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55.01 KB
- 文档页数:23
《治水必躬亲》一、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理解文言大意。
二、教学难点感受海瑞人物形象,树立躬亲、清廉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⒈指名朗读《治水必躬亲》,检查朗读情况。
⒉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与文中注释,介绍海瑞。
【目标展示】1.读懂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疏理文意。
2.初步感受“海瑞”这一人物形象,树立躬亲、清廉的思想。
【新知研习】1.指名朗读课文,如有错误之处,学生纠正。
2.学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弄清主要词语意思。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开嫌疑,避免抱怨。
3.指名学生逐句翻译文意。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
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5.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明确: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
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6.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明确:事实论证、对比论证7.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事实论证:列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
正反对比论证:例列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任选一种)8.对文中“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中的“如是”作解释,并指出“是”指代文中哪些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8课*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学目标理解做人与做事、交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周国平的相关知识。
2.理清课文的层次,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3.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认为什么最重要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国平先生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二、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谋.生(móu)联.结(lián)譬.如(pì)衡.量(héng) 蕴.含(yùn)大义凛.然(lǐn)行径.(jìng)背叛.(pàn)(2)理解词义①联结:结合(在一起).②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③蕴含:包含。
④贬薄:抑制轻视。
⑤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⑥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
⑦光明磊落:形容胸怀坦白,没有私心。
⑧背信弃义:不讲信用和道义。
⑨春风得意: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
2.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成都中学、上海中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
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情为一体,是周国平作品的显著特色。
《治水必躬亲》一、解释下列词语。
执一:泥:妄意:盖:潴:势:相度:情:咨询:穷:致:是以:躬:胼胝:治:必如是:尝:横索:举:计:兴:二、翻译句子。
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3.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4.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三、思考题: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A.治水/必躬亲B.泥于/掌故C.昔/海/忠介治河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3.本文的论点是说明只有、才能治好水利。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5.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 为什么说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用课文原句回答。
7. 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河的?请用课原话回答。
8. 海瑞是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也是一个身体力行、操劳奔忙、造福百姓的实干家。
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本文表现了海瑞哪些方面的品质?《治水必躬亲》基础过关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词语。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拘泥妄意:随意。
盖:就因为潴:水停聚的地方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相度:观察和测量情:真实情况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追究到底致:事理是以:因此,所以躬:亲自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治:治理必如是:必须像这样尝:曾经横索:横行勒索举:办事成功计:盘算,考虑兴:兴办,兴修二、翻译句子。
苏教版八上《治水必躬亲》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认读生字,熟读成诵,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依据注释翻译全文。
2、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看法到不但治水,干任何事情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
3、理清文路,学习本文以正支持比为代表的多种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
教学重点:实虚词的落实,对比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看法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了解海瑞笼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进程:一、说话导入,提醒〝躬亲〞,了解作者。
