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张晓霞摘要:陶渊明笔下有大量的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
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质渗透的结果。
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意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
它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飞鸟意象象征意蕴陶渊明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及强烈的主观情感。
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人生追求,体现了作者在动荡黑暗的社会里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忘我自适、率真自然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诗人依托飞鸟这一渗透个性特征、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及精神品格。
透过飞鸟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所。
洞察诗人淡泊磊落的情怀节操和他对自由、和谐的人生的追求。
一、鸟寄寓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运用了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他吟咏的“飞鸟”、“青松”、“秋菊”等自然景物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这些自然景物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心态的意象。
“飞鸟”的形象又不同与其他的意象,陶渊明对“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
陶渊明的出身很高,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体现着他对自己家庭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悠悠我祖,爱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赠长沙公》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由于家族的显赫地位,陶渊明有了远大的目标:建功立业,光耀家族。
到他老年的时候,他所作的《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翔翻思远翥。
”陶渊明用鸟之高翔形象的比喻了自己宽阔的胸襟,他急切的盼望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里这只展翅飞翔的大鸟正是当时陶渊明理想的化身。
他常常在诗歌中借飞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进入社会想做一番大事的渴求。
【标题】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菊的意象【作者】秦平【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意象??鸟??酒??菊【指导老师】李荣、李金荣【专业】小学教育【正文】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
他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在他诗歌里面用了大量的意象表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如鸟、酒、菊等意象。
目前,学术界对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研究很多,也很深入,但多数比较单一,散乱,其多是对某种意象单独研究。
本文便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鸟、酒、菊等意象为代表来研究其深刻内涵的。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很多资料、文献,在此列出最主要的几部:杜景华著《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杨义《陶渊明传》岳麓书社此外还有很多的文献资料。
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可谓妇孺皆知,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当时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
身受儒、道、玄学影响的陶渊明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
他曾经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个人追求从积极向上转为矛盾彷徨,最终走向洒脱、释然。
他的这种洒脱,释然在他的全部诗歌中用鸟、酒、菊意象表现了出来。
在流传下来的全部作品中,有很多写鸟、酒、菊的诗。
其中写酒的地方有42处,居于首位。
其次是鸟,流传下来的125首诗中,与鸟有关的有40余篇,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
再次是菊,虽然菊在陶诗中所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只有6处,但后来由于人们把菊花和陶渊明合为一体,菊花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联系上下文,所以本文从鸟,酒,菊三个类型来论述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一、鸟意象“鸟”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中很多都是作为自由和理想的象征。
这与鸟有自由飞翔的能力有关,但在飞翔中鸟又会受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的侵扰,为尘世的“罗网”所困。
所以,它常又成为文人无法实现自由愿望时咏怀的对象。
为此,鸟意象往往和文人的自由与困境的精神追求结合在了一起,这些可以从先秦文化典籍中看出来。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陶诗鸟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政治、官场的厌倦。
