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不可定义的思想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4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本体论是关于实体、存在和实在的研究。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存在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形式存在和物质存在。
形式存在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目的,而物质存在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实体和物质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形式和物质构成。
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它给事物赋予了特定的特征和目的。
物质是事物的实体基础,它是构成事物的物质元素。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潜在和现实的概念。
潜在是指事物内在可能性,而现实是指事物的实际存在。
根据他的观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潜在变为现实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也包含了他的形而上学观点。
他认为存在是分层次的,有一种层次上的存在是更高级的形式存在,称为"真实存在"。
真实存在是指那些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存在,这些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主要关注存在的不同层次和构成要素,他通过对形式和物质的研究,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这一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哲学被视为基础,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种具体的实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物体等。
这些实体拥有各自的本质和属性,而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实体哲学来揭示它们的根本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
他提出了十个最基本的种类,包括有机体、无机体、动物、人类等。
每个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本质,它们在存在形式和特征上有所区别。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区分,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和共同点。
实体的本质和存在也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本质是指它们独特的特性和性质,而存在则是指它们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
他认为,实体的存在是基于其本质的存在,本质是实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与实体哲学紧密相关。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体和本质,而实体哲学则研究具体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实体哲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化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认识。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存在和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则使我们超越物质世界,探讨存在的本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进行简要介绍。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14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以下将对其中的14个问题进行概要回答:1. 关于存在和本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每个实体都具有的属性,而本质是事物独有的特性。
2. 关于一般和个体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一般存在于个体之中,并认为个体是一般的实现和具体化。
3. 关于静止和运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静止是存在的一种形式,而运动则是事物在时空中的变化。
4. 关于可量和不可量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量是可被确定和度量的,而一些特殊的属性(如形式、色彩)则不是可被量化的。
5. 关于实在和可能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是指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物,而可能则是指潜在存在但尚未具体实现的事物。
6. 关于物质和形式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实体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7. 关于原因和目的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原因,包括物质原因、形式原因、效果原因和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目的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8. 关于实体和属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而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
9. 关于潜在和实际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潜在是指事物的潜在能力或可能性,而实际是指事物的实际具体存在。
10. 关于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一性与差异性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事物在存在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1. 关于一般和现实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是现实事物的普遍特性,而现实则是具体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
12. 关于本质和外部特征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核心属性,而外部特征则是事物的表面表现。
13. 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可能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而必然则是指事物不可避免地发生或存在的状态。
14. 关于无限和有限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无限是指在某个方面具有无限性的存在,而有限则是指受限制和有限范围的存在。
论述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发展过程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对哲学、逻辑、
伦理学、物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体论是亚里士
多德哲学思想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体
的本质。
