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臂机构设计及其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9
柔性机械手开题报告柔性机械手开题报告一、引言柔性机械手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业机器人,其采用柔性材料和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模仿人类手臂的运动方式,实现复杂的操作任务。
本开题报告将探讨柔性机械手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研究意义。
二、柔性机械手的原理柔性机械手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柔性材料和关节传动机构实现机械手的运动。
相比传统的刚性机械手,柔性机械手具有更好的柔顺性和适应性。
柔性材料能够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从而使机械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物体。
关节传动机构则通过控制电机的转动实现机械手的运动。
三、柔性机械手的应用领域柔性机械手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工业制造领域,柔性机械手能够完成一些繁琐、重复性高的工作,如装配、搬运等。
其次,在医疗领域,柔性机械手可以用于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实现手术操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此外,柔性机械手还可以应用于危险环境下的作业,如核电站、化工厂等,减少人员伤害的风险。
四、柔性机械手的研究意义柔性机械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柔性机械手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柔性机械手还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环境下,如太空、海底等,完成一些人类难以达到的任务。
此外,柔性机械手的研究还可以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便利和福利。
五、柔性机械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柔性机械手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柔性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是关键。
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的柔性材料,如软体机器人需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而刚性机器人则需要具有较高的刚度。
其次,控制系统的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柔性机械手需要精确的控制才能实现复杂的操作,因此需要开发高效、稳定的控制算法。
六、研究计划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测试和分析,选择合适的柔性材料。
然后,设计并制造柔性机械手的关节传动机构,并进行实验验证。
同时,开发适用于柔性机械手的控制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
柔性机械臂模块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柔性机械臂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较于传统的刚性机械臂,柔性机械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敏捷性,能够实现更多的操作和应用。
然而,由于柔性机械臂的结构非常复杂,从而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估变得异常困难,因此开发一种针对柔性机械臂的模块化测试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设计和实现一种柔性机械臂模块化测试系统,可以对柔性机械臂进行各种测试和评估,为柔性机械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持。
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对柔性机械臂的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 设计柔性机械臂模块化测试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 实现柔性机械臂模块化测试系统的各种测试功能;-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4.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一种具有模块化结构的柔性机械臂测试系统;- 能够对柔性机械臂进行多种测试和评估,包括强度测试、运动学测试、控制测试等;- 证实该测试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为柔性机械臂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
5. 参考文献[1] 张岩, 唐真, 黄永斌,等. 柔性机械臂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机械设计,2016,33(09):13-16.[2] Chen Z, Li H, Liang X, et al. A new design and research of soft robot ar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obotic Systems, 2017, 14(5): 1-7.[3] Song L, Zhang M, Yu Y. Kinematic calibration of a flexible manipulator witha coupled structure[J]. Journal of robotics, 2021, 2021: 1-10.。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审定成绩: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柔性手臂控制单位(二级学院):**************学生姓名:**专业:自动化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年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制一、设计题目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为了保证可控性及刚度,机器臂作得比较粗大,为了降低质量,提高控制速度,可以采用柔性机器臂,为了使其响应又快又准,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已知m为球体,m=2KG,,绕重心的转动惯量T0=0.15,半径为0.04m,传动系统惯性矩I=1kg.m s2,传动比为5,;手臂为长L=0.2m,设手臂纵向弹性系数为E,截面惯性矩为I1,则E*I1=0.9KG/m2,设电机时间常数非常小,可以近似为比例环节(输入电压,输出为力矩),分析系统的性能,并校正。
二、设计报告正文摘要:关键词1.系统原理图图(1)2.系统传递函数已知:电机电压U;电机输出转矩为T1;传动系统的转矩为T2;系统的传动比为5;球体质量m1=2KG;绕重心的转动惯量T0=0.15;半径为r=0.04m;传动系统惯性矩I=1kg.m s2;手臂为长L=0.2m;手臂纵向弹性系数为E,截面惯性矩为I1,则E*I1=0.9KG/m;手臂转动角为θ,摆角为β,绕度为x ,F视为小球的惯性力,u为电机的输入电压,T为电机的输出的力矩,而电机的时间常数非常小,则输入电压与输出力矩可以近似为一个比例环节,设为K。
