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乡镇人大工作地方性法规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731.13 KB
- 文档页数:6
SI争鸣ZHENGMING■■应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由谁主持代表的补选□文/翟峰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修正的选举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闭会期间,可由本级人大常委会补选上一级人大代表。
而对于县(市、区)、乡(镇)这两级人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对其补选的主持问题,现行选举法虽没有明规,但其第五十六条第一款既有“由原选区……补选”之规,又有第四款“补选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规定”这一规定。
可见,县(市、区)、乡(镇)这两级人大代表的补选到底由谁主持的问题,即可根据现行选举法第五十六条第四款之明规,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在其地方各级人大代表补选办法(或其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由谁主持其直选代表的补选。
因此,建议省级人大常委会在其地方各级人大代表补选办法(或实施细则)中规定由谁主持直选代表的补选时,既要考虑县乡两级人大在其换届选举结束后即已解散选举委员会的这一实际问题,又应考虑代表补选毕竟名额少而有异于大规模换届选举的这一实际情况,故可规定县级人大代表的补选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主持,乡镇级人大代表的补选由乡镇人大主席团主持。
如浙江、湖北等省在其选举实施细则或其补选办法中,皆有如此规定,并已按此施行多年。
如若这样规定,还既有利县乡两级人大按选举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各自对其补选的代表进行代表资格审查,又有利其各自对本级补选代表的曰期、程序及其要公开发布的内容等事项依法作出决定。
要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名义补选□文/刘入兵选举法规定: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由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补选。
人大代表补选后,要经过法定程序进行代表资格审查并由本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予以确认和公告。
从各地补选县乡人大代表的实践来看,县区人大代表出现空缺,由县区人大常委会在征得县委组织部的意见后,提出补选方案,安排有关乡镇依法进行补选。
乡镇人大代表出现空缺,由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征得乡镇党委的意见后,提出补选方案,依法进行补选。
乡镇人大会议为什么每年要开两次作者:田必耀来源:《法治与社会》 2018年第9期文/田必耀乡镇人大不能“缺会”近年来,少数乡镇存在难以依法召开人大会议的现象。
曾有媒体报道,少数地方“除了换届,乡里的人代会可开可不开” 。
乡镇人大会议普遍存在会期短、程序简化、履职走过场等“虚化” 现象。
更有甚者,开一次乡镇人大会议只用两三个小时,“上午10点开会,中午12点结束,吃完饭就散伙” ,被称为“压缩饼干式” 人大会议。
由于时间紧张,一些地方的乡镇人大代表审议各项报告几乎不进行,会议流于形式。
依法召开会议是乡镇人大行使职权的基本形式。
1954 地方组织法曾规定,“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三个月举行一次” ,即乡镇人大实行“季会制” 。
现行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应至少举行一次。
” 法律规定,包括乡镇人大在内的地方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是最基本要求,对每年多举行几次会议没有限制。
乔晓阳等主编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释义与解答》(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认为,乡镇人大不设常委会,因此,乡镇人大可以多开几次会议。
实践中,乡镇人大仅靠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确实难以行使好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执行、决定公共事业建设等 13 项职权。
当前,随着乡镇区划的调整,单个乡镇的经济、人口等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其承担的经济、社会事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乡镇人大依法履行决策、监督等职能。
如果乡镇人大一年只开一次会议, 难以适应基层治理的需要。
基于基层依法治理和乡镇人大履职的现实困惑,一些地方的乡镇人大推行“两会制” “季会制” ,力图做实乡镇人大。
据 1995 年《全国人大工作通讯》(现为《中国人大》杂志)报道: 1992年以来,河北磁县35个乡镇人大除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外,还根据需要召开78次专题人大会议,每遇乡镇计划调整、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任免干部及重大决策等,及时召开专题人大会议审议决定。
浙江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2023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07.28•【字号】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号•【施行日期】2023.08.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浙江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2016年7月29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23年7月28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三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构职责第三章会议制度第四章监督工作第五章履职保障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乡、民族乡、镇(以下简称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和建设,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和建设,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实行民主集中制。
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第四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活动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联系、指导和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联系、指导和监督,支持其依法开展工作。
第二章机构职责第六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从本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到下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为止。
第七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职权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由其行使的职权。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之比较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是两种不同的行政法规形式,它们在内容、颁布程序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它们都是地方性的行政法规,但在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上有一些不同,下面我们就这两种行政法规做一番比较。
一、地方人大决定地方人大决定是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人大决定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具体规范性的文件。
地方人大决定是地方性行政法规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地方人大行使立法权的重要方式,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
地方人大决定的内容通常是规范性、普遍性和具体性的,适用范围广泛。
地方人大决定的颁布程序一般包括审议、讨论、表决等程序。
地方人大决定的制定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程序,通常需要经过多方讨论和审议,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地方人大决定的适用范围一般比较广泛,可以适用于该地方行政区域内的各个单位和个人。
地方人大决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是地方性行政法规中的重要形式。
二、地方性法规1. 法律效力: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在法律效力上都具有较高的约束力,是地方性的行政法规。
但地方人大决定的法律效力相对较大,具有普遍性和具体规范性,适用范围广泛。
地方性法规的法律效力也很大,对于相关单位和个人也有较强的约束力。