1、大家都熟知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实践上他还有一句教子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投影全诗)躬行即躬亲,亲身实际。
从标题看应是什么文体?2、走近作者钱泳(1)自读注释,补充其关注士农,足迹普及大江南北,著名诗人。
(2)出示作者名言,验证其身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善治农田者,必资乎水利;善治水利者,必溯其源流。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但愿这些话能协助大家了解这篇课文。
二、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
三、研读注释,了解课文。
1.研读课文重点字词(略)2、读注释发现古今异义3、解释一词多义:以于而(落实课后第二题)。
4、尝试翻译,同位交流,教员抽查。
四、议论文知识回忆。
五、精读课文。
㈠本文论述了作者的什么观念?是怎样论证的?㈡课文第1段和第2段是什么关系?㈢课文了解1.作者以为治水成功必需要防止哪些不良现象?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2.作者以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考究方法。
3.请结合文章简明谈谈作为指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质量?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那么、严律下属的人。
4. 对文中〝必如是然后事可举也〞中的〝如是〞作解释,并指出〝是〞指代文中哪些内容。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8、25~36、Z1~Z3期目录第1期1 移植名师教案不一定上出好课/刘昌稳//1—622 让板书成为绚丽的艺术/景洪春//1—24-253 《村居》教学设计/龚海胜,吴桂香//1—25-264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崔海峰//1—27-285 《泉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夏菲菲//1—29-306 《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李春琳//1—31-327 披文入情入境——《雨点》教学设计及评析/涂华凤//1—33-348 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吴礼明//1—43-449 漫溯,向语文教育的更深处/胡兰//1—45-4610 习作评语中教师的“身份”定位/管延华//1—49-5011 等待/费玲妹//1—56-5712 让诗意如约绽放——集体创作诗歌一得记/余红//1—5813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于永正//1—5914 请跟我来——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散思/马际娥//1—6015 公开课若干争议述评/钱雯雯//1—6116 好的课堂在于精神生命的涌动/彭泽平//1—6217 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好课/王树云//1—6218 欢迎参加2008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1—6519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1—6620 2007中国小语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1—221 读书温暖人生/蔡智敏//1—122 语文教学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张云鹰//1—4-623 “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周一贯//1—7-1124 微格研练:锤炼教科研技艺的“快车道”/贺学英等//1—12-1725 走向平实:语文教学的价值回归/俞惠珍//1—18-2226 谈英雄题材课文的教学/刘春林//1—2327 《三打白骨精》课堂实录/窦桂梅//1—35-4328 语文味的“咬文嚼字”/苗育春//1—4629 阅读场:让阅读成为精神享受/王怡文//1—47-4830 在“精”与“略”之间行走/王爱芳//1—51-5331 让阅读滋润习作/施义兰//1—5432 “舍得”与“越过”/尤梅,包万年//1—5533 车厢里的“争执”/贺成金//1—5634 语文报社诚聘发行代理//1—5935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金运//1—6336 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1—6437 2007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优异,继续名列前茅/金运//1—63第2期1 求索(上)/洪宗礼//2—17-212 守望与隐喻——《黑人谈河流》评析/郭伟//2—40-413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揭晓//2—24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篇章/王文彦//2—15 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刘占泉//2—4-96 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愚化倾向”/徐江//2—10-137 “导入”也要会“导”/于漪//2—14-158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葛其联//2—15-169 初中语文教师PK初一学生——发人深省的“思维+语文”测试/周云//2—22-2310 以读带析,一石双鸟——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6)/余映潮//2—24-2511 点线面结合教学法初探/姜红娟//2—25-2712 一副对联引发的语文学习/邓先华//2—2813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一) 生活世界: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史绍典//2—29-3114 “家庭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远喜//2—31-3315 “学校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陈启艳//2—33-3516 “社会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新,杨巍//2—35-3617 试给《江村小景》重新命题/张广武//2—3718 感受《黄河颂》之“颂”/李红秀//2—381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胡焰//2—38-3920 《热爱生命》散论/徐社东//2—41-4221 异彩纷呈的心灵之音——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王飞//2—4322 为尊严而战——《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分析/姜楚华,姜楚波//2—44-4523 从韩愈的谥号谈起/陆明华//2—4524 本体和喻体互换的一个特例/徐仁瑞//2—4625 被误读的勃兰兑斯/盖丽//2—46-4726 写什么和怎么写/朱建军//2—48-5027 “车轮战”与“一鸭三吃”——作文单项技能训练方法谈/李岁红,倪岗//2—50-5128 2007年中考口语交际题梳理/张斗和//2—52-5329 