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灯戏的发展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376.27 KB
- 文档页数:5
2011年7月 第30卷第7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u1.2011 V01.30 No.7
四川苍溪灯戏的发展特点
黄明政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苍溪灯戏是源于苍溪,流行在川北、陕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与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历了子子灯、架架灯、传统灯戏与新编灯戏并存三个发展时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特征。苍溪灯戏贴近 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寄寓了老百姓的意志与愿望,凸现着苍溪平民百姓特有的性格与情感。苍 溪灯戏诙谐风趣、妙趣横生,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学术价值。 关键词:苍溪灯戏;艺术特点;发展历程;傩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1)07—0142—05
灯戏是一种来自川东北民间的歌舞小戏,源于
乡村节庆时平地围灯边歌边舞的“跳灯”,后来融入 故事情节发展为地方戏曲。生活气息浓,表演形式
灵活,充满喜乐色彩,所谓“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
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清末民初嘉陵公子《竹枝词》),这首词既是灯戏演
出盛况的描述,又是对灯戏艺术魅力的称赞。 苍溪灯戏又称“鼓乐神”、“喜乐神”,是源于苍
溪,流行在川北、陕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 戏。起源之初与苍溪木偶戏、苍溪皮影戏共为苍溪
戏曲的三朵奇葩。苍溪灯戏贴近百姓生活,反映基 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充满了苍溪地区的泥土气息,是
一种综合性、娱乐性、参与性极强的地方小戏。它自
然生动、妙趣横生、情趣盎然的表演,像磁铁一样把
苍溪地区的农民吸引得如痴如醉,哪怕是通宵达旦 的观看也不觉得疲倦,用当地的一句话说就是:“一
天做到黑,不看灯戏过不得!” 忙碌一天的农民,爬山跑沟地提着灯笼,打着火
把奔赴一起,围起场子观看,使戏场汇成一片灯的海
洋。台上台下灯相辉映,演员观众交融无间,群众欢
腾,蔚为壮观。 一、苍溪灯戏与苍溪傩坛的关系
在清康熙二十九年编修的《苍溪县志》“艺文
篇”里,苍溪籍人、忠州州学学政陶淑礼究其苍溪灯
戏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经济文化落后,说苍溪傩坛宗
教活动也较川北其它地区盛行,苍溪乡村农家需要
祈福祝愿(由端公所主持的民间请神祈福免灾仪 式),花钱请傩设坛作法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乃
至廿一天不等。陶淑礼进一步分析说,苍溪傩坛宗 教活动中的作法事虽有简单音乐、舞蹈,但无故事情
节,所以法事单调乏味,加之作法事的时间较长,很 难吸引主家的亲朋、邻人持久的兴趣,于是促成苍溪 坛班与苍溪灯戏班的结合,苍溪灯戏班子可在作法
事间隙插演苍溪灯戏,达到娱人又娱神的目的。陶 淑礼更进一步分析说,春社、秋社、清明、建庙迎神、
神佛生日等有苍溪坛班就有苍溪灯戏班,这就是苍 溪“灯坛两开”的由来。苍溪傩坛中有苍溪灯戏,苍
溪灯戏中有苍溪傩坛,久而久之苍溪傩坛、目连、道
场与苍溪灯戏合而为一。苍溪灯戏在傩坛中得到发
展,苍溪傩坛在苍溪灯戏中得以变异保存。其实,这 正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所论说的观点。
1965。 ).男’四JII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作者简介:黄明政( 一 )。男,四川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教授。研冗方同:甲国传玩首水。
・142・
苍溪傩坛有一套十分系统化的仪式程序,分为 小坛、大坛两种。小坛一般l_2天,大坛一般3—5
天,届时以庆坛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中间插入多少灯 戏。但是,不管小坛、大坛,正坛仪式(开坛、亮路、 祭灶、请水、请神、放兵、坼灶、参灶、造枪、收兵、安
