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数的顺序》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704.33 KB
- 文档页数:2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的顺序》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并掌握数的顺序。
2. 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来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1. 数的顺序。
2. 比较大小。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具:图片、小石块或小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将小石块或小球放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小石块或小球的位置先后顺序。
2. 引导学生思考,小石块或小球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来表示?3. 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位置的先后顺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的顺序。
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示范,让学生观察数字的顺序,并通过比较大小来判断数字的大小关系。
2. 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练习比较大小,说出数字的先后顺序。
3. 引导学生总结,小的数字在前面,大的数字在后面,数字的顺序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列数字的顺序。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比较大小,说出数字的大小关系。
3. 教师提问学生,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并由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数字的图片,让学生按照大小顺序来排列图片。
2. 学生通过观察数字的位数和数字的大小来判断数字的顺序。
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比较大小,说出数字的大小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内容,复习数的顺序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小短剧等方式来巩固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比较大小,说出数字的顺序。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的顺序,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来判断数字的大小关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4.2《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学案
1
学案内容
学习目标
1.能够按照给定的顺序排列一组数字(1-10)。
2.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学习任务
1.观察学案中给出的数字序列,按照升序排列这些数字。
2.比较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学习步骤
第一步:观察与学习
1.观察学案中的数字序列:2,5,1,7,3,6,4,9。
2.试着将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第二步:排序练习
1.按照前面的观察,尝试重新排列这些数字。
2.写下你排列好的数字序列,确认是否正确。
3.如果排列出错,找出错误之处并进行修正。
第三步:比较大小
1.选取任意两个数字,进行大小比较。
2.找出比较符号“>”、“<”或“=”,填写两个数字之间。
思考题
1.对于整数1-10,你认为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为什么?
2.如果数字序列中有相同的数字,这对我们如何比较大小会有影响吗?
总结
通过这个学案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按照顺序排列一组数字,并能够比较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些技能,例如整理东西、比较大小等。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好这些基本技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是本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尽快掌握相关知识。
祝学习愉快!。
语文教案设计: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一年级下册是学生学习数字和数学概念的关键时期。
数字语言是语文基础中的一部分,这对于学生的数字发展非常必要。
在语言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将数字和计算作为必修内容,设计出全面的课程计划,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字和数学原则。
本篇文章就是为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师设计的,以帮助他们制定相关的课程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章:理解数字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定义和意义。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数字,例如停车库的数字,商店和超市里的价格车票的价格等等。
教师可以介绍印度阿拉伯数字及其发展历史,同时要求学生熟练地识别和书写1-100之间的数字。
第二章:数学对话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比较和测量数量。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再生活中观察到的数量和尺寸,并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符号,例如+,- , = , 更小或更大,来比较这些数量和尺寸。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非标准的计量单位来测量、比较长度、质量、容积等。
第三章:数学游戏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数字和符号的基本运算规则。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例如数的排列、逆序、配对等。
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数学运算,并适时进行口算训练和小组竞赛,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数学信心。
第四章:数学剪纸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手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的系统性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纸制作各种形状和图案,同时通过这些形状和图案进行基本的几何认知、计算及运用。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识五个基本的几何形状,用这些形状拼图,试图发现规律并训练学生操作能力。
第五章:数学日报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字,从日报/课堂上观察生活学习中的人、事、物。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数学计算,例如身高、体重、人口、能源、天气等等。
《数的顺序》说课稿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数的顺序》,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数的顺序”。
2、教材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百数表格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做一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数的顺序的排列。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排列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难点: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二、教学流程(一)复习首先进行数数的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更好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二)教授新知复习完以后我就开始进入新课,利用课件出示百数图,让学生先完成前两行数的顺序的填写,然后通过让学生猜数的游戏进行学习其它数的填写。