把握细节,彰显名著“真”阅读——从鲁智深绰号“花和尚”的由来说起/张玲//2—53-5430 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刘勇//2—55-5631 运用情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代述梅//2—5732 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任春//2—5833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模块教学设计/闫永平//2—5934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何莉//2—6035 一位教育家的人格长征——于漪新著《岁月如歌》所揭示的生命穿透力/陈军//2—61-6236 2007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名列文科中学组榜首/金运//2—6237 首届“语文报杯”多媒体原创课件大赛即日启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2—6338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2—64第3期1 教书育人,一种生命的追求——记全国模范教师党红英/屈海生//3—4-62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结果揭晓//3—13 关于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南京宣言//3—24 参与课程内容重构促进教学价值实现/顾小敏//3—7-85 新教材的教学感悟与实践/陈卓//3—9-106 语文教材文本处理的虚实艺术/郑忠红//3—11-127 教学的开放性与教科书价值的重新认定/杨泉良//3—138 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韩羽//3—149 读懂,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卢廷顺//3—14-1510 让文言文教学闪耀人文光芒/孟华//3—1611 认清目标,寻觅对策/王安琪//3—1712 一堂好课的两个发展性历程——重读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的题词/张一山//3—18-1913 文言文教学怎一个言传了得/杨小海//3—2014 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王艳红//3—21-2215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姚文波//3—2316 立足文本合理拓展搭建平台——将讨论引向深入/方建明//3—24-2517 《蜀道难》教学简案/董一菲//3—26-2718 文言·文学·文化——《鸿门宴》备教策略/张俊峰//3—28-2919 悲喜皆因水月生——浅析《前赤壁赋》中苏轼情感产生的外环境/董鸥//3—3020 《赤壁赋》之语言美/康宏东//3—31-3221 小议《陈情表》说辩艺术/林妙君//3—3222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文霈//3—33-3423 《归去来兮辞》有“及时行乐之意”吗?/朱文成//3—3424 “践华为城”之“践”字考/吕胜男//3—35-3625 对《过秦论》中一个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莫如彪//3—3626 人教版第二册文言文音义指瑕/邓见发//3—3727 作文“目标递升”批改法的创设及操作说明/戴林东//3—38-3928 《“设计文章的波澜”修改》教学案例/郭家海//3—40-4229 也说“具体、形象、生动”/王英华//3—4330 两水分流,二龙戏珠——谈谈记叙文(小说)谋篇中的双线结构法/高俊清//3—44-4531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吴同和等//3—46-4732 高考探究性阅读题之“探究”/赵道夫//3—48-4933 科技文阅读备考指要/时寅敦//3—50-5134 掀起散文阅读的“红盖头”——2008年高考散文阅读备考策略/宋宏雄,聂焘//3—52-5335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要/张广祥//3—54-5536 掌握规律,提高效率——现代文阅读作答指导/黄务海//3—5637 “三字法”解答散文阅读主观题/黄小娟//3—5738 美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石峰,张学军//3—58-5939 常见古代官职变动术语类举/王志耀//3—60-6140 古代数字表示法摭谈/宁红丽,李敬永//3—6141 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语文报社联合主办//3—62-6342 欢迎参加“走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语文报社、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3—6343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3—64第4期1 职称晋升的有力助手教师风貌的展现舞台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4—622 我们要感谢谁/贾志敏//4—13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薛瑞萍//4—4-74 有一个班级,令人神往——评薛瑞萍笔下的母语课堂/王丽琴//4—7-95 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盛新凤//4—15-196 建构儿童需要的教学——“儿童语文课程”与“服务型课堂”探究沙龙/彭峰等//4—20-24+607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吴炳发//4—25-268 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游爱金//4—27-299 《狼和鹿》教学设计/杨树亚//4—30-3110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沙华中//4—32-3311 走近一个人,感受万般情——《泊船瓜洲》教学解读/高祥虎//4—34-3512 点面结合绘场景——快乐作文·快速作文训练课/吴春晓//4—36-3713 练习原来可以如此美妙/胡晓燕//4—3814 进出文本间感悟留心尖——对话《触摸春天》/王振刚//4—39-4015 因为智慧,所以简单——感受蒋俊兴老师《半截蜡烛》一课/李菊芬//4—4116 让学生唱响“最自由的歌”/王泽斌,侯艳馨//4—42-4317 简化语文课堂设计的几点思考/冯小松//4—44-4518 让课堂评语走进学生的心中——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走近李白》有感/毛文红//4—46-4719 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滕衍平//4—48-5120 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顾雅芳//4—52-5321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王丽//4—5622 迟开的花儿也鲜艳/朱建霞//4—59-6023 她为什么就不可以?