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 格式:ppt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9
翻译中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简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11104086 徐维摘要: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完成原文的全程转换,有时需要译者的一些创造性发挥,这就容易在翻译出来成品中出现一些错误,简称为误译。
误译指的是译者部分扭曲了原文某些内容的深刻含义甚至重新创造了与原文不同的另一种意向的一种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大类。
关键词:有意无意误译一、有意误译的概念界定有意误译是指:“译者为了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的需要,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文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
有意误译是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用不正确手段进行翻译的一种方式。
二、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1.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用内涵相似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含义。
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
例1:美国诗人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Fletcher的译文为: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I thought hoar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原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
而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首先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 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
模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
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关键词:文本误读;模糊语言;变异;前言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复制,不论形式还是内容,译文都应该与原文等同,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忠实"等,这些标准都是把原文作为绝对标准,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和译者具有主体性的事实,这就容易导致文本的误译。
汉语与西方印欧语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模糊性。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互译时,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语言模糊性的成因1.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言传性是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在语言中十分常见。
从艺术方面说,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
人类的情感、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声的语言之外的,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是很难用语言来体现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能表达出来的远不及能感受到的多,因此,人类的语言是不能将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准确地传达出来的。
2.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与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模糊性反映在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换言之,现实中的事物具有无数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是由无数更细小的部分组成,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
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最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3.历史与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国家的历史由无数的历史事件组成,后代人用语言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第二节翻译中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尽管人们都认识到,翻译应尽可能地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但误译情况仍比比皆是。
甚至一些大家、名家在他们的译作中也无法避免误译。
苏联翻译研究家丘科夫斯基在他的《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就提到,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阿比多斯的新娘》的一句题词时(这句题词引自苏格兰诗人彭斯的《给克拉琳达的告别歌》),曾把“Had we never loved so kindly”(“假如我们从没有那样温柔地相爱过”)一句中的kindly一词,和德文中的das kind(儿童)一词相混淆,结果把这句句子误译为“假如我们不是孩子们”。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把普希金、果戈理的作品译成法文,算得是一位精通法语的专家,但他在翻译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希罗底)(Herodiao)时,却把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译为男孩。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译坛。
如瞿秋白在翻译普希金的长诗《茨冈》时,把俄文的сень(庇前或住处)误看成сено(干草),于是把Вездебыланочлегасень,(“到处都有过夜的地方”)误译成“到处的草堆都算是他的床”。
误译的情况是如此普遍,以致日本学者河盛好藏断言:“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甚至进而引述另一位日本学者的话说:“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氧气一样。
