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错理论、性质和相互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76
关于位错的理论与思考任新凯1,什么是位错位错是晶体中最为常见的缺陷之一,它对晶体材料的各种性质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很早就被人们关注和研究,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
晶体在结晶时受到杂质、温度变化或振动产生的应力作用,或由于晶体受到打击、切削、研磨等机械应力的作用,使晶体内部质点排列变形,原子行间相互滑移,而不再符合理想晶体的有秩序的排列,由此形成的缺陷称位错。
位错是原子的一种特殊组态,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晶格缺陷,因为它在一个方向上尺寸较长,所以被称为线状缺陷。
位错的假说是在30年代为了解释金属的塑性变形而提出来的,50年代得到证实。
位错的存在对晶体的生长、相变、扩散、形变、断裂、以及其他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有重要影响,了解位错的结构及性质,对研究和了解金属尤为重要,对了解陶瓷等多晶体中晶界的性质和烧结机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最初为解释的塑性变形而提出的一种排列缺陷模型.晶体滑移时,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在滑移面上的分界,称为"位错",又可称为差排。
它是一种"线缺陷".基本型式有两种: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的称为"刃型位错";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平行的称为"螺型位错".位错的存在已经为等观察所证实.实际晶体在生长,变形等过程中都会产生位错.它对晶体的塑性变形,相变,扩散,强度等都有很大影响.刃型位错设有一简单立方结构的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局部滑移,发生局部滑移后晶体内在垂直方向出现了一个多余的半原子面,显然在晶格内产生了缺陷,这就是位错,这种位错在晶体中有一个刀刃状的多余半原子面,所以称为刃型位错。
位错线的上部邻近范围受到压应力,而下部邻近范围受到拉应力,离位错线较远处原子排列正常。
通常称晶体上半部多出原子面的位错为正刃型位错,用符号“┴”表示,反之为负刃型位错,用“┬”表示。
当然这种规定都是相对的。
螺型位错又称螺旋位错。
一个晶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余部分发生滑移,原子平面沿着一根轴线盘旋上升,每绕轴线一周,原子面上升一个晶面间距。
材料科学基础位错理论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位错理论与晶体缺陷之间相互关联的核心。
本文将从位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出发,进一步介绍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位错是固体晶体结构中的一种缺陷。
当晶体晶格中发生断裂、错位或移动时,就会形成位错。
位错可以被看作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异常,它具有一定的形态、构型和特征。
根据位错发生的方向和类型,位错可分为直线位错、面位错和体位错。
直线位错是沿晶体其中一方向上的错排,常用符号表示为b。
直线位错一般由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两个参数来表征。
滑移面是指位错的平移面,滑移方向是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方向。
直线位错可以进一步分为边位错和螺位错。
边位错的滑移面为滑移方向的垂直面,螺位错则是在滑移面上存在沿位错线方向扭曲的位错。
面位错是晶体晶格上的一次干涉现象,即滑移面上的两部分之间发生错排。
面位错通常由面位错面和偏移量来描述。
面位错可以是平面GLIDE面位错、垂直GLIDE面位错或螺脚面位错。
体位错是沿体方向上的排列不规则导致的位错。
体位错通常是由滑移面间的晶体滑移产生的。
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研究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机制和相互作用,来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力学行为。
位错理论最早由奥斯勒(Oliver)于1905年提出,他认为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于位错在晶体中游走和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位错理论奠定了基础。
