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误译
- 格式:wps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老者曰:“孔子,吾闻子善教人,敢问子之道如何?”孔子对曰:“吾之道,仁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以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用。
”老者曰:“善哉!”又问:“然则子之道,能治世否?”孔子答曰:“吾之道,非独治世也,亦可以治国。
君以仁义治天下,臣以忠信事其君,民以孝悌顺其上。
如此,则天下大治。
”老者听罢,沉吟良久,曰:“孔子,子之道虽善,然吾闻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
君者,民之父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能以仁爱民,民自归之。
若君不能以仁爱民,民将叛之。
”孔子闻言,沉思片刻,曰:“子之言甚是。
然则君如何能使民归心?”老者笑曰:“孔子,子之问,吾已答矣。
君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信为辅,以义为绳。
如此,则民自归心。
”孔子再拜,曰:“吾受教矣。
”遂与老者别,自思其言,感悟良多。
然今人译此文言文,多有谬误,以下列举数例:原文:“吾之道,仁也。
”误译:“My way is kindness.”(吾之道,仁也。
应译为“my philosophy is benevolence.”)原文:“君以仁义治天下,臣以忠信事其君,民以孝悌顺其上。
”误译:“The kin g governs the world with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the ministers serve their king with loyalty and faithfulness, and the people obey their superiors with filial piety and respect.”(君以仁义治天下,臣以忠信事其君,民以孝悌顺其上。
应译为“The ruler governs thestate with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the ministers serve theirruler with loyalty and faithfulness, and the people submit to their superiors with filial piety and respect.”)原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误译、漏译、词不达意一、误译、漏译:望文生义还是随心所欲?众所周知,翻译中的失误在所难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遗漏则不然,或因译者疏忽,无意间漏掉该译而没译的内容,或因译者偷懒,随意大刀阔斧地砍掉难啃的“骨头”。
无论误译还是漏泽,均会大大影响译文的质量,试析下面这些译文。
1. One way to cut through the murk is to look beyond the individual technologies and policies to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m. Once we do, we find that certain proposals are designed to maintain or extend the Second Wave energy base as we have known it; while others rest on new principles. The result is a radical clarification of the entire energy issue.A1:澄清混乱的一个方法是,找出各种技术问题和政策背后的原则。
我们就会发现,某些建议正如我们所知,是用以维持或者延长第二次浪潮的,而另外一些建议则是以新的原则为出发点的。
A2:从混乱中解脱出来的一个办法是,找出构成各种技术总是和政策的基础。
一旦这样做了,我们就会发现,某些建议正如我们所知,是用以维持或者延长第二次浪潮能源基础的,而另外的一些建议则是基于新的原则之上的。
分析:“cut through the murk”A1、A2分别译为“澄清混乱”和“从混乱中解脱出来”,其实作者是用隐喻(metaphor)的手法暗示能源前景之暗淡。
对于“look beyond|”理解,A1望文生义,将beyond译为“背后”,A2则干脆抛开原文,自作主张地译为“找出的基础”,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不定式表语可简化为这样的一种结构:look beyond something to something,即“透过某物而看到另一物”。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400字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日汉翻译中的误译浅析摘的要: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本作者发现在日译汉的练习与真实的作品翻译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与错误。
为了说明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本文收集了一些翻译前辈的误译作为例证。
通过分析探讨这些误例,旨在能够对正在进行日汉翻译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日汉翻译误译合理恰当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本作者发现学生在日译汉的动手翻译之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毛病,本来看似简单的句子,为何翻译出来却那么别扭,没有汉语味儿呢?由于日语和汉语中共同使用着许多相同的汉字,我们在实际动手翻译时就难免会“先入为主”,往往照搬其原词。
正是因为汉日两种语言之中存在着大量同形不同义的词汇,我们在看到一个熟悉的汉语词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的汉日文的两种含义均搞清楚弄明白才行,这样才会避免产生最低级的错误。
其次,中日两国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在文化层面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如何避免产生因不熟知对方文化而导致的误译,这就要依靠译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平时不断的知识的汲取了。
我从老一辈翻译家唐月梅先生的译作《潮骚》中筛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误译列举如下,希望能为正在学习日汉翻译的学生以借鉴指导的作用。
1、原文:ところがのう、一人息子の松兄が昨年胸の病いで死んでから、照爷は男やもめやし、急に淋しゅうなってしもたんや。
译文:独生子阿松去年不料得了心脏病,猝然死去,照大爷就成了鳏夫,他突然变得寂寞了。
分析:“胸の病い”在日语里通常是指肺病,肺结核,而不是指心脏病。
“照爷”原本就是鳏夫,和他儿子去世与否无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此外,“一人息子”译为“独生子”也不妥。
我们通常把无兄弟姐妹的孩子才称为“独生子”。
