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周建江,卫四来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骨质疏松症,简称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积极探索和研究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中医药根据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对骨质疏松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
传统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多由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等因素引起。
中医药治疗的重要原则是通过调整肝肾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1.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疗法。
“消脱丸”、“补骨脂注射液”等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中,其通过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对骨骼生长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中药的复方配伍和个体化应用,也能针对不同病情实施差异化治疗。
2. 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补肾骨穴”、“关元穴”等穴位的刺激,能够促进激活骨细胞,增加骨密度。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气血循环等多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三、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优势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能够因人而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丰富治疗手段:中医药不仅包括中药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运动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施治。
3. 修身养性:中医药强调养生保健,提倡人们从心身两方面进行全面调养,改善机体整体素质。
四、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前景展望随着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可靠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仍需加强。
比如,骨质疏松症病因的多样性,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针对性治疗方面的应用;中医药的治疗机制也需深入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并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随着近年来OP发病率的升高,对其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检索系统,归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小梁减少和骨皮质变薄而致使骨脆性增加,易于并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OP 的发病率也显著提高。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全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达12. 44%,已成为我国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1]。
此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是骨的成骨能力下降和破骨能力增强。
提高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能力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对于OP的防治具有直接意义[2]。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中药治疗OP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证实中药在治疗OP中效果明显。
本文就常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行综述。
1.骨碎补目前研究发现骨碎补通过OPG /RANKL /RANK通路、CTSK通路等信号通路调节骨吸收和通过Wnt /β-catenin通路和BMP通路等通路调节骨形成来抗OP[3]。
骨碎补含药血清对乳鼠颅骨成骨细胞进行干预后,细胞增殖率、骨钙素分泌量、钙盐沉积量明显增加,由此证实骨碎补含药血清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其成骨分化[4]。
张春琪等[5]在临床中采用骨碎补总黄酮对35 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 4%。
由此证实骨碎补总黄酮对于PMO的治疗效果显著且能有效缓解骨痛的临床症状。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属于祖国医学“骨萎”、“骨痹”的范畴。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人们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越来越重视,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相继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许多传统中医药疗法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概括来讲,中医药疗法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疗法关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单味中药治疗目前有研究证明很多中药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例如淫羊藿、黄芪、丹参、骨碎补、补骨脂、续断、蛇床子、红曲[1]等药物均有实验证明其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不同的药理学作用。
但大多数报道均为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其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报道尚少,并且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各研究者观察指标不统一,缺少中医理论的指导,结果缺乏科学性、可比较性,尚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1.2 中药复方治疗中药复方制剂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上应用较普遍,实验及临床研究报道较多,效果较好。
韦大文[2]等运用补肾方治疗去势雌鼠骨质疏松,观察股骨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显示补肾方有明显抗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
徐世涛[3]等观察自制抗骨质疏松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将5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服用抗骨质疏松丸5 g/次,3 次/日;钙剂1000 mg/天;维生素D3 400 IU/d。
B组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 福善美,70 mg/片) 70 mg/周或依替膦酸钠( 依替膦酸二钠片, 200 mg/片)200 mg/次,2 次/日。
B组钙剂、维生素D3用法用量同A组。
6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研究结果表明抗骨质疏松丸可以增加骨密度,明显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
张龙生[4]等采用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壮骨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药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导致的骨髓虚损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减低、骨组织疏松和易碎等症状。
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肾脏功能的调理来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选择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肾脏的药材,配合使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和骨髓健康。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杜仲、枸杞子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肾脏、强筋健骨的功效。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减少钙质流失,促进钙吸收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也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1.中药新制剂研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制剂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例如,一种基于丹参制备的中药新制剂被证明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生成、减少骨吸收及增加骨密度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
