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 格式:ppt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9
2382018年25期总第413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 《生死疲劳》葛译本中的误译、漏译分析文/佟慧莉【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
故事主要内容是西门闹讲述了他投胎为畜生时的感受,以及他为人时一家和单干户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而在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文本中存在大量的误译和漏译。
通过对译文误译、漏译事例的分析,深度剖析译作与原文的距离,对原文情感传达到目的语中的翻译效果,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的。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误译;漏译【作者简介】佟慧莉(1994.8- ),女,内蒙古通辽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众所周知,莫言作品的英译本中影响最大的是葛浩文。
而诸多莫言作品中,《生死疲劳》获国际大奖最多,同时也是莫言获得诺奖至关重要的作品,因为莫言获此奖的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显然,《生死疲劳》的这一特色最为明显。
在研读原文和译本时,笔者发现虽然汉学家在中外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要辩证的看待,虽然当前广为接受的是葛译本,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误译与漏译。
笔者将择其要者,进行分析。
一、《生死疲劳》葛译本中的误译例1. 原文:西门牛怒顶吴秋香,洪泰岳喜夸蓝金龙译文:Ximen Ox Angrily Confronts Wu Qiuxiang Hong Taiyue Happily Praises Lan Jinlong.“顶”是牛利用自身的牛角作为武器伤害吴秋香,而confront是to face sb so that they can not avoid seeing and hearing you, especially in an unfriendly or dangerous situation 面对;译者对于该文字的理解出现了错误,译文也就出现了错误。
根据语境,“顶”有“伤害”之意,而非是像“confront”所传达的对峙、面对。
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一、晚清译界的“林译”现象林纾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
他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黑奴吁天录》等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
林译小说与原文出入甚大,其中的“不忠”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随意改变文学形式,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二是“任意删节原文”;三是常常“增补原作”。
林纾对原著的“不忠”,其原因主要不是中外语言的暌隔,或是理解能力所限,而是出于明知故犯,有意为之。
钱钟书发现,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因而语言更具体,情境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饱”。
林译小说尽管漏译误译随处皆是,然而,它们使对于欧美世界知识浅陋的中国人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第一次真切地了解了他们家庭和社会的内部情形以及他们的国民性,不仅赢得了清末民初广大市民读者的青睐,甚至胡适、鲁迅等五四文学革命健将也多受馈于其中所传递的西方人文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说,林译小说恰恰由于其中最具特色的那部分“讹误”成分,多少因此能免于岁月的淘汰,令钱钟书这样的大家多年后重新翻读依然觉得“没有丧失吸引力”,值得“重温”再三。
林纾译书的经历当然是个极端,但在晚清译界,却并非个案。
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严复精通外文,但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时,他只选择了“进化论”部分,彻底省略了“伦理学”的观照,不仅删削了赫胥黎对社会进化论背景下伦理衰微的担忧和对宗教拯救的冥想,还大肆渲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的要义。
以唤醒中国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此外,梁启超译《佳人奇遇》和《十五小豪杰》等也是如此。
这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成了晚清译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称之为“林译现象”。
从翻译目的论来看,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而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误译、漏译、词不达意一、误译、漏译:望文生义还是随心所欲?众所周知,翻译中的失误在所难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遗漏则不然,或因译者疏忽,无意间漏掉该译而没译的内容,或因译者偷懒,随意大刀阔斧地砍掉难啃的“骨头”。
无论误译还是漏泽,均会大大影响译文的质量,试析下面这些译文。
1. One way to cut through the murk is to look beyond the individual technologies and policies to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m. Once we do, we find that certain proposals are designed to maintain or extend the Second Wave energy base as we have known it; while others rest on new principles. The result is a radical clarification of the entire energy issue.A1:澄清混乱的一个方法是,找出各种技术问题和政策背后的原则。
我们就会发现,某些建议正如我们所知,是用以维持或者延长第二次浪潮的,而另外一些建议则是以新的原则为出发点的。
A2:从混乱中解脱出来的一个办法是,找出构成各种技术总是和政策的基础。
一旦这样做了,我们就会发现,某些建议正如我们所知,是用以维持或者延长第二次浪潮能源基础的,而另外的一些建议则是基于新的原则之上的。
分析:“cut through the murk”A1、A2分别译为“澄清混乱”和“从混乱中解脱出来”,其实作者是用隐喻(metaphor)的手法暗示能源前景之暗淡。
对于“look beyond|”理解,A1望文生义,将beyond译为“背后”,A2则干脆抛开原文,自作主张地译为“找出的基础”,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不定式表语可简化为这样的一种结构:look beyond something to something,即“透过某物而看到另一物”。
文学观察一、引言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在其《初唐诗》(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和《盛唐诗》(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The High T’ang)中向西方译介了大量中国唐诗。