在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定义本体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本
体论的基本概念,即存在的种类。
他认为所有存在都可以归为物质和
形式两类。
物质是所有物质体现象的本体,而形式则是性质、状态和
关系等组成的本体。
第二阶段是探索本体的属性。
在这个阶段,亚里士多德进一步研
究了本体的属性。
他认为本体有三个主要属性:存在、本质和数量。
本质是本体的内在属性,是物体最根本的特征。
数量则是本体的可数
和不可数属性。
第三阶段是分析实际存在的本质。
在这个阶段,亚里士多德着重
研究实际存在的本质。
他认为实际存在的本质是由物质和形式两个部
分组成的。
在这个阶段,他发展了“形而上学”学派。
第四阶段是扩展本体论的应用。
在这个阶段,亚里士多德将本体
论的观点应用到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他主张人类可以通过追求人
类本质的完美来达到幸福,这一观点成为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重
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
定义本体概念到扩展到伦理学和政治学等方面。
他对本体论的贡献极大,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一)动摇与批判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一切学说的中心。
可是,我们发现,正是亚里士多德这部分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思想。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论证“引进了第三者”。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肯定了又和事物分离的“理念",那就要承认有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世界,以同样的方式推论,那就要承认无穷个“理念”,也就是有无穷个世界了。
因为许多具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有一独立存在的同名的“理念”,那么在这些个别事物和这个同名“理念"之间也会具有共同的性质,从而也就会有第二个独立存在的理念,如此推论下去就会有无穷个“理念”。
第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
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说:“形式既不能在可感觉的东西里面引起运动,又不能引起任何变化’’,“如果没有普遍的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知识,可是分离却是引起对于‘理念’的反驳的原因”。
第三、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模型,具体事物是“分有’’它们。
但是如果以“理念”为模型,则一个具体事物可以有几个模型,因而就得“分有’’好几个“行式"(理念)了。
如人必须“分有’’“动物"、“两足的"、“人本身”等理念,这些理念就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在现实中的个别的人身上却是统一不可分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是难以成立的。
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不能据此肯定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现实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他的老师柏拉图“善理念”和“主知主义”道德教育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生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把道德的本质视为知识,认为道德教育是任务就是教授人掌握道德知识,继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又提出了“善理念”说,他们开创了一条“主知主义”的道德教育路线,对其后的整个西方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但在“主知主义”道德教育的洪流中,也出现了不少主张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道德教育,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他的主要生活教育观点如下:1.认为生活是道德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教育需要认识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功能”。
教育需要认识人的政治本性和人的理智本性;需要把辨别善与恶的伦理德性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智慧统一起来;需要关怀个人美善的幸福生活,同时需要关心实现个人幸福生活的公共生活。
他将生活视为道德的根据,即从根本上讲,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最终根据。
主要表现在他对幸福,善与至善的理解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产生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在希腊社会的实际生活和理论研究中,至善和幸福问题是人们最关心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柏拉图的“善理念”说。
柏拉图的“善理念”,即至善,它是唯一真实的,他认为人们要达到幸福,就必须摒弃一切情欲和现实生活要求,去追求至善。
亚里士多德没有秉承他的老师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应从现实的生活出发,主张人们现实生活中一切具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在追求某种目的,都是在实现某种具体的善,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不能说只有一个善,所有的事物和行为活动都在追求一个善。
善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它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需要。
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形而上学,批判什么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这一问,就问了世界两千多年。
古希腊哲学从追问本原开始,寻求这个世界的本体和存在第一原因。
形而上学作为希腊哲学的灵魂,对之后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时期一位形而上学的大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而对形而上学最初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一、本体学说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柏拉图已经表达了形而上学方法与性质,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的批判继承,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理念说成是脱离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独立存在,因而使其失去了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存在所应有的特征,成为一个空洞的抽象名词。
在柏拉图那里,形而上学的命题是空灵,实际上本文由收集整理并没有肯定什么。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形而上学是以本体为研究对象的,“从古到今,大家所常质疑问题的主题,就在‘何谓实是’,亦即‘何为本体’。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学说,并得出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的结论,认为“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
为探寻真正本体,他进一步提出了四因说“作为对于事物存在的积极的解释。
