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错理论的应用第二版
- 格式:pptx
- 大小:780.27 KB
- 文档页数:17
关于位错的理论与思考任新凯1,什么是位错位错是晶体中最为常见的缺陷之一,它对晶体材料的各种性质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很早就被人们关注和研究,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
晶体在结晶时受到杂质、温度变化或振动产生的应力作用,或由于晶体受到打击、切削、研磨等机械应力的作用,使晶体内部质点排列变形,原子行间相互滑移,而不再符合理想晶体的有秩序的排列,由此形成的缺陷称位错。
位错是原子的一种特殊组态,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晶格缺陷,因为它在一个方向上尺寸较长,所以被称为线状缺陷。
位错的假说是在30年代为了解释金属的塑性变形而提出来的,50年代得到证实。
位错的存在对晶体的生长、相变、扩散、形变、断裂、以及其他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有重要影响,了解位错的结构及性质,对研究和了解金属尤为重要,对了解陶瓷等多晶体中晶界的性质和烧结机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最初为解释的塑性变形而提出的一种排列缺陷模型.晶体滑移时,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在滑移面上的分界,称为"位错",又可称为差排。
它是一种"线缺陷".基本型式有两种: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的称为"刃型位错";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平行的称为"螺型位错".位错的存在已经为等观察所证实.实际晶体在生长,变形等过程中都会产生位错.它对晶体的塑性变形,相变,扩散,强度等都有很大影响.刃型位错设有一简单立方结构的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局部滑移,发生局部滑移后晶体内在垂直方向出现了一个多余的半原子面,显然在晶格内产生了缺陷,这就是位错,这种位错在晶体中有一个刀刃状的多余半原子面,所以称为刃型位错。
位错线的上部邻近范围受到压应力,而下部邻近范围受到拉应力,离位错线较远处原子排列正常。
通常称晶体上半部多出原子面的位错为正刃型位错,用符号“┴”表示,反之为负刃型位错,用“┬”表示。
当然这种规定都是相对的。
螺型位错又称螺旋位错。
一个晶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余部分发生滑移,原子平面沿着一根轴线盘旋上升,每绕轴线一周,原子面上升一个晶面间距。
材料科学基础位错理论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位错理论与晶体缺陷之间相互关联的核心。
本文将从位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出发,进一步介绍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位错是固体晶体结构中的一种缺陷。
当晶体晶格中发生断裂、错位或移动时,就会形成位错。
位错可以被看作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异常,它具有一定的形态、构型和特征。
根据位错发生的方向和类型,位错可分为直线位错、面位错和体位错。
直线位错是沿晶体其中一方向上的错排,常用符号表示为b。
直线位错一般由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两个参数来表征。
滑移面是指位错的平移面,滑移方向是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方向。
直线位错可以进一步分为边位错和螺位错。
边位错的滑移面为滑移方向的垂直面,螺位错则是在滑移面上存在沿位错线方向扭曲的位错。
面位错是晶体晶格上的一次干涉现象,即滑移面上的两部分之间发生错排。
面位错通常由面位错面和偏移量来描述。
面位错可以是平面GLIDE面位错、垂直GLIDE面位错或螺脚面位错。
体位错是沿体方向上的排列不规则导致的位错。
体位错通常是由滑移面间的晶体滑移产生的。
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研究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机制和相互作用,来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力学行为。
位错理论最早由奥斯勒(Oliver)于1905年提出,他认为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于位错在晶体中游走和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位错理论奠定了基础。
位错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材料加工和设计中,位错理论被广泛用于控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控制位错的生成、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
同时,位错理论也被用于研究材料的磁性、电子输运和热传导性能等方面。
此外,位错理论也在材料的缺陷工程和腐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位错的形态和分布,在材料中引入有利于抵抗腐蚀的位错类型,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位错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材料的断裂行为和疲劳寿命等方面。
总结起来,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位错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实际应用位错这一概念的提出仅仅是本世纪30年代初的事情,然而由于它成功地解释了以前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引起众多科学家的重视,从而把对位错的研究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
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创立了位错理论。
今天,位错理论已成为金属力学性能的理论基础,它是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位错的发展史并不漫长,但其发展过程却是迂回的。
一、位错概念的提出在早期的晶体X射线衍射强度的研究中就已发现在几乎完整的晶体中存在有缺陷。
早在1914年,达尔文(C。
G。
Darwin)提出了图像不很明确的嵌镶组织,用来解释实际晶体的X射线衍射强度和理想的完整晶体的差异,嵌镶组织的概念长期为人们所沿用,但它到底是什么却无人知晓,因而它没有获得进一步发展。
1920年,机械工程师格里费斯(Griffith)发表了一篇关于断裂判据的文章,提出对于存在裂缝的薄板受到拉应力时,随着应变增加,裂缝扩大,晶体强度就降低。
与此同时,物理学家泰勒(G。
L。
Tyalor)正在做铝单晶的拉伸曲线,发现随着应变增加,晶体强度是增加的。
这一结果与格里费斯的结论恰好相反,当时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又一次遇到了问题。
自20年代末起,人们对金属单晶的范性形变开展了有系统的研究。
1926年,费兰克(J。
Frankel)按照晶体范性形变是通过滑移面整体滑移这样的概念,算出完整晶体的理论切变强度,而当时用实验测得的切变强度值为(10-3~10-4)μ。
也就是说,实际晶体的屈服强度比根据理想的完整晶体所作的理论估计值约低1000倍左右。
这一现象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正在同一时期,根据理想晶体的点阵动力学理论很成功地说明了晶体的热力学性质和弹性,这个差异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为了解释这个差异,在1934年,泰勒·奥罗万(E。
Orowan)及波兰伊(M。
Polnay)几乎同时提出了位错的假设,即认为晶体中存在有一种线缺陷---位错,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内部的位错容易滑移,并可以引起范性形变。
位错理论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当前热点领域。
位错理论作为材料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研究和设计中,并在纳米材料中展现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纳米材料的特点纳米材料是指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物质,其特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尺寸效应明显纳米材料因为其尺寸相对较小,所以其固有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体材料完全不同。
例如,金属纳米材料表面的密度远高于体材料;而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比体材料高出2-3个数量级,所以其吸附性质更为突出。
2.表面效应显著纳米材料表面积大、活性显著。
因而,表面效应对纳米材料物性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某些原身材料,在纳米尺度下具有新的特殊优异的物性和性能。
3.量子效应明显纳米材料的电子、光子、声子具有量子限制效应。
因此,它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相对于大尺寸的硅晶体,纳米硅晶体具有非晶固化相更高热稳定性、更高强度。
二、位错理论的基础位错定义为材料中的缺陷,即晶格中原子排列出现不规则或有误差的区域。
位错分为三类:直角位错、斜位错和环位错。
在晶体中,位错是晶体变形和失稳的本质原因。
位错的存在将引起材料的疵点密度、机械性能、热稳定性、电学、光学等方面的变异。
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材料变形机制的重要基础。
通过位错理论可以解释材料的变形和强度等性质。
三、位错理论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位错的形成和分布对纳米材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位错理论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纳米材料的晶体缺陷分析在纳米材料中,位错会影响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特性。
通过位错理论,研究者可以判断位错位置和类型并分析纳米材料的缺陷。
纳米材料中位错的形成和发展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伴随着体位错到界面位错的转化,甚至还有位错的重组与消失的过程。
2.纳米材料的失稳分析位错理论对于纳米材料的失稳行为的分析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