这些中药新制剂的研发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2.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研究: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研究是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新制剂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3.中医药的药理研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揭示了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主要是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骨矿物质流失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疼痛综合征。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常见于老年人。
目前,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比较多。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主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总结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结果,并且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医治疗的建议,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016-02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imary osteoporosis Liu Jianchun.Th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Guiping City, Guangxi, Guiping 537200, China【Abstract】 Osteoporosis (OP)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t is mainly due to the physiological or pathological bone mineral loss, which could lead to an increase in fracture risk pain syndrom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TCM treating primary osteoporosis.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analysis from a medical point of view, 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osteopor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Primary osteoporosis; Treatment effect前言骨质疏松症(osteororosis)是一种由于骨量比较低和骨微结构损伤,从而导致成骨不全,容易发生骨折在全身性骨病。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
临床症状为腰背肢体疼痛,身体畸形,病理骨折,或伴有原发病表现。
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但有与骨质疏松症表现相似的记载。
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腰痛”、“骨枯”、“骨极”、“虚劳”的范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增龄性病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
已成为我国人口公共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5亿,其中25%-70%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2]。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临床常用药多为雌激素、钙剂、降钙素和氟化物等,取得一定疗效,但副反应较大,价格昂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临床研究方面也有很大进展,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调,久病失治,老年衰变,用药失当引发,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肾虚、脾虚、血瘀、肝郁[3,4]。
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的主要因素。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生髓。
肾虚则肾精不足,精不充髓,髓失所养,导致骨软不坚,出现“骨痿”。
《素问?痿论篇》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疲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形则振掉,骨将疲矣。
”《医经精义》指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
”可见肾、骨、髓之间关系密切,骨的生理病理受肾所支配,肾之精气的盛衰决定骨的强弱。
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借于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肌,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
脾虚则无以生髓养骨,导致肾精亏虚,骨质失养,变生此病。
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
中医疗法临床治疗5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析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共纳入5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并进行了长期的随访观察。
结果显示,中医疗法在改善患者骨密度、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该研究为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引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主要以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为特征,易发生骨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目前,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替代疗法、生长激素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并且不能完全解决疾病根源。
寻找一种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共同目标。
中医疗法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疗效,尤其在慢性病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疗法在骨质疏松症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5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45-75岁。
2、入选标准符合国际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患者无其他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不全愿意参与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骨质疾病或肿瘤的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对中医疗法治疗有过敏史者4、治疗方法应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艾灸等方法,疗程为3个月。
5、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患者骨密度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评估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估6、数据统计采用SPSS 20.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不仅可以促进骨密度增加,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代谢和内分泌等机制,增强骨质的健康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多个系统的作用有关,包括骨代谢、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等方面。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草药能够促进骨密度增加中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主要起到促进骨密度增加的作用。
比如黄芪、红枣、枸杞、地黄等中药都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加强骨骼支撑和稳定性。
2.中药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还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的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女性的骨质损失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比如当归、朱砂、鹿茸、何首乌等中药都能够调节女性体内激素水平,从而促进骨质的生长和稳定。
3.中药能够减少骨量丢失中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还能够减少骨量的丢失,进而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
中药可通过促进钙离子的吸收、提高人体对钙离子的利用率、减少骨质吸收等机制,弥补骨量丢失的缺陷,增强骨骼稳定性。
二、中药配方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中药防治骨质疏松中,中药配方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和病情,通过中草药的调配能够更好地发挥防治作用。
1. 优选处理肾虚型骨质疏松患者肾虚型骨质疏松是骨质疏松的一种常见类型。
具体表现为头晕乏力,精神不佳,下肢酸软不适等症状。
针对这种类型的患者,临床医生通常采用“益肾健骨方”进行治疗。
这个方剂由当归、熟地黄、淫羊藿、枸杞子等中药组成,具有强益肾阳、补虚固本的特性,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水平。