”对从事翻译实践和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的人来说,误译是他们的大敌,他们孜孜以求,竭力想减少误译甚至消灭误译。
但对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如果撇除因不负责任的滥译而造成的翻译错误,那么误译倒是很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的。
因为在误译中特别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反映了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传播中的误解与误释。
细究起来,误译可以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
而无意误译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以下这样三种类型:一、因译者翻译时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如韦素园在翻译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把该文“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一句中的стонут(呻吟)误看成тонут(下沉),于是把诗中海鸥和海鸭的“呻吟”都误译成“在下沉”。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三种误译现象——以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为例王蓉【摘要】Translation is not a simple switch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but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discipline.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one of which is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However, ow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writing habits and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mistranslation is inevitable. The paper, based on the mistranslations in the Japanese literary works, analyzes three kinds of mis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the Japanese -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nronoses wavs to avoid.%翻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而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切换。
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也就是说其中之一为忠实于原文,由于涉及到相应的行文习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这又恰恰是翻译中的难点。
于是误译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本文主要拟从笔者所读到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来收集例证,试析日汉翻译中的三类误译现象。
并透过这三类误译提出在日汉翻译过程中避免这三种误译现象的方法。
希望可以给广大日语学习者、翻译者带来一点借鉴。
【期刊名称】《宁波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日汉翻译;文学作品;误译【作者】王蓉【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它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手段,因此也是人类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有意误译及其创造性叛逆陈智钢【摘要】儿童文学由于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译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译者不但要忠实原文,还必须使译作契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深受译语小读者喜爱.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不得不抛开传统的仆人角色,进行有意误译,做出创造性叛逆.本文以儿童文学翻译大师任溶溶汉译《夏洛的网》为例,说明适度的有意误译和创造性叛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期刊名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3页(P82-83,79)【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有意误译;创造性叛逆【作者】陈智钢【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无一不在强调译者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
翻译者的传统定位是“隐形人”“透明人”“不逾矩的仆人”,要求译者不能有丝毫的自由,只能是原作的传声筒,对原作亦趋亦步,丝毫不能越雷池半步。
许均在其论著《翻译论》中明确指出:“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翻译普遍被定位于一个至今还难于摆脱的角色——仆人。
”〔1〕然而,谢天振却在其《译介学》中引进了“创造性叛逆”这个命题,认为“一旦一部作品进入了跨越时代、跨越地理、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传播时,其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不言而喻的。
”〔2〕译者的误译分为有意为之的误译和无意为之的误译。
无意的误译“大多是因为译者对原文的语言内涵和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的”。
而有意为之的误译,“却是出于译者的主观决定,它是译者作为主体选择性叛逆而产生的有意错误。
”。
〔3〕我们不提倡译者的无意误译,但对于作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进行的适度合理的创造性叛逆活动——有意为之误译,我们应该加以接受,因为“没有创造性叛逆,就没有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4〕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从改写理论视⾓评析⽂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现象2019-09-11作者简介:温佩佩,性别:⼥,河南师范⼤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研究⽅向:英语语⾔⽂学。