陶渊明一生曲折多变,东晋门阀士族社会的森严等级与他的情趣、追求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日益贫困的家庭条件,备受冷落的社会地位,动乱矛盾的社会现实,与高洁纯朴的个人志趣,便是陶渊明追求自由生活的基础。
这种追求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它发展到极端,具有明显的消极避世色彩。
陶诗中的鸟意象真实形象地把作者的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饮酒》这组诗较为集中地代表了陶渊明的思想。
在这组诗中,作者多处使用鸟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矛盾、痛苦的思想与追求。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把自己时隐时仕这般生活看作是失群之鸟,脱离了自由的鸟群,从早到晚孤独无依飞翔不止,甚至到了晚上连栖息的地点也变幻不定、悲声不绝。
终于,疲倦的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傲岸不屈的松树,松作为鸟的辅助意象此时此地与鸟相同,亦是孤独的。
孤松孤鸟正是陶潜本人久在樊笼孤苦无依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失去自由的痛苦心情。
与此相对应,作者也在《闲情赋》中以“鸟凄声以孤归"来表现形孤影只无所依托的悲哀。
在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陶渊明把自己入身仕途看作是鸟入笼中,随时都有不测之祸,因此,终日惶恐不安。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归园田居》之一中也视社会为网,认为自己入仕是"误人尘网”,一个“误”字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把自己不愿“口腹自役”,“违己交病”的心情尽情宜泄了出来,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则真实吐露了满腔渴望,表现了依恋旧林、怀念故土及对自由安乐祥和之土的苦苦追求。
而此时能够脱离尘网冲出樊笼是多么不易。
当作者把鸟的自由与自己的不自由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并非真正的鱼鸟,鱼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而自己则终日奔波劳累却无可奈何,这时,一种惆怅愧怍之情便油然而生。
试论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形象张素华,女,37岁。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南四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高级老师。
1991年获市“三项全能”优秀班主任。
1992年获区政府“两个文明”建设中“先进工作者”。
1992年获区“十佳”青年教师。
1996年、2000年分别获市级骨干教师。
1999年获区政府“学科带头人”。
1995年被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评为“教学新秀”。
1991年《搞好集中识字发展学生语言与思维》一文获市级优秀论文。
1994年《搞好集中识字发展学生语言与思维》获市教育学会90—93年教育科研成果奖。
2000年在省级刊物《学习指导教育教学模式》发表《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01年参加“关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项目,获市“九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参加“小学学法指导实验研究”项目,获省“九五”教育科学成果奖。
1995年、1996年分别获市“小荷杯”语文教学大赛优秀选手奖。
2001年获市委宣传部锦州日报社在01年新闻报道工作中评为“优秀通讯员”。
2002年新闻报道工作中评为“优秀通讯员”。
2000、2002、2003、2004年曾多次获区新闻报道工作特等奖等。
指导教师:陶渊明诗歌的研究论文硕果颇丰、多不胜数,如果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落入前人窠臼老套,则不但不能达到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还容易养成不良的文风。
本文别开蹊径,通过对陶诗飞鸟意象的剖析,揭示了这位伟大诗人思想感情历程与创作意绪的内在联系,阐释了一个诗言志、歌咏情的文风特点。
飞鸟的倦与欢、羁与返、孤与群,寄寓了诗人仕与隐、苦与乐、喜与怨的浓烈真情。
文章选题较小,开掘较深,有一定的学术收获。
陶诗飞鸟形象的创作思想、艺术价值、文坛影响、传承关系怎样?其“魏晋风骨”“气韵生动”“借物引怀以抒之”的艺术成就如何?学无止境,有待深入探讨。
何振川(男,锦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终审意见:论文无非是要用材料和论述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并要使之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使人信服。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涵义摘要: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实在的,所以他的笔下除了一些神话和传说的鸟,其余衍射出所有的鸟飞翔的形象,实在又具体。
人们觉得其形象飞行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没有从外部而来的陌生感到不适。
读他的诗,自然也可以把握诗人脉搏的节奏。
关键词:飞鸟意象诗歌一、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活在晋朝宋代改朝换代之际,这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那时候生活的反映。
东晋建立后的数十年间,诗坛一直是以玄言为主,正是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辞去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只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卸职回家,在这之前,陶渊明对隐居的生活其实是有顾虑的,他想当官,但又讨厌这样浑浊的世界,他想归隐,又想在政治上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终于在最后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彻底归隐了,在后来的诗歌上虽然有表现任职想法的,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隐居生活的劝诫和对田园生活以及自己农务生活的描写,可以说,前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了从“伪我”到返璞归真的“真我”的过程。
