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word版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6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夏日的白洋淀,荷花盛开的时候,蓝色的湖面像情豆..初开的少女,妩媚而矜.持;河水青青,临风不乱,遇雨不浊。
①,而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般自然清雅,一颗尚未修饰的明珠般纯朴不俗,(凝聚/聚集)了天地难得的气韵和灵性。
白洋淀很美,但不只是美在景色本身,(而/更)在于回归自然的美妙感受,让人可以享受自然恩赐的平和。
脱下约束着脚的鞋子,把双足涤荡在水里,闭上双眼,感受放任和散.漫的趣味,深吸一口,空气中荡漾着青荷莲子的香气,是一种天然纯粹..在淀里,能看到很多来回穿梭的船只,有..的清纯。
乘船飘荡些船只很独特,②。
撑.船的多是(矫捷/矫健)的老翁,虽然是一个人划船,速度却和机动船不相上下。
鱼鹰、草帽和船夫,再加上微微起伏的波浪和满淀的荷花,让人产生置身江南的那种湿漉漉的梦幻..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矜.(jīn)情豆B.璞.(pú)纯粹C.散.(sǎn)飘荡D.撑.(zhǎng)梦幻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凝聚更矫健B.凝聚而矫捷C.聚集更矫捷D.聚集而矫健3.在文中两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B.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很多鱼鹰落在上面C.①它不似西湖那样富贵华丽,也不似洞庭湖那样烟波浩淼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D.①它不似那富贵华丽的西湖,也不似那烟波浩淼的洞庭湖②上面落着很多鱼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①从3月以来网络上陆续曝光的“001A型航空母舰”照片得知,这艘航母似已涂装红色底漆,舰岛上已开始安装玻璃,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倚马可待....。
②许多学生家长表示,高中三年,孩子们的起居饮食都在学校,家长们望尘莫及....,还是希望学校努力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
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
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
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
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
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
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
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
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
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
《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
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
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
第Ⅰ卷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春快要阑姗了!天气正愁人,我在苏州城里连听了三天潺潺的春雨。
冒着雨我爬过一次虎丘,到冷落的留园和狮子林徘徊了一阵。
我爱这城市的苍茫景色,静的巷,河边的古树,冷街深闭的衰落的朱门。
可是在这些雾似的情调里,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度着悲剧生涯?我的心情有些(寥寥\寥落)但我为母亲的奇遇高兴。
五十年旧梦从头细数,说是愁苦也许是快乐。
人类的聪明并不胜如春蚕,柔情的丝缕抽完了还愿意呕心沥血;一生的厄运积累得透气的空隙也没有,有时只要在一个─—仅仅一个可以诉苦的人面前赢得一声同情和温喟,也可以把痛苦洗涤干净。
我不能想象母亲的情怀,愿这次奇遇抖落她过去的一切。
好会捉弄人的天!路畔一带婆娑的柳影显得幽深而宁静,却有蹄声得得,穿过柳荫,向那行色倥偬的车站上响去。
别了,古旧的我的母乡苏州!明儿我们看得见的,是天上那终古不变的旧时明月!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潺(chán)阑姗B.辜(gū)洗涤C.偬(zǒng)徘徊D.喟(wèi)婆娑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衰落寥寥幽深B.衰老寥寥幽微C.衰老寥落幽微D.衰落寥落幽深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天上鳞鳞的云片都镶着金边②天却旧晴了③一钩新月挂在城头④第四天晚上离开苏州时A.④②③①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③①④②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令人尊敬是需要条件的,只有跟人民群众上下其手....,把群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会得到人民的颂扬,得到人民的尊敬。
B.一般说来,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而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揠苗助长。
C.人们对翡翠饰品的认定还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很多人造翡翠饰品注入市场,以致鱼龙混杂....。
D.在韩国,最近抗议总统朴槿惠的游行示威活动持续升温,许多示威者滥竽充数....,紧握拳头,高呼口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
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
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
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
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
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
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
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部分学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私是人的一种独有的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
只要人有羞耻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
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别。
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
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
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
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
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围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
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
网络隐私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私人事物、活动和相关信息,网络隐私本身是一种新的隐私形式。
在虚拟空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隐私被窥视和侵害的几率越来越大,社会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网络隐私无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极容易受到侵犯,隐私很容易遗失或被窃取。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
