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只有一个地球》课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14.05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o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地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o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信息筛选等方法,提升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o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地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图片、环境污染视频、资源消耗数据等)•学生预习材料(课文及相关背景资料)•小组讨论任务卡•思维导图模板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分钟)o通过展示地球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独特而美丽的?o提出问题:如果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该怎么办?引出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注不认识的词汇和短语。
o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
3.深入研读,理解内容(20分钟)o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的不同部分,每组负责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o小组代表分享,教师引导全班讨论,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
4.小组讨论,深化理解(15分钟)o分发小组讨论任务卡,要求学生围绕“地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
o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第二课时1.汇报讨论结果(10分钟)o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补充。
o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2.观看视频,增强认识(10分钟)o播放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面临的危机。
o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的哪些现象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我们应该怎么做?3.制作思维导图(15分钟)o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模板,将保护地球的具体措施进行分类和整理。
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3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情感朗读课文,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
2.抓取文中的关键词句,借由大数据分析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含义。
3.联系实际,懂得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齐读课题。
2.教师发问:看到课题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切入主题。
【设计意图:透过学生的回答,感知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尤其是对“只有一个”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回答用词要准确,用事实说话,不要妄言。
】二、自读感知自由诵读课文,想一想:地球是个怎样的星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地球?【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
】三、研读体悟1.再读课文,深入思考:2.地球正面临哪些危机?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抓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证明自己说法。
)提示:组间交流各自的意见与观点,能做到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
3.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其他同学聆听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深入思考课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地球一旦毁坏人类将无处可去,正是因为地球面临深重的危机,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保护地球和地球上的资源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为地球的危机买单,既要防患未然又要直面现实解决危难。
以此关照现实与未来,关照思想与行动,深化文章主题。
】四、数据有话说1.PPT出示全球环境问题大数据和中国环境问题大数据。
教师情感解读,学生浏览、聆听、思考。
2.看完大数据分析后请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让事实说话,让可怕、残酷的现实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危机意识、环保意识。
】五、叩问心灵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应当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挽救地球危机?2.根据学习、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智慧众筹,发表解决问题的见解与措施。
【重点】教师注意引领回答的高度和宽度:思考危机根源,既要直面现实,想办法解决已有的问题,还要向科学要智慧、要技术解决当下解决不了的难题;解决问题与防患未然并举,从自身做起珍爱每一种资源,保护每一寸环境。
类文阅读-19 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使命,保护地球,中国在行动!(节选)欧阳艳玲科学技术成几何度递增,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极度丰富,人类实现登月、遨游太空、潜入海底的探索。
机器人代替繁脏劳动,坐着点击鼠标便可轻松(浏览欣赏)世界,生命质量得到空前提升,现代医疗技术(制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人口数量不断刷新,仅中国六十年前为四亿人口,而今增至十多亿……然而,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光明便利的同时,也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必须清醒客观地看到这一(严酷残酷)现实!老龄化趋势(沉重严重)。
随着人口攀升,转基因产品,各种催生食品,异化着人类。
人类自身代谢排放是生存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电子垃圾释放铅、镉、汞等废弃毒物伤害人的神经系统、肾脏系统等;汽车尾气排泄废气,一氧化碳、烟油化合物、铅化合物、甲醛等毒性物质,碳、氮、苯、铅,对人体心肺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慢性浸蚀。
诸多种种更使得空气中附着物比重加大,诸多污染积累热量;普遍的燃烧煤炭、天然气,使温室气体增加,太阳辐射增强;地表水减少,使地温升高。
还有无度采伐,森林资源锐减,造成沙化;矿产资源开发,改变地质构造,植被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同样造成沙化。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无法承受人为毁损之灾。
(有改动)1.选择括号内使用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4.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用“”在文中画出。
5.读完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参考答案】1.浏览创造严酷严重2.承上启下3.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极度丰富,人类实现登月、遨游太空、潜入海底的探索。
机器人代替繁脏劳动,坐着点击鼠标便可轻松浏览世界,生命质量得到空前提升,现代医疗技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人口数量不断刷新。
4.老龄化趋势严重。
随着人口攀升,转基因产品……甲醛等毒性物质,碳、氮、苯、铅,对人体心肺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慢性浸蚀。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这是一句简单明了的句子,但却蕴藏着无穷的深意。
属于每一个生活在地球的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将影响地球的未来。
让我们从地球的历史说起。
地球有4500亿年的历史,从初次形成到现在,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可怕的战争,病毒、洪水、火山爆发等灾难,甚至原子弹的恐怖。
无论是有益的进步,还是损害环境的行为,都会让地球的历史发生变化。
而现在,地球又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损害。
物种灭绝,森林被砍伐,空气、水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并会导致更多灾难。