/王亚丽,叶志梅//4—6124 练好基本功精彩四十分欢迎您为本刊课堂教学栏目撰写稿件//4—6325 知识殿堂学习乐园艺术摇篮———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学校简介//4—6526 教研明星//4—227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4—6628 暗示与提示:藏在故事里的教育智慧/成尚荣//4—10-1429 教学视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把标尺——《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例谈/阎宗学//4—54-5530 对得起孩子,对得起自己/周学静//4—57-5831 2008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4—64第5期1 2007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5—642 换位思考,再识“新装”/阳刚//5—413 弘扬母亲美德,奉献赤子爱心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5—24 栽树与集叶/陈涛//5—15 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李卫东//5—4-76 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以班级《论语》阅读为例说明/王君//5—7-97 语文生存在第一现实和第二现实之间/徐社东//5—10-128 该怎样拓展?/于漪//5—13-149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李明哲,胡勤亮//5—14-1710 “语文”就是“人文”/耿法禹//5—1811 求索(下)/洪宗礼//5—19-2312 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5—2313 评价语文味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曾宪一//5—24-2714 有效教学应从导入开始/黄本荣//5—27-2815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二) 我们为什么写作——寻找作文教学中丢失的乡愁/陆先文//5—29-3116 写景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陆先文//5—31-3217 写人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许评//5—3218 夹叙夹议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郑先琳//5—3319 叙事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闫翔//5—33-3420 读后感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范志慧//5—34-3521 状物作文教学指导设计/廖嫦娥//5—35-3622 生动演读,激动心灵——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7)/余映潮//5—37-3823 文言常用词教学实施浅谈——《桃花源记》片段与思考/童志斌//5—38-4024 《我爱这土地》的诵读引导/柳咏梅//5—4125 旁批,回来/向晓红//5—4226 《观舞记》教学设计/王秀波//5—43-4427 新加坡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瞥(上)/董蓓菲//5—45-4628 “审美人生”教育的缩影——丰子恺《竹影》的“三重”解读/王威//5—47-4829 《竹影》中的“我”是谁/单君//5—48-4930 《咏雪》中两个比喻的高下之别/谢智慧//5—5031 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李凌云//5—5132 淡极始知花更艳朴实无华也动人/杨正奎//5—5233 作文教学中对话失语现象剖析/刘春文//5—53-5534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彭玉华//5—5635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王思雄//5—57-5836 平淡之中见神奇——由《社戏》中的“孩子对话”看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刘建设//5—5937 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王林红//5—6038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洪璇//5—6139 欢迎参加“走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5—6240 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已经启动//5—6341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现已启动//5—65第6期1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正式启动//6—12 作者的无奈,编者的遗憾/本刊编辑部//6—61-623 职称晋升的有力助手教师风貌的展现舞台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6—634 话说“语文人生”/顾黄初//6—15 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执著追梦/冯为民//6—4-66 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吴亮奎//6—7-97 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吴泓//6—10-118 勿让乱花迷人眼/余养健//6—12-139 语文选修课的实践和思考/杨培明//6—14-1510 选修课这样来教如何?/施桂湘//6—151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关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的三个要义/韩玉洁//6—1612 两翼齐飞——我理想中的高中语文选修模式/郁洪千//6—1713 语文——一种文化的深度阅读/陈明华//6—18-1914 从“同文异教”看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异同/王爱娣//6—20-2215 “误”中“生成”的教学——欧也妮人物心理分析教学片段及思考/张剑虹//6—23-2416 探究应该把握的五个切入点/魏羲之//6—25-2617 课堂创新教学设计策略/陈国林//6—26-2718 绝望的抗争——《祝福》新解/刘永香//6—28-2919 祥林嫂非死不可吗?/林雪冰//6—3020 简析《药》的叙述策略/柴国华//6—31-3221 永恒的迷惘和战栗——《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新解/王芝腾//6—32-3322 “失街亭,谁之过”歪解/章伯军//6—3423 《我有一个梦想》备教策略/蒋念祖//6—35-3724 有关“庄周”命名及其他/黄岳辉//6—3825 《祝福》备课札记/黄尚武//6—3926 积累·规范·创新——提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张雨仁//6—40-4127 韩军的作文教学观探析/朱文秀//6—42-4328 议论文写作的“我在”策略探析/李新地//6—44-4529 长风出谷,如霆如电——谈议论文的气势美/郑如芹//6—4630 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孙立志//6—4731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唐巨南等//6—48-4932 命题记叙文写作如何得高分/程必荣//6—50-5133 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邱刚//6—5234 高考作文的三大误区——由“诗意地生活”说开去/张孟光//6—5335 真我迷失:高考作文的难言之痛/徐飞//6—54-5536 定向取材/刘广标//6—5637 