[1]陶渊明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古朴的风格而且进入了更加纯熟的境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成功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
鸟是古典诗歌意象群中的一个,其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累渐渐丰满起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的鸟代表了对爱情的理性追求。
“鸳鸯在梁,憩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鸳鸯》中的鸟儿是宁静的,烘托出对长者真心的祝福。
《楚辞》中也有鸟的意象,但已经比《诗经》中的运用技高一筹,与作者的心融得更近,更接近于一种“有我之境”。
[2]屈原中鸟的意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象,是来表现自己的个人诚信操守的,如“香草”和“恶草”的对比,《离骚》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皆然”一句,也是用山鹰和家雀胸襟的对比来突出作者自己的高洁之性,这些绝对是超出《诗经》的。
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
” (《周易》之《明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
”(曹植《九愁赋》)“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步出城东门》)“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秀才入军》)我们沿着这条思想的小径,用我们的心灵沿着飞鸟曾经划过的痕迹,终于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一个诗歌和灵魂都有了重大发现的精神王朝——魏晋时期。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独具中国文人品格的诗人——陶渊明。
提到陶公,人们多知他爱菊、爱松,然而我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更多是在写鸟。
除有六首诗歌专门咏鸟外,还有四十二处写到鸟,其量远在松菊之上;而且,飞鸟的形态殊异。
显然,鸟在渊明心中有更重要的地位。
我们根据陶公一生的经历和他诗歌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一条线索:鸟这一形象在陶公的诗作中充当了他的灵魂代言人。
陶公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对生活的极大热情,对政治的极端失望,对老此一生的无可奈何都用同一个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参照。
同时,诗人在不同时期反复歌吟鸟的不同形象,也反映了诗人进与退的矛盾心理伴随终生。
下面就从横向为主,以纵向为辅对陶公诗歌中的飞鸟形象进行分析,以期借助飞鸟这一形象走进陶公的精神世界,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矛盾困顿的一生。
高鸟展宏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诗歌和人生的前期,诗歌中出现鸟的意象最早的是《命子·其二》。
这是一首咏怀诗,当时他还没有出仕,然而我们分明可以从“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中读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时代。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解读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追求隐逸的田园生活,所创诗歌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的诗歌中,经常利用一些意象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有多次提及“鸟”这一意象,陶渊明前期为官时期,诗歌中“鸟”有飞之意,寓意大鹏展翅、奋力飞翔,通过飞鸟意象展现了其建功立业的渴望与雄心壮志。
随着其对官场和自身性格的认识,诗歌中“鸟”意象有“牢笼之囚”含义,渴望获得自由生活。
最后,在其归隐田园后,用鸟意象表明自身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陶渊明诗作中鸟意象艺术性(一)意象生成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状况和心境,并寄托身心的情感。
陶渊明向往安宁、纯朴的生活,其诗中多数表达了这种想法,并将其志向寄托于意象中,而“鸟”作为其诗中多次使用的意象,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飞鸟,可使人产生一种田园宁静感受,同时由于陶渊明诗歌心中“鸟”无明显修饰,真实性强,可促使读者快速进入相应境界中,进而感受到诗人寄托的意境,寄情于景,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完美融合。
(二)“鸟”意象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第一则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表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意象表达自身意志的同时,有时也会将自己比作鸟,或者将鸟比作知己和伴侣。
而鸟作为一种客觀存在事物,诗歌中利用其具备的特性,主观表达和寄托了自身情感。
在陶渊明将自身比作鸟时,既展现了自身对田园、自然和自由纯朴生活的向往,又以“自己是鸟”和“鸟是自己”展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二、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分析陶渊明一生中有大量诗作,通过阅读《陶渊明诗全集》,从诗作写作时间来看,不难看出不同时期诗人思想的转折变化,而不同时期诗里寄托其心境事物均有鸟这一意象,也可看出陶渊明偏爱这一意象以及所蕴藏的特殊情感。
在《陶渊明诗全集》中,专门咏鸟的诗有六首,并且将内容全部集中于“鸟”以及相关字,如“凤”,“鹤”,“燕”,“鸾”,“雁”和“鸥”等,与“鸟”相关的字约40处,出现频率极高,仅次于陶渊明常用的“酒”字。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和豁达洒脱而闻名,其中常常出现飞鸟的意象。