位错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材料加工和设计中,位错理论被广泛用于控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控制位错的生成、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
同时,位错理论也被用于研究材料的磁性、电子输运和热传导性能等方面。
此外,位错理论也在材料的缺陷工程和腐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位错的形态和分布,在材料中引入有利于抵抗腐蚀的位错类型,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位错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材料的断裂行为和疲劳寿命等方面。
总结起来,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位错的名词解释位错,是指晶体中原子排列发生偏移或者交换,形成错位的现象。
它是晶体结构中常见的缺陷之一,对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等起到重要影响。
细致观察位错的性质及其影响,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位错的形成和分类1. 形成位错的原因位错的形成通常是由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应力、温度变化以及机械变形等因素所引起。
例如,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速度的不均匀或晶体材料的不完美,就会出现位错。
同样地,在材料的机械变形过程中,如弯曲、拉伸或压缩等,也会导致晶体中位错的产生。
2. 位错的分类根据原子重新排列的方式和排列结构的不同,位错可以分为线性位错、平面位错和体位错。
线性位错是指位错线与晶体的某一晶面交线的直线排列,具有一维特征。
最常见的线性位错有位错线、螺旋位错和阶梯位错等。
平面位错是指位错线与晶体的某一晶面交线上有无限个交点,呈现出平面性的特点。
常见的平面位错有位错环、晶界以及孪晶等。
体位错是指位错线在晶体内没有终点,具有三维特征。
体位错通常有位错蠕变和位错多晶等。
二、位错的性质与作用1. 位错的性质位错对晶体的特性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它能够改变晶体的原子排列方式,导致晶体局部微结构的变化。
位错可以促进晶体的固溶体形成以及离子扩散等过程。
此外,位错还会影响晶体的力学性能,如硬度、韧性和弹性等。
因此,位错常常被用来研究晶体的性质和行为。
2. 位错的作用位错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位错可以增加晶体的强度和韧性,提高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这在制备金属材料和合金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位错也可以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能,例如半导体中的位错可以改变电子迁移的路径和速率,从而影响整个电子器件的性能。
除此之外,位错还可以用于晶体的生长和材料的表面改性等过程。
三、位错的观察和表征方法1. 传统观察方法传统的位错观察方法包括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
透射电镜可以通过对物质的薄片进行观察,获得高分辨率的位错图像。
位错理论《位错与位错强化机制》杨德庄编著哈尔滨⼯业⼤学出版社1991年8⽉第⼀版1-2 位错的⼏何性质与运动特性⼀、刃型位错2.运动特性滑移⾯:由位错线与柏⽒⽮量构成的平⾯叫做滑移⾯。
刃型位错运动时,有固定的滑移⾯,只能平⾯滑移,不能能交叉滑移(交滑移)。
刃型位错有较⼤的滑移可动性。
这是由于刃型位错使点阵畸变有⾯对称性所致。
⼆、螺型位错1. ⼏何性质螺型位错的滑移⾯可以改变,有不唯⼀性。
螺型位错能够在通过位错线的任意平⾯上滑移,表现出易于交滑移的特性。
同刃型位错相⽐,螺型位错的易动性较⼩。
、位于螺型位错中⼼区的原⼦都排列在⼀个螺旋线上,⽽不是⼀个原⼦列,使点阵畸变具有轴对称性。
2.混合位错曲线混合位错的结构具有不均⼀性。
混合位错的运动特性取决于两种位错分量的共同作⽤结果。
⼀般⽽⾔,混合位错的可动性介于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之间。
随着刃型位错分量增加,使混合位错的可动性提⾼。
混合位错的滑移⾯应由刃型位错分量所决定,具有固定滑移⾯。
四、位错环⼀条位错的两端不能终⽌于晶体内部,只能终⽌于晶界、相界或晶体的⾃由表⾯,所以位于晶体内部的位错必然趋向于以位错环的形式存在。
⼀般位错环有以下两种主要形式:1. 混合型位错环在外⼒作⽤下,由混合型位错环扩展使晶体变形的效果与⼀对刃型位错运动所造成的效果相同。