摘要:本⽂将从勒弗维尔改写理论的视⾓,以⼩说‘Gone with the wind’的中⽂译本《飘》和⼩说《骆驼祥⼦》的英译本‘Rickshaw Boy’为例,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有意误译现象。
关键词:改写理论;意识形态;诗学《飘》《骆驼祥⼦》⼀、引⾔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化和信息交流的幅度和⼴度⽇益扩⼤。
作为国际交流的前提,翻译发挥着越来越⼤的作⽤。
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每个时期的翻译作品,尤其是⽂学作品的翻译,不难发现原⽂与译⽂有些信息的不对等或者说译⽂没有真正传达原作的意义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种:⼀种是译者⽆意误译,即由于译者语⾔能⼒有限⽽出现的错译现象;另⼀种就是译者的有意误译,即译者出于某种原因⽽有意对原⽂做些改动甚⾄向⽬的语读者传达与原⽂完全相反的意义。
前者是出于个⼈原因,对其讨论没有太⼤意义。
⽽有意误译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本⽂将以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学翻译中译者的有意误译进⾏探讨。
⼆、改写理论安德烈·勒弗维尔是⽂化学派的代表⼈物之⼀,他在《翻译,改写以及⽂学名声的操控》⼀书中阐释了改写理论。
他认为,翻译、编史、选集、评论以及电影改编都是不同形式的改写,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对原⽂进⾏了改变和操控,其中翻译是最为明显、最有影响⼒的改写,因为它在另⼀⽂化中树⽴了作者或者作品的形象,让他们突破了原⽂化的界限。
他明确指出,制约翻译的两⼤因素归根到底就是意识形态和诗学。
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来限制和引导译者的创作,⽽诗学则是译者进⾏创作时所处的⽂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经常不由⾃主地对原作进⾏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对勒弗维尔⽽⾔,最重要的考虑出于意识形态,此处的意识形态指的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可以是译者本⾝认同的,也可以是赞助⼈强加于译者的意识形态。
语言新探浅析林纾翻译中的误译程攀西南大学摘要:林纾是近代重要的翻译家,其译作对我国近现代翻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译作品在广受褒誉的同时,译作中的大量误译也受到质疑和诟病。
林纾在翻译时常常增添或删减原作内容,有学者认为林纾不懂外文且翻译“落纸如飞”,从而信手增删以至于减损了作品的情味;也有学者认为林纾此举使林译作品别具一格,令这些独具特色的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林译作品中的确存在大量的误译,这其中的相当部分都是译者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时国情而作出的调整。
这些误译可视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赋予了译文新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
关键词:林纾;误译;再创作翻译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称之为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关于翻译的关注核心应当是文本风格和文学性,还是语言的语义功能,这个争论直至今日也未尝有定论。
从文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自然应当以美学功能为首,翻译文学亦不例外。
一般来讲,两种语言的结构和习惯用法是不尽相同的,翻译时也就难以寻求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
这样一来,译者必定也就根据各种因素,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换与再创作。
林纾在翻译时,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林译作品必然会与原作文本有出入,这是误译的一种情况。
至于林纾翻译时有意为之的改写和创作,则是误译的另一种情况,这也值得探究和关注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林纾误译的原因首先,林纾翻译中的大量误译与他不通外文且翻译极快速有一定关联。
林纾并不通外文,他的所有翻译工作都是和他人合作:通晓外文的人向林纾口述翻译,再由林纾落笔成文。
“他不懂得任何的外语,他的译书,乃由一个懂得原文的译者,口译给他听,他便依据了口译者的话写成了中文。
”①在此过程中,原文本经过口译者已是第一道语言的转换;林纾根据口述再写成中文,这又是第二道转换。
经过这两道程序后,译文与原文除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差别外,还难免多添了林纾主观上的些许改动。
同时,林纾翻译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快到“往往口译者尚未说完,他的译文已写完毕。
中英文翻译中的常见误译和避免方法中英文翻译是一门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技能。
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误译,这不仅影响着翻译的准确度,也会给读者带来误解和困扰。
本文主要探讨中英文翻译中的常见误译和避免方法。
一、常见误译1. 词义不准确在翻译中,词义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候,一个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所变化,但是在英语中就没有这样的情况。
如果没有正确理解每个词的确切含义,就很难做到准确翻译。
2. 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词在中文中是很常见的,但是在英语中却很少出现;同样,有些英语词汇在中国文化中也很少使用。
如果没有认真研究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很容易出现误译。
3. 句法不通顺在翻译过程中,一个句子的结构、语法和用词都需要合乎英语的语法规则。
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不通顺或者语法有错,就无法表达原本的含义。
4. 疏漏有时候,翻译人员会疏忽某些细节,这可能导致他们没有完全理解原文。
这样就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容易出现误解。
二、避免误译的方法1.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好语言。
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语言知识后,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水平,就难以体会到每个词和语句的含义。
2. 学习当地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可以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3. 掌握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保证正确翻译的关键之一。