试译:不料他的独苗儿子阿松去年得肺结核死了,照大爷又是鳏夫,就突然变得寂寞了。
2、原文:そこではまじめに教育や卫生や、沈船引扬や海难救助や、また古来若者たちの行事とされている狮子舞や盆踊りについて论议が?Lわされ、…译文:在那里,他们认真地议论诸如教育、卫生、打捞沉船、抢救海难一类问题,甚至交锋;或者举办诸如狮子舞和盂兰盆舞等自古以来属于年轻人的活动。
汉译英误译及更改50例1. 我不怕冷。
误译:I’m not afraid of coldness.正译:I don’t mind the cold weather.Cf. 他不怕吃苦。
误译:He doesn’t fear hardships.正译:He can bear hardships.他能吃能睡。
误译:He can eat and he can sleep.正译:He is a big eater and a sound sleeper.2. 我知道那座小镇,但从未去过那里。
误译:I know the small town but I’ve never been there.正译:I know of the small town but I’ve never been there.3. 过度饮酒会损害你的身体。
误译:Over-drinking may injure your body.正译:Over-drinking may injure your health.4. 杰克,我用车子送你回家。
误译:Jack, I’ll send you home in my car.正译:Jack, I’ll take / run you home in my car.5. 我们希望你马上戒烟。
误译:We hope you to stop smoking right now.正译:We hope that you stop smoking right now.6. 经济形式将会变好。
误译:The economic situation will change better.正译:The economic situation will change for the better.7. 箱子里面是空的。
误译:The inside of the box is empty.正译:The box is empty.8. 请把窗帘打开。
英文翻译中容易犯的错误1.The house is really A-1.(误译)那间房子的门牌确实是A-1号。
(正译)那间房子确实是一流的。
2.He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biscuits.(误译)他买了面包师做的12块饼干。
(正译)他买了13块饼干。
3.A bull of Bashan woke the sleeping child with his noise.(误译)贝兴的一头公牛弄醒了那个酣睡的孩子。
(正译)一个大嗓门的人把那个酣睡的孩子吵醒了。
4.He was a cat in the pan.(误译)他是盘子中的一只猫。
(正译)他是个叛徒。
5.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误译)一只猫都可以看到国王。
(正译)小人物也该有同等权利。
6.Even a hair of dog didn't make him feel better.(误译)即使一根狗毛也不会使他觉得好些。
(正译)即使是再喝解宿醉的一杯酒,也不会使他觉得好些。
7.Is he a Jonah?(误译)他就是叫约拿吗?(正译)他是带来厄运的人吗?8.Jim is fond of a leap in the dark.(误译)吉姆喜欢在黑暗处跳跃。
(正译)吉姆喜欢冒险行事。
9.A little bird told me the news.(误译)一只小鸟将此消息告诉我。
(正译)消息灵通的人士将此消息告诉我。
10.Angela is a man of a woman.(误译)安吉拉是个有妇之夫。
(正译)安吉拉是个像男人的女人。
11.Nellie is a man of his word.(误译)内莉是他所说的那个人。
(正译)内莉是个守信用的人。
12.He paid a matter of1000yuan.(误译)他付了1000元的货物账。
(正译)他大约付了1000元。
翻译常见错误分析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意思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复杂性,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
本文将对翻译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提高翻译质量。
错误一:直译直译是将原文的词语逐字地翻译成目标语言,忽略了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表达习惯。
直译的结果通常语法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晰。
例如,将英文中的“to be or not to be”直译为中文“是或不是”,显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应该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
错误二:词义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就很容易出现词义错误。
这种错误会导致翻译的意思与原文不一致,给读者造成困惑。
例如,将英文中的“apple”翻译成中文“苹果”是正确的,但如果将其错误翻译为“手机”,就会引发误解。
错误三:文化误差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可能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误差。
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便准确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将中文中的“傻瓜”直译成英文“stupid melon”是错误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fool”。
错误四: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目标语言中,语法结构和用法可能与原文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例如,将英文中的“I going to store”翻译成中文“我去商店”是错误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要去商店”。
错误五:漏译和误译漏译和误译是翻译中严重的错误,它们可能导致信息的遗漏或错误传达。
漏译是指未翻译或遗漏了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情况,误译是指错误地理解和译出原文的含义。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翻译者需要仔细研究原文,确保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正确翻译。
错误六:风格不一致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一致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翻译者在不同部分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因此,翻译者需要保持一致性,并根据原文的风格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新探浅析林纾翻译中的误译程攀西南大学摘要:林纾是近代重要的翻译家,其译作对我国近现代翻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译作品在广受褒誉的同时,译作中的大量误译也受到质疑和诟病。
