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31.14 KB
- 文档页数:10
《孟子》导读【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两章》知识讲解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两篇文章。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4、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今某某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X,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础知识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pàn 叛,背叛2、解词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限制。
固国固:使……巩固。
失道道:天道,违背道义。
课文分析本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具体表现为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人性本善,人同此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究竟有没有共同的人性?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争论。
从逻辑上来说,人性肯定是有的,而且人性只能是善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任何一种事物存在,就必然有这一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否则这种事物就不可能存在。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世上,也必然有其作为人类而存在的本质属性,这就是人性。
其次,当我们说:一类东西的性是善的,这意思就是说,这一类东西的存在,合乎人的目的,符合人的愿望。
同样,当我们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本性是善的,这意思就是说:人类的存在,从总体上来说是符合人类的目的,是符合人类的愿望的。
如果我们否认人性是善的,那就等于说,人类的存在,根本不符合人的目的。
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因此,人类作为一个类,其整体的性对于人类自己来说,不可能是不善的。
然而,人性的问题,又不能仅仅从抽象的逻辑意义上来论证,因为所谓善,所谓恶,都是有具体内容的。
孟子所说的善,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礼、智。
因而,孟子与告子等人讨论的性善、性恶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讨论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是否具有普遍合理性的问题。
按照孟子的思路,仁、义、礼、智,并不是儒家硬要从外部强加于人的,而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
仁、义、礼、智,既是高尚的道德理想,同时又是人性中固有的内在要求,是天赋予人的“命”,因而可以称之为“天爵”。
应该说,仁、义、礼、智的具体内容,虽然有许多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的是糟粕,有的已过时,但同时也的确包含了不少反映全人类普遍本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善。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人们,人同此心,心通此理,人人心中都有善的萌芽,都可以体验到善性呈现,人性之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因此,儒家的学说,不过是要启示人们自觉省悟到这种存在,使之发扬光大,充分呈现,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乎人的本性的人。
一、人心、人性与天命孟子说:真诚尽力地开掘自己的本然之心,就可以认识人类普遍的本性,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相通、性相近。
以民为本,与民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
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
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
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
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
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
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至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
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
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
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
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
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
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一、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1),所恶勿施尔也(2)。
居仁由义,明辨义利“仁”和“义”,是孟子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范畴。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从字形上看,“仁”就是两个人在一起。
假设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这两个人在一起会干什么?是互相斗争,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相互关爱,相濡以沫?看来还是后者可能性大一些。
可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人类灵魂的最终依托。
然而,世界毕竟不只是两个人的世界,而是由许许多多人组成的人类社会,错综复杂,千头万绪。
人光凭爱的情感行事,并不能使社会太平。
有的时候,爱失去了理性的控制和引导,还会惹出麻烦来。
所以必须有理性精神来对人的情感进行引导和规范,使人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
这种理性精神就是“义”。
“义”的基本含义就是适宜。
“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仁”的一种节制,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仁”。
孟子把“仁”比作人们安身的家,把“义”比作人们行走的路,这个比喻十分精妙。
有“仁”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可以安身立命,当然很幸福;但别忘了,出门走路开车,要遵守“义”的交通规则。
否则乱闯乱撞,丢了小命,就回不了家了。
说到“义”,必然涉及到“利”。
孟子最反对人讲“利”,但并不完全排斥“利”。
“义”与“利”也并不总是对立的。
关键在于,出发点应当是“义”而不是“利”,用心应当是“义”而不是“利”。
面对可能获得的“利”,要仔细掂量掂量是不是符合“义”,不能见利忘义。
一、“仁”是人的命根子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
合而言之,道也。
”“仁”和“人”这两个字,不仅字形上有联系(“仁”字的偏旁就是“人”),而且读音也一样,因此意思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仁”是人性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了“仁”。
“仁”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理,所以做人一定要讲“仁”。
儒家的道,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讲这“仁”与“人”两个字。
“仁”和“人”一定要合在一起讲,不能割裂。
讲“仁”而脱离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则“仁”只是个空洞的抽象道理,没有落脚点,也没有实际意义。
《孟子》研读讲义第一讲:概述《孟子》研读讲义第一讲:概述教学内容:《孟子》研读第一讲: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为什么要学习《孟子》;了解《孟子》成书年代及作者生平;《孟子》的篇目结构及教学安排;《孟子》的思想体系;《孟子》的学术价值、艺术特色及历史影响等。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目的和意义;《孟子》成书年代及作者生平;《孟子》的篇目结构及教学安排;《孟子》的思想体系。
一、为什么要学习《孟子》在过去的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老年大学《论语》研读班每周一次课,已经将整本《论语》和《大学》相继学习完了。
目前正在学习《中庸》课程,在《中庸》研读结束之后,我们将进入《孟子》研读课程的学习。
《孟子》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孟子这个人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其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世的时候,儒家虽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到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儒家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那时候的学术界用孟子的话来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朱和墨翟当时曾风靡一时,是孟子力挽狂澜让儒家走出历史的低谷,使儒学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为了捍卫儒家学说,他几乎与当时各家各派都展开过不同形式的论战。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教诲,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
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问题讲得通透贯穿,同时表达了足够的处世的聪明与应对的机敏。
正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使得儒家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这种独特的历史作用,使孟子获得了亚圣的殊荣,与孔子一起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
孟子具有超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这方面的本事值得我们借鉴,而孟子的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
《孟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孟子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字词汇总字音数罟(cù gǔ)洿(wū)池施施(yíyí)卒然(cù)沛然(pèi)枯槁(gǎo)恶乎定(wù)孳孳(zī)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ié)弑君(shì)走圹(kuàng)驱爵(què)鹯(zhān)暴之于民(pù)朝觐(jìn)庶几(shù jǐ) 羽旄(máo)之美孺(rú)子怵惕(chù tì)恻(cè)隐铄(shuò)荑稗(tí bài)强(qiǎng)恕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2)蚤.起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
4)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5)由.水之就下通“犹”,就像。
6)为丛驱爵.者通“雀”,鸟雀。
7)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8)今之乐由.古之乐通“犹”,如同。
9)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
10)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只是。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落实讲义:《孟子》两章■文学常识:1.《孟子》是及所作,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邹人。
《得》选自,《生》选自,《鱼》选自。
■词句落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米粟( )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 ) 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 )发于畎( )亩之中,傅说( )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