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习得观之争——生成?构式?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生成语法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普遍且内在的机制,即语言习得设备(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这个设备被认为是人类大脑中固有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无意识地学会语言。
以下是关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详细介绍。
首先,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习得的起点是婴儿期。
在这个时期,婴儿通过被动地听到和接收语言输入来开始学习语言。
乔姆斯基认为,婴儿并不需要接受明确的教导,也不需要学习语言的规则,而是通过自身的语言习得设备来自动地将输入的语言转化为可理解和可生产的语言输出。
其次,乔姆斯基强调了语言习得的关键特征,即“无时间窗”和“无反馈”。
这意味着婴儿在学习语言时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接受语言输入,也不需要对其语言产出进行正面的反馈或纠正。
相反,婴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通过观察和接触自然的语言输入来进行学习,并通过自我调整和试错来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还涉及到“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的概念。
普遍语法是指人类共有的语言结构和规则,是人类语言习得的基础。
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所有人类语言都共享一些基本的结构特征,即它们具有一些通用的语法原则和参数,如句子顺序、成分结构和词汇范畴等。
这些特征是婴儿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根据输入的语言数据,通过预先设定的参数调整和矫正的结果。
此外,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概念,用来描述人类语言习得的过程。
转换生成语法是一种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工具,可以有效地表示和分析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通过这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试图解释人类语言习得的普遍机制和过程。
总结来说,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主要包括语言习得设备(LAD)、普遍语法(UG)、“无时间窗”和“无反馈”等特征,以及转换生成语法等形式化工具。
试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乔姆斯基把语言的内在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类的生物禀赋本身含有一个确定的人们可能获得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原则系统,而经验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原则起到完善或者强化的作用,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叫做普遍语法,即语言获得装置。
它在后天语言经验是作用下,转化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和关于这一语言的知识(即该语言的具体语法)。
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适用于任何语言。
乔姆斯基把语法体系分为句法、语义、语音三个部分。
在这一体系中,句法部分是语法的生成部分,具有生成无限多的句子的创造能力,至于语音部分和语义部分是语法的解释部分。
在该理论中,乔姆斯基发现:(1)儿童掌握母语异常迅速,及其完善。
(2)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儿童掌握语音尤其是句法结构的次序是相同的,时间也是一致的。
(3)尽管各种句子的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普通语法基本形式(语法结构)。
(4)儿童生来就具有发现或分析语言程序从而获得语言的能力。
(5)语言具有创造性。
儿童在开始有语言的时候,就能按照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和成人交流语法关系,这正是儿童普遍语言能力的表现。
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一方面承认儿童普遍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承认一些复杂的语法规则是将普遍加以结合和限制的结果,这些规则的获得要在儿童与成人交往中得以实现。
乔姆斯基儿童语言是内在的生物机制决定,注重了语言发生过程中生物学因素,但是没有注意普遍语法的建构过程,语言的发展既要有内源因素又要有外源因素,他没有把语言获得置身于认知过程所从属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而是求之于“固定的先天内核”。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成就和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
儿童语言习得两大理论研究范式述评迄今为止的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范式可以归结为生成语言学的普遍语法和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的建构语言理论。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客观性,应该找到适合全人类的普遍语法,但无法解释儿童是怎样运用普遍语法解决具体语言里具体问题的;以托马斯诺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语言是基于使用的,语言知识源于语言的使用体验,语言习得依靠人的一般认知能力。
虽然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刚开始起步,但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本文以这两派的主要观点进行述评,期望藉此深入探索儿童语言习得的难解之谜。
标签:普遍语法基于使用难解之谜一、引言儿童语言习得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语言呈现不同的特征。
到目前为止,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有多种理论解释和假说,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天赋论派和以托马斯诺(Tomasello)为代表的基于使用的建构论派。
乔姆斯基把儿童语言习得的成功解释为儿童对抽象语法原则的掌握,由于儿童生活环境中语言资料的贫乏,所谓的普遍语法只可能是天生的;相反,托马斯诺激烈地批判生成语言学中普遍语法的观点,支持认知语言学,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使用的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他认为儿童在日常交际中的解读别人意向和探求语言模式能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语言构式,这些构式最终成为他们交际时运用的语言。
儿童语言习得是先天的还是基于使用建构的已成为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焦点。
本文尝试以乔姆斯基天赋论的语言习得观和基于使用的认知功能语言习得观加以评述。
二、乔姆斯基天赋论的语言习得观在乔姆斯基看来,无论一个儿童出生的背景和习得语言的环境有多大的不同,他们最终都能达到大致相同的语言水平,天生就具备某种学习语言的潜能。
儿童在智力还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能较好地习得母语,他们输出的话语是符合语言系统规律的。
虽然儿童接触到的母语刺激是贫乏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高效成功地习得母语的知识体系。
收稿日期:2009-02-27作者简介:袁 野(1965-),男,辽宁丹东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
构式语法的语言习得观3袁 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摘 要:本文在评价Chom sky 学派语言生成观的同时论证了构式语法语言习得观的优势和可信性,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认知构式主义的描述和解释。
本文所提出的折中构式主义基本认同以Jackendoff 和Pin 2ker 为代表的“认知生成”语言学家的立场,认为语言的进化演变及习得源于交际和人的认知能力,同时并不否认语言某些方面的独特性及语言官能的天赋性。
关键词:构式语法;儿童语言习得;普遍语法;折中构式语法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10)0120035206 0.引言国外语言学界把回答“语言知识是如何被习得的”这个问题当作义不容辞的任务,把对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柏拉图问题)的解释当作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而国内语言学界通常对这个问题探究不够,语言习得被归入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范畴。