飞鸟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它不仅是描绘自然景观的元素,更是表达作者自身情感和追求自由的象征。
首先,陶渊明诗中的飞鸟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
在陶渊明的诗中,飞鸟常常活跃在田野和山林之间,成为草木、花草间的一道亮丽风景。
比如《饮酒》中的一句:“至今须放白鹿去,雪洞中,不解离飞鸟”。
这一句字面意义是白鹿离开了雪洞,飞鸟也飞离了雪洞,但深层含义是作者对自由和辽阔天地的向往。
飞鸟在陶渊明的诗中往往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其次,飞鸟在陶渊明的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颇为坎坷,他曾经历过兴亡之际、宦途失意等许多不幸遭遇。
因此,他的诗中往往流露出对人生苦痛和现实虚无的思考。
飞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比如《归园田居》中的一句:“时维久矣,或不然然!上以观其下,民鄙而畏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里的飞鸟不仅代表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精神,更凭借自身的高飞势力使得作者的内心凝重和力量倍增。
最后,飞鸟在陶渊明诗中也是一种追求理想和意义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山水田园”的追求和向往,飞鸟作为山水田园的一部分,不仅象征着这样的理想,更寓意着对理想生活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比如《归园田居》中的一句:“少无适泽,而性好羽,乃今西北之役人也。
”这里的飞鸟代表了陶渊明对于自由、和谐人生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思考和关注。
总之,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是他所描绘自然景观的重要元素,更是表达作者情感和追求自由的重要象征。
飞鸟不仅是一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符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和理想的抒发。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他的诗歌之美。
浅谈陶渊明作品中“鸟”的意象摘要: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实际上表征了他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与玄风盛行相表里的,是魏晋诗文中,鸟意象出现得比率明显增加。
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时代内涵的。
关键词:陶渊明;鸟;山水田园诗鸟在我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
《诗经》中的鸟的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象征着自由。
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
此外《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人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二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
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渊明的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
陶渊明的思想转变实在可以用鸟的意象一以贯之。
一、陶渊明前期的功业追求与鸟的意象研读陶渊明的诗,会发现陶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
《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1》,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
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2》。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陶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
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
而陶渊明早期的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
在陶渊明最初步入仕途的这段时间内,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前期的诗中言及功业之志间常用“鸟”意象来传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一生,用其自己的话说是“贫富常交战”“一心处两端”(《杂诗十二首》其九)。
仕与隐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时时缠绕着他。
而他正是借助“飞鸟”这一特定形象来显示他内心世界的特定矛盾的。
对鸟的吟咏和歌颂贯穿着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
尤为突出的是他归隐后的一组《归鸟》诗,可算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仕与隐生活的再现和总结。
相是相度,观察。
这里有寻觅的意思。
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林,人照样也离不开大自然的家乡。
落叶归根,诗人总是要归还故乡的。
”有过了仕仕隐隐的经历,诗人的身心皆归疲倦,但思想上还在作着激烈的斗争,仕与隐的矛盾仍时时缠绕着他。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陶渊明“归鸟”与杜甫“飞鸟”意象的哲学底蕴陶渊明生于东晋动乱的年代, 是田园诗的鼻祖, 诗风以“平淡自然”为主; 杜甫出生于大唐盛世, 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号称“诗圣” , 其诗以“沉郁顿挫”为特征。
