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 格式:pptx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80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和年性。
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本指南仅涉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
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一、概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该病症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高转换型,主要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II型为老年骨质疏松症,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雌激素和性激素分泌减少,骨吸收增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该病症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
治疗的目标是减缓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手段,包括钙剂、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等。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骨折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康复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是减少骨折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重要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从而易于发生骨折。
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生理过程,也可因多种因素导致骨代谢失衡而加速发展。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骨质疏松症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骨折后的康复过程漫长且痛苦,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2023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专业课《骨质疏松症的全程管理》习题答案一、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疗效监测与评估1、临床实践中可以将骨折判断为治疗失败的是()A、腰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B、手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C、膝关节骨折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D、足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E、指(趾)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2、临床实践中通过骨密度改变,判断标准的是()A、骨密度降低B、骨密度升高C、腰椎骨密度下降≥5%D、股骨颈骨密度下降≥4%E、腰椎骨密度下降≥8%3、对于国际临床骨密度测量学会推荐BMD的精确度及LSC 的可接受范围描述正确的是()A、全髋1.8%(LSC=6.0%)B、腰椎1.9%(LSC=6.9%)C、股骨颈2.5%(LSC=7.8%)D、腰椎1.9%(LSC=5.3%)E、全髋1.8%(LSC=7.0%)4、骨密度检测部位的首选的是()A、头部B、股骨颈C、腰椎正位(L1-4)D、全髋部E、腰部5、判断治疗有效的标准是使用抗骨吸收药物的患者骨吸收指标的降低()A、>30%B、>50%D、>20%E、>10%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现状和机制1、糖皮质激素(GC)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疾病,Meta分析显示,30岁人群使用GC比例是()A、5%B、3%C、6%D、10%E、7%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1年发表《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指南,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与继发性因素相关的人数所占比例()A、30%-60%B、20%-30%C、10%-20%E、10%-25%3、以下药物相对作用强度最高的是()A、氯屈膦酸B、唑来膦酸C、阿伦膦酸D、利塞膦酸E、伊班膦酸4、以下常见风湿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强直性脊柱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系统性硬化D、类风湿性关节炎E、肝硬化5、糖皮质激素(GC)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疾病,Meta分析显示,50岁人群使用GC比例是()A、4.6%B、4.7%C、4.5%D、3.8%E、3.7%三、警惕甲状腺疾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1、甲状腺激素参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说法有误的是()A、过量TH直接作用使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使其活性下降B、TH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破骨/成骨细胞活性,影响骨吸收C、TH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IGFs、FGFs、Wnt途径)、破骨细胞(OPG/RANKL、M-CSF途径)参与调控其增殖分化的过程,即通过各种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影响骨吸收D、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占主导作用E、IL-6还可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促进骨吸收2、国内外报道甲亢并发骨质疏松症约()A、10%~50%B、30%~50%C、40%~50%D、20%~60%E、20%~50%3、研究结果显示, 340例甲亢患者中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A、32.1%B、13.1%C、27.1%D、23.1%E、18.6%4、属于甲减性骨质疏松症特点的是()A、骨转换增加B、骨矿化下降10%C、低代谢,骨转换减慢D、骨重建的周期缩短50%,为113天E、骨形成期缩短2/35、甲减性骨质疏松症骨重建周期延长为()A、113天B、226天C、500天D、700天E、891天四、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1、下列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中具有肿瘤风险,连续使用不超过三个月的是()A、锶盐B、降钙素类C、维生素K类D、甲状旁腺素类似物E、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2、对于FRAX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描述错误的是()A、目前FRAX?预测结果可能低估了中国人群的骨折风险B、仅适用于绝经后妇女C、不同国家、性别、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的干预阈值D、不适于已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人群E、FRAX?纳入的危险因素不全3、建议行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及其骨折判定的是()A、女性65至69岁和男性70至79岁,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5B、50岁以下男性较年轻时最高身高缩短≤4cmC、女性70岁以上和男性80岁以上,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0D、绝经后女性1年内身高进行性缩短≤2cmE、50岁以下男性近期或正在使用长程(<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4、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的计算公式是()A、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3B、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5C、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2D、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4E、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15、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A、14.4%B、12.4%C、13.4%D、15.4%E、11.4%五、关于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讨论1、在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A、800mgB、600~800mgC、1000~1200mgD、1200~1400mgE、500~800mg2、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A、1亿B、11亿C、12亿D、2亿E、3亿3、维持钙稳态的生理意义有()A、维持体内酸碱平衡B、骨矿化重要组成C、调控人体血脂D、参与神经肌肉的应激过程E、以上都是4、髋部骨折1年之内,约20%患者可因各种并发症死亡, 患者因此致残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比率为()A、30%B、40%C、50%D、 10%E、20%5、钙约占成人体重的()A、0.5%B、1~2%C、2~3%D、3~4%E、4~5%。
原发性⾻质疏松症社区诊疗指导原则2017年10⽉中华医学会⾻质疏松和⾻矿盐疾病分会发布了《原发性⾻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
该指南的发布对促进我国⾻质疏松症的规范诊疗起到了推动作⽤。
⾻质疏松症的预防重于治疗。
基层医疗卫⽣机构不仅是⾻质疏松症预防宣教、危险因素评估、⾼危⼈群筛查的第⼀道关⼝,也是与⼆、三级医院开展全专结合、双向转诊、家庭医⽣制服务等重要的实施点。
为此,中华医学会⾻质疏松和⾻矿盐疾病分会在《原发性⾻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基础上,修订了原发性⾻质疏松症社区诊疗指导原则,便于⼴⼤社区和基层医疗卫⽣机构的全科或专病医师实际应⽤,与三级或⼆级医院开展有效合作,切实做好转诊和随访管理⼯作,积极推进⾻质疏松症防治⼯作。
第⼀部分:⾻质疏松症在社区的筛查、诊断与治疗⾻质疏松症定义根据1994年世界卫⽣组织(World Hea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质疏松症是⼀种以⾻量减少,⾻组织微结构破坏,⾻骼脆性增加和易发⽣⾻折为特点的全⾝性疾病。
2001年美国国⽴卫⽣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将⾻质疏松症定义为⼀种以⾻强度降低导致⾻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骼疾病。
⾻强度反映⾻密度和⾻质量两个⽅⾯。
⾻质疏松症分类⾻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ꎮ原发性⼜分为绝经后⾻质疏松症(Ⅰ型,⼀般发⽣在⼥性绝经后5~10年内)、⽼年⾻质疏松症(Ⅱ型,⼀般指70岁以后发⽣的⾻质疏松)和特发性⾻质疏松症(主要发⽣在青少年,病因未明)。
继发性⾻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质疏松症。
本⾻质疏松症社区诊疗指导原则仅涉及原发性⾻质疏松症。
⾻质疏松症临床表现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折是⾻质疏松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约有50%⾻质疏松症患者早期⽆明显症状,常在发⽣脆性⾻折后或者检测⾻密度时才发现。
疼痛:常见部位为腰背部,有些表现为全⾝疼痛,严重时翻⾝、起坐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