林纾在翻译时常常增添或删减原作内容,有学者认为林纾不懂外文且翻译“落纸如飞”,从而信手增删以至于减损了作品的情味;也有学者认为林纾此举使林译作品别具一格,令这些独具特色的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林译作品中的确存在大量的误译,这其中的相当部分都是译者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时国情而作出的调整。
这些误译可视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赋予了译文新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
关键词:林纾;误译;再创作翻译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称之为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关于翻译的关注核心应当是文本风格和文学性,还是语言的语义功能,这个争论直至今日也未尝有定论。
从文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自然应当以美学功能为首,翻译文学亦不例外。
一般来讲,两种语言的结构和习惯用法是不尽相同的,翻译时也就难以寻求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
这样一来,译者必定也就根据各种因素,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换与再创作。
林纾在翻译时,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林译作品必然会与原作文本有出入,这是误译的一种情况。
至于林纾翻译时有意为之的改写和创作,则是误译的另一种情况,这也值得探究和关注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林纾误译的原因首先,林纾翻译中的大量误译与他不通外文且翻译极快速有一定关联。
林纾并不通外文,他的所有翻译工作都是和他人合作:通晓外文的人向林纾口述翻译,再由林纾落笔成文。
“他不懂得任何的外语,他的译书,乃由一个懂得原文的译者,口译给他听,他便依据了口译者的话写成了中文。
”①在此过程中,原文本经过口译者已是第一道语言的转换;林纾根据口述再写成中文,这又是第二道转换。
经过这两道程序后,译文与原文除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差别外,还难免多添了林纾主观上的些许改动。
同时,林纾翻译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快到“往往口译者尚未说完,他的译文已写完毕。
中英文翻译中的常见误译和避免方法中英文翻译是一门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技能。
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误译,这不仅影响着翻译的准确度,也会给读者带来误解和困扰。
本文主要探讨中英文翻译中的常见误译和避免方法。
一、常见误译1. 词义不准确在翻译中,词义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候,一个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所变化,但是在英语中就没有这样的情况。
如果没有正确理解每个词的确切含义,就很难做到准确翻译。
2. 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词在中文中是很常见的,但是在英语中却很少出现;同样,有些英语词汇在中国文化中也很少使用。
如果没有认真研究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很容易出现误译。
3. 句法不通顺在翻译过程中,一个句子的结构、语法和用词都需要合乎英语的语法规则。
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不通顺或者语法有错,就无法表达原本的含义。
4. 疏漏有时候,翻译人员会疏忽某些细节,这可能导致他们没有完全理解原文。
这样就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容易出现误解。
二、避免误译的方法1.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好语言。
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语言知识后,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水平,就难以体会到每个词和语句的含义。
2. 学习当地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可以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3. 掌握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保证正确翻译的关键之一。
翻译人员需要仔细研究整个文章或者段落,了解作者的诉求和意图,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正确性。
4. 校对翻译完成后,一定要进行校对。
在校对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语法、句子结构、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
任何一个小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文本的意思产生误解。
总体来说,中英文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只有理解原文的充分含义,才能更好地呈现给读者。
随着翻译技能的不断提高,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难点和问题。
生活中英语标识语的误译与分析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标识语,这些标识语旨在向人们传达特定的信息或者规则。
由于一些原因,有时候这些标识语会出现误译的情况。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标识语的误译进行分析。
路标标识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标识语之一。
一些路标标识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误译的情况。
有些路标标识直接将其翻译为"快车道"和"慢车道"。
在英语中,"快车道"应该翻译为"fast lane",而"慢车道"应该翻译为"slow lane"。
这种误译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导致他们在驾驶时产生错误的理解。
一些安全标识也存在误译的情况。
有些地方将“出口”标识翻译为"export",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译。
事实上,"出口"应该翻译为"exit",而"export"是指出口商品的意思。
将安全标识误译为错误的单词会给人们带来困惑,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行为。
