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行道树9
- 格式:ppt
- 大小:821.50 KB
- 文档页数:11
《行道树》教案执教:陈栋才班级:初一(6)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2.正确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能力目标: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德育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
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如果往校门方向看的话就会看见两行矗立在大道两旁的松柏树,这些站在道旁的树我们都管他们叫行道树,他们是怎么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礼赞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研读《行道树》:表情诵读,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堕.落(duò):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②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
堕,落、掉。
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种多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lán):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
冉冉.(rǎn):慢慢地。
苦熬.(áo):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2.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指名让学生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
3.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2)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行道树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般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间,我又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它们长得竟是如此繁盛,如此葱茏。
它们不再孤单了。
沿着人行道的黄砖一路延伸,间隔着挺立着的这许多高一脚的矮一脚的树,它们不仅为着我们所吸进的空气而忙碌着,同时也在为离它们很近的我们——我们的生命——增添着很需要的绿色。
在它们的生命里,也许早就知悉了未来的路,不然,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的叶子怎么会绿得这样鲜活和明亮呢?我走近一棵行道树,仰望它们的时候,我看见了它们的眼神。
几百年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是沧桑的痕迹。
可是,它们没有因此变得衰老和疲惫。
相反,它们因此而更加骄傲和自豪。
它们骄傲地生长着,面对着我们人类的世界,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鸟笼里传出“啾啾”的叫声,十姊妹居然破壳而出了!我们欣喜万分,一会儿打开鸟笼喂它们吃奶,一会儿又用树枝逗它们玩。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行道树》解读《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
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一、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作为树,它们的家本来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儿空气清新,树香袭人;它们本应像同伴那样在家中“吸露”,“玩凉凉的云”,听小鸟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它们离开了家,离开了同伴,“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成了一列行道树,这个它们没有想到——“竟然”,它们也曾为此而悲——“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但是它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作出这种选择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体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服于它。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处于不可选择的境地时,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样你的生命将拒绝平庸。
二、生命的价值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选择了行道树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外在的和内心的。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没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这是外表变化带来的痛苦。
白天,它们默默迎接朝阳,奉献清新的空气,阻挡风沙的侵袭,没有人在意这些,更没人了解它们的奉献。
夜幕降临,当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时它们却“在寂静里”;当整个城市里“红灯绿酒”时,它们却静立在“黑暗里”,两相对比,使行道树们付出却得不到人们认可的痛苦和孤独之感更加强烈。
当整个城市喧嚣退尽,人们酣然入梦时,它们仍处在痛苦的煎熬中,“牙龈咬得酸痛”一直到天亮,这是漫长的煎熬啊,然而痛苦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考验,只会使它们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选择做行道树,为城市奉献一切这是神圣的事业。
初一语文上册第7课《行道树》课堂笔记主题:《行道树》一、课文背景及作者介绍:1. 课文背景:《行道树》是一篇描写城市街道两旁树木的散文,通过行道树的形象,表达对生命、奉献等主题的思考。
2. 作者介绍: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二、课文内容讲解:1. 文章结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行道树的主题,中间部分详细描绘行道树的形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2. 重要词语解析:(1) 行道树:生长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2) 奉献:无私地付出,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三、句子解析:1. “它们每天迎接着朝阳的升起,目送着夕阳的落下,为城市带来了一片绿意。
”这句话通过描绘行道树每天的生活,展现了它们为城市的美丽付出的辛勤努力。
2. “它们默默地站在路旁,为行人遮挡烈日,净化空气,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奉献。
”这句话深入阐述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它们虽然默默无闻,但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主题升华:《行道树》这篇文章通过对行道树的描绘,歌颂了奉献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要珍惜这些奉献者,学习他们的精神,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关爱自然,珍惜身边的每一棵树木,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和绿意。
五、写作手法分析:1.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对比行道树与其他树木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突出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2. 借物喻人:行道树作为一种植物,其生长和存在状态反映了人类的奉献精神,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3. 细节描写: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它们每天迎接着朝阳的升起,目送着夕阳的落下”,生动地描绘了行道树的生活状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思考题:1. 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对你有何启示?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请举例说明。
3. 文章结尾说:“生命是一种奉献,而不是一种占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教案教学目标:1. 积累字词。
2. 品析文中形象而深刻的语言。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把握行道树——无私奉献的形象,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品味语言,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行道树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每当我们漫步在校园或者街头的时候,总会看见街道的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亲切的叫她们“行道树”或“绿化树”,她们是我们的朋友。
那你们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她们呢?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都知道些什么树。
(一组树的图片)同学们,假如树能思考,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想些什么呢?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脚步,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去听听她们的心里话!二、张晓风,女。
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代表作有小说《梅兰竹菊》,散文《地毯的那一端》、《行道树》,戏剧《画爱》等。
三、字词梳理行道树堕落点缀烟囱浓阴牙龈冉冉贪婪繁弦急管四、整体感知(一)朗诵课文要求:1.全班齐读,把自己想象成一棵行道树。
2.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二)初读印象1.这是一列____的行道树。
(图片)忧愁而又快乐、无怨无悔、不被别人理解、能承受痛苦、寂静孤独……(学生也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2.我们的作者张晓风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原句。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1.那么同学们,行道树在忧愁些什么呢?它又在为什么而快乐呢?表现原因忧愁(1)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
家本在山上,在原始森林里。
(2)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同伴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3)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
行道树精选7篇行道树篇一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初中语文课文《行道树》说课稿,欢迎阅读!一、教材来源《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
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
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
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
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
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行道树|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行道树下面是关于行道树课文的知识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哦。
行道树《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上面对行道树知识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大家一定会学习的很好的。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最后一课小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气氛fēn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 注释①都德,法国作家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 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6.主题:爱国主义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黄河颂》关于语文课本中《黄河颂》的内容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黄河颂》新诗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哺bǔ育2.用恰当词语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