2. 棱柱型位错环填充型的棱柱位错环空位型棱柱位错环棱柱位错环只能以柏⽒⽮量为轴的棱柱⾯上滑移,⽽不易在其所在的平⾯上向四周扩展。
因为后者涉及到原⼦的扩散,因⽽在⼀般条件下(如温度较低时)很难实现。
1-3 位错的弹性性质位错是晶体中的⼀种内应⼒源。
——这种内应⼒分布就构成了位错的应⼒场。
——位错的弹性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场的计算,进⽽还可以推算位错所具有的能量,位错的线张⼒,位错间的作⽤⼒,以及位错与其他晶体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等⼀些特性。
——⼀般采⽤位错的连续介质模型(不能应⽤于位错中⼼区),把晶体作为各向同性的弹性体来处理,直接采⽤胡克定律和连续函数进⾏理论计算。
2.4位错的弹性性质位错的弹性性质是位错理论的核心与基础。
它考虑的是位错在晶体中引起的畸变的分布及其能量变化。
处理位错的弹性性质有若干种方法,主要的有:连续介质方法、点阵离散方法等。
从理论发展和取得的效果来看,连续介质模型发展得比较成熟。
我们仅介绍位错连续介质模型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计算结果,详细的数学推导不作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阅读教学参考书。
一、位错的连续介质模型早在1907年,伏特拉(Volterra)等在研究弹性体形变时,提出了连续介质模型。
位错理论提出来后,人们借用它来处理位错的长程弹性性质问题。
1.位错的连续介质模型基本思想将位错分为位错心和位错心以外两部分。
在位错中心附近,因为畸变严重,要直接考虑晶体结构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因而,在处理位错的能量分布时,将这一部分忽略。
在远离位错中心的区域,畸变较小,可视作弹性变形区,简化为连续介质。
用线性弹性理论处理。
即位错畸变能可以通过弹性应力场和应变的形式表达出来。
对此,我们仅作一般性的了解。
2.应力与应变的表示方法(1)应力分量如图1所示。
物体中任意一点可以抽象为一个小立方体,其应力状态可用9个应力分量描述。
它们是:图1物体中一受力单元的应力分析σxx σxy σxz σyx σyy σyz σzx σzy σzz其中,角标的第一个符号表示应力作用面的外法线方向,第二个下标符号表示该应力的指向。
如σxy 表示作用在与yoz 坐标面平行的小平面上,而指向y 方向的力,显而易见,它表示的是切应力分量。
同样的分析可以知道:σxx ,σyy ,σzz 3个分量表示正应力分量,而其余6个分量全部是切应力分量。
平衡状态时,为了保持受力物体的刚性,作用力分量中只有6个是独立的,它们是:σxx ,σyy ,σzz ,σxy ,σxz 和σyz ,而σxy =σyx ,σxz =σzx ,σyz =σzy 。
同样在柱面坐标系中,也有6个独立的应力分量:σrr ,σθθ,σzz ,σrθ,σrz ,σθz 。
位错理论铝合⾦⽣产中的冷热变形微观组织绪论:铝及铝合⾦在实际⽣产中,主要以挤压形式进⾏⽣产,随着加⼯⼯艺和⽣产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们对铝及铝合⾦轧板的要求⽇益增多。
对于变形铝合⾦来说,由于所含的合⾦元素不同,需要不同的变形⽅式:冷变形和热变形。
这⾥简单介绍在这两种变形的微观组织。
关键词:铝及铝合⾦,变形铝合⾦,冷变形和热变性。
⽬录铝合⾦⽣产中的冷热变形微观组织 (1)绪论 (1)⼀、冷变形中铝合⾦微观组织 (3)1.1亚结构 (3)1 .2变形织构 (3)⼆、热变形中的纤维组织 (5)2.1铝合⾦热变形中的动态回复 (5)2.2铝合⾦热变形中的再结晶 (6)三、铝合⾦变形微结构的分类 (6)参考⽂献 (8)⼀、冷变形中铝合⾦微观组织铝材冷加⼯后,随着外形的改变.晶粒皆沿最⼤主变形发展⽅向被拉长、拉细或压扁。
冷变形程度越⼤,品粒形状变化也越⼤。
在晶粒被拉长的同时,晶间的夹杂物也跟着拉长,使冷变形后的⾦属出现纤维组织。
1.1亚结构亚结构包括两种类型:较低温度下产⽣的胞状结构以及变形后因回复形成的亚晶[1]。
⾦属晶体经过较⼤的冷塑性变形后,由于位错密度增⼤和发⽣交互作⽤,⼤量的位错堆积在局部区域,并相互缠结形成不均匀的分布,在晶粒内部出现了许多取向不同、⼤⼩约为10-3~10-6cm 的⼩晶块,这些⼩晶块(或⼩晶粒间)的取向差不⼤(⼩于1°),所以它们仍然维持在同⼀个⼤晶粒范围内,这些⼩晶块称为亚晶[2],这种组织称为亚结构。
在冷轧变形中,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晶粒发⽣分裂,内部就⽣成亚结构[3]。
亚晶的⼤⼩、完整程度、取向差与材料的纯度及形量和变形温度有关。
当材料中含有杂质和第⼆相时,在变形量⼤和变形温度低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亚晶⼩,亚晶间的取向差⼤,亚晶的完整性差(即亚晶内晶格的畸变⼤)。
冷变形过程中,亚晶结构对⾦属的加⼯硬化起重要作⽤,由于各晶块的⽅位个同,其边界⼜为⼤量位错缠结,对晶内的进⼀步滑移起阻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