另一个常见的误译是在餐厅或商店中的标识语。
一些餐厅的菜单中将“奶昔”错误地翻译为"milk shake"。
在英语中,"奶昔"应该翻译为"milkshake"。
这样的误译可能会导致顾客对菜单上的选项产生疑惑,可能会点错菜或者不满意所点的饮料。
一些旅游景点的标识语也存在误译的情况。
有些旅游景点的标识语将“禁止拍照”错误地翻译为"no film"。
在英语中,"禁止拍照"应该翻译为"no photography"。
这样的误译可能会导游客对景点的规定产生错误的理解,可能会产生争议或者不适当的行为。
生活中的标识语的误译可能会给人们带来误解或者困惑。
这些误译可能是由于翻译人员的疏忽或者对目标语言的不熟悉所导致的。
字幕翻译中的韩中翻译误译分析翻译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电影电视剧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角”背景下,字幕翻译显得格外重要。
字幕翻译能快速的加速国外电影在本国的上映速度,加快实现全球同步公映的同时,通过字幕翻译让观众体会到异国文化,能够感受到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字幕翻译与文学翻译有很大区别,字幕翻译为了能够让观众体会到良好的试听体验,故而用局限的字数来保证影视作品。
目前韩国影视节目在中国占据很大市场,近年来韩国电视剧中文翻译需求逐渐剧增,但因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而频频出现误译现象,导致不能有效的传达作者的原意。
本报告以《请回答1988》电视剧为例分析了字幕翻译现象、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
标签:《请回答1988》;字幕翻译;误译;文化交流一、翻译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中两国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日益扩大和深入。
现全球都掀起“韩流”热潮,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服饰为代表,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文化传播。
1979年,从韩国引进的电视剧《嫉妒》开始,韩剧在中国受到了观众的关注。
随着韩剧,韩流文化的输入,用韩剧来学习韩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到中文字幕翻译出现误译现象所带来的影响。
翻译是语言信息转换的行为,是各国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是将语言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体制再现的一个过程。
这就要求译者克服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能够掌握韩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精准的使用汉语。
二、在作品中发现的误译问题翻译其实没有正确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因此对翻译作品的分析整理过程尤为重要。
通过这种过程能够有效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
误译产生主要为2种原因,客观上语言结构、思维方式等造成误译,主观上缺乏专业知识、译者的翻译水平,表达习惯造成的。
作者以《请回答1988》电视剧里的剧本为题材进行分析。
(一)词汇方面误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选用的词汇应尽量选择标准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汉语用词,可以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英汉翻译误译成因例析及技巧摘要通过具体实例对学生翻译实践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对策,旨在帮助学生克服翻译中的困难,提高英汉翻译水平。
一、引言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种技能之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
“然而,据调查,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外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穆雷,1999年)。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翻译能力相当薄弱,译文语义不连贯,用词不当,语法不清等错误层出不穷。
本文将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误译进行具体分析,旨在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提高翻译实践水平。
二、误译成因分析翻译工作需要译者精通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要有丰富的百科知识,要掌握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要有塌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陈永国,2005年)。
由于大多数学生译者缺乏以上四方面的素养,在翻译实践中,他们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译。
通过对我校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多年以来翻译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得出学生的误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理解不当英语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很多且不断有新的词义出现。
学生由于对词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译现象非常多。
例1:He is a homely woman.很多学生译为“她是一个家庭妇女”。
实际上homely是“长相一般”之意,故译为“她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妇女”。
例2:For the balance of the section,let’sspeakinstraight-forward and elementary terms to describe the function and formof the electronic computer.绝大多数学生将balance理解为“平衡”。
翻译技巧与误译评析【例1】请到休息室去喝杯咖啡。
[误译]Please go to the restroom to have a cup of coffee.[正译]Please go to the lobby to have a cup of coffee.【例2】红眼[误译]red eye [正译]pink eye [正译]to be green-eyed【例3】日本以温泉驰名。