在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了准备。
之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水彩笔来完成例4中的第1题: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图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涂上粉色。
学生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之后的第2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顺序,找出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每一列个位上的数相同;每一行的数逐渐多1;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和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一样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
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会给以肯定,表扬学生观察仔细,积极动脑。
最后以第3题考考同学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三)、新课完成后通过课本练习,加深对学生对数的排列顺序知识的掌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的顺序 10教案人教新
课标版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在1-100之间按顺序快速写出数。
- 学生能够在1-100之间按顺序快速读出数。
教学准备
- 小黑板/白板和粉笔/白板笔。
- 数字卡片,从1到100。
教学步骤
1. 导入:用小黑板/白板上写出几个随机的两位数,让学生快速读出这些数。
2. 准备:将数字卡片从1到100按顺序放在小黑板/白板上或桌子上。
3. 教学:分组上台,每组一名学生,从1开始按顺序快速读出数字卡片上的数。
其他学生可以帮助点错的同学纠正。
4. 练:将数字卡片洗乱顺序,每位学生依次翻开一张卡片,大声读出这个数。
其他学生可以帮助纠错。
5. 拓展:设计一个小游戏,在给定的时间内快速写出数字卡片上的数,看哪个学生写对的数最多。
6. 总结:课堂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并强调按顺序快速读写数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
- 在激活导入环节,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快速读出不同的两位数。
- 在教学步骤3和4中,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按顺序快速读出数和纠正错误。
- 在拓展环节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写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
-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更大的数,并进行速度比赛。
- 教师可以设计其他类似的数字顺序练,如倒序、跳数等。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1教学目标能根据100以内两个数的比较大小,能正确运用“〉、〈或=”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重点分析100以内数是一年级学生刚刚才认识的,两位数比大小有十位相同和十位不相同两种情况,较为有难度。
难点分析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两位数比大小有十位相同和十位不相同两种情况,较为有难度。
教学方法1举例说明法2引导学生观察教学过程导入一、回顾旧知给数字宝宝找房子.出示数字2 38 46 5 63 9 68 100第一个房子是一位数的房子,第二个房子是两位数的房子,第三个房子是三位数的房子。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探究新知今天一大早,小松鼠和小白兔出去采蘑菇,采着满满的一篮子蘑菇回来,小松鼠兔采了46个蘑菇,小白兔采了38个蘑菇,同学们,你们说说谁采的多呢?为什么呢?1利用小木棒比较46和38的大小。
用小木棒摆一摆:46由4捆小木棒和6根小木棒38由3捆小木棒和8根小木棒左边是46,右边是38,谁来说说这两个数谁大谁小,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呢?(板书:><=)你是怎么想的?2小组交流,讨论再汇报。
(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6在38的后面,所以46>38。
(2)根据数的组成比较大小。
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38是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所以46>38。
2.利用计数器比较大小。
(1)在两个计数器上分别拨出53和56(2)比较53和56的大小,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方法一:根据数的顺序来比,53在56的前面,所以53<56。
方法二:53和56的十位上都是5,表示有5个十,所以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上的数,53的个位上是3,56的个位上是6,所以53<56。
(3)训练比较大小。
35○39 46○48 63○693.再次观察42>37和23<25这两组数,归纳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时数的顺序设计说明百数表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具有如下特点: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百数表中,蕴涵着许多有趣的数的排列。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数的排列特点并表达出来,同时根据百数表回答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关注学习活动的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设计了为数涂色、为数找家等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彩笔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说出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
2.说出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
3.说出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两位数。
师: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的相关知识,为下面学习数的顺序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1.认识百数表,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4中的表格。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斜着看,从11到99这组数有什么特点?66和88之间应该填什么数?师:这组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同,它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学生任选一个数举例说明。
师:斜着看,10除外,从19到91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师:这些数的排列都是有一定顺序的,下面我们就按照数的顺序,把其他数写出来。
(2)按照数的顺序,填写百数表。
学生完成百数表,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并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填写。
师:这个表格中一共有多少个数?(板书:百数表)(3)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师:观察这两组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生1:十位是3的数都在一横行上(40除外),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1。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