2. 颁布程序:3. 适用范围: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都是地方性的行政法规,它们在内容、颁布程序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在法律效力、颁布程序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都是地方政府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希望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规支持。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9•【字号】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3第14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正文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3第14号《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已于2023年11月29日经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29日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2023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对下列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作出修改:一、对《贵州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作出修改(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内容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内容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第五条改为第七条,第一款中的“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2次会议”修改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般每年举行2次”。
(四)第六条改为第八条,“听取和审查”修改为“听取和审议”,“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后增加“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建设计划”修改为“建设计划和项目”。
乡镇人大在人代会上报告工作主体应是谁?作者:来源:《浙江人大》2012年第06期乡镇在召开人代会时,参照县级以上人代会听取本级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议程安排,人大主席团主席一般也在人代会上作报告。
但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报告的主体各地都不相同。
有的以乡镇人大名义,有的以乡镇人大主席团名义,有的则以人大主席团主席个人名义报告工作。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唐宇荧应以乡镇人大主席团为主体笔者以为,乡镇人代会上如需有人大工作方面的报告,应以乡镇人大主席团名义为宜。
首先,符合法律精神。
乡镇人大主席团虽然不是常设机关,但是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其在闭会期间从事某些日常工作,只要不与乡镇人大法定职权相冲突。
因此,许多地方性法规都对乡镇人大主席团在闭会期间可从事的工作进行规定。
如《浙江省乡镇人大主席团组织条例》中就规定了闭会期间主席团需负责的工作,如检查法律法规和人大决定决议的执行情况、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就重大问题向本级政府提出意见建议等,同时规定闭会期间主席团一般三个月举行一次会议。
既然法律法规赋予了乡镇人大主席团在闭会期间的职责,其履职情况向选举产生它的本级人代会报告,是符合法律精神的。
其次,符合乡镇人大工作实际。
当前具体从事乡镇人大工作的一般只有主席或专职副主席,闭会期间乡镇人大许多重要事项实际上是由主席召集主席团讨论、决定,再由主席、副主席具体组织实施。
因此,以乡镇人大主席团作为主体向人代会报告工作,也是符合人大工作实际的。
再次,符合集体行使职权的理念。
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主要职责是联系代表,组织代表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政府工作的建议意见,没有实体性权力,而且作为主席团成员,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实施主席团研究提出的事项,是以乡镇人大主席团名义组织的集体行为,并不是主席、副主席的个人行为。
因此,以主席团名义报告工作,也符合人大集体行使职权的理念。
四川省南充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蒋松柏报告工作主体应是人大主席团笔者认为,乡镇人代会上应该以乡镇人大主席团名义向人代会报告工作,这是因为:一是贯彻落实相关法律精神的具体体现。
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2022年)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6.09•【字号】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13号•【施行日期】2022.06.0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1995年6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12月3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2年6月9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第一条为了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和建设,保障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基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三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行使职权。
第四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两次。
遇有特殊情况,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决定适当提前或者推迟召开会议。
提前或者推迟召开会议的日期未能在当次会议上决定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另行决定,并予以公布。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认为必要,或者经过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山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89.11.25•【字号】•【施行日期】1989.11.25•【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山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1989年11月25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本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条例行使职权,监督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
第二章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第三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地方组织法》第九条规定的职权:(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三)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四)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五)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六)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七)听取和审查乡、镇的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八)撤销乡、镇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九)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有的自主权;(十一)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十二)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第四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第三章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第五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从本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到下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为止。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之比较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虽然它们都是在地方层面制定的,但在性质、制定程序、适用范围和效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对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
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地方人大决定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规范文件,它属于一种法律文书。
而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法律,它是一种具有更高法律效力的法规。
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也有所不同。
地方人大决定的制定程序一般较为简化,通常只需要通过一次审议就能通过。
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相对复杂,一般需要经过三次审议,并由本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后方能生效。
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范围也存在差异。
地方人大决定主要适用于本地区的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它们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
而地方性法规适用范围更广,它们一般适用于整个地方层面的行政机关和其他组织,也适用于本地区的所有个人。
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也有所不同。
地方人大决定的效力比较低,它们通常只具有具体的当事人的约束力,而对其他单位和个人的约束力较弱。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相对较高,它们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约束力,一般可以对地方层面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在性质、制定程序、适用范围和效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地方人大决定更偏向于具体事务的决定,适用范围较窄,而地方性法规更加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约束力。
