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最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943.50 KB
- 文档页数:12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23
目前还没有2023年的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指南发布。
目前最新的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是根据2019年或之前的研究和专家共识制定的。
根据这些指南,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确诊骨质疏松症:通过骨密度检查(如骨密度DXA检查)和血液检查(如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来确定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3. 评估骨折风险: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和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骨折史、家族史等)来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
4.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如饮食调整、运动锻炼、防止跌倒等)和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雌激素替代治疗等)。
5. 骨质疏松症的监测和随访: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血液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的诊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最新的诊疗指南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
版)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2023修订版第三版)
简介
本文档为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的2023修订版第三版。
该指南的目标是提供骨质疏松疾病的防治方案,以帮助相关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提示
1.饮食:建议患者增加钙、维生素D等对骨骼健康有益的营养物质的摄入。
2.运动:推荐患者参与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等,以增强骨骼密度。
3.药物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症状明显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4.诊断:应使用可靠的骨质疏松诊断工具进行确诊,如骨密度测定等。
预防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促进饮食均衡,推广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
3.鼓励适量运动,增强骨骼健康。
4.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
治疗措施
1.非药物治疗:包括营养指导、运动处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疗程。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随访与复查
1.随访:建立患者档案,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了解疾病进展和症状变化。
2.复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相关指标的检测,评估治疗效果。
结语
本指南提供了对中国骨质疏松防治的指导,旨在促进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治疗方案和管理建议。
在实施时,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和年性。
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本指南仅涉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
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将其定义为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股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更新要点1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大(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是由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而在受到低能量外力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
“低能量外力”相当于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
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于普通创伤性骨折,具有以下特点: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急性、进行性骨丢失,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内外固定物稳定性差,固定物或植入物易松动,易发生植骨吸收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系统基础疾病,全身状况差, 麻醉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多诊断更新要点1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E 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简述: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也可以判断骨质疏松的情况,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