翻译人员需要仔细研究整个文章或者段落,了解作者的诉求和意图,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正确性。
4. 校对翻译完成后,一定要进行校对。
在校对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语法、句子结构、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
任何一个小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文本的意思产生误解。
总体来说,中英文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只有理解原文的充分含义,才能更好地呈现给读者。
随着翻译技能的不断提高,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难点和问题。
《边城》英译中的误译研究——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视角□邓高峰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沈从文的《边城》自1934年出版以来,距今已74年;期间共产生了4个不同的英译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时代.译者身份各异「本文试以4个英译本为基础.以误译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方法分析《边城》4个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并试图探究不同历史语境下各译本误译背后的深层原因【关键词]《边城》英译;误译;描述翻译研究;历史语境[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9)02-0049-03w w w b s s-acher s. com 2 0」9用2迪n不同历史语境下《边城》的英译《边城》(1934)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沈从文,2009: 1)。
自1934年发表以来已有74年,期间共产生了4个英译本.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十分少见。
《边城》第一个英译本是由美国女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和我国新月派诗人、作家和翻译家邵洵美(笔名Shing Mo-lei,辛墨雷)合译的,1936年在上海发行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Tien Hsia Motuhly)2卷1-4期上连载,译名为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以下简称项译本) (Hahn&Shing,1936)第二个英译本是由我国翻译家金Kg(Ching Ti)和英国作家白英(Robert Payne)合译的,1947年收录在英国George Allen&Unwin公司出版的《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选》(The Chinese Earth:Stories by Shen Ts'ung-wen)之中,198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重新出版了该书,小说译为The Frontier City(以下简称金睫译本)(Ching&Payne,1982)。
第!"卷第!期#$$%年&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3-45++-673,869:*09312-*/*4:’8;<=>?8<=@A <@B (7;?C !"-;C !D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E>F C#$$%收稿日期G #$$H I !$I #H作者简介G 何大顺’!J H "K(L男L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L 研究方向为翻译比较理论与实践M 论英汉翻译过程中产生误译的几种现象何大顺’成都理工大学L 成都%!$$H J (摘要G 翻译是跨文化N 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L 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N 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M 把原语言的内容忠实地表达出来L 减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误译L 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M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英汉翻译工作者L 了解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译的四种现象L 对减少在英汉翻译实践的误译会有较大的帮助M关键词G 翻译O 误译O 现象中图分类号G 2&!H C J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G !%P #I $H &J ’#$$%($!I !$%I $&Q RST U T R V W X Y X W V Z V T [R U \]W X ^T R ^T R\R ^_T U ‘a b ‘T R W U W c X Z R U _Z V T [R235>I B d e A’1d @A f g e+A =h @F B =i j;k 9@<d A ;?;f j L 1d @A f g e %!$$H J (l m U V X Z n V G 9d @=A i @F o F @i >i =;A=B <F ;B B I <e ?i e F @>A g<F ;B B I =A i @F ?=A f e =B i =<=A k ;F p >i =;Ai F >A B p =i i =A f>A g=A i @F <;p p e A =<>i =;A C 6i =B>?>A f e >f @><i =;Ai ;e B @;A @q =A g;k ?>A f e >f @i ;@r o F @B B @r ><i ?j >A go @F k @<i ?j i d @<;A i @A i i d >i =B ;F =f =A >??j @r o F @B B @gs j i d @;i d @F q =A g;k ?>A f e >f @C 9;@r ><i ?j @r o F @B B i d @;F =f =Ap @>A =A f >A g F @?@>B @i d @p =B =A i @F o F @i >i =;A>F @i d @f ;>?B ;k @h @F j =A i @F o F @i @F C 9d e B@>F Ai d @k >p =?=>F p =B =A i @F o F @i >i =;A B =A3A f ?=B d I 1d =A @B @i F >A B ?>i =;A<>Ad @?oF @?