在实践中,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共同构成了地方性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层面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乡镇每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都必须重新选举主席团吗作者:滕修福尚娟段莎武春王鸿任崔厚元马力德翟峰来源:《法治与社会》 2018年第1期地方组织法第十五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
”有人认为,就是每次召开乡镇人代会都必须选举主席团;也有人认为,地方组织法第十三条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代会“每次”会议都要选举会议主席团,而对乡镇人代会并没有“每次”的要求,只要乡镇第一次人代会选举主席团就可以了,不必每次人代会都要选举主席团,只是需要变动时再重新选举。
四川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条例第三条就明确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团由本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在本级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主席团成员除需要个别变动外本届内可不再重新选举。
乡镇人大主席团选举可以尝试变革□文/滕修福笔者认为,乡镇人代会每次选举主席团依法应该,但地方性法规可以尝试变革。
依据地方组织法第十五条之规定,虽然不像地方组织法第十三条那样有“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的表述,但是乡镇人大“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的表述,其立法本意也应该是每次乡镇人代会要选举主席团的。
“人大三法”修改,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职能地位发生变化,明确了乡镇一级人大主席团在闭会期间的有关职权(职能)。
乡镇人大主席团也不仅仅是乡镇人代会期间的临时机构(大会法定召集者和主持者),而且已成为了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的准常设机关(机构)。
乡镇人大主席团的选举,地方性法规可以尝试变革。
“人大三法”修改实现乡镇人大主席团的“准常设”后,各地重新修改制定的诸如“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条例”之类的地方性法规,对乡镇人大主席团是否每次人代会选举,规定不尽一致。
如安徽、陕西等大多数地方性法规规定,每次都选;但也有诸如四川、重庆等少数地方性法规规定,每届只选一次;还有诸如贵州等地方性法规规定,每年只选一次。
实践中,乡镇人大主席团(包括县级以上各级)成员一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非特殊情况人事变动,主席团成员一般不会调整。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试论乡镇人大工作中的八大关系近十余年中,各地在乡镇人大工作中创造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依据这些经验,加上平时对宪法、法律,对人大制度的学习与思考,笔者认为,要搞好乡镇人大工作,应当注意处理好八大关系。
第一,乡镇人大与党委的关系民主政治离不开政党的作用,这是近代世界的普遍现象。
有的西方学者直截了当地指出,“现代民主国家是掌握在政党手里的”①。
当然,世界上的政党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性质之别,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政党影响民主政治的方式与程序也有所不同。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大制度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
乡镇人大与各级人大一样,也必须接受党的领导。
既要服从整个党通过其路线、方针、政策所实施的领导,也要服从本级党组织的领导。
乡镇人大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向党委请示报告,主动争取党委对乡镇人大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搞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
反之,“撇开党委闹民主”,人大工作就会走偏方向。
但是,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说,人大可以把自己的担子推给党委,由党委代替人大去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这样做的结果势必是,党委成了政权机关,人大成了“橡皮图章”、“政治摆设”,整个政治体系将会乱了套。
须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人大制度的初衷并不是要使人大成为“政治摆设”,而是真心实意地要通过它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这从老一辈革命家的许多论述中可以看到。
例如,1954年9月,正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之时,刘少奇同志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强调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适宜制度,就是因为它能够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能够便利人民群众经常经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人大制度,如何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往往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有的时候或有的地方,片面强调人大作用,以致出现削弱党的领导的倾向,而另些时候或另些地方,又可能片面理解“加强党的领导”,结果出现以党代政、削弱人大作用的倾向。
山东省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目录(461件)一、省级地方性法规(208件)二、较大市地方性法规(253件)(一)济南市(84件)(二)青岛市(108件)(三)淄博市(61件)山东省地方性法规(466件)一、省级地方性法规(213件)1.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1983年12月25日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3年12月25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1986年12月24日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89年11月1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个别条款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1995年8月1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5年11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第四次修正)2.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实施细则(1981年6月3日山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81年6月17日公布施行)3.关于对符合享受特殊贡献待遇条件的干部、工人提高退休费的执行意见(1981年6月3日山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1981年7月21日公布施行 )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规定(1982年2月18日山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1982年2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施行)5.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1988年3月17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8年6月12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98年6月12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决定》第二次修正)6.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1989年1月22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89年1月22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7.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1989年6月19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10年5月30日经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公布,自 2010年7月1日起施行)8.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1989年11月1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2010年7月30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9.山东省优待烈属军属和伤残军人规定(1989年11月1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1989年11月1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10.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办法(1989年12月29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1989年12月29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11.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1990年3月4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通过1990年3月4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八号公布根据1998年4月1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决定》修正)12.