(戴曼纯,2002)戴曼纯(2002)从生成语法角度论述了这个问题,本文旨在阐述构式语法的语言习得观。
1.构式语法框架下的语言习得理论111构式语法的语言习得观语言的认知、构式语法(Constructi on Gra m 2mar )研究是对生成语法天赋论的最大挑战。
构式语法,包括本文所主张的折中构式语法(Comp r o 2m ised Constructi on Gra mmar,CCxG ),主要从范畴化、范式发现、意图读解等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习得。
Chom sky (2000)认为构式仅仅是对语言进行非正式描述的产物,是分类的需要,是副现象(ep i 2phenomenal ),没有理论地位。
生成语法学家眼中的构式仅限于可以用语法规则解释的语法结构,如“双宾语构式”(Lars on,1988;Hale &Keyser,2002)、“主题化构式”(徐烈炯等,1998)。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三大观点
乔姆斯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
多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和观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语言学三大观点,分别是生成语法、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理论。
生成语法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描述方法,它认为人类语言的规则是由一系列生成规则组成的。
这些生成规则可以用来产生一个句子的所有可能性,从而描述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
生成语法的最大特点是它强调了语言规则的内在结构和系统性,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普遍语法是乔姆斯基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人类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语法规律。
这些规律并不是由个体语言习得而来的,而是人类大脑先天具备的一种普遍能力。
普遍语法的提出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人类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一个重要观点是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
他认为人类语言习得并不是通过模仿和记忆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种内在的、先天的语言能力来实现的。
这种能力使得婴儿能够在没有任何外部指导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掌握自己母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语言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乔姆斯基的三大语言学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语言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语言学界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其他领域如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领域,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获取和发展语言能力。
在语言学中,有多种语言习得理论,每一种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语言习得视为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语言。
例如,当孩子说出一个正确的单词或句子时,家长给予表扬或奖励,这会增加孩子再次做出相同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重复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即他们能够说出从未听过的句子。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LAD),这是一种内在的、天生的机制,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到有限的语言输入后,迅速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
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和原则。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不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和强化,而是利用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来发现和理解这些普遍语法规则。
这一理论能够解释儿童为何能够快速而轻松地习得语言,并且在缺乏充分语言输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创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物体的分类和关系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交流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进行合作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
上世纪50年代,由诺姆∙乔姆斯基 (又译作“杭士基”) 开创的生成语法理论标志着语言学研究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范式上的转移,它将语言学研究的重心及宗旨从研究人的语言行为及其结果,转移到研究产生人的语言行为的大脑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属性。
这一转移是革命性的,推动了众多相关学科的發展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包括心理学、哲学、逻辑语义学、资讯科学、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
由于这些新研究领域的开拓,语言学得以与之交叉蓬勃发展,在认知科学这一门跨学科前沿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带来了人类科学史上继笛卡尔的第一次认知科学革命的又一次认知科学革命。
生成语法理论将人的语言能力看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自然获取的天赋,是人类心智的表达,即语言是区别于人和动物心智的一面镜子。
生成语法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回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有关人的智力的问题:人类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对现实世界的接触如此之少,但为何他们的知识如此丰富——为什么在语料证据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在出生后若干年内掌握和操控复杂的母语?乔姆斯基从儿童快速获得母语的普遍事实作为切入口,得出人类语言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他指出,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具有独立的、专门掌管语言的机制[1] 它是自然赋予人的先天语言能力,这一能力在个人后天的成长经验中得以发展乃至成熟。
语言机制独特的运作模式,就是语法。
作为人类共有的先天机制,语言机制受普遍语法原理的支配和调节。
语言机制具有初始状态,这种状态须在语言环境中激活,故儿童必须经历语言获得的发育、成长过程方能得到母语。
而初始状态的激活受时间的限制,过了临界点,一个人便终生无法获得完整的操控母语语法的能力。
从原始状态的、内在的普遍语法到每个成熟个人掌控的特定的、外化了的语法,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发展过程。
因此一定有预先设定的程序,使发育、成长出来的个体语法具有差异性。
预先设定的程序是有限的,而它发展出来的结果又是多样的,能够涵盖人类语言的总和。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的理论。
它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机制、过程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
以下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刺激-反应机制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儿童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人来学习语言。