在网络中,人可以建立私人生活空间,同时与他人进行互动。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私是人的一种独有的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
只要人有羞耻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
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别。
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
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民主、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
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
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
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范围内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
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
网络隐私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私人事物、活动和相关信息,网络隐私本身是一种新的隐私形式。
在虚拟空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隐私被窥视和侵害的几率越来越大,社会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网络隐私无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极容易受到侵犯,隐私很容易遗失或被窃取。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
⼭东省淄博市2018届⾼三12⽉摸底考试语⽂试题部分学校⾼三摸底考试试题语⽂⼀、现代⽂阅读(⼀)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题。
花⼭岩位于⼴西的左江流城,具有81处、181幅岩画。
画⾯内客主要是双臂上举、双腿下蹲的⼈形图案,他们成群结队、群情激昂,似在举⾏某种宗教祭祀仪式。
这些“双臂上举、双腿下博”的⼈形图案被中国学者称为“蹲式⼈形”。
研究者认为,这些岩画诞⽣在距今2500年⾄1800之间,是⽣活在左江流域的古代族群为记录重⼤祭祀活动或历史事件⽽制作的“史书”。
位于天⼭腹地的新疆呼图壁岩画也有类似的“蹲式⼈形”图案。
尽管祭祀舞蹈画⾯⼈物的头饰、服装乃⾄民族成分迥异,⽽舞姿与队列却与⼴西花⼭岩画的内容⼤致相似。
考古学家认为,呼图壁岩画制作年代⾄少要早⼴西花⼭岩画1OOO年。
在阿塞拜疆也能找到与⼴西花⼭岩画完全相似的“蹲式⼈形”岩画,著名的⼽布斯坦岩画就是其中的代表。
它以凿刻⼿法制作,其丰富的画⾯清晰记录了该地区4万年来不同历史时段的民族图像志资料,其中“蹲式⼈形”画⾯被认为属于距今4000年⾄3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同样属于青铜时代“蹲式⼈形“的岩画,在西欧主要集中于阿尔卑斯⼭麓的岩画遗址群,其中在全球岩画界闻名遐迩的意⼤利梵尔卡莫尼卡岩画,早在1979年便作为全球第⼀例凿刻类岩画遗产率先跻⾝《世界⽂化遗产名录》,不仅震惊欧洲,也令世界振奋。
经研究证实,意⼤利梵尔卡莫尼卡“蹲式⼈形”岩画的考古年代在距今5000年⾄4000年期间,是⽬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同类岩画遗存。
其⼈物造型与图像风格与花⼭岩画如出⼀辙。
不同之处只是花⼭岩画属于红⾊涂绘类岩画,⽽梵尔卡莫尼卡岩画则是铁⿊⾊岩⽯上的凿刻围案。
很多岩画遗址中,都能见到这类呈舞踏状的“蹲式⼈形”,可见,“蹲式⼈形”图像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属于⼈类古代符号系统中的“原型”符号。
这些符号⼤多来⾃⼈类远古时期的图像记忆,虽造型古补简单,却内涵深邃,具有⼀般符号围案所不具备的厚重与神秘,因⽽也更具视觉冲击⼒。
淄博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
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
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薰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
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
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
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薰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者……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高三复习阶段性检测试题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技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II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引擎.(qing)发酵.(xiao)滞.纳金(zhi)曲.径通幽(qu)B、逆袭.(xi)角.逐(jiao)插娄.子(lou)瑕不掩瑜.(yu)C、脖颈.(jing)烙.印(lao)钻.牛角(zuan)蒌靡.不振(mi)D、推诿.(wei)缜.密(zhen)潜.规则(qian)稳操胜券.(quan)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追溯联袂咏叹调开源节流B、更叠嗔怪贴标签毋庸讳言C、震撼傲游座右铭钏灵毓秀D、敕造希冀试金石攻城掠地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合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剧种类繁多,除国粹京剧外,还有山东的吕剧、柳子戏、上海的沪剧、越剧,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等地方剧种。
B、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C、宋瓷特殊的美质,汲取自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中觅得踪迹。
D、《红楼梦》开篇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私是人的一种独有的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
只要人有羞耻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
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别。
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
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民主、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
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
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
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范围内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
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
网络隐私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私人事物、活动和相关信息,网络隐私本身是一种新的隐私形式。
在虚拟空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隐私被窥视和侵害的几率越来越大,社会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网络隐私无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极容易受到侵犯,隐私很容易遗失或被窃取。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
在网络中,人可以建立私人生活空间,同时与他人进行互动。
从逻辑上讲,虚拟空间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在网络空间中清晰地分界得以实现。
但是最安全的地方恰恰最危险,因为私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界限清晰,一旦私人生活空间被人闯入,隐私就可能暴露得一览无余。
