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现状审视、选题意义与现代性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650.30 KB
- 文档页数:7
美学体制与政治艺术的问题朗西埃重读现代主义郑海婷摘要:从艺术体制的分析入手,朗西埃更新了现代主义对艺术“再现”(模仿)和艺术“自律”的认识。
继而考察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政治化的实践,他明确指出过去将艺术和政治联系起来的许多尝试都走进了死胡同,需要在美学体制的框架内回返现代主义文学的高光时刻来重新激活艺术的政治潜能。
在这个层面上,朗西埃的艺术政治理论不仅是当代美学复兴的重要资源,也是再次激活现代主义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再现;自主;现代主义;美学体制作者简介:郑海婷,文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B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5-0111-09一、三种艺术体制参考了福柯关于知识型的分类和变迁的思想,①朗西埃对西方传统中艺术的三种识别体制作出区分:图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艺术的美学/表现体制。
图像的伦理体制以柏拉图的相关论述为代表,严格来说在伦理体制下艺术并不存在。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念的模仿,这样,艺术只是对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了三层,有损害和歪曲真理的风险。
由于对艺术肆意传播的风险有着警醒的认识,按柏拉图的理解,实用的技艺是城邦所需要的,而不实用的艺术对城邦的价值就是教化公民,需要把艺术用途严格限制在对公民进行伦理教化的目的上。
因此,理想国中存在的只有实用性的技艺和社群的赞诗,前者比如木工造床、石匠盖房,后者是一种“以模仿具有明确目的的模型为①Jacques RancileLiterature,Politics,Aesietics:Approaches te Democratic Disagreement",Substance,vol.29,no.2,2000,p.13.《东南学术》2019年第5期基础的知识形式”,①“通过一首诗的形象为观众、儿童和成年公民提供一定的教育,并与城邦的职业分布相适应”,②“图像”的本质“是一个参照其模型进行检验的复制品”。
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一、本文概述《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政治语言在不同语境和背景下的运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政治语言的基本定义和特性,包括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象征意义和隐喻性。
接着,文章回顾了政治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学派和理论在政治语言分析中的贡献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政治语言在政治沟通、政治动员、政治认同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差异。
文章对政治语言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政治语言研究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语言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评述和思考政治语言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本文旨在为政治语言研究的发展贡献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政治语言现象、分析政治语言行为以及揭示政治语言背后深层意义的重要框架。
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强调语言的建构性和社会性。
政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不仅仅是表达政治观点和立场的工具,更是建构政治现实和塑造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
语言在政治领域中的使用,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政治语言研究需要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互动关系。
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关注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政治语言不仅是权力斗争的工具,也是权力运作的媒介。
政治语言通过构建政治话语体系和政治符号系统,将权力关系嵌入到语言之中,从而实现对权力的表达和维护。
因此,政治语言研究需要深入探讨语言与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政治语言背后的权力逻辑。
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还关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政治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工具,对于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语言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塑造个体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初探宁波大学张雯静摘要: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各种新型电子技术的迅速传播,成为了新时期主流媒介的运用方式,因此,在语言组织的运用中,既要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与传统语言的融合性,也要注重语言规范化的运用,尤其是政治语言的应用中,政府在运用语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要形成语言运用的审美价值,适应网民与民众的个性需要。
本文将围绕当前政治语言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阐述政治语言在当前多媒介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并从当前政治传播中政府发言人制度的语言模式、传统主流媒介的语言运用以及新型媒介语言运用的审美价值,更好的实现政治语言在现代媒介发展中的引领力。
关键词:政治语言;审美价值;在政治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社会热点、难点等不同的现象,尤其是在民众期盼值全面扩大的新时代,民众对政府公信度的认识,需要在不同媒介语言的形成中,展示出一种语言载体的能力。
因此,在政治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就是通过以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在存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语言与政治的融合性,既体现一种社会活动,也能实现政治语言的多路径传播,在实现审美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独创性的艺术模式。
一、阐述政治语言审美价值产生的时代背景1、网络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文化建设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各种个性化表达的渠道中,网络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平台。
尤其是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的带动下,各种事件都能在一夜之间在各个角落传遍。
因此,作为一种政治引导的主导方向,在网络舆情、网络事件等处理中,政治语言成为了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
在这些语言的组成中,既要有严谨的表达渠道和运用方式,也离不开整个媒介表达的多元化方式。
在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中,民众会在这些语言中找到更多的审美点,尤其是在政治色彩的多少中,如果语言表达过于偏激或者偏袒,就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集体攻击,在语言传播迅速的背景下,造成政治语言审美点的弱化,这样,不利于整个政治语言表达的运用,在缺少互动性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的给与回复,就会造成政治语言运用失去应有的土壤,也不利于整个审美价值的实现。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段吉方【摘要】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当代美学;政治转向;审美乌托邦;现代性【作者】段吉方【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5最近几年来,在法国左翼理论家朗西埃、巴迪欧以及斯洛文尼亚理论家齐泽克等人的理论影响下,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的理论声音不断凸现,与以往的美学理论转向相比,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的跨学科实践更为明显,审美感性研究与政治批判的思想张力内涵更为丰富。
