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4
电位的计算公式
电位是指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量状态,是电场强度在某一点上的表现。
电位的计算公式是由库仑定律和电势能公式推导出来的。
库仑定律是描述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定律,它表明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势能公式则是描述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量状态的公式,它表明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量与电荷的电量、电场强度以及电位差有关。
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势能公式,可以得到电位的计算公式:
V = kQ/r
其中,V表示电位,k表示库仑常数,Q表示电荷量,r表示电荷所在点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
这个公式表明,电位与电荷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当电荷量增加时,电位也会增加;当距离增加时,电位会减小。
同时,库仑常数的大小也会影响电位的大小,它是一个常数,其值为8.99×109 N·m2/C2。
电位的计算公式在电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场中,电位差可以用来描述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状态;在电路中,电位差可以用来描述电流的流动方向和大小;在电化学中,电位差可以用来描述电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
电位的计算公式是电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状态,为电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八节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1、电路中每一点都有一定的电位,电位的起点叫,常叫。
常用符号表示,一般规定的电位为0,电位的单位和电压的单位一致,都是,常用的还有、。
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就是该点和参考点之间的。
2、a点的电位常用表示,b点的电位常用表示,a、b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就是这这两点之间的电压即U ab。
如果Va=5V, Vb=8V,则它们之间的电压U ab= V,说明a点的电位比b点的电位(低、高)V。
3、()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值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但与路径的选择无关。
4、()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不随参考点的变化而变化。
5、()同一参考点,如果Va=5V, Vb=-5V,说明a、b两点的电位相同。
6、()同一参考点,如果Va=5V, Vb=-8V,说明a点电位比b点的电位低。
7、()参考点选择不同,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值不同。
8、()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越大,说明这两点的电位越高。
9、()如果Va=5V, Vb=-5V,则U ab=0V。
10、图1示电路是某复杂电路中的一部分,如果U AB=10V,U BC=-2V,则U AC= V。
如果以B点为参考点,则V B= V, V A= V,V C= V,U AC= V A-V C= V。
如果以C点为参考点,则V C= V, V A= V,V B= V,U AC= V A-V C= V。
图1 图211、图2示电路中。
已知V A=9V, V C=-6V,R1=10Ω,R2=5Ω,则V B= V。
12、图3示电路中,R1=2Ω,R2=3Ω,E=6V,内阻不计。
I=0.5A.当电流从D流向A时,U AC= V,U DC= V,U BD= V,U BC= V,U AD= V当电流从A流向D时,U AC= V,U DC V,U BD= V,U BC= V ,U AD= V。
图313、图4示电路中,E1=6V,E2=10V,内阻不计,R1=4Ω,R2=2Ω,R3=1Ω,R4=9Ω,R5=1Ω,则V A= V,V B V,V F V。
模块三:例题分析通过例题巩固知识
电位的计算步骤:
(1)首先要选定参考点,参考点电位为零。
(2)选定“下楼”途径,并选定途中的电流参考方向和各元件
两端电压的正负极。
(3)从电路中某点开始,按所选定的路径“走”至参考点,路
径中各元件的电压的正负规定为:走向先遇元件上电压参考方向的
“+”端取正,反之取负。
(4)求解路径中所有元件的电压,并求出它们的代数和。
(四)例题分析
【例2-10】如图2-28 所示电路,已知:E1 = 45 V,E2 = 12 V,
电源内阻忽略不计;R1 = 5 Ω ,R2 = 4 Ω ,R3 = 2 Ω。
求B、C、D
三点的电位VB、VC、VD.
在上例题中,假如以A 点为电位参考点,则
B 点的电位变为V B = U BA = − R1I = −15V;
C 点的电位变为V C = U CA=− R1I + E1= 30 V;
D 点的电位变为V D = U DA= E2+ IR2 = 24 V。
注意:(1)电位值是相对的,与参考点的选取有关;
(2)任两点间的电压是绝对的,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
教师在进行
理论教学
后,马上进
行例题巩
固。
教师巡回指
导,发现学
生存在的问
题。
电路中电位的定理定律及其电位的计算公式在静电学里,电势(又称为电位)定义为:处于电场中某个位置的单位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电势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其数值不具有绝对意义,只具有相对意义。
(1)单位正电荷由电场中某点A移到参考点O(即零势能点,一般取无限远处或者大地为零势能点)时电场力做的功与其所带电量的比值。
所以φA=Ep/q。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伏特(V)。
(2)电场中某点相对参考点O电势的差,叫该点的电势。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在那一点所具有的电势能”。
公式:ε=qφ(其中ε为电势能,q为电荷量,φ为电势),即φ=ε/q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具的电势能跟它的所带的电荷量之比是一个常数,它是一个与电荷本身无关的物理量,它与电荷存在与否无关,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物理量。
电势是描述静电场的一种标量场。
静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于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因此在静电场中移动电荷,静电场力要做功。
但静电场中沿任意路径移动电荷一周回到原来的位置,电场力所做的功恒为零,即静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或静电场强的环路积分恒为零。
静电场的这一性质称为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根据静电场的这一性质可引入电势来描述电场,就好像在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可引入重力势描述重力场一样。
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定义为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动到电势为零的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通常选择无限远点的电势为零,因此某点的电势就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动到无限远,电场力所做的功,表示为:电势的单位为V(伏),1V=1J/C(1焦/库)。
静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一些曲面,这些曲面称为等势面。
电力线总是与等势面正交,并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因此静电场中等势面的分布就绘出了电场分布。
电势虽然是引入描述电场的一个辅助量,但它是标量,运算比矢量运算简单,许多具体问题中往往先计算电势,再通过电势与场强的关系求出场强。
电路问题中电势和电势压(即电压)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
电路中电位的定理定律及其电位的计算公式电位定理和定律是电学中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公式,用于计算电路中各点之间电势差和电势能的分布。
下面是电位定理定律的详细介绍。
电位定理:电位定理又称为电势定理,是基于库仑定律而推导出来的。
电位定理指出,对于带电体系中的两个点A和B,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时所作的功等于A点的电势能减去B点的电势能。
数学表达式为:\(\Delta V = V_B - V_A = -\int_A^B \mathbf{E \cdot dl} \)其中,\(\Delta V\)表示两点之间的电势差,\(V_A\)和\(V_B\)分别表示A点和B点的电势,\(\mathbf{E}\)表示电场强度,\(\mathbf{dl}\)表示电场强度方向上的微小位移。
电势差的计算公式:电势差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计算,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1.对于均匀电场中的两点,电势差等于两点间的电场强度与两点间距离的乘积,即:\(\Delta V = E \cdot d\)其中,\(E\)表示电场强度,\(d\)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2.对于均匀电场中的直线电容器,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两极板间距离的乘积,即:\(\Delta V = E \cdot l\)其中,\(E\)表示电场强度,\(l\)表示两极板间的距离。
3.对于非均匀电场中的两点,可以通过积分求解:\(\Delta V = -\int_A^B \mathbf{E \cdot dl} \)其中,\(\mathbf{E}\)表示电场强度,\(\mathbf{dl}\)表示微小位移。
电位定律:电位定律是基于电位差的定义而推导出来的。
它指出,两个电势相同的点之间以及电势差相等的路径上的电场做的功都相等。
数学表达式为:\(\Delta W = q(\Delta V) = 0\)其中,\(\Delta W\)表示电场对电荷做的功,\(q\)表示电荷量,\(\Delta V\)表示电势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