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移居二首》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7
移居二首赏析移居二首原文赏析其一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
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
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
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
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
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
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
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
“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
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
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
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
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
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移居二首》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
其一谓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
其二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
整个作品充溢着温暖与欢欣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⑴。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⑵。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⑶。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⑷。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⑹。
【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⑺。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⑼。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⑽。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⑾。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⑿。
注释⑴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
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
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⑵素心人:心地朴素的人。
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
”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
数:屡。
晨夕:朝夕相见。
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⑶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
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
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
从兹役:顺从心愿。
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⑷蔽庐:破旧的房屋。
何必广:何须求宽大。
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
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⑸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
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
抗:同亢,高的意思。
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
谈在昔:谈论古事。
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⑹析:剖析文义。
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
”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
比喻邻里关系和谐的诗词
以下是一些关于邻里关系和谐的诗词及其意思和出处:
1. 《移居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 原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意思: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2. 《题邻居》(唐·于鹄)
- 原文: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 意思:偏僻的街巷里邻居很少,我和这家相邻而居,非常高兴。
我们常常在同一个炉灶蒸梨,也一同在门前的水渠洗薤。
3.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意思: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场景,强调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的意思“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移居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②斟:盛酒于勺。
酌:盛酒于觞。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③农务:农活儿。
相思:互相怀念。
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④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厌:满足。
⑤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
理:义蕴。
将:岂。
将不胜:岂不美。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⑥纪:经营。
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翻译】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鉴赏】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
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
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二首①·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陶渊明于义熙元年(405)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
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15. 下列对《移居二首(其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画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
B. “闲暇辄相思”与“相思则披衣”两句中的“相思”运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
C. 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
D. 这首诗中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
16. 这首诗从田园耕蓄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人渊深朴茂的哲理,试结合诗句分析其中的乐趣与哲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夜一昼,一冷一暖,一养成于阴一生发于阳,一明晰一朦胧,营造出绝美又相反相成的艺术境界。
(3)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与人的悲愁相一致的特点,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水”便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了。
如“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15. D “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错误。
16. ①乐趣:登高赋诗之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披衣而起、言笑无厌之乐(“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②哲理: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
移居·其二(陶渊明)移居·其二(陶渊明) 网址:时间:2013-10-26 整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这两句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斟:盛酒于勺。
酌:盛酒于觞。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农活儿。
相思:互相怀念。
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厌:满足。
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
将:岂。
将不胜:岂不美。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纪:经营。
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
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
试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
公元408年(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短诗1、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4、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5、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7、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8、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9、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0、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移居其⼆陶渊明阅读题及答案 《移居(其⼆)》是晋代⼤诗⼈陶渊明从园⽥居迁居⾄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
下⾯是⼩编整理的关于《移居(其⼆)》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家有帮助。
《移居(其⼆)》阅读原⽂ 移居(其⼆) 陶渊明 春秋多佳⽇,登⾼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笑⽆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为忽去兹。