虽然其译作备受众多中英双语学者的欢迎,对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起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以英译杜甫的诗歌为代表。
他的翻译虽然在意思上试图忠诚于原文,但因有多处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文被曲解与误译,造成了不可读性。
本文主要从奈达的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论探讨宇文所安英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曲解与误译,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翻译方法。
二、读者反应论、功能对等定义宇文所安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翻译诗歌的难处在于忠实传达诗人的风格。
中国读者在阅读唐诗的时候,知道各个诗人风格的不同。
王维的诗非常温柔节制,李白的诗则非常豪放飘逸。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会尽量把这种风格的差异反映出来,让英文读者也能像中文读者那样体会到每个诗人风格的不同。
”这种强调读者意识的翻译思想类似于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
((魏家海,2010)要分析译文所体现出来的宇文所安的诗歌翻译思想要先了解以上的定义。
第一,功能对等: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郭建中,2000:65)。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67)第二,读者反应论: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再现最近似而又自然的译文”(郭建中,2000:71),其效用和认可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翻译的宗旨就是以译文读者为本,让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感受。
《射雕英雄传》英译中的误译及归因作者:陈环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9年第04期【摘要】:《射雕英雄传》第一卷首出英译本—《英雄诞生》(A Hero Born)。
翻译武侠小说并非易事,且各种各样的误译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其中,既有译者的无心之过,也有对原文语境的理解有误导致的误译,更有在面对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译者自身在此方面的知识欠缺所致。
通过对比原著和译文,本文举例探讨译者误译的原因,为再版时修订及其他译者做武侠小说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射雕英雄传》误译现象误译原因2017年岁末,英国Maclehose Press出版了《射雕英雄传》的首部英译本。
2018年2月,第一卷《英雄诞生》(A Hero Born)发售,译者为郝玉青(Anna Holmwood)。
郝玉青曾在牛津大学学习中文并取得中文系硕士学位,之后旅居中国多年。
郝玉青根据金庸在2002年的“新修版”《射雕英雄传》翻译而成,译文覆盖原著前九章。
笔者比照阅读了中英两个版本,发现译者误译约有七十多处。
经整理分析,笔者认为译者误译的原因有三。
第一,粗心大意导致误译;第二,译者对带有中国特有文化的词语理解有误,导致误译;第三,译者对原文理解有误。
但是这样的译法会造成一种源语文化的损失,也是对原作精神和内涵的一种偏离。
有意识误译,虽然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接受和认同,却也造成了文化意象的缺失。
现就误译情况举例说明分析。
1.粗心大意导致误译1.1原文:杨铁心叫道:“韩丞相专害无辜好人,谁不知道?我们可不上这个当。
”(P29)译文:“ The court at Lin’an only knows how to harass innocent citizens. Everyone knows that!” Guo called back. “We’re not falling for that lie!”(P31)人名译错,许是译者无心之过,但此处实际上对人物性格刻画极为重要。
汉译英中的误译与翻译
丁菲菲
【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2)005
【摘要】误译是对直译和意译的曲解.误译包括死译和胡译.死译不是直译.胡译也不是意译.汉译英中以死译的情况居多,而死译的结果造成翻译不足或翻译过头的错误.避免误译可以采用直译法、调整法和意译法.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丁菲菲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试析——小议《骆驼祥子》Evan King译本中的"误译" [J], 史晓丽;范武邱
2.科技文献汉译英中的误译与分析——以气象英语为例 [J], 吴建兰;蒋曙
3.公示语的特征及其汉译英中的误译分析 [J], 宋瑶
4.翻译批评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误译浅析——以莫泊桑小说《一生》译本中的误译为例 [J], 辛华
5.科技文献汉译英中的误译与分析——以气象英语为例 [J], 吴建兰;蒋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易错的50个例子1. cabinet photograph例句:Is the cabinet photograph well taken?误译:这张全体内阁成员的合影拍得好吗?原意:这张六英寸照片拍得好吗?说明:cabinet photograph (合成名词) 是"六英寸照片"之意。
2. cakes and ale例句:She fully enjoyed cakes and ale。
误译:她充分地享用了蛋糕和啤酒。
原意:她尽享了人生乐趣。
说明:cakes and ale 意为"人生乐趣(事)". (此语出自莎士比亚著作Twelfth Night<<第十二夜>>)。
3. call例句:He has no call to flare up。
误译:他没有发怒大叫。
原意:他没有必要发怒。
说明:本例的call (名词),意为"必要","理由". 作此解时一般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
4. call one names例句:My grandpa told me not to call him names。
误译:我爷爷告诉我不要叫他的名字。
原意:我爷爷叫我不要骂他。
说明:call one names 意为"辱骂某人",用于口语. 值得注意的是,one一定要用宾格,而不是所有格,即不是one's."names" 一定是复数"names", 否则就不是此意. 如上例,若该成Mygrandpa told me notto callhis name. 则是"我爷爷叫我不要叫他的名字". call one's name中的name根据情况,可用单数和复数。
5. can例句:Buy up all the pineapples! We can can them。
从林纾的翻译看有意误译
付悦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9)5
【摘要】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例,他不懂外语,但却凭他生动传神的翻译在当时取得巨大成功。
他的译本一直倍受争议,许多评论家将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心大意。
本文却认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误译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进而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误译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总页数】2页(P369-370)