山东省国防教育条例(1990年6月27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通过根据1998年12月26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国防教育条例》的决定修正)13.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1990年8月3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14.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1990年8月3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15.山东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0年10月3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1994年8月9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改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16.山东省行政性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1990年12月27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7.山东省安置帮教刑满释放和解放劳动教养人员的若干规定(1991年3月15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1年3月15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1991年3月15日起施行)18.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工会条例(1991年6月22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4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改)19.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1年8月31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1991年8月31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21.山东省军事设施保护条例(1991年10月22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2.山东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1991年10月22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12年1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23.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1991年12月2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24.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若干规定(1992年2月13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5.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条例(1992年9月1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6.山东省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1992年9月1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7.山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2年9月1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订〈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11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28.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1月21日山东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1999年6月18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关于修订〈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决定》修正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29.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1993年3月5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2012年5月31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2012年5月31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修改)30.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1993年5月30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31.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1993年7月29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8年10月12月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修改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2004年5月27日山东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批准《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32.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1993年7月29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93年7月29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1998年6月12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8年9月25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的决定第二次修正)33.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1993年9月28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34.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已于2003年11月28日经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35.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1994年1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36.山东省青岛保税区管理条例(1994年1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11月22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青岛保税区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37.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1994年1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2009年1月8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2009年1月8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2号公布自2009年3月8日起施行)38.山东省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4月21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39.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1994年4月21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通过 2012年1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修改)40.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4月2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5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关于修订<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11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7月30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等12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41.山东省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1994年6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7月30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等12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4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1994年8月9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43.山东省内陆渔业管理条例(1994年10月13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44.山东省电视管理暂行条例(1994年12月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45.