@>B @i d @p =B =A i @F o F @i >i =;A BC t W uv [X w U G =A i @F o F @i >i =;A O p =B =A i @F o F @i >i =;A O o d @A ;p @A ;A翻译是一种跨文化N 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L 也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M 在翻译实践中L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L 改变语言交际的形式L 最终达到意思交流M 翻译使不懂原文的人也能懂得N 了解其意义M在英汉翻译过程中L 翻译者英语水平N 汉语基础N 文化知识N 词汇量的多少N 甚至工作态度都将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M 现实的英汉翻译实践L 如何使译者做到x 忠实于原文作品L 又能用自然流畅的译文准确N 贴却地给予表达出来x M 作者认为G 正确理解原文作品是关键M 要克服和减少翻译中的误译现象L 正确把握原文内涵L 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M 下面作者将英汉翻译过程中产生误译的最常见的几种现象归纳如下M一N 语言现象翻译者的英文水平不高L 不能用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复杂句型L 特别是英文的长句L 误解原文意思!"#$%&’()*+),-.’/0/1232’.(),(&%),1124.*//5,//’.*,+#误译6我母亲毫不怀疑我的幸福即将来到!改译6我母亲对于我的幸福即将来到一无所知!原译者把),-.’/0/1232’.7毫无察觉8误译为),-,/0/1232’.7有点怀疑89#:(52;;/(+*.<()*.%’0(’=.’5(),(%’0+-2/4 (2.<02/)*-3,+**+2//’52-*;%+*/1*3(*-,.-,11+*32,(4 *-#误译6这样会使您更加认识到>您的杰出事业是如此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赏!改译6当您认识到您的杰出事业是如此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赏时>您就会为自己增添力量!原译者把(’=.’5(),(误当作52;;/(+*.<()*.的状语短语>没有看出句中2(只是一个形式主语>动词不定式短语才是句子的真正主语!@#A)*5’&,.5)’/,2-/)*/,5()*&0+-*+5*,+/<;,//*/#误译6那个女人说她看到谋杀者戴着眼镜!改译6那个说她看到谋杀案的女士戴着眼镜原译者没有分清本局的基本句子结构是A)* 5’&,.5*,+/<;,//*/>而5)’/,2-/)*/,5()*&0+4 -*+只是句子中的定语从句!B#C-*(,2;*-*D,&2.,(2’.5,/&,-*’E*.*+<%1,+(2(2’.2.,.2&1,3(*-/’;2-1+’1*;;,.(#误译6详细试验由撞击固体推进剂时的能量分析所组成!改译6对于固体推进剂受撞击后的能量分析情况>已经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原译者把句子中的’E看成是F*&,-*’E这个动词短语7由什么组成8>’E在这儿引导一个介词短语>被谓语动词分隔开了!应理解为*D,&2.,(2’.’E *.*+<%1,+(2(2’.!二G逻辑关系翻译既是语言交际活动>也是逻辑思维活动!当语法手段无法来理解句子>尤其是一些产生歧义的句子结构时>我们可以借助语言逻辑方法>来正确理解原文意思!"#H*F’0<)(,123(0+*’E()*)’0/*5)23)&,.% 1*’1;*()’0<)((’F*,+*1;23,#画是一件复制品!分析65)23)引导定语从句>它在从句中原本可以修饰)’0/*’+123(0+*>从逻辑上分析>5)23)修饰123(0+*!B#H*F’0<)(,123(0+*’E()*)’0/*5)23)&,.%1*’1;*()’0<)((’F*()*E’+&*+,1,+(&*.(’E I0D0.#译文6他买了一幅那所房子的画>许多人认为那所房子是鲁迅先前的住所!分析65)23)在定语从句中>从逻辑上来分析>只能修饰其前面的)’0/*!J#K)*2/;%2.<’.)2//2-*#译文6她躺在他的身旁!L#H*2/;%2.<’.)2//2-*#译文6他侧身躺着!J#:3’0;-.M(+*3’;;*3()2/.,&*(’/,N*&%;2E*#译文6真要命>我想不起他的名字来!7我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8分析6(’/,N*&%;2E*#不能翻译成O救我的命P!从逻辑上分析>在这儿救命者应是由其他有生命的人来完成>而不是句子的主语:来完成!L#:/,5()*F*,0(2E0;<2+;’.()*F0/#可以有三种译法6,#在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7两人都在车上8F#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7女孩不在车上83#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在公共汽车上!7我不在车上8三G文化习俗英汉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译者对原文意思理解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到文化G习俗的影响与制约!因此译者在英汉互译中需要对比两种文化>找出它们共性的东西>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处理好翻译与文化习俗的关系!"#K)*5,/F’+.52(),/2;N*+/1’’.2.)*+&’0()#误译6她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子!改译6她出生于富贵之家!如同Q红楼梦R里的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一块玉>比喻他生在富贵人家!9#H*5,/,/1’’+,/,3)0+3)&’0/*#误译6他同教堂老鼠一样穷!V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教堂是一个清贫的地方!那儿的老鼠比其他地方的老鼠过得更差!比喻他很穷!就像乞丐一样"#$%&’()*+,-,./,0&*$1,,)23*&4/35)*06.)7325,8)’,$误译9汤姆靠得住!他不吃鱼而且玩游戏"改译9汤姆为人可靠!他即忠诚又正直"译者应了解2&,)2*&4/35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一些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在周末吃鱼的习俗"2&6.)725,8)’,指在体育比赛中2&6.)74)/-!意为公平比赛!为人正直":$;5,6.)7,025,-&.,&4<,-(=-7+,2>,,*25,2>&.&?,-3$误译9她在两个恋人中充当水星的角色"改译9她在两个恋人中充当信使的角色"译者应了解<,-(=-7是希腊神话中的风神!由于风神来去如飞!传说她兼任天使的职责!为诸多神传送信息"四@语境的影响英汉翻译中!译者对某些多意词@某些句子的意义理解把握不定"如何来选择和处理一词多义!一句多义"作者认为!根据文本的语境来辨析!理解词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这儿语境通常指的是词与词@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上下文或前后文之间A 所涉及的情节与主题题材的范围"B $%5,7>,-,C 5&=D 3>,.(&’/*86)-27$直译9他们是周的欢迎宴会"单这一句话让读者看后会使他们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如看这一句话所在的前后文9E 4,>’/*F=2,3+,4&-,G /33/*8,-+&)-0,025,)/-(-)42!4&=-3,*/&-H 5/*,3,&44/(/).3,*2,-,025,6.)*,$%5,7>,-,C 5&=D 3>,.(&’/*86)-27A 25,75)0+,,*/*25,()6/2).4&-25-,,0)73!+=25)0-,’)/*,0/*3,(.=3/&*$改译9他们是周总理派来专程迎接他的人员"I $%5,7+,./,?,25,-,5)3+,,*&?,-,’65)3/3&*25,J *=’+,-8)’,K &4/*(-,)3/*825,*=’+,-&4>&-03)6,-3&*()*J -=*25-&=85K 6,-’/*=2,$直译9他们相信在数字游戏中过于强调增加一个人每分钟阅读的单词数量"J *=’+,-8)’,K 直译成J 数字游戏K 会使读者产生误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这儿指的是字数竞赛!