2. 适用于补肝方治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还常常与肝气郁结有关。
因此,中医临床医生通常会采用具有补肝作用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类方剂通常由柴胡、枸杞、补骨脂、菟丝子等中药组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气郁结的情况,并且对增加骨骼稳定性也有良好的作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一)【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60岁以上老年人占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据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人数约为88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7%,60岁以上的女性将患有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75岁以上的男性将患老年性骨质疏松〔1〕。
老年人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发生率增高,并发症严重,常长期卧床,失去生活能力,死亡率高达15%~30%,因此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不仅是现代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化问题。
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在40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情况都在增加,其特征是骨量减少,特别累及脊柱、股骨头及长骨端,骨的体积、密度降低;有急慢性腰背痛。
有时轻微外伤即可引起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头骨折及长骨端骨折。
但没有其他骨代谢病所具有的生化及放射学异常表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分I型和Ⅱ型。
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于55~70岁的绝经后妇女;Ⅱ型: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生于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
祖国传统医学对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骨骼代谢的有机变化已有了系统而完善的认识。
祖国医学历来主张,肾藏精,肾之精气充养五脏六腑,主管人体生、长、壮、老、已。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亦即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左右性腺、生殖系统初步发育。
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随生殖内分泌系统的逐步发育成熟,身体肌肉骨骼的发育也达到顶峰。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体30~40岁骨量积累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值,而且骨骼肌重量与骨峰值呈正相关。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新进展
李祥炜;周德祥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1998(015)006
【摘要】对4年来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中医多从肾虚角度入手,治以补肾壮骨、益精填髓。
兼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并就其脾虚及肝郁等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论治,不仅挖掘整理出了一系列的验方制剂,同时开展了针灸等疗法的研究,驿于患者衰老状况和部分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疗效。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李祥炜;周德祥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91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 [J], 刘汝专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J], 袁瑛;袁兵
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探究 [J], 张志军;高继霞;杨宏伟;郑德和
4.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J], 张志军
5.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组方配伍规律探析 [J], 黄姵慈;马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导致骨骼易于骨折。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中医药理论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药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肾虚引起的,肾为先天之本,主管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
肾虚导致气血不足,无法充养骨骼,进而出现骨质疏松。
根据中医药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调理肾气,补益气血,以及配合适当的饮食和锻炼。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1. 补肾药物:黄精、淫羊藿、枸杞子等补益肾气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能够补益肾精,提高骨骼的营养水平,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2. 健脾药物:中医药认为脾胃与气血生化密切相关。
健脾药物如党参、白术等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吸收,对改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疗效。
3. 益气药物:人参、黄芪等益气的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骨骼组织的修复能力。
三、中医药康复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药康复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
康复锻炼包括传统的太极拳、气功等运动,这些运动能够增强骨骼的负重效应,促进骨密度的增加。
康复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刺激,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骨骼的健康水平。
四、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方法。
西医药主要通过激素类药物、双磷酸盐等药物进行治疗,而中医药主要通过调理肾气、补益气血来治疗。
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应用可以减少西医药副作用,提高疗效。
结论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案: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引言:骨质疏松症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更为常见。
虽然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因为现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有效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疗法,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对于骨质疏松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药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和整理最新的国内外文献,深入了解和总结近年来中药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学特点、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2. 实验设计:a. 动物模型建立: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建立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
可以通过去卵巢、去睾丸、高蛋白饮食等方式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b. 抽样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多个组,每组10只动物。
其中,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以及阳性对照组。
c. 实验方法:给予每组动物特定剂量的中药治疗或者阳性对照药物,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体重变化、骨密度的变化以及血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等。
d. 观察指标:观察骨密度、钙、磷等血液指标的变化以及骨骼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3. 数据采集和分析:a. 数据采集:记录每组动物的体重变化、骨密度变化以及血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等。
b.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等,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中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骨密度的变化,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2. 中药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在骨密度变化方面无显著差异。
3. 根据血液指标的变化,中药治疗组在血液中钙、磷等指标上有较好的改善。