【关键词】林纾;有意误译;主体文化;文学传统
【作者】付悦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改写理论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J], 武艳霞
2.文学翻译中的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简析 [J], 梁其宝
3.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 [J], 张芸
4.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J], 张明;
5.意识形态关照下的有意误译——以林纾的翻译为例 [J], 龚志平;王明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局外人》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主要翻译错误
吉玉婷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5(000)019
【摘要】柳鸣九先生和郭宏安先生分别翻译的《局外人》,被公认为是在众多译文版本之中的典范之作,但是通过对比阅读《局外人》原著和这两个中文译本,发现在这两个译本中一些误译之处。
该文从漏译和错译两个方面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页数】2页(P120-121)
【作者】吉玉婷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劫持现象r——通过对比《嘉莉妹妹》的两个中文译本 [J], 董淑新;陈志海;陈正培
2.浅析《局外人》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主要翻译错误 [J], 吉玉婷
3.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J], 侯昌明;
4.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J], 侯昌明
5.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J], 任丽洁;张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女店主》:中国话剧史和翻译史上的一个特殊样本哥尔多尼是18世纪欧洲话剧史上重要的戏剧家,吴元迈《外国文学史话·西方17-18世纪卷》中曾专门介绍《喜剧之星哥尔多尼》:“三幕喜剧《封建主》中的侯爵被刻画成一个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小丑,贵族的形象从高贵变为卑劣。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1753推出的‘性格喜剧’的杰作《女店主》中,但其判断力更强。
”①其实,哥尔多尼对于我们来说,意义绝不仅限于此,他的剧作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具有特别的因缘,其代表作《女店主》在中国的一再译介所形成的“《女店主》现象”②,更具有特殊的意蕴。
哥尔多尼一生剧作甚多,有悲剧、传奇剧、歌剧,以喜剧最多,达100多部。
大部分剧本用威尼斯方言写成,语言淳朴幽默。
他的剧本被译成世界几十种文字,在意大利及许多国家盛演不衰。
他还是一位喜剧理论家,他的喜剧理论在喜剧《剧院》从有意“误译”到“平等译介”——以哥尔多尼《女店主》的翻译史为中心◎梁艳摘要:文学翻译是翻译家对原作的“转述”,也是翻译家与原作的“对话”。
以往的翻译研究往往较多地从“直译”“意译”的生产方式及其技巧的共时性差异加以考察,从历时性这一视角详加考察,可以获得新的认识。
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女店主》自从1920年代由焦菊隐翻译进入中国,其后194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不同的译者,甚至同一译者都一译再译,直至今日还在被重译和演出,成为中国话剧翻译史上一个奇特的“《女店主》译作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译作的生产史呈现出一个从有意“误译”到“平等译介”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译作生产方式变迁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动因。
关键词:哥尔多尼;《女店主》;翻译史163和《回忆录》中得到相当明确的阐发,主张喜剧面向现实,发扬“颂扬美德,嘲讽恶习”的作用,具有民族的、时代的特色;改革舞台流行的即兴喜剧,抛除假面,改变演员只是根据提纲即兴表演的陋习,写有固定台词的脚本,开创新型的喜剧。
语言新探韩语句子的直译及误译翻译研究——以小说《亲切的福姬》为例文/曹媛 李香芬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韩国文学作品关注度的增高,韩文小说在中国也被大量地翻译并出版。
在韩文作品的翻译中,为了传达原文意义并体现原文风格,经常会采用直译的手法进行翻译。
然而,译文过于直译也容易造成句子的误译,例如译文死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词汇翻译错误等。
本文以韩文小说《亲切的福姬》的中文译版作为研究对象,从韩语句子的误译,以及直译时可能在俗语、词汇翻译、修辞句型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等几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举例分析。
关键词:小说;亲切的福姬;直译及误译翻译研究一、绪论文学作品的翻译就如同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与交流,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换,不同语言在各自国家的社会习俗、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各语言在句子语序、习惯搭配、固定用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因此,在翻译异国文学作品之前,要深入了解两国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特点,及其写作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才可以翻译出最优秀的作品。
直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是一种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在直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摆脱那种极其僵硬的翻译模式并且严格遵守翻译准则,灵活运用句子的翻译技巧。
直译的优点是可以传达原文的意义并体现其原本的风格。
然而,过于直译容易造成译文死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所以,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韩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闯红灯,进入误区,造成误译。
过于直译至少存在于三个方面,即俗语翻译、词汇翻译、修辞句型1。
本文以韩文小说《亲切的福姬》2中韩语句子的翻译为研究对象,从韩语句子的误译、直译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几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举例分析,指出不足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二、韩语句子的直译及误译翻译分析(一)俗语的直译例1:목구멍이 포도청이다.3原译文:嗓子眼儿就是衙门口4修改译文:为了生存,什么事都可以做,即,“民以食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