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恰恰是极容易办到的事情。
赵水忠在《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一书中全面地揭露了网络隐私泄露问题,一句话道出实质:“你浏览网络,网络也浏览你。
”网络在私人生活空间方面形成一个悖论——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
“网络的发展有可能使我们的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成为显现和重要的社会问题。
隐私作为人的重要权利,在虚拟空间中却可以被任意践踏,人的价值、尊严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设备在社会生活中将无所不在,收集和分析个人信息的能力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网络隐私问题体现着高科技的应用与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即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与技术之间的张力在不断加大。
(摘编自王治东《虚拟世界与私人生活空间——关于网络隐私的哲学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否拥有隐私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因为隐私是人独有的生存特性,维护隐私是人的本能。
B.网络技术侵犯使用者的隐私,现代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
C.人类走向文明要求人们不断增强隐私意识,重视隐私权、维护隐私权、关注隐私问题。
D.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的二元交叠离不开网络,网络既是安全的地方,也存在危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分别从隐私维护的重要性、隐私观念淡薄的原因、隐私维护的迫切性等方面,阐释了维护隐私权的意义。
B.文章第三段分析了网络隐私受侵犯的原因,并引用赵水忠的话,论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给隐私维护带来的挑战。
C.文章以隐私是人的生存特性和重要权利为立论前提,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论述了隐私泄露的危害。
D.文章运用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由介绍抽象概念到阐述具体事实,逐层递进分析,逻辑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人们的隐私意识和观念不是淡薄的,也没有缺失,那么有关隐私保护的问题就不会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B.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严重,这警示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监督、监管。
C.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可见,在虚拟空间中人们的隐私在被保护的同时也会被泄露。
D.网络隐私问题是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矛盾的突出表现,这要求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要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和主体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书瞿秋白前几天我得着北京来信——是畇弟的手笔,是今年三月间发的。
他写着中国家庭里都还“好”。
唉!我读这封信,又有何等感想!一家骨肉,同过一生活,共患难艰辛,然而不得不离别,离别之情反使他们的友谊深爱更沉入心渊,感切肺腑。
况且我已经有六个月不得故乡只字。
于今也和“久待的期望一旦满足”相似,令人感动涕泣,热泪沾襟了。
然而,虽则是如杜少陵所言“家书抵万金”,这一封信,真可宝贵;它始终又引起我另一方面的愁感,暗示我,令我回想旧时未决的问题。
故梦重温未免伤怀呵。
问题,问题!好几年前就萦绕我的脑际:为什么要“家”?我的“家”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它早已失去一切必要的形式,仅存一精神上的系连罢了!唉!他写着“家里好”。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畇白,畇白,你或者是不愿意徒乱我心意罢了?我可知道。
我全都知道:你们在家,仍旧是象几年前——那时我们家庭的形式还勉强保存着——那种困苦的景况呵。
我不能信,我真不能信……中国曾有所谓“士”的阶级,和欧洲的智识阶级相仿佛而意义大不相同。
在过去时代,中国的“士”在社会上享有特权,实是孔教徒的阶级。
所谓“治人之君子”,纯粹是智力的工作者,绝对不能为体力劳动,“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
现在呢,因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加以外国资本的剥削,士的阶级,受此影响,不但物质生活上就是精神生活上也特显破产状况。
士的阶级就在从前,也并没正式的享有经济特权,他能剥削平民仅只因为他是治人之君子,是官吏。
现在呢,小官僚已半文不值了,剥削方法换了,不做野蛮的强盗(督军),就得做文明的猾贼(洋行买办)。
士的阶级已非“官吏”所能消纳,迫而走入雇佣劳动队里。
那以前一些社会特权(尊荣)的副产物——经济地位,就此消失。
并且,因孔教之衰落,士的阶级并社会的事业也都消失,自己渐渐的破坏中国式的上等社会之礼俗,同时为新生的欧化的资产阶级所挤,已入于旧时代“古物陈列馆”中。
士的阶级于现今已成社会中历史的遗物了。
我的家庭,就是士的阶级,它也自然和大家均摊可怜的命运而绝对的破产了。
我的母亲为穷所驱,撒手人寰,出此宇宙,永远离开了我们。
只有她的慈爱,永远留在我心灵中——是她给我的唯一遗产。
父亲一生经过万千痛苦,而今因“不合时宜”,在外省当一小学教员,亦不能和自己的子女团聚。
兄弟姊妹呢,有的在南,有的在北,劳燕分飞,寄人篱下——我又只身来此“饿乡”(指苏俄)。
这就是我的家庭。
这就是所谓“家里还好”!问题,问题!永不能解决的,假使我始终是“不会”生活——不会做盗贼。
况且这是共同的命运,让它如此,又怎么样呢?总有那一天,所有的“士”无产阶级化了,那时我们做我们所能做的!总有那一天呵……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摘编自《赤都心史》,有改动) 【注】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l8日),生于江苏常州。
巾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赤都心史》创作于192l~1922年初,1924年6月出版。
记述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家书”,杜少陵说“家书抵万金”,作者已“六个月不得故乡只字”,所以,北京的来信令他“感动涕泣,热泪沾襟”。
B.第五段从中国士的阶级跟欧洲智识阶级的不同入手,继而说明中国士的阶级“特显破产状况”,已成为历史遗物。
C.本文是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写给畇弟的一封回信,情感真挚,语言平实,多用口语和短句,富有时代色彩。
D.北京畇弟来信中所写的“中国家庭里都还‘好’”的内容,引发了作者的感想以及对中国“士的阶级”的思索和剖析。
5.畇弟来信说“家里好”,作者去说“我不能信”,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5分)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层意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
“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完善当前道德想象和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色经典”的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二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摘编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材料三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
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这批红色经典的评论。
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
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