⾐⾷当须纪②,⼒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移居(其⼆)》阅读题⽬ (1)对这⾸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诗⽣动地描写了诗⼈佳⽇登⾼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意思是因相思⽽夜不能寐,披⾐起彷徨。
D.“⽆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的⾟勤劳作解决⾐⾷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在⽥园⽣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移居(其⼆)》阅读答案 (1)DE (2)第⼀问:感受到⼀种美好的⼈际关系,即⼈与⼈之间充满了纯真⽽质朴的友情。
第⼆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笑⽆厌时”六句对具体⽣活情景的⽩描表现出来的。
《移居(其⼆)》阅读赏析 本诗描述了和令⼈相处的快乐。
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活:登⾼、赋诗、饮酒。
从作者的字⾥⾏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个隐⼠的侃侃⽽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活,他眼中的农村的⽣活,⽽没有⼀丝⼠⼤夫所特有的骄持。
“⾐⾷当须⼰,⼒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动⼿,丰⾐⾜⾷”这个简单⽽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的⼈⽣中所领悟到的。
从以上两⾸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诗歌的主要特⾊是意味淡⽽实厚。
从陶渊明诗歌的⽂字上看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的堆积,相⽐于后世的《滕王阁序》之类的骈⽂⼤作,实在⽆法可⽐。
但陶渊明正是在这些朴实⽆华的⽂字中,为我们描绘了他的⼈⽣理想,他的⼈⽣感悟。
“力耕不欺”意思是生活不会欺骗努力耕耘的人,只要努力奋斗,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出自晋代陶渊明的《移居二首》。
全诗内容为: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说的是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是勤劳的结果,是耕耘的收获。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达:华夏文明发源于农耕社会,长久以来,百姓只有依靠在土地上的辛勤劳动,才能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
这决定了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十分看重如同耕种一般的汗水付出与结果收获,十分强调由农耕文明演化而出的踏实勤勉、苦尽甘来的精神理念。
【古代读书诗】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移居二首(其一)(1)[东晋]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2)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3)。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5)。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7)。
【注释】(1)这首诗写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
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
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感情融洽而欢乐无限。
(2)南村:又名南里,在浔阳负郭。
非为卜其宅:语出《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古人在建宅前,先用占卜的方法选取吉祥之地。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为了选择好的宅地,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
(3)素心人:心地纯朴的人。
数(shu暑)晨夕:谓朝夕相处。
(4)从兹役:进行这次劳动,指移居。
(5)弊庐:破旧的房屋。
指移居后的住房。
取足蔽床席:只要能遮蔽床和席就足够了。
意谓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
(6)邻曲:邻居。
抗言:直言不讳地谈论。
在昔:过去,这里指往古之事。
(7)奇文:指好的文章。
疑义:指疑难问题。
【赏析】陶渊明约四十一岁时,从老家浔阳柴桑迂居于浔阳上京。
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房屋焚毁,只得栖身船上;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九月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实现了他向往已久的愿望。
《移居》二首,就是他这次迁居后的抒怀之作。
当时诗人四十六岁。
这是第一首,写良友过从谈论之乐。
诗歌借写移居之乐来表达诗人质朴的人生理想。
诗歌的前半部叙述移居的动机:“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从“昔欲”到“今日从兹役”,诗人怀着这个愿望“颇有年”了。
时间的长久,更衬出愿望的执着。
而这执着持久的愿望一旦实现,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了。
诗人采用平叙中暗带曲折的手法来写今日移居之乐,语气平淡,不夸张声色,但是宇字情意真切,发自肺腑。
而诗人对真淳纯朴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也由此可见。
陶渊明的《移居(二首)》评析作者:杨丹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6期陶渊明的诗包括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等。
有的诗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也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从中可见当时战乱和灾害中的农村,绝非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人所熟知,尤其是那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往往呈现出宁静、优美、淡远的境界,成为陶渊明自然适意的人生观的最佳注脚。
我们熟知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
然而陶渊明过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他在《饮酒》(其五)已经明明白白地说是“结庐在人境”,而《移居》二首更着力描绘他与朋友乡邻的真诚而自然的友谊。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温馨的友情生活,所谓的适意自然生活便是跛足的、不完整的。
陶渊明所向往的自然生活,不仅在于融入农村的自然环境,更在于建立健康真诚的人际关系。
陶渊明的返归自然,其深层原因即是厌弃官场或者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虚伪丑恶。
“自然”既是与人为对立的物质性因素,也是与虚伪相反的精神性资源。
阅读全诗,我们大概知道陶渊明要搬到南村来,其目的不是要挑一个什么大的豪华的院子来居住,他知道南村这个地方住着很多心地善良的老乡,他愿意和这些老乡度过每一个白天和夜晚。
这种想法不是临时产生的,很多年以前就这样想,如今终于如愿,搬来了南村,他很高兴。
陶渊明内心想的是,房子不求大,只要能摆下床就够。
他想的是,邻居能常来他这里相聚,大家畅所欲言就比什么都好。
遇到好的文章,大家又可以一起欣赏,这样的日子多好啊。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农务”“力耕”这些词的叙述,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田园牧歌。
我们不禁要问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这种乐趣在诗中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现的?作为一个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对山水田园生活确实是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和令人羡慕。
陶渊明最简单的十首诗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
以下是陶渊明最简单的10首诗,一起体味陶渊明隐逸安然的田园生活吧。
1.最悠然自得的诗:《饮酒·其五》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于田园12年,他早已爱上了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自然,多么惬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不断吟咏。
陶渊明在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那自然恬淡的心情十分感染人。
与其认真,不如随便,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2.最自得其乐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千百年来,无人不羡慕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自在与闲适。
于一偏隅,开一荒林,搭一木屋;门前一小片地,种花种草种菜;后山的竹林风一吹飒飒作响;好不惬意,每天都与自然共舞。
3.最闲适的种田诗:《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一翻译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一翻译移居二首其一陶渊明〔魏晋〕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译文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注释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
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
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
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
”庞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
数:屡。
晨夕:朝夕相见。
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
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
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
从兹役:顺从心愿。
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蔽庐:破旧的房屋。
何必广:何须求宽大。
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
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
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
抗:同亢,高的意思。
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
在昔:指往事。
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析:剖析文义。
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
”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
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
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陶渊明十首有名的诗
1. 《饮酒》啊,那可是陶渊明超有名的一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哇,这画面感绝了呀!就好像你在一个安静的小院里,悠闲地采着菊花,一抬头,那美丽的南山就出现在眼前,多惬意啊!