这种模仿过程被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器官,它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产生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3.认知论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来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认知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4.互动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互动论者认为,儿童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协商和使用语言的规则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5.语境论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境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
语境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语境论强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认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构式形成与理解构式作为一种组织文本的方式,是人类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构成了语言的基本结构,也是其变化的关键,以及人们对语言理解的依据。
因此,了解构式形成的原理和意义,对研究语言的发展历史,人们的语言理解以及有效解决语言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构式(Syntax)最早指的是古希腊“把文字放在一起”的语法学,它涵盖了整个语文建构及其表现方式。
构式学研究语言中把单词顺次排列的形式,即语法规则。
这种规则是每种语言中最基本的部分,它给语言带来形式和组织的灵活性。
构式规则也有助于解释语言中涉及的话语结构和意义,更有助于避免误读和误解。
构式形成的运作,主要依赖于形式主义、角色结构,以及范式化等原理。
形式主义强调语言特征的适应性,它把语言构建为一个交互过程,以及有意义的结果,这是构式形成的基础。
角色结构提供一种模型,语言的形式与它的功能有关,它被用来在语言中定义角色,总结句子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义,以及表示句子的意义的变化。
范式化的原理提供了一种思考,即经过特定的发展,语言中的构式可以是自组织的,而且可以产生新的句子,这是构式表达的基础。
语言是中介性的,用来描述和交流概念。
构式形成及其理解,使得语言有效地用以表达、交流、发展,以及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构式形成的主要任务是将文本结构化,分析语言,形成它们的逻辑关系,从而有效地表达思想,并以此发展语言思想。
构式形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过程。
人类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在多种语境下都是多维度发展的。
理解语言的构式,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包括语言学(词汇和语法),交际(口头和书面),心理学(如个体思维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知识(如语言礼仪),并基于此熟悉文本的构建方式。
构式形成是多学科交叉的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它与语言,思维,文化等多个学科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它的理解受此影响,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因此,要实现构式形成的理解,必须要从语言,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理解构式形成的具体表现,以及构式形成的功能和意义。
浅析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论文关键词:认知生成语言学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
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
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
”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
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
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
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
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
”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
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
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生成语言学将语言视为抽象符号的操作体系来进行描述,符号的意义以及所指无须考虑。
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语言的描述应符合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所提供的关于人的心智和大脑的认识。
遵循不同的信条使得二者在对几乎所有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时都大相径庭。
标签: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观对比研究一、语言学革命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学术流派,不同理论流派的研究侧重点、语言观、哲学观、方法论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些理论和流派都对深化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做过积极的贡献。
de Beaugrade(卢植,2006:11)提出语言学理论探索的根本问题有:1.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处于什么位置?2.语言的哪些方面应当着重研究?哪些方面较为次要?3.语言学家推崇或摒弃什么样的研究方法?4.语言学家怎样收集语料?怎样参照其他原始资料对自己的语料做出评价?5.怎样说明理论上的论点和抽象概念?6.语言的基本单位与结构是什么?7.“词”“词组”和“句子”等传统语法概念在现代语言学理论中有何地位?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巨著《句法结构》(1957年)的出版标志着一种“哥白尼式革命”的到来。
生成语法学流派在其后的五十多年的研究历史,特别是其生物语言学研究的思想及由此驱动的认知科学、脑科学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虽然如科学史上诸多的革命性理论所经历过的那样,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地遭到各式各样的批评和反对,然而,“乔姆斯基革命”的说法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而乔姆斯基语言学思想指导下的生成语法学派也成为国际语言学界所公认的主流语言学流派。
(一)语言学研究哲学理念的改变从结构主义到生成语言学,首要的革命性改变是关于语言本质的哲学理论上的改变。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规约,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产物。
布龙菲尔德在这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本质论基础上进而引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观点,认为语言交际和语言学习实际上是刺激-反应的表现和结果。
生成语法的语义观也称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
创建人N.乔姆斯基。
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
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
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
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
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性质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
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
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范围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