”他详细的探讨了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与目的因的具体含义和在事物存在中所起的作用,并最终将这四因归纳为质料因与形式因两种。
那么,质料与形式何者更为本体呢?亚里士多德对两者都给予了否定,他认为形式虽较之质料更为根本,但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本体,真正意义上的本体只有“是其所是”,对此,亚里士多德说到:“于是,清楚地,定义是怎是的公式,而怎是之属于本体,或是唯一的或是主要的与基本的和单纯的属之于本体。
”而是其所是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体,就必须与个体事物具有同一性,即在构成个体事物的本质的同时也就是个体事物的本身。
应该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可感事物的本体的研究,而对于第一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不动的动者”并没有涉及。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亚⾥⼠多德的实体论亚⾥⼠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的“哲学实体论”闪耀着⼈类哲学精神的璀璨光芒,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和掌握亚⾥⼠多德的“实体论”,继承“实体论”蕴含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成果,克服“实体论”存在的理论缺陷,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亚⾥⼠多德的“实体论”包含“实体”和“本体”两⽅⾯的内容。
实体论也被⼤家称为本体论。
亚⾥⼠多德在《⼯具论》表述的“实体论”内容:1、⼀个专⽤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实体”,⽽⼀个形容词或类名词(通⽤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的,不能适⽤于其它更多对象的“实体”;“狗”、“猫”、“⼈”这些通⽤名词或类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能够适⽤于众多对象的“共相”。
“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类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2、表⽰实体的词语同表⽰“共相”的词语,在判断语句中具有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在⽤系动词“是”连接两个词项的主谓判断语句中,表⽰“实体“的词语(专⽤名词)总是处在主语的位置,是被判断或述说的对象或主词,表⽰‘共相’的词语(类名词或形容词)总是处在谓语的位置,是述说主体的宾词。
“共相”⼀词在我的意思是指具有可以述说许多个主体的这样⼀种性能的东西,“个体”⼀词在我的意思是指不具有述说许多个主体这种性能的东西。
3、“实体有第⼀实体、第⼆实体之分”。
第⼀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体”事物,例如某⼀个具体的⼈,这棵松树、那个平房等等,第⼆实体则是指“第⼀实体”的属或种,例如“⼈”、“动物”就是指“个体”事物所从属的属或种。
“第⼀实体是其它⼀切东西的基础,⽽其它⼀切东西或者是被⽤来述说第⼀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实体⾥⾯”,“如果没有第⼀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它东西存在”。
“在第⼆实体中,越接近第⼀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不可定义的思想探析-哲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不可定义的思想探析曾云作者简介:曾云,(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参见颜一:《存在(to on)是什么?》,《求是学刊》1998年第4期;颜一:《实体(Ousia)是什么?——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世界哲学》2002年第2期;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83页。
同上,第284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编,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2a13—15。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相关著述中对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
但无论是从实体范畴还是从质料和形式以及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他始终把本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虽然他也试图从定义上说明本体,但基于本体的个体化和生成原则,他最终放弃给本体(Ousia)下定义的做法,并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深入批判。
最终,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本体(Ousia)不是普遍的本质,而是“这一个”的个体是其所是的根据。
关键词本体;形式;质料;定义;本质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2-0069-06引言究竟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本体(Ousia)?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着这一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追问和探讨。
陈康用发生学的观点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当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的学者如欧文、莱思齐等从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的角度研究本体,揭示了《范畴篇》和亚里士多德本体论思想的内在关联;还有一些学者从语言学、实体论和术语翻译问题上来探究本体。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
但“本体是什么?”这种下定义本身的问题却没有被深入地追究。
本文立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及相关著作,并借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系统梳理本体(Ousia)不可定义的思想脉络。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存在多重含义进行探讨,对以“是什么”定义本体的质疑和放弃,并提出潜能和现实的学说来解决下定义的困境,内在地说明了本体不是也不能仅仅从“是什么”的角度来理解。
本体不是“普遍的如此”,不是一个种,而是“这一个”(tode it)的个体本质。
一、《范畴篇》中本体(Ousia)界定所隐含的矛盾我们首先从《范畴篇》着手研究亚里士多德对本体的探究和分析,因为《范畴篇》是《形而上学》建立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范畴篇》这部简短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各个范畴前,先提出两条分类原则:(1)可以表述一个hypokeimenon;(2)在一个hypokeimenon内。
”简称“表述”和“内居”原则。
陈康认为,hypokeimen既可作主词讲也可作基质讲,因此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一个是逻辑原则,另一个是形而上学原则”。
根据上述两条原则,亚里士多德对事物进行了四重划分,而且根据主体与属性和主词与宾词的区分,把范畴划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和关系等十个范畴。
对于实体来说,“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④。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第一性的实体是个体,表示属性的其它范畴则不是真正的实体。