2. 《归园田居》也很棒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嘿,这写得多真实,好像能看到陶渊明在田地里忙活着,还对那稀稀拉拉的豆苗有点无奈呢,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3. 《桃花源记》简直神了!那世外桃源的描写,让人好向往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不就是大家都梦想的那种宁静美好的生活吗,难道你不想去看看?
4. 《五柳先生传》,了解陶渊明自己的好诗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豁达的态度,多让人佩服,我们不也该学学吗?
5. 《归去来兮辞》,听听这名字就很有感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好像陶渊明在召唤大家一起回归田园呢,你还等什么?
6. 《咏荆轲》,哇哦,陶渊明也有这么豪迈的一面呢!“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他对荆轲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让人也跟着感叹呀!
7. 《读山海经》,里面充满了奇思妙想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那不屈的精神,是不是让你也热血沸腾了?
8. 《杂诗》也很不错哟!“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说得太对了,我们不就像那无根的尘土一样吗,真让人深思啊!
9. 《移居二首》,展现了他和朋友的情谊呢!“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种朋友间简单快乐的相处,多让人羡慕呀!
10. 《形影神三首》,很独特的诗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对待人生的态度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啦!
我觉得陶渊明的诗真的都好有魅力呀,每一首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
精选陶渊明的十五首古诗:1.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陶渊明必背十首诗陶渊明必背十首诗如下:1.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陶渊明《四时》: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4.陶渊明《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5.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6.陶渊明《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7.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8.陶渊明《咏贫士》: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9.陶渊明《饮酒·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10.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1、《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于田园12年,他早已爱上了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自然,多么惬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不断吟咏。
陶渊明在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那自然恬淡的心情十分感染人。
与其认真,不如随便,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2、《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千百年来,无人不羡慕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自在与闲适。
于一偏隅,开一荒林,搭一木屋;门前一小片地,种花种草种菜;后山的竹林风一吹飒飒作响;好不惬意,每天都与自然共舞。
3、《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清晨起,陶渊明就下田地铲除杂草,一直到暮色四合,月亮出来时,才扛锄回去。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其一)赏析《移居二首》(其一)魏晋•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赏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二句,描写的是得友之乐。
诗人与志同道合的读书人一起交流文学,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时,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其中的奥妙;遇到不同的观点时,大家共同讨论分析疑难的文义,就这样,他们在学海中自由地遨游,不亦乐乎。
体现出诗人在摆脱污浊的官场后,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的心态。
这二句后来演化为“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
“赏奇析疑”和原诗的意思一样,形容欣赏好的诗文、分析疑难问题;而“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相去甚远,带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指故意把那些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作品类型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与《移居二首》《移居二首》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于公元408年(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不久后创作的五言诗篇。
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
其一谓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
其二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像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4]二、作品原文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⑴。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⑵。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⑶。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⑷。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⑹。
【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⑺。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⑼。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⑽。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⑾。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⑿。
[1]三、作品注释⑴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
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
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⑵素心人:心地朴素的人。
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
”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
数:屡。
晨夕:朝夕相见。
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⑶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
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
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
从兹役:顺从心愿。
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⑷蔽庐:破旧的房屋。
何必广:何须求宽大。
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
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⑸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
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
抗:同亢,高的意思。
抗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
谈在昔:谈论古事。
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⑹析:剖析文义。
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
”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
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
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⑺这两句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⑻斟:盛酒于勺。
酌:盛酒于觞。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⑼农务:农活儿。
相思:互相怀念。
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⑽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厌:满足。
⑾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
将:岂。
将不胜:岂不美。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⑿纪:经营。
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2]四、作品鉴赏【其一】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
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
《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所作。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
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
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
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
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
“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
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
数,计算。
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
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
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
“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
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
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
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
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具体描写得友之乐。
邻曲,即邻居。
在公元411年(义熙七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
抗言,热烈地对谈。
在昔,指往事。
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
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
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
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
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
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见称。
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
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
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
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
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
“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
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
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
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
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
’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
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
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
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
”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静。
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
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
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1]【其二】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
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
试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
公元408年(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
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而”(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
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
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
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
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