4. 中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骨骼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包括骨小梁的增加、骨骼密度的提高等。
三、讨论与创新: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讨论和创新观点:1. 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能够同时作用于骨细胞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环节,从而对骨质疏松症产生综合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为临床常见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肢体疼痛、身体畸形、病理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骨矿化药品等传统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副作用较大。
而中医药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
本研究主要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进行了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标签:中医药;骨质疏松;研究进展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老龄化人口使我国老年性疾病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我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1]。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的,以致骨的脆性增高以及骨折危险增加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三类:①骨吸收抑制剂。
首选药物有:尼尔雌醇、雌二醇、雌三醇、利维爱(替勃龙)等。
②骨形成促进剂。
主要用重组甲状旁腺激素、氟化钠、单氟磷酸钙等。
③骨矿化药品。
常用药物有氯化钙、葡萄糖酸钙、钙尔奇D和乐力胶囊等。
骨矿化药品常需辅以阿法D3、活性维生素D3等促进钙质吸收的药物一起使用。
上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传统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明确,但它们的副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例如,长期使用雌激素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危险[2]。
为进一步寻找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药。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其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3],下面我将目前取得较好疗效的几种中医疗法综述如下:1 中医组方治疗骨质疏松症1.1 坚骨汤谭清武用坚骨汤对10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研究,治疗组:用坚骨汤(熟地、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骨碎补、杜仲、菟丝子、黄芪、炒白术、茯苓、丹参、鸡血藤、制附片等);对照组:用坚骨汤去黄芪、炒白术、茯苓等。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Ost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临床症状为腰背肢体疼痛,身体畸形,病理骨折,或伴有原发病表现。
近年来,对该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将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病名,它隶属于“骨痹”、“骨痿”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五脏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以肾为本,并与脾、肝关系密切。
历代医家一般认为,本病病因病机的关键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虚,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肾,与肝脾胃有关。
李畅居等『1』认为本病以脏腑失调为本,以痰瘀阻络为标。
尚德阳等『2』认为,骨络失养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骨络损伤,以致骨髓失养,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直接愿因。
陈琼科等『3』认为,脾肾两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基础,瘀血则是在脾肾两虚的前提下产生的重要病理产物,瘀血的形成又会进一步加剧脾肾的损伤,从而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
刘庆思『4』等根据“肾主骨”、“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等理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与肾虚、脾虚和血瘀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多需、多瘀,并由此提出四种临床证型: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
彭勇等『5』将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肝肾亏虚、脾胃虚弱、血虚、血瘀这四个方面。
程栋等『6』认为与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有关。
孔祥琴等『7』从“肾主骨”、“治痿独取阳明”、“肝失疏泄,瘀滞阻络”这三个方面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肾虚、脾胃虚弱、肝气瘀滞有关。
近年来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将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对肾虚证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赵氏等『8』观察表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骨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而肾虚证发病率逐渐升高,肾的盛衰与骨矿物质含量密切相关。
陈氏等『9』认为肾虚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而痰瘀加速了这一过程。
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研究方案: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引言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点是骨量减少、骨质变薄,导致骨骼易于骨折。
中药在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潜力,然而,目前对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还存在不足。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深入探究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对已有的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背景和理论基础。
2. 实验设计:a) 动物模型建立:选择适宜的动物(如小鼠),按照骨质疏松的病理特点建立动物模型。
b) 分组设计: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干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者其他对比药物进行干预。
c) 实验周期:根据动物模型特点和前期研究,确定实验周期,包括给药周期、观察周期等。
3. 数据采集:a) 骨密度测量:使用骨密度测量仪或其他适宜的检测方法,测量动物的骨密度变化。
b) 血液指标监测:采集动物血液样本,测量血清中相关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如血清中骨钙素、骨骼矿化素等。
c) 组织样本采集:在观察周期结束后,采集动物的骨骼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测,评估骨组织形态学和骨骼表面吸附的标志物。
4. 数据分析:a) 统计学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的计算,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显著性分析。
b) 图表绘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直方图、线图、箱线图等图表,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三、实验或调查的步骤及分析结果1. 实验步骤:a) 动物模型建立:根据相关方法,选择特定的处理方式(如雌性小鼠取卵巧克力针),建立骨质疏松模型。
b) 分组设计:将骨质疏松模型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和实验组(给予中药抗骨质疏松药物)。
c) 实验周期:给药周期为8周,观察周期为12周。
246第16卷 第7期 2014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7 Jul .,2014细胞的分解因素(MMPs,NO)、合成因素(生长因子)以及凋亡分子(caspase,ceramides)等。
②滑膜:是细胞因子(IL-13和TNF-α)、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IL-1 Ra)、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可溶性受体(sIL- I RII,sTNFR)、信号分子(NF-KB,P38)③治疗策略:基因替代、基因调控以及基因加人。
5结 论骨性关节炎OA 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复杂的慢性疾病,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骨性关节炎病以及成为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
WHO 定于2000—2010年为世界“骨性关节病十年”[13]。