忽略了小球的自身转动,当成一个质心,未计齿轮柱和小球半径。
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公式如下:2232112212222122221(1)(2)d (3)dt()333(4)3)()()()()(53T ku T F L I F mF Lm L x L E I E I E I m L m L E I m L S S m L S S m L S S S E I m L Sθθβθβββββθβθβθ=-==-==→=→+=+=→=+ 代入(3)根据题意点电机输出转矩与电机电压的关系得由转矩与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得惯性力与角加速度的关系(-)挠度公式拉氏变换(222222222222122221)(2),(3),(5)()()(()())()3()(1)()3()()3m m L I m L SK u S m L S S S IS S E I m L Sm L S K u S m L S IS S E I m L S m L S S S E I m L S θβθθθθθβθ--=--=+⎧=-+⎪+⎪⎨⎪=⎪+⎩对(1),式,Ku 即2242221112222112212224112222224111333()()()()()333()()(33)1()()()333EI EI EI ISm L IS K u S m LS IS S m LS S EI m L S EI m L SEI m L S S K U S m LS EI EI IS m L IS m L S S S K U S EI m L S EI EI IS m L IS θθθβθ⎧++=+=⎪++⎪⎪+⎪=⎨++⎪⎪⎪==+++⎪⎩带入参数后可得:24220.4(0.080.272.7)u ()*()0.082.7ss s K s s s θ++=+即2242()(0.082.7)U (s )0.4(0.080.272.7)s K s s s s θ+=++ (6))(*3E I )(22122s smL smL s θβ+= (7)将(7)带入(6)得:42()U(s)0.080.27 2.7s Ks s β=++ (8)3.系统的性能分析3.1 对手臂转动角系统性能分析:由式)7.227.008.0(4.0)7.208.0(U(s))(2422+++=s s s s K s θ可知:Ⅰ、系统框图:Ⅱ、系统的阶跃响应(K 取1时):图3-1由图3-1可知此开环系统是个不稳定的,发散的系统,因此在系统中加入传感器,使系统构成一个负反馈闭环系统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纳米操作平台柔性微悬臂的模糊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级别下的物质操作和制造变得越来越重要。
柔性微悬臂是一种常用的纳米操作平台,它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在微机电系统、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
然而,由于柔性微悬臂本身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操作系统间的耦合和干扰,传统的精确控制方法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因此,模糊控制技术成为了柔性微悬臂的一种优秀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本研究旨在研究柔性微悬臂的模糊控制问题,探究其适用性和优化方法,为柔性微悬臂的精确运动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控制方法。
二、研究内容1.柔性微悬臂的建模柔性微悬臂的精确运动是通过控制力对其作用来实现的,在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建模。
本研究将对柔性微悬臂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建模,提取出关键控制参数。
2.模糊控制器设计建立柔性微悬臂的数学模型后,需要设计一种适用于柔性微悬臂的模糊控制器。
本研究将研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优化策略,并针对柔性微悬臂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探究和优化,以提高控制器精度和鲁棒性。
3.实验验证本研究将通过柔性微悬臂实验平台对柔性微悬臂的模糊控制效果进行实际验证,并对不同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三、研究方案1.柔性微悬臂的建模(1)柔性微悬臂的结构特点与控制力的作用原理(2)建立柔性微悬臂的运动方程组(3)提取出关键参数并建立数学模型2.模糊控制器设计(1)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基本结构(2)模糊控制器参数的优化方法(3)针对柔性微悬臂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探究和优化3.实验验证(1)搭建柔性微悬臂实验平台(2)分别采用传统精确控制方法和模糊控制方法对柔性微悬臂进行控制实验(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柔性微悬臂的数学模型和控制参数提取方法。
2.针对柔性微悬臂的特点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包括参数优化方法和实现控制的具体流程。
3.柔性微悬臂的实验平台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组合柔性机械臂动力学特性与振动抑制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柔性机械臂具有结构灵活、可冗余、质量轻等优点,在机器人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柔性机械臂所带来的振动问题给控制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动抑制性能,对其优化设计和精确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1. 深入探究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和建立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
2. 研究柔性机械臂的振动抑制性能,探究影响柔性机械臂振动的因素及其对振动抑制的影响。
3. 组合动力学与振动抑制分析,提出有效的柔性机械臂振动抑制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围绕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动抑制性能展开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对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在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分析柔性机械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2. 探究柔性机械臂振动的原因,包括结构刚度、质量分布等对柔性机械臂振动的影响,并对振动抑制技术进行综述。
3. 基于系统鲁棒控制的方法,提出柔性机械臂的振动抑制控制方法。
设计集中式控制器并验证其有效性。
4. 通过实验验证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动抑制性能,并与其他已有的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估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意义本文研究的柔性机械臂动力学特性和振动抑制性能对提升柔性机械臂的精度和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1. 深入研究和掌握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动抑制技术,有助于优化柔性机械臂设计,提高其控制精度。