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1994年12月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订《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05年3月31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3号公布《关于修改<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46.山东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1995年4月8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47.山东省土地监察规定(1995年6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通过)48.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1995年6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995年6月14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49.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5年6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员第15次会议通过)50.山东省征兵工作若干规定(1995年8月1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51.山东省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95年10月12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52.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1995年10月12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53.山东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1995年10月12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等二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11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54.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1995年12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55.山东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12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根据2004年7月30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等十二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56.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办法(1995年12月14日山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57.山东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批监督的规定(1995年12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58.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1995年12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关于修订《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根据2004年5月27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2012年1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59.山东省国有林场条例(1996年4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60.山东省口岸综合管理条例(1996年4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61.山东省土地登记条例(1996年6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11月22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土地登记条例>的决定》修正)62.山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1996年6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63.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1996年6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6月15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订〈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64.山东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1996年8月11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65.山东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1996年10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7月27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等24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7月30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等12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66.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规定地方政府规章没收罚款限额的决定(1996年10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67.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1996年12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7月30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等12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等二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68.山东省档案条例(《山东省档案条例》已于2004年4月2日经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69.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70.山东省食品摊贩和城乡集市贸易食品卫生管理条例(1997年4月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71.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1997年6月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1号公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等二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09年7月24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2009年7月24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2号公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72.山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1997年6月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等二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11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73.山东省林业种子苗木管理条例(1997年6月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11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2012年1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74.山东省著作权保护条例(1997年8月16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4年5月27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75.山东省体育条例(1997年10月15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7月30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体育条例>的决定》修正)76.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77.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7年12月13日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78.山东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条例。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之比较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尽管它们的名称相似,但它们在
法律层面上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重点比较这两种法律规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地方人大决定是一种地方性法律规范,其主要来源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或修改的
决定。
这些决定通常针对地方政府管理当地事务的需要制定。
与之相比,地方性法规更加
具有普遍性和法律效力,必须经过法律程序审查通过,适用于本地区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一般来说,地方人大决定是一种具有局部性质的立法行为。