位、扫荡镇宅等)必须保持完整。苍溪傩坛的表演
以面具扮演最具特色,其实就是类似于苍溪灯戏中 的化装表演。苍溪傩坛的唱腔十分丰富,有端公调 (算命调)、佛座子、怀胎调等,又采用胖筒筒、补缸
调、五更调、十杯酒等苍溪灯戏曲调,伴奏乐器以锣
鼓为主,兼以二胡、唢呐、三弦等。 苍溪灯戏源于民间,也活跃在田间地头,其艺人
系家传或师承,演出乃业余性质。戏班有的专演灯
戏,有的则兼行傩坛法事和演出灯戏。“木偶是爹,
皮影是妈,猴戏是姊妹,傩坛是它干爸爸”的民间流 行说法更直观形象地阐明了苍溪灯戏与苍溪民俗文
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苍溪灯戏的发展历程
苍溪灯戏自产生之日起,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子子灯阶段 所谓“子子灯”即由男女二人表演,但是多为丑
角表演,故事情节较简单,用一支曲牌演唱全剧,即 原始的苍溪灯戏。很显然,子子灯阶段的苍溪灯戏 是苍溪牛灯在舞台上的翻板,无论是人物、身段、讲
白还是表演都是舞台化了的苍溪牛灯。所不同的是
较苍溪牛灯有了故事情节,出现了戏剧矛盾和人物 性格方方面面的冲突,至少从明弘治年传承下来的
苍溪灯戏保留剧目中的《黑案》、《礼请》、《王瞎子看
坛》等中皆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架架灯阶段 所谓“架架灯”(又称“架子灯”)即在“子子灯” 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发展,故事情节较为 复杂。一是人物由男女二人发展到至少三人或以 上,有时可多到七、八人,有生(老生、小生);旦(老
旦、正旦、摇旦);丑(老丑、小丑)等行当。因苍溪灯
戏是“农民戏”,原本是演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因而 这个阶段也拒绝帝王将相人戏,所以独缺“净”行 当。二是故事情节更完整、矛盾冲突更大、表演的时
间更长。三是曲牌由一个发展到至少三、五个,有时 多达七、八个。四是唱腔也由一个“胖筒筒”(因用
一种名叫“胖筒筒”的大筒胡琴伴奏而得名)发展到 “胖筒筒”、“联八旬”、“七句半”、“牛啃土”、“十字 咏”、“苦板”等在内的灯弦腔体系,这个体系乃是构
成苍溪灯戏音乐的灵魂所在。
(三)传统灯戏与新编灯戏并存阶段 苍溪灯戏自诞生之日起,直到民国时期始终植 根民间,不为统治阶级所顾,文人少有涉足,传统灯
“子子灯、架架灯”在民间愈发兴盛。共和国成立以
来,因共产党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的文艺方针,苍溪灯戏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 发扬光大;又因为有文人的加入,因而在借鉴传统灯
的基础上创新产生了大批新编的灯戏,如《借鸡》、
《春燕》、《山花》、《撞亲》、《招女婿》等等。这些新 编的灯戏能够比较好地把传统的艺术精神与现代的
审美时尚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 在内容的探索与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三、苍溪灯戏的艺术特点
苍溪灯戏在其12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1.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动作扭动不止,舞蹈性很强,有“无跳不成灯”之说。
它吸取了苍溪民间狮舞、龙舞、牛灯和皮影、木偶表 演的舞姿,号称“穿包子”,常用的有“十字步”、“花 巴掌”、“对脚踢”、“节节高”等基本步法,具有特技
色彩的“板凳龙”更被苍溪灯戏搬上舞台。如《幺妹 嫁给谁》中,当幺妹拒绝两位媒婆的提亲要嫁给吹
鼓手赵二娃时,并说“子丑寅卯,今天就好”,说嫁就 嫁,要赵二娃吹唢呐,幺妹自己把锣鼓敲。演员跳得 十分欢快活泼,舞蹈娴熟自如,气氛非常热烈。赵二
娃将板凳反背背上,幺妹坐在板凳腿上。板凳腿端 挂上锣鼓,幺妹兴奋敲打;赵二娃喜吹唢呐,在别致
的舞蹈中背幺妹下。这时幕后合唱:“别开生面把 亲招!”真可说是“满座捧腹妙趣生”啊1 2.表演风趣、诙谐,功法简单,趣味无穷。苍溪
灯戏的主要功法有弹跳步、鸭摆步、浪步、三节腰、七 步、凤点头、丁字步、十字步、花巴掌、肉莲花等等。 如《审城隍》中,此剧的包公是净行,他装神时自问
自答说了些笑话,又悄悄命人将城隍的座椅垫了三
个小石头,让椅子不平稳。然后迈着鸭摆步、浪步等
・】43・
又亲自去搬动椅子摆动城隍,以威胁罪犯招供的一
连串表演,显得有些调皮、滑稽。这与堂堂正正的包
大人形成极大反差,自然不能不引起观众哄笑。 3.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 的喜剧色彩。如《周元献鸡》中的正德皇帝,由正生
扮演,他遇到棒老二抢劫跑到周元家时,饿得不得 了,周元的母亲请他吃红薯。他初见红薯欣喜万分
地奔至桌边,细看,用筷子夹出一根,险些落地,用手 拿着,审视,不知所以,然后自言自语道:“嗨。这长