2. 所提出的柔性机械臂振动抑制控制方法,为柔性机械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控制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3. 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机器人领域中的其他柔性结构的动力学分析和振动抑制技术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 对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动抑制技术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相关理论和方法。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审定成绩: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柔性机械手臂控制系统设计目录一、设计题目 (2)二、设计报告正文 (3)2.1 分析系统性能 (4)2.1.1 转动角的性能分析 (4)2.1.2 摆角的性能分析 (6)2.2 系统校正 (8)2.2.1 对转动角θ进行校正 (9)2.2.2 对摆角β进行校正 (11)三、设计总结 (14)四、参考文献 (15)一、设计题目柔性机械手臂控制系统设计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为了保证可控性及刚度,机器臂一般比较粗大,为了降低质量,提高其控制响应速度,常采用柔性机器臂,如图1所示。
为了使其响应又快又准,需要设计控制器对其进行控制,保证其性能。
图1 工业机器人手臂已知:球体质量m=2KG ,绕重心的转动惯量T0=0.15,半径为R=0.04m ;传动系统惯性矩I=1kg.ms 2,传动比为5;手臂为长L=0.2m ,设手臂纵向弹性系数为E ,截面惯性矩为I1,则E*I1=0.9KG/m 2;手臂转动角为θ,摆角为β,绕度为x ,F 视为小球的惯性力,u 为电机的输入电压,T 为电机的输出的力矩,而电机的时间常数非常小,则输入电压与输出力矩可以近似为一个比例环节,设为K=10。
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K L-+ ()U s 21Is T ()s θm F213L EI ()s β1I-+21s θβ图2柔性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图(1) 分析系统时域、频域性能,绘制系统根轨迹、Bode 图等;(2) 设计超前校正网络,使系统超调量不超过7%、调节时间小于1s 、稳态误差不超过1°;(3) 分析校正后系统时域、频域性能二、 设计报告正文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给定的转动角和摆角的开环传递函数,用matlab 编程画出相对应的系统时域、频域性能,绘制系统根轨迹、Bode 图,从画出的图形中可以分析出,此开环传递函数不够稳定,因此,需要对开环传递函数进行校正。
基于PPF的柔性悬臂梁主动振动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振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柔性悬臂梁的振动控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柔性悬臂梁具有结构轻巧、自然频率低等特点,但在振动过程中易受到外界干扰和激励,从而产生严重的振动问题。
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振动控制方法对柔性悬臂梁的振动进行控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振动控制领域中,有一种较为常用的控制方法——主动振动控制。
主动振动控制是指通过内部或外部激励对振动系统进行控制,来实现对某一或某些特定振动模态的抑制或增强。
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可应用于诸如机械结构、飞行器舵面、振动平台、汽车悬架以及建筑物等振动控制领域,涉及的控制方法和设备包括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算法等。
柔性悬臂梁的主动振动控制中,经典的方法是采用模态均衡法(Modal Balancing Method,MBM)。
然而,此种方法不仅操作复杂、维护成本高,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近年来,一种新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基于PPF(Proportional-Plus-Feedback)算法的振动控制方法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方法具有调节方便、计算简单等优点,且能够实现控制效果优良,因而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振动控制研究热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PPF的柔性悬臂梁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设计控制算法的过程中,考虑振动系统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控制器设计和参数选择,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从而实现对柔性悬臂梁的振动控制。
通过开展本研究,了解和应用基于PPF的柔性悬臂梁主动振动控制方法,能够加深对振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并为柔性悬臂梁的振动控制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1.建立柔性悬臂梁的振动模型,分析其振动特性;2.基于PPF算法,设计柔性悬臂梁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并对控制参数进行选择和优化;3.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仿真,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4.对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审定成绩: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柔性手臂控制学院:自动化学院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3年12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制目录目录一、设计题目 (1)二、设计报告正文 (2)摘要 (2)(一)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3)1.1 物理量分析 (3)1.2数学模型的建立 (3)(二)系统性能分析 (4)2.1输出传递函数的分析 (4)2.2误差传递函数的分析 (7)(三)输出传递函数和误差传递函数的校正 (8)3.1 输出传递函数的校正 (8)3.2误差传递函数的校正 (10)三、设计总结 (11)四、参考文献 (12)一、设计题目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为了保证可控性及刚度,机器臂作得比较粗大,为了降低质量,提高控制速度,可以采用柔性机器臂,为了使其响应又快又准,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已知m为球体,m=2KG,,绕重心的转动惯量T0=0.15,半径为0.04m,传动系统惯性矩I=1kg.m s2,传动比为5,;手臂为长L=0.2m,设手臂纵向弹性系数为E,截面惯性矩为I1,则E*I1=0.9KG/m2,设电机时间常数非常小,可以近似为比例环节(输入电压,输出为力矩),分析系统的性能,并校正。
