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义》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813.00 KB
- 文档页数:16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南京大学高小方)《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 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 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 1.36 11 10梁惠王曰 : “寡人之於國也 6,盡心焉耳 11矣。
河内凶 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 河内;河東凶亦然。
6寡人之於國也 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 [ 大部分场 ] ┗(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 此处为加强 ] 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10 凶 10 :┏凶:不吉利;饥荒; ┗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 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10 11察鄰國之政,無如 10寡人之用心者。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寡人之於國也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凶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五、人和[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横.(hènɡ)逆又何难.(nàn)焉一朝.(zhāo)之患商贾.(ɡǔ)惛.(hūn)放辟.(pì)邪侈.(chǐ)罔.(wǎnɡ)民不赡.(shàn)盍.(hé)鸡豚.(tún)狗彘.(zhì)庠.(xiánɡ)序孝悌.(tì)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其横逆由是也(“由”,同“犹”,尚且,还) (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亡",同“无”)(4)刑于寡妻(“刑”,通“型”,楷模)(5)则盍反其本矣(“反”,通“返”,返回、回归)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御错误!(2)治错误!(3)如错误!(4)于错误!(5)之错误!(6)以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指旁系亲属(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3)俯不足以畜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达到今义:连词,另提一件事(5)然后从而..刑之古义:单音词,从,跟随;而,表承接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单音词,于,介词,比;是,代词,这种程度今义:连词,指由一事而联想起另一紧密相连的事物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4)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7)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8)仰不足以事.父母(名词用作动词,侍奉)(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舜,人也。
孟子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离娄”是《孟子》的第五篇,这篇文字中主要记录了孟子和弟子公孙丑在离娄之地游学时的对话。
在这次对话中,孟子通过讲述离娄的风俗、文化和历史,以及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向公孙丑传授了不少有关人生道德和为政之道的智慧,其中包括了不少关于仁爱、道德、教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
首先,本章内容概要部分将围绕离娄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孟子对当地一些问题的见解等内容进行阐述。
其次,文章将围绕第五章的主要思想要点展开论述,详细阐述孟子对于仁爱、教化和治国的理念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文章将分析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一、内容概要孟子第五章《离娄》主要内容为孟子与公孙丑在离娄之地游学时的对话。
在这次对话中,孟子向公孙丑讲述了离娄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理解。
1. 离娄的地理环境孟子描述了离娄的地理环境,包括其地处边远、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等特点。
同时,孟子还提到了离娄地区的一些自然资源,例如北方的原野和南方的竹林等。
2. 离娄的人文历史孟子在对话中谈到了离娄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其国君离娄氏的优良品德,以及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等。
3. 孟子的观察和理解孟子通过对离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描述,表达了对离娄之地的一些深刻感悟和思考,这也为他后来的言论和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要点孟子第五章《离娄》包括了许多关于仁爱、教化和治国等方面的思想要点。
下面将详细阐述本章的主要思想内容。
1. 仁爱的普及在《离娄》中,孟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者善养人,而不仁者恶养人。
孟子提出,天下之人皆可为善,只要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他认为,如果国君能够以仁爱之心治国,就能够使百姓欢心,天下太平。
2. 教化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化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关键。
就像离娄国君所做的一样,他通过仁爱的教化,使得国民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仁善之人。
论孟子见梁惠王五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的圣贤之作,他在里面表达了他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
这五章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孟子代表这样的思想:尊重皇帝,仁慈统治。
在这五章当中,孟子赞扬了梁惠王君主政治,明确指出以仁慈统治能够使他的百姓团结并服从他,从而使民众安定、流民归正。
因此,若想实现尊重皇帝、百姓安定的目的,则要学习梁惠王的仁慈统治。
其次,孟子鼓励赐以富足和施恩于民,以此使民众获得安定和统一。
他指出:“凡百姓,既敬死恤孤,为善能容得也;既以
财宝赐以富足,为善能凝也,仁义而亲,无违也”。
孟子主张,真正的政治要注重施恩,同时也要将他的百姓视为自己的亲人,从而使他们团结在他的周围,并对他忠贞不移。
最后,孟子表达了“以义教民”的思想,认为道德是百姓的根本,以公平的政策教��百姓,以公正的精神来建立政府。
在这本
书中,孟子说,“只以义教民,只以礼制之,诸侯之逆之穷也,其不义而穷者也”。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行使公正、合法的
政策,使权力在子民中分散,使君主本身受到君臣的约束,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孟子见梁惠王的五章中涵盖了诸多的政治哲学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皇帝、仁慈统治”“赐以富足和施恩于民”“以义教民”。
孟子的这些思想与现代政治治理思想是类似的,对现代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孟子·梁惠王下》第五章全文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代词,他的,那个)妃。
诗云⑨:' 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来朝走马,率(循者)西水浒(水边),至于岐下。
爰(语首词,无义)及姜女(太王的妃子),聿(yù,语首词,无义)来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外无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释】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
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这时已被齐国侵占,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周的旧国。
③耕者九一:指井田制。
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④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óng)独:引自《诗经.小雅。
正月》。
哿,可以。
茕:孤单。
⑤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⑥《诗》云:引自《诗经。
大雅。
公刘》。
⑦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⑧思戢:思,语气词,无义。
戢:同'辑',和睦。
⑨《诗》云:引自《诗经。
大雅。
绵》。
【译文】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