乎长乎,圆兮圆兮,黑不溜秋,火巴乳火巴乳,是个啥 野味呀?”在舞台上,其表演喜剧效果可想而知。
4.苍溪灯戏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
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 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
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如《包公 照镜子》中,表现包公铡了陈世美之后在家中的一 段复杂的内心活动,是一种无情节的“意识流”的戏
曲结构,无多少乐呵找,可演员通过荒诞、夸张、漫画 似的表演,使观众看后仍然感到有乐头。就拿包公 出场的表演来说吧,大不同于其它戏曲中的包公出 场是那么庄重威严。大幕拉开,先是仪仗队用放大
的、夸张的大喇叭吹奏出场,王朝、马汉鸣锣,众校卫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列队而出。包公没坐八人大轿,
也未骑马,而是侧身倒卧在两人抬着的川北最常见
的“滑竿”上,右手托腮,无整冠、理须、掸袖、提蟒后 的亮相等表演程式。他的随便,他的忧虑与众校卫 的不随便,不忧虑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观众在诧
异中感觉到了乐趣。 5.苍溪灯戏的唱词特别通俗诙谐,质朴健康,具
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尤其用四川话读出来更是别有 味道。如《周元献鸡》中的正德皇帝满口土话土腔: “横下心来一口咬,皇帝老倌儿也啃红苕,甜蜜甜蜜 有味道,赛过那糯米汤圆桂化糕。恨不得一口就胀
饱,鲠得我,咽又咽不下,吐又舍不得吐,喉咙管儿拱
起一个包!”《审城隍》中的包大人也是满El土语土
腔:“马有笼头猪有圈,处处都听婆娘言。你脑壳不 火巴耳朵火,就晓得跟倒她勾子打转转。今天打你
二十板,看你二天治家严不严。”这类唱词还很多, 引得在场的观众哈哈大笑,让人回味无穷。
6.苍溪灯戏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
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其声腔分为正调和杂调。
・144・ 一般来说,正调类为传统曲牌,杂调类属外来曲调, 以唱为主,很少大段说白,唱腔质朴明快,富有民歌 特色。其音乐则源于川东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
圣喻谣等,主要曲调为“胖筒筒”(因用一种名叫“胖
筒筒”的大筒胡琴伴奏而得名)。分为:I.连把句: 即以四句唱词为一组,反复进行,第四句末三字甩
腔,由乐队和演员帮腔。2.夺夺句:四句唱词为一
组,一句一小过门,四句一大过门,唱齐板时末三字
甩腔,乐队帮腔。3.浪里钻:两人以上对唱,最末一 句帮腔。灯戏唱腔用得最多的为“夺夺句”,称正
调,其中又有“一字”、“二流”之分。“一字”又叫
“苦平”,用以表达悲苦之情;“二流”又叫“甜平”。
用以抒发欢快情绪。除胖筒筒主调外,灯戏也吸收 了大量的民歌小调和四川清音的曲调。民歌小调有
“栀子花”、“望山猴”、“数五更”、“开门灯”、“太平 歌”、“东北风”、“金边调”、“鲜花调”等;四川清音 有“背弓”、“越调”、“迭断桥”等。伴奏乐器以胖筒
筒为主,此外尚有二胡、碗碗琴、唢呐、叽呐子、盆鼓、 小鼓、大锣、马锣、小锣、小钹、板、二星子等等。 7.苍溪灯戏因小戏多、喜剧多、闹剧多,故丑行
在苍溪灯戏的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苍溪灯戏的丑
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女丑 又叫彩旦、摇旦、婆。丑既扮反面人物,也扮正面人
物和中间人物。在众多的苍溪灯戏剧目中,大半数
以上少不了丑。苍溪民间有个通常的说法,即“无 丑不扮灯”,“丑”是指诙谐风趣,形“丑”神不丑。如 在《山伯访友》中,剧作者竟然让书童四九、丫头人
心成了主角,梁山伯、祝英台的“戏”反倒少了。原 因在于四九、丫头的身份便于插科打诨,易于产生喜 剧效果。梁山伯到祝家庄访祝英台,叫四九叩见祝 英台,祝英台命人心赏四九一锭银子,随后祝英台也
命人心跟梁山伯见礼,梁山伯命四九发赏时,所以才 有了下面的情节。梁山伯:“看倒做啥,也发赏嘛。” 四九:“你叫我发赏,就拿出来嘛。”梁山伯:“拿啥子
来?”四九:“拿银子来。”梁山伯:“启程时,叫你带的
银子呢?”四九:“算哕!启程之时,我说要带银子, 你说带银子做啥,结果只带了两百钱。在路上买谷
草、胡豆喂马都用完了,没钱了。”梁山伯:“先前祝 二叔赏你的银钱借给我嘛。”四九:“你话说得倒是
撇脱,那一回你买笔借了我的八个钱,到这哈儿都还
没还呢。你咋敢保证不赖账?”梁山伯:“真是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