图1、控制系统示意图二、设计报告正文摘要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人们生活以及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经常涉及到机器人的使用。
传统的机器人为了保证可控性及刚度,机器臂作得比较粗大,将机器人视为刚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已显得愈加不适用。
而新一代机器人已向着高速化、精密化和轻型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柔性机械臂作为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理论研究最直接的应用对象,由于其具有简明的物理模型以及易于计算机和实物模型试验实现的特点,已成为发展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性课题。
与刚性机械臂相比较,柔性机械臂具有结构轻、操作灵活、性能稳定、载重自重比高等特性,因而具有较低的能耗、较大的操作空同和很高的效率,其响应快速而准确,有着很多潜在的优点。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业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柔性机械臂作为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具有机械臂与人类肢体相似的特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柔性和灵活性,在智能
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针对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
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2. 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运动学建模与分析:建立柔性机械臂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工作空间和机构运动;
(2)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综合考虑柔性结构,建立柔性机械
臂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在工作过程中的力学特性;
(3)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控制算法研究:针对柔性机械臂的特点,设计控
制算法,保证柔性机械臂的运动控制效果;
(4)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实验验证:设计柔性机械臂的实验平台,进行机
器人的实验验证和测试。
3.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对于完善机器人控制策略,提高机器人的动作精度和稳定性,推进柔性机器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与仿真模拟的方法,依托于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分析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性能,研究机械臂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学
结构特性和控制策略,最终进行实验验证。
5. 预期成果
本文的预期成果为:建立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机械臂工作空间、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设计柔性机器人的控制算法,验证柔性机械臂
在不同操作场景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柔性机械臂的设计与控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工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机械臂逐渐成为了最具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随着柔性机械臂的推出,现代工业生产领域也迎来了一场革命。
与传统的刚性机械臂相比,柔性机械臂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更高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极为广泛。
一、柔性机械臂的设计柔性机械臂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其结构设计。
通常来说,柔性机械臂的结构要比传统机械臂的结构复杂得多。
在柔性机械臂的结构设计中,关键要素包括关节数量、连接件以及机械臂的材料等方面。
在柔性机械臂的结构中,关节点的数量和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关节点数量的多少和位置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机械臂能够完成的任务难度和范围。
因此,在柔性机械臂的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关节点数量和位置,将非常有利于机械臂最终的性能和效率。
另外,柔性机械臂的连接件也是设计的重点之一。
合理的连接件可以有效地增强机械臂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机械臂的重量,提高机械臂的移动速度和自由度。
因此,在柔性机械臂的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连接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最后,在柔性机械臂的设计中,合适的材料是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柔性机械臂的材料选择比较广泛,可以选择纤维材料、塑料材料或者金属材料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不仅可以增强机械臂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能够增强机械臂的柔性和适应性。
二、柔性机械臂的控制研究柔性机械臂在控制研究方面与传统刚性机械臂存在很大的不同。
柔性机械臂需要通过控制来确保其在目标轨迹下的精确定位和重合,并能够在误差范围内调整位置,以实现更高效和准确的任务。
柔性机械臂的控制研究主要涉及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算法等方面。
在柔性机械臂的控制算法中,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中对控制的要求。
因此,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这些算法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柔性机械臂的控制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柔性臂机构设计及其控制系统
姓名开题时间2014-03-10 学制四年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柔性臂机构设计及其控制系统导师组长