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
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
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
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
《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儒家思想《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滕文公当世子时,在出访楚国的路上顺便去宋国拜访了孟子。
孟子大谈人本善良的道理,开口闭口全是尧舜等先代贤君的英明盛事。
世子从楚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
孟子说:“世子对我上次的言论有什么怀疑吗?其实道理本来就是一样的啊!成曾跟齐景公说:‘他,是个男人;我,也是个男人;我为什么会怕他呢?’颜渊也曾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应该都像舜一样啊!’公明仪说:‘文王,是我所尊敬的古代师长;周公又怎会欺骗我呢?我们只要虔诚学习就是了。
’现在滕国虽不大,可是长短相抵,大概也有方圆五十里了,还是可以认真治理而成为一个良好的国家的。
《尚书》上说:‘如果服药后不感到头晕目眩,那么疾病也就不会痊愈。
’”滕定公去世了,世子跟他的师傅然友说:从前孟子在宋国跟我说过的话,至今仍未忘记。
现在国家碰上这等大事,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决定办理丧事的方式。
”然友去邹国孟子的家中请教。
孟子说:“遇到大丧来问礼节,是件好事。
亲人去世,本来就该尽自己的全力来办丧事。
曾子说过,‘活着时,要按礼节来侍奉;去世了,要按礼节去埋葬,并按礼节祭奠,这就是孝子’。
有关诸侯的丧葬礼节,我没有专门研究。
即使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一些的:守丧三年,穿粗制衣服,吃简单的饭食,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共同遵守的礼仪。
”然友回来之后,世子确定了守丧三年的计划。
但是朝中百官及同族尊长都不同意,纷纷说:“我们宗主国鲁国的前辈君主没这样办,已去世了的前代君主也没这样办,到了你这一辈却要行三年大丧礼节,这不应该。
况且《志》书上说:‘丧祭从先祖’,让‘我们遵循祖宗们的办事方式’。
”世子对然友说:“以前我没有认真学习礼仪制度,只知道整日里骑马练剑。
现在亲友和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恐怕他们也不会按我的要求尽力办理丧事。
请你再去问一下孟子。
”然友第二次去邹国拜问孟子。
孟子说:“是这样,这是不能够求于别人的。
《孟子》第五章万章(上)万章章句上本篇以长文为主,内容几乎全是有关尧、舜、禹、汤、孔子百里奚等三代贤王和春秋贤人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一般读者读来较为生涩,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除9·5“君权谁授”为全章外,前面3章均为节选。
大孝终身慕父母【原文】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①慕:爱慕,依恋。
②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
③热中:焦急得心中发热。
【译文】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
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
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读解】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
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下一篇(君子也难免受骗)万章上君子也难免受骗【原文】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2)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注释】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惫的样子。
③洋洋:舒缓摇尾的样于。
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dān sì),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cùěr)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
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孟子序说《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1]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
‛《汉书》注云:‚字子车。
‛一说:‚字子舆。
‛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子思,孔子之孙,名伋。
《索隐》云:‚王劭以人为衍字。
‛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受业于子思。
‛未知是否?道既通,赵氏曰:‚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程子[2]曰:‚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圣之时者也。
’故知《易》者莫如孟子。
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又曰:‘《春秋》无义战。
’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
‛尹氏[3]曰:‚以此而言,则赵氏谓孟子长于《诗》《书》而已,岂知孟子者哉?‛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4]于事情。
按《史记》:‚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
其后二十三年,当齐愍王之十年丁未,齐人伐燕,而孟子在齐。
‛故《古史》谓‚孟子先事齐宣王后乃见梁惠王、襄王、齐愍王。
‛独孟子以伐燕为宣王时事,与《史记》、《荀子》等书皆不合。
而《通鉴》以伐燕之岁,为宣王十九年,则是孟子先游梁而后至齐见宣王矣。
然《考异》亦无他据,又未知孰是也。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5]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赵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韩子[6]曰:‚孟轲之书,非轲自著。
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释词[1]赵氏名岐,字邠卿,东汉京兆人,注《孟子》。
[2]程子或为伊川先生颐,或为明道先生颢。
某氏某子据《孟子集注考证》和《孟子集注大全》等书补正,未及查证原出。
[3]尹氏或为尹焞和靖先生,程门高弟子。
[3]阔,迂阔,不切实际。
孟子五章大学语文读后感再看看“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
孟子面对齐宣王那也是毫不含糊。
齐宣王心里想着当霸主,孟子却给他讲要实行“王道”。
孟子描述的那个理想社会,“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真的很美好。
这就像是在给齐宣王画了一个大饼,但这个大饼不是哄人的,是有实现路径的。
孟子一步一步引导齐宣王,从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杀,说到他有“不忍之心”,然后告诉他这种不忍之心就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上。
我感觉孟子就像一个狡猾又聪明的推销员,抓住了齐宣王那点善良的小尾巴,然后努力把自己的“王道”理念推销出去。
而且他特别会调动人的情绪,一会儿让齐宣王觉得自己很有同情心,一会儿又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要是放在现代,孟子肯定是个销售冠军或者超级谈判专家。
还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章。
刚开始我读到“浩然之气”的时候,感觉特别玄乎,这是个啥气啊?是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一样吗?但慢慢读下去,我就明白了。
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心充满正义、无所畏惧的力量。
这就好比一个人做了好事,内心就坦坦荡荡,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总是秉持着诚实、善良、勇敢这些好品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敢于站出来,那整个人就会有一种很强大的气场。
我想,要是我也能养出这种“浩然之气”,那在面对困难和坏人的时候,肯定不会怂了。
不过这可不容易,得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就像孟子说的,要“配义与道”,不断积累善和正义的力量。
“民为贵”这一章就更让我觉得孟子的思想很前卫了。
他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简直就是惊天动地的话。
这就好像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公司里,一个员工站出来说:“顾客才是最重要的,公司老板最后。
”肯定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但是孟子敢于这么说,就是因为他真正看到了老百姓的力量。
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国君和社稷都没意义了。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社会,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的各种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