无论是从生平经历还是诗歌风格上讲两人都没有可比之处, 但是, 却有一种文学意象将两者紧密连结起来――鸟。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多称之为“归鸟”, 而杜甫诗中的鸟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鸥” , 这是一种在海际天边展翅飞翔的鸟。
陶渊明的“归鸟”与杜甫的“飞鸟”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却同样可以引发后人无限的思考。
一“我归于物”与“物归于我”的对立魏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一时。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而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 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 实际上代表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 变得尤为突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那就是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应该说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
陶渊明归隐是由于对古代贤达归隐行为的个体心灵感悟。
这一感悟是基于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
在那样一个动乱无道的社会上, 如果放任自己违俗的个性在社会上闯荡, 必遭后患。
因此使选择明哲保身、见微知著、趋利避害成为必然, 见其《归去来兮辞》云: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看到了个体生命的宝贵, 于是抛弃进入社会建功立业的想法, 这也就是陶渊明所谓的“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可见陶渊明的“明哲保身”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以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负责为前提的,它立足于个体自我,又超越了自我。
陶渊明的归隐与鸟之行踪相似,甚至其思想转换都以鸟之意象贯穿。
陶渊明对鸟如此情衷, 特别是日夕归鸟在其笔下频繁出现,因为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与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为人类欣羡。
试析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
鸟在古代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也屡次出现。
他将鸟作为不
受束缚的象征, 将其高贵,洒脱和淡泊雅致的特性注入到他的诗歌中以表达对自由灵魂的赞美之情。
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将“鸟”作为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一
种象征。
在《新诗·闻时节》一诗The Meadows of the Stream 有句“卷聚乌篷,不见长鸟归”, 意指大雁南飞,使得竞争的田园的景象变得更加凄凉孤寂。
张玉平
曾这样说“长鸟归”正如承蒙历史的变迁,在肯定中存在着对苦难的哀叹; 它是陶渊明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表现出他内心弥漫的惆怅气韵。
从另一方面来看,陶渊明也用“鸟”表现自由,尊贵和祥和。
《新诗·清明》
一诗这样写着“渔港芳洲,云鸟集林”,色彩斑斓的云鸟使田园景象变得更加热闹
喧嚣。
这个意象理解起来更有深意:云鸟表现出纯洁,华美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
艺术精神,具有一种贴近自然的情感。
它既暗含了人的渴望,也具有普世的意义。
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善良和和谐的精神,这是古代诗人普遍渴望和抒写的最强烈的内容。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诗歌里的“鸟”的意义多样,其表达的思想深入、丰富,
他既可以表达他对生存抗争的感叹,也可以表达他对自由,祥和和华美精神的赞扬。
紧扣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可谓极富寓意,深刻洞悉。
陶渊明诗中鸟意象探析
陶渊明诗中的鸟意象深入流露出他对生命的无穷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憧憬,给诸多词人以宝贵的精神慰藉。
以下是对陶渊明诗中鸟意象的探析。
陶渊明诗中的鸟意象既体现了陶渊明仰慕自由自在超越现实环境的梦想,又诗意地表现出人类不可战胜的奋斗精神,从鸟的翱翔可以看出;鸟唤醒人类把握灵魂,以满清奋斗展示雄心壮志,正当无处可逃时,希望如同一只小鸟一样自由翱翔开去。
此外,在陶渊明诗中,鸟不仅仅象征着自由自在的梦想,也是一种对不可抗拒的现实的抑制;小鸟本可以在枝头自由叫唤,但他们只能仰望天外,让人深刻感受到与不可抗拒的现实无法逃避,只能承受和努力熬过。
总之,陶渊明诗中的鸟意象象征着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也表明了人类不会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只要坚定的信念,只要坚韧不拔的意志,终将实现自己的梦想。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张晓霞摘要:陶渊明笔下有大量的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
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质渗透的结果。
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意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
它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飞鸟意象象征意蕴陶渊明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及强烈的主观情感。
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人生追求,体现了作者在动荡黑暗的社会里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忘我自适、率真自然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诗人依托飞鸟这一渗透个性特征、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及精神品格。