“除了第一个实体,其他事物中只有属和种可以被称为第二实体,因为在所有的表语中,只有它们能够清楚地说明第一实体。
如果要说明某个具体的人是什么,或者用属说明,或者用种说明,而且,用‘人’比用‘动物’说明更加恰当。
” 同上,2b29-34。
这表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一性的实体可以用属或种的“是什么”来表述,而“是什么”的属或种却是共同的述词。
这里,亚里士多德是否意识到作为个体性的实体能否用共同的述词来表述它?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
在《范畴篇》里他强调的是个体性,张扬的是一种个体主义,并以个体作为本体尺度区分第一性实体和其他范畴。
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第288页。
正如他指出的:“所有的实体看起来都表示‘这一个’,一个第二性的实体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具有如此某一性质的一类东西……属和种则是就一个实体来规定其性质:属和种表示具有如此性质的实体。
这是一种性质的赋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3b10—20。
换句话说,第一性的真正的实体都具有“这一个”的独特性,属和种作为第二性实体只具有普遍性,不具有个体特殊性。
但是正如刚才已指出的,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这种普遍性的种或属可以说明第一性实体是什么。
进而说,第一性的实体是可以用种和属定义的,因为下定义总要用“是什么”的属和种来表示。
正是这一点隐藏着以后亚里士多德在给本体下定义时将要面对的困难。
这一矛盾和困难也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个体能否被认识,个体存在是否可以被知识抽象为普遍的本质?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划分第一性的实体和第二性的实体时已经间接地做出了关于存在和知识的区分,但还没明确化。
因为他在《范畴篇》一开始就提出两条性质完全不同的原则,即存在论上的形而上学原则和知识意义上的逻辑原则。
对此陈康指出:“不论逻辑原则和形而上学原则的明白区分是不是亚里士多德做出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这两条原则意谓着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不然的话它们的结合便不能将事物分成四个不同的组了。
因此,每一条原则必定有它自己的不同应用领域。
”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第298页。
在笔者看来,亚里士多德在这一点上不仅意识到,而且试图做出新的统一。
他根据对系词“是”的分析,发现“是”既具有逻辑的判断功能或表述功能,又能表示事物的存在。
一切事物都是“是”而不是“非是”,即使是“非是”也是“是”。
他认为本体(Ousia)就是“本是”。
作为“本是”的Ousia即可以作为知识的逻辑起点,又可以作为个体存在的始基和根据。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力图克服和摆脱柏拉图的相论造成的困难。
柏拉图的“相”虽然既是存在的原则,也是认识的原则,本体论和知识论在他那里是统一的。
但柏拉图的问题是:相和个体事物无法关联起来,即相与可感事物的分离问题无法解决,作为种属的共相无法解释可变的个别事物成其所是的原因。
也正因此,亚里士多德摒弃了用“相”来解释个别事物的存在原因。
但是,“亚里士多德却毫不踌躇地接受了这种学说的认识论方面……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出共同的述词来代替自存的‘相’;因为这些共同的述词是知识的可能性实际需要的”同上,第289页。
所以,才有亚里士多德后来对本体“是什么”的知识诉求。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还没有展开像《形而上学》中关于本体论的知识追问,下定义的困境还没有呈现出来,虽然已隐含了知识和存在之间统一的矛盾。
下面展开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定义困境的分析,尤其集中在《形而上学》第七卷。
二、《形而上学》对Ousia定义的质疑和放弃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还没有将范畴和“是”直接联系起来,但在《形而上学》分析“是”的本性和基本含义时,他指出“一事物在许多含义上统是关涉着一个原理(起点);有些事物被称为是者,因为它们是本体,有的因为是本体的演变,有的因为是完成本体的过程,或是本体的灭坏或阙失或是质,或是本体的制造或创生,或是与本体相关系的事物,又或是对这些事物的否定,以及对本体自身的否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四卷,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003b 5—11。
因此,一切“是”者都关涉到一个“是”的“什么”。
“是之一义为一事物是‘什么’,是‘这个’;另一义是质或量或其它的云谓之一。
在‘是’的诸义中,‘什么’明显地应为‘是’的基本命意,‘什么’指示着事物之本体。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七卷,1028a11—13。
“其它的所谓‘是’,就因为那是这‘基本之是’的量或质,或其变化,或对这事物有所厘定的其他云谓。
”同上,1028a19—20。
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就是基本之是的“什么”,本体就是“原始之是”(本是),本体在定义上和时间上都是在先的。
“我们对每一事物之充分认识必自本体始。
例如,人是‘什么’,火是‘什么’,然后再进而及其质、量或处,我们必须先认识其怎是,而后可得认识质或量等每一云谓之所以为是。
”同上,1028b36—39。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是从原始的“是”和“什么”的角度来理解本体,而且对本体探索的出发点有两点:一是解释事物存在的原理,二是寻求认识的始点。
在具体探求本体之前,亚里士多德把本体分为可感觉本体和不可感的永恒本体。
而他首先立足可感觉的经验世界,从可感觉的本体出发。
在此基础上他探讨本体的本质,即怎是。
亚里士多德一开始认为,形式因既是事物成其所是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认识的起点。
所以,在列举了几种可能的本体——质料、形式和二者的结合即复合物后,他根据本体的两个标准首先将质料从本体中排除出去。
这两个标准是:(1)最底层不表述任何其它的事物;(2)分离性和独立性。
参见同上,1017b 23—26。
由于最底层的质料在抽去所有的属性后,剩下的只是一堆无任何规定性的东西,质料虽然可感但不具有分离性、独立性和个体性,因此他认为分离性和独立的个体性更能体现本体的本质特征。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首先把质料排除在本体之外?这里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
在笔者看来,亚里士多德首先把质料排除在本体之外有三个重要原因。
其一,亚里士多德把“同一事物不能同一时既是而又不是,或容许其它类似的相反两端(矛盾律)”[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十一卷,1062a1—2。
作为“必须永久承认其为真实”同上,1061b35-1062a1。
,并且认为这是一切原理中最为确实的原理。
而质料的无定形使得它既可以成是也可以成非是,容许相反者,使得它具有不确定性,无法界定它是什么。
这可能是亚里士多得排除质料作为本体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他要给本体下定义、寻找知识根据一个前提。
其二,无不能生有。
根据这种思想,万物生于有,“有些是自然所成,有些是技术所为,有些是自发所成。
每一事物之创生必有创之者,必有所由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七卷,1032a13—15。
由于质料作为潜能存在的事物,或说它是非现实的实际存在物,进而说质料就是无。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万物的有和创始根据不能是实际为无的质料。
此外,在《物理学》中他谈到了关于“自然”的两种解释,一种把自然解释为在每个自身具有运动和变化本源的东西中作为载体的原始质料,另一种把自然解释为依据理性的东西的形状和形式。
针对这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指出,与质料和形式相比,还是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已经实际存在了时才被说成是该事物的,而不是在尚潜在着时说是该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