看谁一分钟内阅读的单词数量最多"改译9他们认为人们过于强调了字数!也就是增加每一分钟一个人能阅读的单词数"参考文献L B M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L <M$上海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B N O P $L I M 李建军$英汉翻译L <M $上海9东华大学出版社!I P P :$L #M 刘文捷$翻译入门QQ 英译汉L <M$成都9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I P P :$L :M 郭富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L <M$北京9机械工业出版社!I P P :$R本文责任编辑9荀晓慧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T 加入台湾华艺H U V ;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声明W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R 社科版T X !将自I P P Y 年B 月起加入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Z 思博网R H U V ;T "中文电子期刊服务Z 思博网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其访问地址为9>>>$(,63$(&’$2>"自此!读者可以通过这一网址检索W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R 社科版T X 于I P P Y 年起各期的全文!在一段时期后!还可以回溯检索I P P [年以后历年的全文"此外!由于W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R 社科版T X 被H U V ;收录!故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思博网R H U V ;T 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A 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付清!本刊不再另付其它报酬"请各位继续支持本刊!谢谢\W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R 社科版T X编辑部^^^^^^^^^^^^^^^^^^^^^^^^^^^^^^^^^^^^^^^^^^^^^^^^^^^^^^^^^^^^^^^^^^^。
英汉翻译误译成因例析及技巧摘要通过具体实例对学生翻译实践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对策,旨在帮助学生克服翻译中的困难,提高英汉翻译水平。
一、引言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种技能之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
“然而,据调查,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外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穆雷,1999年)。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翻译能力相当薄弱,译文语义不连贯,用词不当,语法不清等错误层出不穷。
本文将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误译进行具体分析,旨在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提高翻译实践水平。
二、误译成因分析翻译工作需要译者精通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要有丰富的百科知识,要掌握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要有塌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陈永国,2005年)。
由于大多数学生译者缺乏以上四方面的素养,在翻译实践中,他们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译。
通过对我校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多年以来翻译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得出学生的误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理解不当英语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很多且不断有新的词义出现。
学生由于对词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译现象非常多。
例1:He is a homely woman.很多学生译为“她是一个家庭妇女”。
实际上homely是“长相一般”之意,故译为“她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妇女”。
例2:For the balance of the section,let’sspeakinstraight-forward and elementary terms to describe the function and formof the electronic computer.绝大多数学生将balance理解为“平衡”。
浅析林纾翻译中的误译作者:程攀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林纾是近代重要的翻译家,其译作对我国近现代翻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译作品在广受褒誉的同时,译作中的大量误译也受到质疑和诟病。
林纾在翻译时常常增添或删减原作内容,有学者认为林纾不懂外文且翻译“落纸如飞”,从而信手增删以至于减损了作品的情味;也有学者认为林纾此举使林译作品别具一格,令这些独具特色的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林译作品中的确存在大量的误译,这其中的相当部分都是译者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时国情而作出的调整。
这些误译可视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赋予了译文新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
关键词:林纾;误译;再创作翻译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称之为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关于翻译的关注核心应当是文本风格和文学性,还是语言的语义功能,这个争论直至今日也未尝有定论。
从文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自然应当以美学功能为首,翻译文学亦不例外。
一般来讲,两种语言的结构和习惯用法是不尽相同的,翻译时也就难以寻求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