透过飞鸟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所。
洞察诗人淡泊磊落的情怀节操和他对自由、和谐的人生的追求。
一、鸟寄寓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运用了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他吟咏的“飞鸟”、“青松”、“秋菊”等自然景物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这些自然景物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心态的意象。
“飞鸟”的形象又不同与其他的意象,陶渊明对“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
陶渊明的出身很高,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体现着他对自己家庭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悠悠我祖,爱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赠长沙公》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由于家族的显赫地位,陶渊明有了远大的目标:建功立业,光耀家族。
到他老年的时候,他所作的《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翔翻思远翥。
”陶渊明用鸟之高翔形象的比喻了自己宽阔的胸襟,他急切的盼望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里这只展翅飞翔的大鸟正是当时陶渊明理想的化身。
他常常在诗歌中借飞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进入社会想做一番大事的渴求。
陶渊明在《饮酒》(其十六)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他大量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广泛采用各大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品质和人生态度。
他自小就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拟古》(其八)中写道:“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仗剑独行,积极投入到在他眼里处处美好的世界。
《归鸟》(其一)中写道:“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在诗中,鸟儿怀着远大的志向,一大早就离开了舒适的栖居地,大鹏展翅,奋勇向前,诗人骨子里的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连雨独饮》中说:“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陶渊明远大的理想追求在鸟的搏击长空中体现的恰到好处。
正是这种理想的鼓舞鞭策着诗人,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做出尝试和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影响统治阶级,改变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政治上的混乱。
在《停五》诗中,陶渊明用“八表同昏,平路成江。
”寓示他对世事的忧心,对自己建成功业的焦虑。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翩闲止,好声相和。
”他非常希望有那样的飞鸟停息在他的院落,与他共处,这就明白无误的表明了陶渊明对知音的期盼。
我们能从中清晰的感觉到他渴望融入到奋飞的鸟群中,奋发图强,冲破种种阻碍,期盼自己的理想早日实现。
读陶渊明的这些诗句,我们仿佛从飞鸟的翔集于和鸣中感受到他急切的脚步和躁动的心跳,他把当时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以飞鸟凸现彷徨无依、孤独无奈的寂寞心态陶渊明在《拟古》(其五)中写道:“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他有儒家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
《杂诗》(其五)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可见他渴望的是儒家“修齐治平”的积极用世。
虽然陶渊明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因人不逢时,理想得不到实现,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与痛苦之情。
他在《咏贫士》中写道;“万物皆有托,孤云独之依。
”以此形容自己孤独无依的悲苦。
他的《杂诗》(其二)中说:“欲言无子和,挥杯劝孤影。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说;“逸想不可掩,猖狂独长悲。
”《杂诗》(其二)中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感此情悲凄,终晓不能静。
”他的诗中更多的是寓于飞鸟借物咏怀、托物寄情,以飞鸟寄托他的孤独和寂寞。
陶渊明借“飞鸟”意象表达他的孤独寂寞之情,他的这种思想在诗歌中体现的比较多。
《杂诗》中说;“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饮酒》(其四)中说;“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敛翩遥来归。
”在这些句诗中,孤鸟凄惨惶恐,没有居处,它在哀怨,在徘徊,在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陶渊明不正像这些孤鸟一样在寻找他自己理想的用武之地吗?这些“飞鸟”正是陶渊明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
从陶渊明的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借“飞鸟”表达自己的孤独无依,内心悲苦的情感,同时也通过它们的遭遇折射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处境。
三、飞鸟意象明确刻画出私诗人的崇高自然和脚踏实地飞鸟通常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吻合,正如逯立钦所言:“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
”多情敏感的诗人对鸟的这种特质最先感悟,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鸟的自然、真挚、纯朴等就成为它们笔下不断出现的歌颂对象。