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目标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
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表达方式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
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发展过程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
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二语习得视角下的构式习得构式是语言习得的基本单位,语言习应从具体构式开始。
本文从二语习得角度入手,通过“构式习得、频率、语言输入”三者来考察一语和二语构式习得的关系。
发现一语构式与二语构式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一语构式习得对二语构式习得有影响,具体表现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标签:二语习得构式习得形符频率类符频率一、引言构式语法理论是一批学者于20世纪80~90年代,基于认知语言学,对TG 语法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语法理论体系。
该体系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知和接受,并不断拓展,形成一股强劲的趋势,从而出现了近十几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将对语法理论的研究逐步归结到“构式语法”上的现象(Croft & Cruse,2004:225)。
关于构式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大多数聚焦于某目标语言的构式是否会在某一特定年龄习得这一问题上(Fernandes etal.,2006)。
国内学者大多聚焦于理论方面,真正采用实证研究,价值较高的只有董燕萍、梁君英的研究(2004:47)。
他们认为语言初学者在理解句子意义时更注重动词意义,高水平学习者则更注重构式意义;张磊、张瑞虹(2007)认为构式语法和二语习得研究结合的突破口可能是习语、谚语。
本文从二语习得角度入手,通过“构式习得、频率、语言输入”三者来考察一语和二语的构式习得的关系。
二、构式习得构式语法认为,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存在于语言知识这一复杂的心智化网络之中,包含了音形义概念等信息的构式则成为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最自然不过的基本单位(Goldberg,1995:6)。
构式是语言习得的基本单位,意味着语言习得是从具体构式开始的。
儿童习得语言都是一个一个语言项(即一个一个构式)逐渐习得的(曾欣悦、刘正光,2009:115)。
儿童语言的流利性来源于单个构式的出现频率,创造性来源于儿童对构式的单位变化频率(郑开春、刘正光,2010:14)。
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的对比研究摘要:主要对构式语法和生成语法进行对比研究,理论基础主要以Goldberg和Chomsky的语言学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两种语法的语料、研究对象、习得、模块、层次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构式语法和生成语法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互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更系统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真谛,从而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构式语法;生成语法;对比研究一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的概述1.构式语法构式语法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
构式语法最早是由C.J.Fillmore,AdeleE.Goldberg和PaulKay提出来的。
构式语法的主要创始人Adele.E.Goldberg在1995年出版的《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一书中,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研究了题元结构;2006年Goldberg的《工作中的构式》一书,研究语言的概括本质。
这两本构式语法的专著掀起语言学界对构式语法研究的热潮。
从创立至今仅仅十几年的时间,构式语法已经有一套独立的系统的语言观和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
与此同时,在国际语言学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
国内重要的语言学期刊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沈家煊、张伯江、董燕萍和梁君英、徐盛恒、陆剑明等。
笔者检索10种外语核心期刊对过去10年(2001~2010)我国对构式语法现状统计分析,共检测到44篇。
结果表明,构式语法的研究处于上升渐增的趋势,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构式分析对比,从结构上看,构式语法的文章多是以理论性研究和具体构式类型为主,而与交叉学科的研究比较少,构式语法在完善自身理论的基础上需要对跨学科加强研究,如外语教学等。
如图所示:2.生成语法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的《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建,生成语法的发展至今已有近60年时间。
转换生成语法被视为是语言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其影响波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哲学、逻辑学、翻译理论、计算机语言等各个领域。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外语教学界十分关注C homsky(乔姆斯基)学说和Krashen(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纵观外语教学发展进程,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各有所长。
边缘科学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第一语言的习得规律并用以指导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对当代外语教学起了积极影响。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主要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接触或输入,自然的学会语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Chomsky)提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应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他的这一理论为许多语言学家接受,并据此提出一些二语习得理论模式,如Bialystok Fillmore和Swain二语习得模式。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80年代以来颇为流行。
Krashen语言习得理论5种假设是:1."习得--学习"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它认为,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daveloping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依靠两种途径。
一是向儿童学母语一样,潜意识地自然吸收,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语言规则也同样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形成语感。
这样学会语言是潜意识的,不知不觉的,称之为"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natural learning)。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儿童才具备自然习得语言能力。
而Krashen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证明: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习得"能力。
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的第二途径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过程,这种称之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2."自然次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成年人掌握语法项目的顺序与儿童掌握这些项目的顺序大致相同,掌握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的项目顺序也大致相同。
浅析语言习得观之争——生成?构式?