目前,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问题正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它引起的当代美学问题域的变革以及当代美学理论与思想策略的调整和转换,也引起了美学研究的大范围的思想燃爆,审美、政治、文化与心理等多种理论思想交融在美学研究中形成了一种立体观测的理论思想效应,并在审美与政治关联的问题聚焦中呈现出思想批判的散点化表现。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问题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美学思想的延展性与流动性较为活跃,这个政治转向是如何转的?美学转向中的“政治”的概念该如何界定?美学的政治转向对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有哪些启发?这些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论辨析,本文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问题的理论背景、问题与艺术批评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的思想源流及其理论格局,同时试图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问题做出阐发。
政治实事论文参考文献一、政治实事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现状审视、选题意义与现代性反思.《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李河成.谭秀云.[2].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当代政治美学研究综述.《天府新论》.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李河成.[3].论实事求是的政治哲学内涵.《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5期.吕嘉.[4].政治美学:一个新的学术课题"回归实事: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1期.徐敏.[5].对新时期师旅团政治机关建设的几点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1年5期.曹霞富.[6].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解读省委、省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今日海南》.2010年3期.鲍锋.[7].从政治战略高度思考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联有制”是重要的理论创新/不断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三个代表”的基本载体/”三个代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5期.房广顺.程六生.李凯灿.华定谟.章传家.李永胜.[8].村民信赖和拥护的调解能手——记荣获“2013年天津市最美人民调解员”称号的天津市西青区程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学芳.《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年5期.王晶.[9].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论科学评价的思想.《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5期.郑德扬.李合敏.[10].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干实事.《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年6期.郑青林.二、政治实事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行动、共通世界和公共幸福——以“多元性”为基础对阿伦特政治思想的现象学思考.作者:高燕.外国哲学中山大学2012(学位年度)[2].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制度安排研究.被引次数:38作者:盛明科.行政管理湘潭大学2008(学位年度)[3].胡乔木晚年对重大政治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再认识.被引次数:2作者:鲁书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4].胡适的宪政思想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陈露.政治学理论西南政法大学2012(学位年度)[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被引次数:1作者:邬婷.思想政治教育四川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6].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郑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山西大学2006(学位年度)[7].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谢振桦.思想政治教育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8].王莽、刘秀以儒治国之比较.被引次数:1作者:孔凡华.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曲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9]. 实事求是思想研究.作者:常彩燕.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大学2013(学位年度)[10].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经验及发展趋势. 作者:马会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政治实事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现状审视、选题意义与现代性反思.李河成.谭秀云,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陈泉生,2005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离退休工作.周铁流,20092009年医院管理论坛年会[4]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北京市的开展.宋传信,2008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5]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优秀的海关统计队伍.张丽川,2005第十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6]弘扬北大荒精神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有力保障.刘春莲,20102010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7]对印度崛起的几点看法.郑瑞样,20052005年国际形势研讨会[8]新时期如何恪守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张海萍,2005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9]从戚继光一生成败论人才发展.王云龙.刘俊生,2015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10]机遇与挑战:入世后的中国青年.陆士桢,2001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1年年会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讨会。
□专题视点: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特约主持人: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持人弁言: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既是传统美学理论的一部分,更是当代美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西方美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美学研究就深刻地融汇在古典城邦制以及相关文化问题的思考中,在中国传统美学以及现代美学中,美学思想研究无时不刻地融入关于个体、文化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个体的命运与社会文化休戚与共,有时甚至以无比悲怆的方式展现出来,不容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政治问题的思考不再是哪一个理论流派、哪一个美学理论家的观念占据核心位置和主导话语,而是从文化与社会的思想深处浮现出来的“感觉共同体”问题,值得认真探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研究上用力甚多,并形成了以审美与文化批判为主要理论形式的美学政治学话语。