它的立法主体为地方人大,立法范围主要局限于地方政府管理的范围内,例如土地规划、市容管理等。
这些决定的适
用对象通常是地方政府和相关行政机关,而适用范围相对狭窄。
此外,地方人大决定的制定过程较为简单,通常只需形成一定数目的代表提交审议,
并经过表决程序通过。
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过程则更为繁琐,需要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审
查通过。
在实际应用中,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的适用方式也略有不同。
地方人大决定通
常被视为地方性法规的补充,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而地方性法规则是本地区的根本性法律,必须按照法律程序规定的方式进行实施。
总的来说,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拥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是维护地方政府管理秩
序的贵重法律工具。
地方人大决定通常比较具体、即时,而地方性法规则反映本地区政策、体现法律制度建设。
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应该互为补充,以实现更加有效的地方治理。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之比较1. 引言1.1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之比较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都是地方立法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内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文件。
它们在地方政府的立法机构,即地方人大的领导下,通过讨论和表决形成。
两者在地方法律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地方人大决定是地方人大行使立法权的一种形式,是在地方人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重大问题或重要事项的决定性性文件。
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常常用于解决当前紧急的、具体的问题。
地方人大决定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地方政府和机关事业单位依法办事的重要依据。
相比之下,地方性法规具有更加普遍和长期的适用性。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政府按照法律授权制定的针对性规范文件,适用于该地区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
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是地方治理体系的基础性规范。
地方人大决定更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和应急情况,而地方性法规更加注重制度性和长期性。
两者在地方立法体系中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 正文地方人大决定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在特定事项上做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决议,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性:地方人大决定的制定过程注重民主程序,需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 稳定性:地方人大决定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通过,对相关事项的规范具有长期效力,不易被随意改变,有利于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
3. 具体性:地方人大决定通常涉及某一具体事项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内容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和执行性,为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
4. 独立性:地方人大决定是地方行政机关的一种独立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独立性审查的特点,有利于保障地方人大在地方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法律性:地方人大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具备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其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违背法律原则。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之比较作者:张钦来源:《人大研究》2020年第06期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至2020年2月,全国已有京沪苏浙冀鄂等10余个省、直辖市和部分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密集出台了有关依法防控疫情、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方面的决定。
这对于提高依法防控水平、增强依法治理能力,也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同志包括从事地方人大工作的同志对人大决定的作用认识不足,他们认为人大决定与发个文件、出个简报差不多,因而有的地方极少作出决定;还有的认为人大决定很神秘、很高大上,应当与制定地方性法规同等对待,致使人大决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弄清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的关系,适时作出人大决定,提高人大决定的质量,对于全面做好地方人大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的概念何谓“决定”?《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界定的“决定”一词“是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的公文”。
由于人大没有独立的公文格式,笔者认为,这个文件中的“党政机关”属于泛指,包括人大机关的决定,正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工作条例》中的“党政干部”包括人大干部的道理一样。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常务委员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可以就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民族工作等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所谓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在不违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情况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广义而论,地方性法规和人大决定及政府规章,构成了地方立法的三个组成部分。
二、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的异同(一)基本相同之处1.二者都是由地方人大或者常委会作出或制定的,都是其履行法定职责的基本方式。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条例的区别及其效力差异?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1、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2、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国法律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在法律覆盖层面上,法律>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制定。
自治区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报上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务会备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区别在于规定事项,自治条例涉及民族自治地方全面的事务,而单行条例仅涉及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
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市(省级政府所在市、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市的地方性法规要报相应的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有省级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的具体名称有条例、规定和办法。
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称“办法”。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在范围上,条例、规定适用于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办法仅用于某一项行政工作;在内容上,条例比较全面、系统,规定则集中于某个部分,办法比条例、规定要具体得多;在名称使用上,条例仅用于法规,规定和办法在规章中也常用到。
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低的位阶,行政规章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种。
The greatest gift we receive from nature is lif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的区别是什么1、首先是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主体不同,前者由国务院制定,后者则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2、效力不同,行政法规的效力是要高于地方性法规的,同时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与行政法规有抵触。
3、适用范围不一样,行政法规适用于全国,地方性法规只能本行政区域内适用。
