎宾楼1楼会议室学术报告人简介:江成,铁建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铁路轨道专业相关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的国内研发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他在国内前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先进技术,在客运专线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碴轨道结构方面作了积极的技术准备,同时撰写了大量无碴轨道技术资料,为铁道部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技术依据。
2006年被铁道部批准为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
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报告会上,江研究员分别就“什么是高速铁路”、“国内外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的发展”,“无砟轨道的结构及相关接口技术”与“无砟轨道的运营维护”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
他介绍到高速轨道分为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两种,并详细的阐述了无砟轨道“高稳定性,高平顺性,少维修”的三个特点。
接下来他重点介绍了日本、德国及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历史与当前面临的问题。
他讲到,我国高速铁路研究具有后发优势,博采众长。
用不足10年的时间取得其他国家30年的成就,如今我国的高速铁路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
比如,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技术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限制,无砟轨道的减震降噪和结构耐久性评价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各高校师生努力解决。
谈到高速铁路的运营维护,江成研究员主要介绍了快速修复,养护维修的技术研究。
在我国,高速铁路的维修天窗时间只有短短4个小时,相比国外仍有一定差距。
由此可见,我们的维护工作效率还有待提高。
总结: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争夺市场、谋求更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打压我国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无论是哪行哪业,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我国一些优秀企业都因为知识产权问题直接遭受到外国公司的打压,在铁路行业也不例外,尤其对于需要专业技术较高的高速铁路中,知识产权侵权的案例时有发生,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该问题,我觉得应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主动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运用最前沿的知识进行技术创新,争取走在行列最前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题目2: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报告报告人:缪昌文院士2014年11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师缪昌文院士做了有关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的报告。
缪昌文院士就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及其特点做了概述,并指出我国当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在三峡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混凝土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所以有必要对传统混凝土进行“着装”完善,在其中加入化学外加剂及矿物外加剂,就能得到流动性大、耐久性强、力学性能优异的现代混凝土。
缪昌文院士对当代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混凝土的开裂问题不仅影响使用安全,缩短服役寿命,而且会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此外,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也相当突出。
缪院士还重点强调了混凝土材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举例说,我国2010年水泥产量达到18.8亿吨,为此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废气和粉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以重视混凝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缪院士阐述了现代混凝土的三大关键技术,即混凝土材料裂缝控制技术、混凝土材料耐久性提升技术、混凝土材料多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技术。
围绕三大关键技术,缪昌文院士从理论分析到实践成果,详细介绍了多项最新研究进展,引领在场师生进入魅力十足的混凝土科学世界。
在互动环节,缪院士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混凝土开裂温度、早强技术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大家均感到受益匪浅。
2013年我国水泥产量是24亿吨,像现在这样的生产速度,我国相关资源只能维持30-40年时间,对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研究如何提高混凝土性能及使用效率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实现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题目3: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bridge infrastructure system subjected to multiple threats报告人:Suren Chen2014年10月22日Associate Professor,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USA. Suren Chen来我校做了题目为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bridge infrastructure system subjected to multiple threats的报告,陈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其近年来关于桥梁交通系统动力模拟和多种灾害威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然后分别对运营荷载与极端荷载联合作用下的大跨桥梁/交通系统动力模拟、弯斜桥抗震、考虑随机交通流对大跨桥梁断面影响的桥梁风致动力性能研究、柔性大跨桥梁概率疲劳评估和极端荷载作用下的概率动力行为研究、随机交通流下大跨度桥梁的动力行为分析、斜拉桥拉索突发断裂事故的时变动力评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报告中还提到提到交通系统是现代社会关键基础设施之一,它的安全和可靠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民众的每日生活。
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各种关键桥梁,道路,车辆交通,人员以及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能否保障这个系统在正常,不利,甚至灾害性情况下的安全和效率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至关重要。
这不仅包括基础设施本身的安全,耐久以及在灾害情况下的快速恢复能力,也包括了如何提高交通安全以及减少拥堵。
作为一个耦合系统,这些因素常常相互有很大的影响,传统基于独立学科的研究对于解决这类问题存在一些局限。
在过去几年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从跨学科和系统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这些工作在基础设施方面包括结合交通流模拟的大跨桥梁以及交通耦合系统在正常使用以及灾害性条件下的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基于可靠度的桥梁安全及耐久性的研究;基于AASHTO设计荷载的研究。
在交通方面包括在不利驾驶条件下的交通安全模拟研究;多尺度交通安全和拥堵研究;基于统计方法的精细尺度交通事故风险预测及智能交通方案的研究;交通事故人员伤害风险及驾驶行为研究等。
这次报告主要介绍在这方面近年来的系列研究工作,并着重对大跨桥梁交通系统的动力分析平台作比较详细的讨论。
题目4:铁路隧道底鼓案例的成因分析与反思报告时间、地点:2014年06月07日,铁道校区世纪楼国际报告厅(C座201)学术报告人简介:王立川,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成都铁路副总工程师。
1988年毕业于原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1年在中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致力于浅埋、偏压、大跨、强透水地层、淤泥质软土等地下工程的结构和施工技术研究。
曾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大奖等诸多奖项。
完成学术论文20余篇,在同行中有广泛影响。
学术报告主要内容:6月6日下午3点,成都铁路局教授级高工王立川正式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在铁道校区世纪楼国际报告厅举行。
我院党委书记黄建陵教授、党委副书记郭峰教授、副院长彭立敏教授、副院长何旭辉教授以及部分隧道系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副院长何旭辉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郭峰副书记对王立川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黄建陵书记为王立川颁发了中南大学兼职教授聘书。
随后黄建陵书记发表讲话,表达了对王立川教授的欢迎。
王立川教授在接受聘书后发言,对学校的欢迎表达了感谢。
王立川教授与到场领导、老师合影留念后,随即以“铁路隧道底鼓案例的成因分析与反思”为题作了首场学术报告。
报告会中,王立川教授结合隧道底部结构隆起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强调了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
之后他结合自己工作、学术研究经历,就技术、施工和地质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介绍了目前该问题在国内外的现状,并通过失败工程的案例,与大家分享了其中的经验教训。
总结我国是个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数次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地面建筑物、桥梁、道路等破坏严重,就连被认为不易有地震灾害发生的隧道及地下结构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隧道有底鼓灾害发生。
而目前我国尚无完整的针对隧道编制的抗震设计规范,故该编制工作的进行已经迫在眉睫。
题目5: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检测与强化技术报告人:土木院院长余志武教授等报告主要内容及心得:3月9号下午3:00,铁道校区国际报告厅座无虚席,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研讨系列讲座第五场在此隆重举行。
土木院院长余志武教授应邀作题为“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检测与强化技术”的报告,土木院副院长杨建军、盛兴旺等领导与老师及研究生近20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余院长分别从“研究背景与现状”、“重载铁路桥梁检测与强化技术”、“重载铁路路基检测与强化技术”和“主要研究成果”等四个方面向与会者做了详细的介绍。
列车荷载与轨道抗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轨道的破损程度和使用寿命。
按照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连续弹性基础梁轨道强度理论,影响轨道结构受力的因素主要有荷载、轨枕、道床和钢轨四个方面。
1、荷载是造成轨道受力的根本原因,荷载与轨道的受力及变形成线形关系,荷载增加的百分数与轨道结构受力及变形增加的百分数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