巧借排列组合指导高考写作/田小华//6—57-5838 试卷讲评课的教学与反思/晏玉平//6—58-5939 第十届沪浙皖苏“新语文圆桌论坛”述评/陆建生//6—6040 2007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6—64-6541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第一届年会/顾之川//6—66第7期1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7—22 让教师的讲解扮靓课堂/肖川北//7—13 童话推开了教室的门——梅子涵教授访谈录/周益民//7—4-64 儿童阅读与儿童作文——梅子涵教授访谈录/吴琳//7—6-95 “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徐林祥//7—10-116 徜徉在童年的“桃花源”——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张祖庆,周慧红//7—12-147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徐冬梅等//7—15-198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张晓华,吴金高//7—20-219 在“感动”中抒写感动——《学写“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词》教学设计/孙洪伟//7—22-2310 运用是为了提升——听课随想(一)/方利民//7—24-2511 细品慢嚼汲营养——听课随想(二)/方利民//7—2512 文章自得方为贵——听课随想(三)/方利民//7—2613 一唱三叹“语气词”——听课随想(四)/方利民//7—2714 走进文本感受生命——《生命生命》课例赏析/庄瑞兰,陈晓//7—28-3015 让“生命桥”在学生的心田镌刻——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自评/刘仁增//7—31-3416 智慧:从文本语言中滋长——《孔子游春》课堂实录及教学前后/潘文彬//7—35-3917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国标小学语文主要教材简单评述/甘其勋//7—40-4118 课堂节奏的修辞化解读/肖绍国//7—42-4619 中外习作教学现象比勘与策略追述/王金涛//7—47-4920 盘活命题坐标拓宽试题维度——小学语文试卷命题改革例谈/邵玉容//7—50-5121 对课堂质疑的“质疑”/陈传敏//7—52-5322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尊重”与“呵护”/于树漫//7—54-5523 镜像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胡文杰//7—56-5724 从麦克劳德到小欣/包莉婷//7—5825 简单的幸福——读《再致青年教师九条真诚建议》有感/李振华//7—5926 美国作文教学ABC/杜红梅//7—60-6127 一线教师企盼的公开课/顾萍萍//7—6228 换一种教育思维/顾鹏贵//7—6229 抛砖引玉书海导航/金永//7—6230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7—6331 叙说杏坛往事漫谈红烛情缘欢迎您为本刊“杏坛”板块撰写稿件//7—6332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暨2007中国小语十大年度人物动感课堂展示会//7—6433 教研明星//7—653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比赛已启动//7—66第8期1 渴望翱翔/郭学辉//8—22 平等公享/唐宗海//8—23 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自学习惯/孙宪武//8—14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邱道学//8—4-75 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梁东荣//8—7-96 有一种热爱叫坚持/华清//8—10-127 答疑也须慎选/于漪//8—13-148 准专业素养与专业素养——语文教学机智的两个支撑层面/孙来升//8—14-159 主题教学:让学生的主动表达绽放光彩/陈尚达,张初吴//8—16-1910 蹲下来看世界——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谈议论文文体典范性/陈卉//8—19-2111 顺势引申,丰满内容——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8)/余映潮//8—22-2312 《竹影》课堂实录及点评/闻静,蒋葵林//8—23-2513 语文教师要备一本《说文解字》/黄桂芬//8—2614 《走进童话世界》综合性学习/闫勇//8—2715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王霞//8—2816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三)“活动式”作文教学探索/肖家芸//8—29-3617 新加坡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瞥(下)/董蓓菲//8—37-3918 《大堰河——我的保姆》之“美学的胜利”/李铁秀//8—39-4019 解读《台阶》的一把钥匙/缪建琴//8—4120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王君//8—42-4321 “鱼雁”与书信/陈卫星,张伶俐//8—44-4522 关于《斑羚飞渡》的三处异议/丁海军//8—4523 对《岳阳楼记》中两个词义的质疑/龙中华//8—4624 高考作文题重复的联想/曾昭葵//8—47-4825 作文教学与评价中的三联思路/黄国明//8—48-4926 作文的正区与误区/何悦华//8—5027 掀起你的红盖头——浅谈中考语文试卷卷首语的设计艺术/王大智//8—51-5228 别出心裁,检测知识与能力——2007年全国中考部分创新阅读题评述/张兴武//8—52-5429 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周淑霞//8—5530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梁燕//8—5631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肖莉//8—5732 教师的作为在哪里/吴学文//8—5833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刘美丽//8—5934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初探/李瑞云//8—6035 炫出细微处的精彩/韩云,张志萍//8—6136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8—6237 首届“语文报杯”多媒体原创课件大赛即日启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8—6238 弘扬母亲美德,奉献赤子爱心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8—6339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8—644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现已启动//8—6541 名家创造名品品牌奉献金牌《语文报·课标教材完全助读》掀起语文学习新浪潮//8—66第9期1 第五届“语通杯”教改新星风采//9—12 走进语文的海洋——写给广大中学生朋友/王临惠//9—13 守望心中的“麦田”/张俊峰//9—4-64 落实课标精神走出选修误区/曹建芳,曹建春//9—7-85 探寻创作意图,深入对话教学——浅谈选修课《现代散文选读》的鉴赏教学/陆建生,欧阳林//9—9-106 浅谈文学类校本课程的开设/范磊//9—117 校本教材要合理建设/余安元//9—128 校本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的利用/唐际平//9—139 作文中的“真”是如何丢失的?