[误译]Japan boasts warm springs. [正译]Japan boasts hot springs.【例4】我通常睡得很晚。
[误译]I usually sleep very late. [正译]I usually go to sleep very late.【例5】我们是1997级的学生。
[误译]We are students of the 1997 grade [正译]We are students of the 1997 enrolment.【例6】凶宅[误译]fearful mansion [正译]haunted house【例7】敲门[误译]knock the door [正译]knock on the door【例8】靠墙[误译]lean the wall [正译]lean against the wall【例9】笑话她[误译]laugh her [正译]laugh at her(或者mock her)【例10】想你[误译]think you [正译]think of you(或者miss you)【例11】考虑问题[误译]think the problem [正译]think of the problem(或者consider the problem)【例12】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重复了这么多遍以后,我今天实在不想再讲了。
[误译]But after repeating so many times on the question, I’m really very reluctant to talk about it any more today.[正译]But after repeating my answer so many times on the question, I’m really very reluctant to talk about it any more today.【例13】如果今年再提出来,我想也不会有别的结果。
翻译中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简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11104086 徐维摘要: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完成原文的全程转换,有时需要译者的一些创造性发挥,这就容易在翻译出来成品中出现一些错误,简称为误译。
误译指的是译者部分扭曲了原文某些内容的深刻含义甚至重新创造了与原文不同的另一种意向的一种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大类。
关键词:有意无意误译一、有意误译的概念界定有意误译是指:“译者为了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的需要,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文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
有意误译是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用不正确手段进行翻译的一种方式。
二、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1.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用内涵相似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含义。
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
例1:美国诗人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Fletcher的译文为: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I thought hoar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原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
而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首先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 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
此外memories与eyes还达到了押韵的效果。
因此译者故意犯了这样的错误。
例2:想是这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It's all the fault of this rascal(流氓,无赖) chai.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s 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and he must have scared this painter fellow out of his wits.此处的译文中,中文的“狐假虎威”在英文中译成“披着狮子皮的驴”,表面上看来驴唇不对马嘴,然而熟悉中西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人眼中“虎”是森林之王,而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
在中文的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翟家的这个奴才仗着主人的权势恐吓乡下人,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形象地勾勒出这个奴才飞扬跋扈的嘴脸。
“狐假虎威”原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却很陌生,用“lion”这个象征“权势和力量的”动物,就能够真实传达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例3:在汉民族文化里,“狗”总是一个受到鄙视、诅咒的对象,与“狗”相关的词语几乎都带有贬义,诸如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但在西方文化里,狗却是人类的朋友。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一些语句译者会故意改变词汇来迎合西方读者的需求,比如:你真幸运!译为You are a lucky dog.当某人感到自己上了年纪、学不会新东西了,译者会译为,I'm too old dog to learn new tricks.至于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和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同情之心明显站在狗的一边。
2.根据时代需要译者会有意歪曲原文中的部分含义⑴译者要表现其自身的思想美国20世纪初的意象派诗人庞德,不仅以诗闻名于世,他的译诗也享誉文坛。
然而他译的诗词中有很多处错误,但其中的误译有其存在的价值。
庞德并不是一个机械的译者,他在重复别人的思想和语言的同时仍不忘加入自己诗歌的理念。
例如,他将李白的诗“荒城空大漠”翻译为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有意识的不考虑英语的语法规则。
在英文的译文中,没有主谓结构,没有介词的串联,只是三个名词的孤立对立,但是对于了解庞德是进行新诗实验的人来说,就会理解他是有意模仿中国古诗的意象并置手法。