一、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的区别是什么(1)制定主体不同: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2)效力不同:行政法规效力高于地方法规,地方法规不得与行政法规相抵触。
(3)适用范围不同:行政法规适用于全国范围,地方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二、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的区别行政规章与行政法规同属于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但是:①行政法规调整的对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领域带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则性以及意义重大的问题。
行政规章的调整对象则限定在行政管理领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体的问题。
②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中国的中央政府,而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或是中央政府的组成部分,或是地方政府。
因而,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行政规章。
③行政法规可以直接依据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尤其是其中的行政法律),对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管理领域的权利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对于各种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可以在符合宪法、法律的前提下,作出带有创制性的规定;并且可以在不违背宪法、法律的情况下,对某些尚未受到法律调整的社会生活作出行政法调整。
行政规章中,对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管理领域的权利义务所作的规定,则不仅要符合宪法法律的精神原则,同时,还必须以某个具体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直接依据,或者有其通过条文内容的明确授权。
而对于有关罚则条款的规定,则只能严格囿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所规定的种类、方式、幅度。
地方人大决定与地方性法规之比较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是地方立法的两种形式,它们都是由地方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性质、颁布程序、适用对象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的异同。
一、性质地方人大决定是地方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它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全境。
地方性法规则属于地方性法律,是地方性法律的一种,是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普通性法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适用对象的特点。
二、颁布程序地方人大决定的颁布程序相对简单,一般由地方人大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主席公布施行。
地方性法规的颁布程序相对复杂,一般需要经过草案提请、审议、修改、表决、公布等多个程序。
地方人大决定的颁布程序更为简便,提高了地方立法的效率。
三、适用对象地方人大决定适用对象相对广泛,一般适用于全境范围内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
而地方性法规的适用对象相对较为局限,一般只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
四、法律效力地方人大决定是依法制定的行政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行政机关和公民都必须依法遵守。
而地方性法规则属于地方性法律,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行政机关和公民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背。
在法律层面上,地方性法规的法律效力更高。
五、法律体系地方人大决定和地方性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地方人大决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位于地方性法规之下。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
地方性法规在地方立法体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陕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的决定(1995)正文:----------------------------------------------------------------------------------------------------------------------------------------------------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陕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的决定(1995年8月30日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对《陕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作如下修改和补充:一、《陕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增加“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一章,分为七章。
二、删去第三条、第四条。
三、第五条改为第三条,修改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代表活动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第六条改为第四条。
五、第七条改为第五条,修改为:“每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由乡镇的上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
”六、第八条改为第六条。
七、第九条改为第七条,第七条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第五项修改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第八项修改为:“听取和审查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
”第十一项修改为:“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第十条、第十一条合并作为第八条,修改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由上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开会的时间和会议事项通知代表。
临时召集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不适用前款规定。
”九、第十二条改为第九条,第一款:“不是代表的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列席会议”修改为:“不是本级人大代表的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列席会议。
□符乔荫省级乡镇人大工作地方性法规之比较2015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之后,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普遍受到重视、得到加强。
一个突出表现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根据同年8月修改的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相继修改完善或重新制定了本行政区域的乡镇人大工作等方面地方性法规。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近期通览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镇人大工作地方性法规(以下简称“省级乡镇人大工作法规”),重点研读了部分省的乡镇人大工作法规,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比较。
一、省级乡镇人大工作法规概览笔者的阅读和比较分三步进行:首先,根据法规规范的对象,对所有省级乡镇人大工作法规进行阅读和比较。
省级乡镇人大工作法规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规范乡镇人大工作的法规(二十五个,即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海南、贵州等十七个省;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等五个自治区;北京、天津、重庆等三个直辖市)。
二是规范县乡两级人大工作的法规(一个,即上海市)。
三是规范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工作的法规(五个,即湖南、云南、四川、河南、福建等五个省)。
其次,从上述所有省级乡镇人大工作法规中选择第一类法规进行阅读和比较。
此类法规规范的对象是乡镇人大工作和建设,共有二十五个。
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贯彻落实《意见》看,有两种情形:(1)2015年下半年以来进行了修正、修订或重新制定的,共二十三个。
其中,省的十六个(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海南、贵州);自治区的四个(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直辖市的三个(北京、人大工作探讨各地应当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学深悟透中央精神,不断加强包括乡镇人大工作立法在内的乡镇人大工作和建设。
其中,乡镇人大工作立法应当力求“管用”、突出重点。
016天津、重庆)。
(2)2015年下半年以来未作修改或修订,也未重新制定的,共两个(山东、新疆)。
二是从乡镇人大工作法规的名称看,有三种情形:(1)名称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含“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条例”,下同)的,共二十二个。