/杨斌等//9—14-1710 在言与文之间寻找生命的亮色——《孔雀东南飞》教学简案/郭惠宇//9—18-1911 也说文本解读的关键——兼说《文本解读“三个一”》之缺憾/沈坤林//9—20-2112 语文课上看“热闹”/李因林//9—2213 基于内部逻辑的现当代小说微观阅读/成旭梅//9—23-2414 课堂教学重点初探/朱前珍//9—25-2615 精彩——不期而至——《拿来主义》教学/赵清林//9—27-2816 《荷塘月色》的探究式教学/陈玉明//9—2917 教科书小说选文特色及教学策略/潘冠海//9—30-3118 品味人物语言的厚度——《茶馆》备教策略/贾铖虎//9—32-3319 《李清照词两首》备教策略/熊芳芳//9—34-3520 从被动走向主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另一种解读/崔国明//9—3621 《念奴娇·赤壁怀古》二题/文继炬//9—37-3822 《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说话艺术/宋桂奇//9—38-3923 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的核心概念/王志生//9—40-4124 再谈“必须跨过这道坎”——兼议作文思维训练/魏永雅//9—42-4425 细节成就美文/张建房//9—44-4526 作文教学多元评价策略/徐源//9—46-4727 作文新题设计五则/解光文//9—48-4928 语言运用题的三个创新意识/卞光武//9—50-5129 管窥蠡“测”——2008年高考字音与字形考查预测/景影//9—5230 夯实基础寻突破——2008年高考“词语(熟语)运用”考查预测/朱香平//9—53-5431 依旧花胜去年红——2008年高考“辨析并修改病句”命题预测及备考提示/霍灿,杨公平//9—55-5632 高考语言表达运用题预测与探究/邢小雷//9—57-593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十法/郭振海//9—60-6134 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9—62-6335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9—6436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9—6437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正式启动//9—6538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第一届年会/顾之川//9—66第10期1 稻草与灯光的遐思/张敬义//10—12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郭根福//10—4-83 观课评教,“路在何方”/周一贯//10—9-134 学情: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走向/曹鸿飞//10—145 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周毅//10—14-166 观课反思:谁动了学生的“奶酪”/金彩娣//10—167 语文课,我们到底该怎样上/诸向阳//10—17-208 “表达”与“阅读”,谁主沉浮——中外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吴忠豪,陈建先//10—21-249 《桃花心木》,“难点”何在/熊生贵//10—2510 《泊船瓜洲》三重思乡情/何伟//10—26-2711 “雨点儿”溅起的惊喜——《雨点儿》一课语言训练三次教学谈/应混娇//10—27-2812 “书香伴童年”教学设计/张树红等//10—2913 引领深度对话,感受人性之美——《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陆华山//10—30-3114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金战芳//10—32-3315 用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吴民益,赵国华//10—3416 春雨无声润心田——于永正老师课堂即时评价艺术之思考/顾巧英//10—35-3617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周益民《逆风的蝶》课例评析/曹建召//10—37-3818 触摸汉字智慧传承民族文化——“汉字文化启蒙”系列之一/刘发建//10—39-4219 我看到了希望/邵宗杰//10—42-4420 文本解读的审美诠释/许佩君//10—45-4621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张敏//10—47-4822 “包装”学生的朗读/屈太侠//10—4923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情深意浓/匡爱红//10—50-5124 儿童诗歌的阅读教学/陈晖//10—52-5325 以生动演绎大美——《燕子专列》教学实例思考/张燕//10—5426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有效性的思考/王敏文//10—55-5627 小学语文多元化解读中的思维发展/李洪祥//10—57-5828 老师,教学中你最关注什么/韩吉旺//10—5929 一把思考的椅子/余红//10—6030 面对差生,我就要这样的心态/张宏宽//10—6031 把“开放”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由《感受美国的语文课》想到的/游畅//10—61-6232 “教孩子”与“教语文”/张蓉//10—6333 愿语文老师的“讲”变得“可口可乐”/朱彤//10—6434 教研明星//10—1+65第11期1 教改新星榜//11—12 不妨讲一点古文字/喻遂生//11—13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钱加清//11—4-64 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荣维东//11—7-85 关于综合性学习过程弱化问题的思考/夏满//11—9-106 用大爱温暖语文课堂/钱小龙//11—11-137 要作一点理性思考/于漪//11—14-158 语文到底“性”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驳议/武舒萍//11—15-169 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温欣荣//11—1710 “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潘克勤//11—18-2011 语文作业:我们还可以怎样布置/夏丽红//11—20-2112 读品结合,读说交替——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9)/余映潮//11—22-2313 古诗文:不妨由“吟”入悟/宋其伟//11—23-2414 凸显文学教学性质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陈晖//11—25-2615 《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孟玲//11—27-2816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四) 组织中考作文复习的基本要求/余映潮//11—29-3117 文题审读训练/梁吴芬//11—31-3218 选材立意训练/祝中清//11—32-3319 文章结构训练/杨晓梅//11—34-3520 语言表达训练/何相成//11—35-3621 酿一杯语言的《春酒》/张光华//11—3722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高飞//11—38-3923 