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3课《水变咸了》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13
《水变咸了》课后反思山东省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中心小学江澎涛《水变咸了》一课,我是按照动画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模仿操作----学生独立实验----回归生活应用----拓展延伸探究的思路进行,从目标达成度来看,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教学重点内容----溶解,并能够在初步操作、观察食盐放入水里的变化的基础上,分组自主进行白糖放入水里的变化实验,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兴趣,同时也非常喜欢动画片,我通过从“运盐的驴子”小动画中提出问题:“运盐的驴子为何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激趣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了引发了想去一探究竟的思考。
结合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比较差这一实际情况,我从材料准备阶段就充分考虑学生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比如,每组食盐、白糖的数量,教师提前都给学生称量了合适的量,过多、过少都容易给后面的实验带来问题;再比如,玻璃杯里的水量,也都是教师提前给倒好的,为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扫清障碍。
但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个问题,有学生问:“两个杯子,放入食盐时,应该放入哪一个?”看来老师的预设真应想得细了再细。
另外,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科学的基础出发,先带领他们认识实验器材,并且适当演示,学生操作前通过课件展示比较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要求,然后循序渐进,在探索白糖放入水中的变化时,让学生分组去自主完成。
这样,在学习新知环节,学生就像是爬梯子,水到渠成掌握教学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中“搅拌的方法”和“尝一尝讲方法”两个微课的使用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掌握了两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在尝一尝环节,已经尝出了味道,仍然游戏般反复尝,今后上课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要有严谨的实验态度。
最后,延伸提高。
食盐和白糖还能回到它们原来的样子吗?当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后,班级中的学生意见立刻分成了两种,探究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老师适时地布置作业让学生长期地去观察,让学生带着探索兴趣将科学探究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变咸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第三课,的内容,本课以食盐、白糖在水中能否溶解为探究内容,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意义,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这一环节,可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食盐可以溶解到水里,水干了之后,食盐又出来了。
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目标进行编写,主要研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
《水变咸了》这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本课是一课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一年级孩子小,好奇心强,所以孩子很喜欢动手做实验。
而且实验操作不难,学生有能力亲自做实验。
水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物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玩水,但学生对与水相关的许多现象,虽然心存疑惑,却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研究。
本课就是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生活中把白糖放入水中(或者稀饭中),炒菜时把食盐放入菜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把物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溶解现象,理解什么是溶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学生对物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溶解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水变咸了(课件素材)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且无臭的,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水还可以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水变咸了的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咸水。
咸水就是含有盐类和矿物质的水,通常来自海水或者是被加入了食盐的淡水。
咸水与淡水相比,具有较高的盐度,因此呈现出咸味。
那么,为什么咸水比淡水咸呢?这涉及到一个科学的概念——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所能溶解物质的最大量。
食盐(氯化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当我们在淡水中加入食盐时,致使盐溶解于水中,形成咸水。
而盐分子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这是咸水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水变咸的实践。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水变咸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材料:1. 淡水2. 食盐3. 两个透明的玻璃杯4. 搅拌棒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透明的玻璃杯,将其中一个杯子标记为"淡水",另一个标记为"咸水"。
2. 在"淡水"杯中倒入适量的淡水。
3. 在"咸水"杯中倒入同样量的淡水,并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4. 让学生分别品尝两杯水。
5.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两杯水的味道差异,并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食盐可以使水变咸。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水变咸的过程,加深对溶解度和盐溶解在水中的理解。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水变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咸水的存在对于某些生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海洋生物可以适应咸水环境。
但对于人类来说,饮用过多的咸水是不利的。
高盐饮食被认为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等健康问题有关。
因此,保持适宜的盐摄入量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水变咸与生活中的其他现象是否有关联。
事实上,水变咸也与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小学科学13水变咸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水变咸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中盐分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的咸度变化。
- 掌握使用试纸进行酸碱性测试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学习如何使用试纸测试水中的盐分。
- 实验观察水的咸度变化。
2. 难点:- 解释水中盐分引起的水质变化原因。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教学投影仪、实验器材(试纸、烧杯、水杯等)。
- 播放与水变咸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
2. 学生准备:- 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一张A4纸、一支笔、一杯自来水。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猜测水可以变咸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
【实验探究】1. 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 每组将一支笔放在A4纸的角落,并以笔的尖端为中心,绕着笔头画圆圈,形成一个圈圈。
- 每个小组准备一杯自来水。
2. 观察与记录:- 将自来水倒入烧杯,然后倒入圈圈中。
- 观察水中是否发生变化,记录下实验前后的水质差异。
-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讨论并记录实验观察结果。
- 老师轮流询问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水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与盐分有关吗?- 是什么引起了水的咸度变化?【知识解释】1. 教师简述水中盐分的作用和对水质的影响,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理解盐分在水中的溶解作用,以及盐分浓度对水质的影响。
3. 使用PPT或板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
【拓展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是否都是纯净的?- 如何检测自来水中的盐分含量?- 如何保护水资源,避免水的咸度增加?2. 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口头或书面答题,展示个人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