近年来,朗西埃、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左翼理论家的思想日益受到关注,在他们的理论中,审美、文化、生产、资本、意识形态等问题错综复杂,美学与当代文化思想、政治思潮多重叠加,审美与政治问题的研究早已超越了传统的阶级、革命与政治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统问题域,从而演化为新一轮的激进思想,德里达所说的“马克思的幽灵”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与左派文化的“复兴”中“再度归来”。
本期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专辑刊发的两篇文章仍然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
段吉方的《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 与实践》是对当代西方美学政治转向问题的集中探究,文章从法国思想家朗西埃、巴迪欧以及斯洛文尼亚理论家齐泽克等人的理论出发,揭示了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在引发美学研究大范围思想燃爆的同时,也预设了当代美学研究问题域的变革以及当代美学研究思想策略的调整和转换。
文章围绕“政治”的概念该如何界定,审美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提出的是一种“政治的美学”还是“美学的政治”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还对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设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与社会反思中国现代戏剧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社会问题和反思政治现实的途径。
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中,政治话语和社会反思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如何被运用,并如何通过社会反思来呈现。
首先,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通常是通过剧本和角色来表达的。
剧本是戏剧的灵魂,它承载着作者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的思考。
一些优秀的现代戏剧作品,如《茶馆》、《雷雨》等,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这些剧本中的政治话语往往是隐喻和象征的,通过角色的言行来传达。
比如,《茶馆》中的茶馆老板王铁嘴,他的口才和幽默是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讽刺,他的遭遇和命运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抨击。
其次,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来呈现。
舞台表演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传达政治话语。
一些现代戏剧作品,如《红色娘子军》、《海燕》等,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来展现政治现实。
比如,《红色娘子军》中的红军战士们穿着红色军装,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是对当时革命斗争的赞美和肯定。
此外,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还可以通过音乐和歌曲来表达。
音乐和歌曲是戏剧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来传达政治主题。
一些现代戏剧作品,如《红灯记》、《刘三姐》等,通过优美的音乐和歌曲来表达对政治现实的思考。
比如,《红灯记》中的《红灯记之歌》通过歌词中的“红灯照亮了大地,红灯照亮了人民”的表达,呼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并不仅仅是对政治现实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社会反思。
通过政治话语的呈现,中国现代戏剧提供了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它们通过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揭示,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比如,《茶馆》中的王铁嘴虽然是一个底层人民的形象,但他的言行和遭遇引发了观众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摘要】本文介绍了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探讨了其定义、历史渊源、核心理念、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强调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政治实践需要注重美学价值的追求。
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对政治与美学的思考,核心理念包括政治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影响着现实政治的发展,引领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审视与改进。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为社会带来了启示,提倡在政治实践中注重美学价值的体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对政治美学的哲学观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实践与美学的互动关系,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提供哲学启示。
【关键词】政治美学、哲学观、历史渊源、核心理念、现实政治、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引言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研究政治与美学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支。
它探讨政治实践中的美学元素以及美学实践中的政治元素,旨在揭示政治和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融合了政治理论和美学理论的思想,旨在理解人类政治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当今社会,政治美学的哲学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一个充满政治冲突和审美冲突的世界中,政治美学的哲学观不仅有助于理解现实中的政治与审美现象,还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以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什么、其历史渊源、核心理念、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政治美学的哲学观,并探寻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什么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指通过审美的方式来理解和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哲学观点。
政治美学的基本理念是政治和审美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而是具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在政治美学的理念中,政治并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行为,而是可以被赋予审美价值和意义的。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提供对政治现象和问题的独特透视和理解。
美学的感知和想象力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理性的思考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政治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