这样一来,译者必定也就根据各种因素,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换与再创作。
林纾在翻译时,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林译作品必然会与原作文本有出入,这是误译的一种情况。
至于林纾翻译时有意为之的改写和创作,则是误译的另一种情况,这也值得探究和关注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林纾误译的原因首先,林纾翻译中的大量误译与他不通外文且翻译极快速有一定关联。
林纾并不通外文,他的所有翻译工作都是和他人合作:通晓外文的人向林纾口述翻译,再由林纾落笔成文。
“他不懂得任何的外语,他的译书,乃由一个懂得原文的译者,口译给他听,他便依据了口译者的话写成了中文。
”(1)在此过程中,原文本经过口译者已是第一道语言的转换;林纾根据口述再写成中文,这又是第二道转换。
经过这两道程序后,译文与原文除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差别外,还难免多添了林纾主观上的些许改动。
同时,林纾翻译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快到“往往口译者尚未说完,他的译文已写完毕。
误译成因简析作者:解玲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7期摘要:本文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简单地分析了译文文本出现误译的原因。
译者通过作品与原作者的对话是单面的,多数情况下作者无法当面向译者答疑解惑,这样的“隔绝”使得译本很难避免误译。
关键词:误译;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一、客观原因客观上讲,如果译文是依据第三国文字的文本转译,后者如有误译,转译的译文难免也会有同样的误译。
1932年弗郎茨·库恩(Franz Kuhn)翻译出版的《红楼梦》德文节译本后续被转译成英、法、意、匈、荷等译本,在研究这些文本的误译时要弄清是由于转译文本本身造成的,还是译者自身的失误造成的。
再如,不懂原语的译者(如林纾、庞德等),是依他人的转述或笔录进行翻译工作,有可能因他人之误而误。
俄罗斯诗人吉托维奇(A.Gitovich)本身不会中文,经过和一些汉学家多年的合作,对中国诗歌的俄译文从诗歌的角度加以润色,出版了《李白诗选》《杜甫诗选》《中国古典抒情诗》等。
我们很难判断其间的一些误译是在哪一个环节上产生的,除非如同研究庞德一样,既拥有其译作,也能找到其翻译时所依据的E.F.费诺罗莎(E.F.Fenollosa)的日文发音逐字译本进行对照。
造成误译的另一方面客观原因是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为翻译设置的显性障碍。
翻译通常面对的是原文文本,而“文本是由书写固定下来的话语”(“a text is any discourse fixed by writing”)。
文本一旦摆脱了作者写作的此时此地的“当下性”(instancy),就产生了利科所说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疏离状态”或“间距”(distancing)。
利科认为译者和作者是一对特殊的对话者,即二者不能面对面地或一问一答地对话。
译者与作者的对话关系是单面的,他和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由文本引起的“双重蔽体”(a double eclipse),即遥远的作者不能解疑释惑,而眼前的文本又不能开口。
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是否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为什么?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可分为无意识型的乱译、误译和有意识型的乱译、误译,当翻译的乱译、误译为无意识型时,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当翻译的乱译、误译属于有意识型时,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
综述,翻译的有意识型乱译、误译是翻译的乱译、误译的一个部分,因此,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是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的。
情况一: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的基础上。
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
首先,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由翻译的跨时代、跨文化、跨语言、地理隔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简单的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就会导致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和误译;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和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包含翻译的乱译、误译,而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不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时,翻译的乱译、误译依旧存在,创造性叛逆最早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于1961年的论文《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的关键》一文中提出的,而翻译的乱译、误译是在翻译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翻译的乱译、误译出现时间自然是比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早,所以,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是导致翻译的乱译、误译出现的原因。
即使是到了现在,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也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因为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翻译出现及发展变化过程中固有的现象,而不是说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就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
最后,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更多是由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因素造成的,而不受主观意识所控制,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相信每一位翻译者在翻译时都会本着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品本身的内容,而不会说有意识地去乱译和误译,因此,在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不受一种主观的、被承认的创造性叛逆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