其中,省的十六个(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海南、贵州);自治区的五个(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直辖市的一个(重庆)。
(2)名称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条例”的一个(北京)。
(3)名称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的两个(天津、山东)。
第三,对2015年下半年以来修正、修订或重新制定的法规进行阅读和比较。
基于《意见》的里程碑意义,笔者专门选择上述法规中2015年下半年以来修正、修订或重新制定的二十三个法规,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出台时间上看,有三个时段:(1)2015年的两个(山西、安徽)。
(2)2016年的十八个(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海南、贵州;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北京、天津、重庆)。
(3)2017年的三个(青海、吉林、广东)。
二是从完善方式上看,有三种情形:(1)修正的十五个(辽宁、河北、山西、江西、海南、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北京、天津、重庆)。
(2)修订的三个(吉林、安徽、广东)。
(3)重新制定的五个(黑龙江、江苏、浙江、湖北、贵州)。
三是从法规结构上看,有两种体例:(1)设章的二十个(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海南、贵州;宁夏、广西、西藏;北京、重庆)。
(2)不设章的三个(湖北、内蒙古、天津)。
在上述设章的二十个法规中,设七章的九个(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山西、安徽、广东、海南、北京),设六章的六个(吉林、江苏、浙江、贵州、宁夏、西藏),设五章的五个(辽宁、黑龙江、江西、广西、重庆);条数最多的五十二条(重庆),最少的二十八条(西藏),三十至四十条不等的七个(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江苏、江西、贵州),四十至四十六条不等的十二个(吉林、浙江、安徽、广东、海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西、北京)。
二、各省乡镇人大工作法规比较根据湖南省实际,笔者进一步选择了2015年以来,由省人大常委会修正、修订或重新制定的乡镇人大工作法规,重点进行分析比较。
这一部分法规共有十六个,不含自治区、直辖市的乡镇人大工作法规,2015年以来未修改的省的乡镇人大工作法规,以及各省的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工作法规。
按照出台时间顺序,十六个法规依次出自以下各省:山西(2015年11月26日)、安徽(2015年12月18日);河北(2016年3月29日)、江西(2016年4月1日)、陕西(2016年5月26日)、甘肃(2016年7月29日)、江苏(2016年7月29日)、浙江(2016年7月29日)、辽宁(2016年7月29日)、黑龙江(2016年8月19日)、湖北(2016年9月14日)、海南(2016年9月28日)、贵州(2016年9月30日);青海(2017年3月31日)、吉林(2017年7月28日)、广东(2017年9月28日)。
就法规名称而言,十六个法规中,十五个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一个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条例”(以下统称为“乡镇人大工作条例”)。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比较。
(一)立法目的。
十六个条例中,有十四个写了立法目的,但表述有所不同:有的是为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和建设,完善人大制度(广东、浙江);有的是为加强乡镇人大制度建设,保证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湖北、甘肃、海南);有的是为保障(使)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江苏、山西);有的是为加强乡镇人大制度建设(陕西);有的是为加强(规范)乡镇人大的工作(贵州、青海);有的是为推进地方民主法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规范乡镇人大工作(吉林);有的是为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河北);有的是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证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辽宁);有的是为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人大研究》2018年第9期017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黑龙江)。
上述表述,似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着眼于保障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湖北、甘肃、海南、江苏、山西、辽宁);一类是着眼于加强乡镇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广东、浙江、陕西、贵州、青海);一类是着眼于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河北、吉林、黑龙江)。
两个省(江西、安徽)的条例没有写立法目的。
(二)立法依据。
十六个条例都写了立法依据,但表述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河北、海南、湖北、黑龙江、甘肃);有的是“根据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青海、安徽);有的是“根据地方组织法、代表法”(浙江);有的是“根据地方组织法”(山西、江西、广东、贵州、江苏);有的是“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陕西、辽宁);有的是“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吉林)。
(三)立法体例。
十六个条例中,有十五个设章,均含总则、附则(山西、安徽、河北、江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辽宁、黑龙江、海南、贵州、青海、吉林、广东);一个未设章(湖北)。
十五个设章的条例中,有十四个基本上以“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序设章(山西、安徽、河北、江西、陕西、甘肃、浙江、辽宁、黑龙江、海南、贵州、青海、吉林、广东);一个依次按“机构职责”“会议制度”“监督工作”“履职保障”设章(浙江)。
体例上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个设章的条例具体情况有差异。
1.从人民代表大会层面看,设“人民代表大会”一章的十个(河北、江西、陕西、辽宁、海南、吉林、广东、贵州、黑龙江、江苏);“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各设一章的四个(山西、青海、甘肃、安徽)。
2.从主席团和主席、副主席层面看,设“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一章的十个(山西、辽宁、黑龙江、河北、陕西、海南、吉林、广东、贵州、江苏);设“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一章的七个(河北、陕西、海南、吉林、广东、贵州、江苏);设“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主席、副主席”一章的四个(江西、青海、甘肃、安徽);既未设“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一章,也未设“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主席、副主席”一章,而是将“主席、副主席”相关内容写在“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一章的三个(山西、辽宁、黑龙江)。
3.从人大代表层面看,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章的十二个(山西、河北、陕西、辽宁、海南、青海、广东、贵州、黑龙江、甘肃、江苏、安徽);既未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章,也未在其他各章就代表工作或代表履职等作出规范的两个(吉林、江苏)。
4.从选举工作看,设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一章的九个(山西、河北、江西、陕西、海南、青海、吉林、广东、江苏);设有“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和乡镇长、副乡镇长的选举、辞职、罢免和补选”一章的两个(甘肃、安徽)。
(四)立法重点。
总的看,十六个条例政治站位都很高,都注重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和同年相应修改的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和“不抵触”“可操作可执行”的要求,紧密联系本地实际作出规定,重点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健全乡镇人大工作制度和组织制度、加强乡镇人大建设,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
1.坚持党的领导。
十六个条例中,有一个在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民主集中制,从实际出发,依法行使职权,维护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广东)。
2.重申法定职权。
在十四个设有“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一章的条例中,除贵州外,十三个都重申了地方组织法第九条关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山西、安徽、河北、江西、陕西、甘肃、江苏、辽宁、黑龙江、海南、青海、吉林、广东)。
3.健全工作制度。
十六个条例普遍注意按照《意见》要求,健全乡镇人大工作制度,重点规范乡镇人大依法行使决定权、选举权,以及会议组织等工《人大研究》2018年第9期018作。
主要有:一是具体规定了每年乡镇人大会议的次数、时间及主要议程。
①会议次数。
多数条例规定“每年一般(或至少)举行两次会议”(贵州、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海南、甘肃、青海、吉林)。
有的规定“一般每半年举行一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辽宁);有的规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或“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一般举行两次”(山西、江西、黑龙江、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