所以,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采取全面的环保行动,从自身做起。
个人应该节约资源,不要随意乱扔垃圾,控制污染源,尽量减少对地球的影响。
展开勤化、植物恢复等环境保护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引入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树立绿色理念,以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环保。
其次,我们还要发展可持续的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用科技进行替代,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转向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尤其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拥抱科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技为支撑,开发清洁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此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改变目前的消费理念,拒绝高耗能和过度消费,拒绝物质和精神的浪费,改变大规模生产模式,坚持节约资源,将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
最后,在推广环保知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广耐心、环保、健康的文明礼仪,教育自身和他人,保护环境,抵制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努力在当前这个重要时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念。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唯一的家,也是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家园,它也像一个母亲,一直默默地照顾着我们,无私而细腻地养育我们。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及赏析《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为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赏析:《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文章,旨在唤起人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文章首先描绘了地球的美丽和脆弱,然后阐述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课文通过对比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地球。
第三届“全国教与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赛教案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十一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广西桂平市石咀镇必岭小学陈海容一、教学背景1、年级: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3、课时:第二课时4、课前准备: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地球的相关资料二、教学课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互联网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从小珍爱地球的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的说明方法。
三、教材分析《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
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3)、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3、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地球的相关资料四、教学方法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揭题,读题。
2、航天员在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图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5%D8%C7%F2% C3%C0%BE%B0&in=13600&cl=2&lm=-1&st=&pn=18&rn=1&di=11271652995&ln=2000&fr= &fm=rs1&fmq=1332056815712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2#pn18&-1&di11271652995&objURLhttp%3A%2F%%2F2010%2F06 %2F23%2F20100623105610783074.jpg&fromURLhttp%3A%2F%%2Fredart.asp x%3Fid%3D204329&W600&H454&T7475&S44&TPjpg师导语:地球,人类可爱的家园,你还想称地球为什么?(二)、细读课文选读探究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教材简析:《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
题目贯穿全文,先讲人类拥有的地球美丽而渺小,接着讲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小、资源有限,然后讲人类不能够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呼吁人类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赖以生存的星球。
【教学目的】1、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2、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⑵领悟文章的思想进行小练笔,培养同学学习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受到保护环境、维护地球的教育,懂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爱,同时有多么脆弱。
【教学过程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既是一篇很有科学性的说明文,又是一篇语言文字十分优美的文章。
一方面它从地球上可供人类生存的范围非常有限、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地球人类将别无出路等角度说明不能再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了,呼吁人们维护地球、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另一方面文中描写地球美丽的优美词句让同学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1、教学重点:让同学明白为什么地球上人类生活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再破坏资源了;为什么破坏了地球将别无去处。
2、教学难点: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同学更加深刻认识目前地球面临的危机,从思想深处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手段,改进教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把许多真实的、具有震撼力的画面摆在同学面前,不必教师多做分析,同学联系实际生活,便能很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受到思想教育。
学情分析:使用本教学设计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次,要求学生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方面有一定的感性积累,这样在课堂上才容易与文本共鸣,较快地进入情境。
最后要求学生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和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才会精彩,教学目标才能高质量的完成。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环保方面、地球知识方面的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下《只有一个地球》课文
只有一个地球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只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
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
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只有一个地球》知识点
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作比喻、分类别、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
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
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
“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5、“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
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