在陶渊明大量的诗中,这种意象普遍存在。
我们从这些诗中领悟到的是一个崇尚自然的人,一个富有情趣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一个具有脚踏实地鲜明人格的人。
陶渊明是在崇高理想的强烈抱负的思想支配下走上仕途的。
第一次出仕,他就发现了官场的黑暗,便“不堪失职,少日自解归”(《宋传》)。
几次失意之后,陶渊明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其九)。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生活的厌恶与日俱增。
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是他自己发出的感慨,在《归去来兮辞》中“逸想不可掩,猖狂独长悲。
”是他自己的写照。
于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回归之情,他像一只倦飞的归鸟,想回到纯朴、恬静的大自然里。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体味多才的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六)这是诗人远离车马喧嚣的尘世,悠然地在东篱下采摘诱人的花朵,在不经意间看见南山,成群结队的飞鸟欢快地唱着飞向森林。
在这里,山花人鸟相对,诗人就像鸟儿一样投身于风光无限的大自然中。
他获得的是心灵的慰藉和思想的升华,诗人找到了生命的止泊之处。
他用飞鸟在夕阳中翼翼飞翔的意象自然的和谐与完美,从而体现了诗人的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人格追求。
陶渊明在诗句《饮酒》(其七)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生活场景:“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太阳落山的时候,一群结伴归来的飞鸟打着翅膀,叽叽喳喳地争先恐后地投入森林;日出而动,日落而息,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鸟儿眷恋着养育了它们的树林,多么令人羡慕和向往!诗人在这一场景的启发下感到大自然的伟大,进而沉思人生的真谛,他逐渐明白了,生命只有顺应自然才能释放无穷的活力。
这样,一个不慕名利、向往自然的诗人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在《读山海经》(其一)中歌唱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欢唱着:“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陶渊明在浔阳柴度过了他美好的童年生活,家乡美丽的风光、勤劳的人民、淳朴的风俗孕育了他纯朴、真诚的性格,规范了他脚踏实地的行为。
他在《杂诗》(其四)中写道:“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只要能脚踏实地做点事情,诗人不会在乎年龄的大小。
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也能够奋发图强。
《饮酒》(其十五)中说:“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在灌木丛生的荒宅里,鸟儿乐此不疲,它不会因环境的恶劣而望而生畏。
以鸟喻己的诗人,踏进道德沦丧的社会,不退缩,不妥协,用心血和智慧苦心经营,一步一个脚印,不欺骗他人,更对得起自己。
他在《杂诗》(其一)中写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他不会弄虚作假,虚度时光,以一种崇尚自然的情感,脚踏实地的做着事情。
四、飞鸟意象凸现了诗人豁达的退守和超逸的品质考察传统文化可以看出,飞鸟意象内涵在逐步丰富,并在多个意义层面上不断展开,表达疏离、退守、超脱的意蕴也成为飞鸟意象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种意象在陶渊明的诗中的运用特别突出,在陶渊明退守回归田园后,借助歌鸟咏雀,一个具有豁达、洒脱、超逸品质的丰满形象展现出来。
陶渊明在《归鸟》中写道:“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则森坛。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赠缴奚施,已倦安劳。
”归鸟收起翅膀,停在树枝上,再也不想飞出深林,只想在茂密的树林里歇息。
树林里很安全,鸟儿可以无忧无虑地尽情欢畅,不必担心再被箭射中。
此时的诗人也像鸟儿一样,他逃离了官场的腐败,摆脱了明枪暗箭的伤害,回到了田园,与官场格格不如的他明智地选择了归隐。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会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仕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
所以在陶渊明的诗中,深深地揉和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悟。
”这悠悠南山、片片良田才是他才华得以施展的最佳舞台。
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的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他自己当时生活的写照。
他辞官回到田园中如释重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
《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中写道:“鸟瞬欢新节,冷风送余善。
”在这句诗中,鸟儿欢唱,和风吹拂,好像在欢迎他的到来。
《拟古》(其三)中也有这样的诗句:“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连燕子也成双结对地前来凑热闹。
这个时段的诗人得到了彻底放松,“漉我新熟酒,主鸡招近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五、其二),“游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部主薄二首》),他叙邻里之情、享天伦之乐,精神得到了慰藉,心灵得到了升华。
在诗歌《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道:“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在自己的舞台上,拥有舒畅的心情,诗人得以超脱。
他在《神释》中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美丽的白云不因山峦的雄奇而驻足不行,自在的鸟儿也不因他乡的富饶而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