阿长与鲁迅的真诚观——再读《阿长与〈山海经〉》/杨红军//11—4024 孔乙己悲剧命运心理探源/高伟毅,吕庆荣//11—4125 举轻若重的“丁举人”/罗爱平//11—4226 言说不尽的桥意象/向丽//11—42-4327 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朱安义//11—4428 浅析冰心的几首小诗/于树漫//11—45-4629 知人论世:解读古典诗词的起点/徐放//11—4730 基于博客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王林发//11—48-5031 少年情怀当是诗/杨聪//11—50-5132 言之有“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近年上海市中考“小作文”的思考和实践/方仙华//11—52-5433 “嫦娥一号”专题训练/孙开仁//11—55-5734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谢道炳//11—58-5935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李永红//11—59-6036 《散步》教学设计/艾军平//11—6137 作业应注重实效性/王玉荣//11—6238 “两大吃惊”的背后/冯文星//11—6339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08年7月底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隆重举行//11—654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11—66第12期1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08年7月底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隆重举行//12—22 作文内容对社会意识的简单趋同/苏涵//12—13 海无波澜,林有梁栋——记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夏坚/纪涛//12—4-64 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及其教学检讨/张悦群//12—7-95 我看“参与课程内容重构”——兼与顾小敏老师商榷/肖健兴//12—10-116 语文“模块”教学背景下的“模式”初探/胡兴桥//12—12-137 话说选修课的评价策略/王金海等//12—14-178 《长亭送别》两人教/刘虹等//12—18-229 文学作品教学断想——谈文本言语之美与学生审美视阈融合途径/沈彬//12—22-2310 与文本的有意矛盾处深度对话/蔡建明//12—24-2511 语文教学:实然与应然/姜洪根//12—26-27。
苏教版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 思考与探究的主要依据: 1.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4册)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苏教版《高中语文培训手册》。 2.浙江省教育厅《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版)。 4.20XX年及最近年份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 20XX年及最近年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基本情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共有文言课文24篇,分见于必修五本教材的10个专题当中。 必修一: 专题二:《劝学》《师说》 专题四:《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必修二: 专题三:《六国论》《阿房宫赋》 必修三: 专题二:《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 专题四:《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非攻》 必修四: 专题一:《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专题三:《滕王阁序》《秋声赋》 必修五: 专题二:《陈情表》《项脊轩志》 专题三:《报任安书》《渔父》 专题四:《逍遥游》《兰亭集序》
其中唯一的文言文专题为“寻觅文言津梁”,共有6篇文言课文,见于必修三的第四个专题。 必修一的四篇文言课文,分别见于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之“求学之道”板块(《劝学》《师说》),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之“感悟自然”板块(《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必修二的两篇文言文,见于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之“后人之鉴”板块(《六国论》《阿房宫赋》)。 因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作为专题编排依据,故整套教材中,基本上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较之于以往人教版教材而言,文白相混的特点更为突出。因为,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文体编排的形式,文言课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集中编排,并配以相应的文言单元知识短文。——这样,在面对教材时,师生们对于文言文的“文言”特征还是颇为看重的。而苏教版教材当中,文言课文是与现代语体文课文混合编排,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成一个“专题”(大体相当于以前的一个“单元”)。——这样,师生面对文言文时,势必更多的是着眼于文言文本与其他(现代文)文本之间在人文主题上的共性。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否也可以(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对散见于不同的“专题”当中,与其他现代文同属于一个人文主题的“文言文”教学问题作专门的思考,也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苏教版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已经使用了两年一个完整轮回(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江苏教师,与刚刚使用了一年(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浙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文言文教学问题自然也不例外,可能问题还要相对突出一些。比如,江苏无锡的徐忠宪老师,就曾以《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周年实践报告)(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2期)这样醒目的标题,表达了对苏教版教材的批评:一、文白混编,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二、忽视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三、考分低泣,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下降。