另外,庞德将《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译为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对于中国的青山,庞德译为“blue mountains”,由于一战给庞德的意识形态带来的影响,他试图创造他们给友人告别的情景,所以他不知不觉地加入了自己悲伤的情绪。
“blue”在英语中有一层意思为悲伤的忧郁的,所以译者选择有意误译。
在一战背景下,西方读者一提到与友人别离,是多么的悲伤,所以庞德在此用“blue”虽然和原诗词的表达风格不同,但是却能唤出美国读者的心声。
尽管庞德的译文并不忠实于原文,但他一直深受英美读者的青睐,原因就在于他的译诗比原诗还美,当我们读到“青色的思想仕女”“沙漠的混乱和大海的太阳”时无不为其新奇而充满诗意的意境所动容,我们读到了美,这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所在。
⑵政治因素的制约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的小说“Rip Van Winkle”在翻译成德语时,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使某些敏感细节发生了变形。
在1919年的一个译本中,原作中的乔治三世的画像变成了乔治二世,这一时间上的小小的移位将美国1776年的英雄们的功绩移动到了1770年,从而在时间上转移德国读者对《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这篇反封建的檄文的注意,使德国读者联想不到这一次成功的革命。
译者采取的这一策略是受当时纳粹统治下政治因素的制约,怕在书刊审查时通不过而被迫进行的改动。
⑶民族性心理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社会的一定时期被普遍肯定的关于信仰或理想的一种观念框架。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千百年的封建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一个在伦理和性心理上相对保守的社会。
然而西方国家经历过解放人性、走向自然的文艺复兴的洗礼,因此对人的尊重超过对礼教的膜拜,在伦理上具有较大的开放度。
当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出现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时,译者会根据所处的时代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下面举一个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个例子: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_widowed.朱生豪将其译为:他要借着你作牵引相思的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在这里,朱生豪先生将“to my bed”翻译为“相思”,看似不忠实原文,实则出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考虑。
中国人自古以来视“性”为极其敏感的话题,因此译者处理为“相思”符合中国传统的朦胧含蓄之美。
这个实例说明,在伦理文化比较封闭的社会里,译者的翻译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民族性心理意识形态因素的制约,这一切并不是译者对原文的不理解造成的,而是有意将其中的忌讳内容隐去。
三、无意误译概念的界定无意误译是指:因为译者知识水平的欠缺,对原文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少足够的了解与把握,将有些内容译错的现象。
大多数误译都属于无意识型误译。
四、无意误译产生的原因1.因译者翻译原文时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例如在朱生豪译本的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其中有一段原文是:Yes,here I tender it fou him in the court;Yes,thrice the sum。
朱生豪将其译为:不,我愿意替他当堂还清,照原数加倍也可以。
在这个节本里,巴萨尼奥竭尽全力想挽救安东尼奥的生命,他同意当庭付清安东尼奥的欠款,甚至是三倍于原数。
这里的“thrice”是三倍于原数的意思,而朱生豪译为“照原数加倍”,明显不忠实于原文。
这类误译一般不具有比较文学的研究价值,因为只要译者、编辑加强对译者的校对,此类误译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因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底欠佳造成的误译在翻译中,译者常常会被原文的字面意思所迷惑,对词义的引申义理解不够而导致翻译错误。
例如《双城记》中的一段文字:High vaulted rooms with cool uncarpeted floors,great dogs upon the hearth for the burning of wood in winter time,and all luxuries befitting the state of a marquis in a luxurious age and country.译文:高拱顶的房间内,没铺地板的地毯显得凉爽,几条狗趴在冬天烧木柴的几个壁炉台上,陈设着一个奢侈时代和国家适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奢侈品。
这里的“几条狗趴在冬天烧木柴的几个壁炉台上”与其周围奢侈的陈设极其不搭调,经翻阅字典才会明白,原来“dog”有很多层意思,在这里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狗”,而是“metal supports for logs in a fireplace”即“壁炉中用以支台的铁架”。
这样理解才能忠实原文。
又如,有译者将批评某部电影的话It's turkey(这是一部失败之作)误以为“他是火鸡”。
《西游记》的英译者把书中的一个人物“赤脚大仙”误译为red_legged immortal(红腿的不朽之神)——他显然将汉语里的“赤”仅仅理解为“红色”的意思,却不知道“赤”在中文里还有“光,裸”的意思。
这一类的误译具有一定的语言研究价值和外语教学价值。
如果能将他们收集整理,从中可以发现某一个民族在理解某一门外语时独特的性格、倾向、兴趣等等。
3.因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够造成误译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因此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误译,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
例如王科一翻译的Jane Austen的“傲慢与偏见”。
原文:“My dear Mr.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ast?”王科一的译文为: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他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了没有?”在这个译本里面,“My dear Mr.Bennet”被译为,“我的好老爷”,这个错误表明译者是根据自己对Jane Austen同时期的中国现状的理解来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