开题报告内容: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但大多数工厂的生产线上数控机床装卸工件仍由人工完成,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已经满足不了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使生产线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适应现代机械行业自动化生产的要求,针对具体生产工艺,结合机床的实际结构,利用机械手技术,设计用一台上下料机械手代替人工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
在柔性制造系统中起到了物流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机械手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
其作业的准确性和各种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工业中,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已成为突出的主题。
在机械工业中,加工、装配等生产是不连续的。
专用机床是大批量生产自动化的有效办法,程控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自动化机械是有效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自动化的重要办法。
通过这个柔性臂机构设计及其控制系统更加巩固了PLC的知识,更好的掌握了梯形图的编程,同时锻炼了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于实际的能力。
国内外现状
目前国内机械于主要用于机床加工、铸锻、热处理等方面,数量、品种、性能方面都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所以,在国内主要是逐步扩大应用范围,重点发展铸造、热处理方面的机械手,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在应用专用机械手的同时,相应的发展通用机械手,有条件的还要研制示教式机械手、计算机控制机械手和组合机械手等。
同时要提高速度,减少冲击,正确定位,以便更好的发挥机械手的作用。
此外还应大力研究伺服型、记忆再现型,以及具有触觉、视觉等性能的机械手,并考虑与计算机连用,逐步成为整个机械制造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
国外机械手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应用较多,发展也很快。
目前主要用于机床、横锻压力机的上下料,以及点焊、喷漆等作业,它可按照事先指定的作业程序来完成规定的操作。
国外机械手的发展趋势是大力研制具有某种智能的机械手。
使它具有一定的传感能力,能反馈外界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更。
如位置发生稍许偏差时,即能更正并自行检测,重点是研究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
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目前世界高端工业机械手均有高精化,高速化,多轴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定位精度可以满足微米及亚微米级要求,运行速度可以达到3M/S,量新产品达到6轴,负载2KG的产品系统总重已突破100KG。
更重要的是将机械手、柔性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单元相结合,从而根本改变目前机械制造系统的人工操作状态。
同时,随着机械手的小型化和微型化,其应用领域将会突破传统的机械领域,而向着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端行业发展。
选题研究的内容
任务:实现机械手在两个工作台间代替工人进行持久地搬移工作。
要求:支撑部件校核、传动部件校核、其他关键部件校核;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电气(液压)原理设计。
选题研究的内容、路线、要求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
1、机械手的整体结构方案;
2、机械手的运动分析;
3、确定主要工作参数;
4、机械手手部、手腕、手臂各机构的设计和计算;
5、传动装置的设计及安放:确定个关节部分的传动方式及要求的动力大小。
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手爪夹紧的受力分析与计算,设计和计算机械手各部分结构,机械手机构图、装配图与主要零件图的绘制。
机械手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1、设计方案可行;
2、整个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3、满足所需功能要求;
4、各部件结构紧凑、刚度好,传动布置合理,能保证工件准确定位;
5、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系统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和维修方便;
6、设计必须遵循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包括节约能源、节约有色金属等技术经济政策。
设计过程计划按如下方案进行:
1.先对命题进行分析;
2.其次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资料查询,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找到相关参数;3.对机械手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4.根据设计要求用软件设计出合理轻便的机械手;
5.在三维软件中模拟机械手工作状态;
6.模拟调试后对整个机械手进行完善,整理相关数据,最后撰写设计说明书。
五、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2014-3-11至2014-3-28:结构设计(机械部分设计)设计机械手的结构,
2014-4-01至2014-4-09:机械手气压系统设计,要求气压系统的设计要正确选择气压元件,合理设计气压系统。
;
2014-4-10至2014-4-15:控制单元部分的设计(电气控制采用PLC,包括选择所用检测原件及PLC、合理分配PLC的I/O接口、设计PLC控制梯形图);
2014.4.18前:PLC程序设计;
2014.4.22前:中期检查
2014.5.13前:完成毕业设计的初稿;
2014.5.31前:整理毕业设计的全部资料,修改不合格的部分,合格后全部资料装订成册;2014.5.31前:通过毕业答辩的资格审查,准备毕业答辩;
2014.6.1-6.10:进行毕业答辩;
2014.6.17:上交所有的毕业设计资料。
六、参考文献:
[1]段卫民。
液压与气压传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
[2]毕淑娥。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6
[3]濮良贵,纪名刚。
机械设计(第八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钟肇新,范建东,冯太合(第四版)。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
[5]何庭蕙,黄小清,陆丽芳。
工程力学(第二版)。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
[6]李琳,李杞仪。
机械原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
[7]徐科军。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三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8]徐灏主。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