作者:吴秀秀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
摘要:本文分别回顾生成语法和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试图从认知能力、天赋性以及整体性三方面对比分析,简述构式语法和生成语法下的不同语言习得观的争执所在,加深对两种语言习得观的理解。
关键词:生成语法;构式语法;语言习得
作者简介:吴秀秀(1989-),女,山东烟台人,陕西师范大学外语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话语分析及认知语言学等。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1
1、引言
转换生成语法和构式语法都致力于揭示深藏在语言创造性背后的机制,只是乔姆斯基倾向于将这种机制看做是先天遗传的语言官能,而构式语法更倾向于将该机制归因于人脑的广义认知能力。
所以基于两种理论的语言习得观也存在差异。
1.1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TG)由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语言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古典理论阶段,标准理论阶段,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管约论阶段和最简理论阶段,提出了一套基于规则的句法系统。
其理论发展中,虽有所变动,但基本观点始终如一。
TG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重点是内在语言能力的研究。
语言能力指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内在的具有理解和创造句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人类天赋的,这就是“普遍语法”(UG)。
乔姆斯基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具有遗传性的语言习得机制(LAD),人天生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它是人一种天生的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1]。
也正是由于这种语言习得装置的存在,人类语言才具有了鲜明的创造性。
1.2 构式语法
脱胎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CC×G)在批判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产生,其理论是目前对生成语法天赋论的最大挑战。
构式语法派别繁多,主要分为三大派别:以Fillmore和Kay人为代表的伯克利构式语法(Berkley construction grammar),以Lakoff 和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以及以Croft为代表的激进构式语法(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虽然派别不同,但构式语法学家持有基本共识,构式被视为语言概括性的本质:语言以构式整体形式在心智中得到表征,构式是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3]。
Goldberg 对对构式的定义是: C是一个构式并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 Fi,Si),且C的形式( Fi)或意义( 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推知[3]。
2、生成语法与构式语法的语言习得观之争
2.1 认知能力
TG重点在于在语言能力的研究,认为一切关于语言具体使用的研究没有意义,其不能解释语言的本质,所以语言习得的重点应该是关于语言内在的、纯形式的“普遍语法”规则系统的习得。
生成语法把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割裂开来,认为习得机制是天赋的语言官能,与其他认知能力无关。
而基于CC×G却认为学习语言和认识其他事物的认知机制相通,语言是建立在人们的经验和体验之上,所以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的认知能力休戚相关也与相关。
语言习得中,词的意义及词的组合使用都依赖于对真实世界中具体语言使用的感知和概念化,而句法规则是学习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3]。
2.2天赋论与后天学习论
TG的语言天赋论认为语言的代表性或原则来源于天生的语言机制,是靠遗传的来的,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通过语言学习习得语言是没有意义的。
而CC×G强调语言是经后天学习得到的,认为语言知识主要来源于语言运用,学习者可以通过语言的实际用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类型和特征,通过构式学习习得语言。
Goldberg的构式主义方法(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强调语言是通过学习作为一种范畴习得的,语言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由构式组成的[4]。
2.3整体与部分
TG从句法出发,将语法割裂成一个个不同的模块,分不同部分来研究其不同的规则系统,如句法模块、语义模块。
所以,生成语法下的语言习得,就是对各个模块不同的规则系统习得,最后各部分习得成果之和便促成了有效的语言习得。
CC×G认为语法和语义是不可分的,但并不是构成语言的可分的两各部分或两个模块,而是二者构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并不等于与两者的叠加,而是满足认知中的“整体意义大于整体之和”的完形原则,因为构式本身也具有构式意义。
所以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习得只将句法、意义和语音等语言方面割裂单个学习的方法实是不可取的,单个习得结果的之和并非最佳习得效果。
3、小结
出生成语法从探究人脑内部的语言能力为出发点,而构式语法从以外界语言运用的经验和概念化为基础的认知出发。
不同的分析视角,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研究轨迹而其实两种理论都有
相应优点和局限性,两者之间存在很多互补之处,并非不可调和。
语言习得中既可以相信语言的某些方面存在天赋性的语言官能。
或许将两者结合更能扩展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Chomsky,N. On Nature and Language[M].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
[3] 李小华,王立非. 第二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视角:构式理论与启示[J]. 外语学刊,2012,(2):107-111.
[4] Goldberg,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