徐忠宪老师在文中提供了较多的统计数字与相关事实,最后结论是,人教社(按,指原有的全国通用的人教社老教材,非指人教社新课程教材)的课本让“莘莘学子得益了”,而苏教版必修课本“在使用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费时多而效益差的局面”。徐老师在文章里面还列举了一些学生检测结果的统计数字来说明这一点。 徐老师在文中所说的采用人教版与苏教版课本,对于文言文教学产生了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本人以为,这么快就下这样的结论可能有草率之嫌疑。因为,语文(包括文言文)教学是个复杂的工程,单单根据苏教版教材一整年的使用情况,下这样的结论有点为时过早。——事实上,一套教材,无论是好还是不好,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如此快捷的影响(这里面还有教师教学操作的因此等等复杂成分在里面,这是肯定的)。不过,苏教版教材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给一线教师造成相当的困难与困惑,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我们今天围绕着苏教版教材(主要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兼及整体)所作的探讨,肯定是很有必要也是相当有价值的。本人在广泛阅读相关材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想借这个机会与在场的专家、老师作一交流。有一些,问题可能还是问题,我现在把它们指出来,提请大家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加以注意;同时,我也把我的部分想法呈现给大家,可能会对大家解决相关问题起点儿积极促进作用。有一些,我可能也稍微形成了些个人的思路,希望可以对大家的教学操作能够有点儿启发。 还需说明的是,这次培训,主题是“新课程培训”,据我的理解,应该同时体现对理念、理论的重视与对教学实践的重视。估计不少参加培训的老师,都带着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培训,在获得理论“充电”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些可以带回去,化为课堂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的东西。我本人也很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审视一下所做的这一块内容,感觉到是,其中固然包含一些操作层面(即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的东西,好像更多的倒是认识、原则层面(即回答“为什么做”“做什么”的问题)的东西。王荣生先生强调,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搞清楚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比起采用的教学方法来,要重要得多。我以为,这一看法极为精辟。有很多教学操作层面的东西,表面上看是方法的问题,其实要害倒是认识的问题。一旦认识上、观念上获得了廓清,操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困惑: 探讨对象: 1.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训手册》99页) 2.“教学目标” (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3.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1)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列于本板块之后) (2)积累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专题示例一: 必修一之专题二《劝学》《师说》 专题课文构成: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板块2,课文3) • ⊙求学之道 《劝学》 《师说》 •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
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整体上把握文章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 (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求知问道和阅读经典的作用,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来说理。 4.学生学习古文后,能够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故、焉、乎”等虚词。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一之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问题探讨(列于本板块之后): 1.《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作者为什么会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积善成德”?它对如何“学”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2.在《师说》中,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师”的标准有哪些?文章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好古文”与“不拘于时”? 3.《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的论说文,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积累《劝学》和《师说》,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从两文中各选项几个你喜欢的语句,就求学之道谈谈你的看法。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中的“劝”“绝”“假”,《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语的义项,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请你再找出几个来。 3.准确并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本专题的文章谈读书学习,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专题示例二: 必修一之专题四《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专题课文构成: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板块2,课文3) •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 《西地平线上》 • ⊙感悟自然 《赤壁赋》 《始得西山宴游记》 •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
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了解哲理散文个性化思考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二)“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1.学生通过研习作品,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方面赏析散文。 3.学生能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