由于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未明确,但对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手段及方法却比较丰富。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广大医学工作者会继续深入洞悉骨性关节炎发病的病因、病机,最终可以完全的了解骨性关节炎疾病的本身,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为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 张学康,程兆明,寇剑铭,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 J ] .临床医学,2007,( 2 ):26-28.[ 2 ]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 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337.[ 3 ] Cooper C,Campbell,Byng P,et al. Octcupat,ional activity andthe risk of hip osteoarthritis[ J ] . Ann Rheum Dis,1996 ( 55 ):680-682.[ 4 ] 余卫,徐等,秦明伟.北京市城区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与美国白种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和X 线比较分析[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67-71.[ 5 ] Felson D T. Obesity and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J ] . Bull RhenDis,1992 ( 41 ):6.[ 6 ] Kellgm JH,Lawrence JS.Radiologicsl assessment of osteaerthritis [ J ] . Ann Rheum Dis,1957 ( 16 ):494-499.[ 7 ] Wei XQ,wright Gc,Sokoloff L.The effect of Sodium selen-iteon chondrocyes in monolager culture[ J ] .Anthritis Rheum,1986 ( 29 ):6602.[ 8 ] 孙材江,王慧,杨锡兰,等.退行性膝关节氧自由基代谢的观察[ J ] .中华骨科杂志,1992,12 ( 6 ):4334.[ 9 ] 关雪峰,杨永菊,候德才,等.人类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软骨全基因组基因谱表达[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 ( 11):2440.[ 10 ] 郑亚利,罗万东.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 ( 10 ):2290.[ 11 ] 黄振,宋双临.温针灸配合乌蛇土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 ( 12 ):2776.[ 12 ] 吴华,董力微,顾旭东,等.中药熏蒸结合康复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 ( 7 ):1694.[ 13 ] 吴广文,褚剑锋,蔡巧燕,等.温针灸对大鼠早期膝骨性关节炎血清和关节液NO PGE2的影响[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9 ( 4 ):748.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周建江1,卫四来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中国传统医药对其有独特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故通过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报道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目前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状有较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药;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7- 0246- 03收稿日期:2014-01-08作者简介:周建江(1988-),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学。
通讯作者:卫四来(1954-),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 :中医骨伤科学。
Research Process of Osteoporosis Treated b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OU Jianjiang 1,WEI Silai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Osteoporosis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crease of bone mass and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bone structure. It can lead to an increase of bone fragility and fracture ris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and it has already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Therefor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its research process through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clinical treatment,providing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view of osteoporosis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steoporosis;research process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7.09416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和绝经后妇女[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我国人口公共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我国老年女性发病率高达90.5%,老年男性达60.7%。
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
近年来随着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OP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相关临床报道日益增多,现将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1.1 肾虚与骨质疏松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精主髓,髓藏于骨中,滋养骨骼。
《内经》有云:“肾者,主骨生髓”;《医经精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
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若肾精不足,影响骨髓之化源,精不生髓,骨失充养,出现骨质疏松、骨骼脆弱无力之症,临床上可出现腰背酸痛、胫膝酸软等症状。
周文泉老师认为骨质疏松症发病根源皆在于肾,肾虚是引起该症的主要原因[3]。
黄宏兴教授指出,该病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肾虚是该病的主要病机[4]。
现代医学认为,肾虚者多具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使成骨功能下降,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减少,最终导致骨质疏松[5]。
1.2 脾虚与骨质疏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大命。
”《灵枢决气篇》云:“谷入气满,淖则泽住于骨。
”脾虚则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肌肉失养,四肢不用,同时后天不足,不能充养先天,肾精乏源,筋骨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周文泉老师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3]。
黄宏兴教授认为,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因素[4]。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责之脾肾亏虚,肾亏为主,脾虚为辅。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的“脾”不仅包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还与机体免疫系统、体液调节系统、物质代谢系统等密切相关。
若脾胃虚弱,不仅影响肠胃对钙、磷等微量元素及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6]。
1.3 血瘀与骨质疏松人体的气血周流于全身,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虚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致气虚血瘀;肾阳、脾阳不足,血脉失养,常致血寒而凝;肝阴、肾阴亏虚,虚火旺盛,迫血溢出脉外而留瘀;或因外伤制动,肢体不用,气血不行,致血瘀气滞,痹阻脉络,筋失濡养,出现骨痿、骨痹等症。
郭秋菊等[7]认为,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环节,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现代研究表明,老年及老年前期血液流变学性质出现异常,发生微循环障碍,致血液瘀滞,血瘀造成骨小梁内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正常通过哈佛氏系统进入骨骼,骨骼失养,脆性增加,引发骨质疏松症[8]。
2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2.1.1 补肾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唯有肾气足,肾精充,阴平阳秘,方能骨健髓满。
中医学上的肾涉及到内分泌、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系统功能,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特别是对人的生长、发育、壮盛、繁殖、衰老有重要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