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耕:伶官传序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63
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中文名:伶官传序类型:历史/议论文产生年代:北宋作者:欧阳修文体:序言出处:《新五代史》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前线,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伶官传序》阅读原文答案《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伶官传序》阅读原文答案,欢迎阅读!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伶官传序》)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而皆背(背叛)晋以归梁抑本(推究)其成败之迹C.盛(装着)以锦囊乱者四应,仓皇东(向东)出D.函(匣子)梁君臣之首凯旋而纳(收藏)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①,岂非人事②哉!原③庄宗④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
世⑦言晋王⑧之⑨将终也,以三矢⑩赐庄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4),而(15)皆背晋(16)以(17)归(17)梁(18)。
此三者,吾遗恨(19)也。
与尔(20三)矢,尔其(21)无(22)忘乃(23)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24),则遣从事(25)以一少牢(26)告庙(27),请(28)其矢,盛以锦囊(29),负而前驱(30),及凯旋(31)而纳(32)之。
方(33)其系燕父子以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庙(36),还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3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乱者四应(41),仓皇(42)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43),君臣相顾(4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45)断发(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岂(51)得之难而失之易欤(52)?抑(53)本(54)其(55)成败之迹,而皆自(56)于人(57)欤?《书》(58)曰:“满招损,谦得益。
(59)”忧劳(60)可以兴(61)国,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国灭(67),为(68)天下笑(69)。
(70)夫祸患常积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岂独伶人也哉?[注释]①天命:天神的旨意。
古人常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王朝的兴亡盛衰说成是天决定的。
②人事: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
③原:动词,推究,追根。
④庄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灭掉后梁,统一北中国,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
《伶官传序》■《伶官传序》赏析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
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主要有三点。
第一,选材与剪裁。
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
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
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
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
所以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
现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
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
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
伶官传序阅读附答案伶官传序北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先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胜利,其意气之盛,堪称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促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俊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动词,推其根本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称代词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子。
13、以下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C.以三矢赐庄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4、以下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理直气壮,严厉地批判了庄宗,在非难当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应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景进行了光鲜的对比,说明了盛衰之事根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伶官传序》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以此借古讽今,警示当世。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疏通文章大意,归纳字词句;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笑面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则更为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
”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
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二、知人明史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字水叔,号醉药,晚年又号六居士。
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获秆画地教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南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神宗熙宁四年(1071),辞去太子少师之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道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还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贡献极大。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
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2.文化常识《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
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人,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
3.文本分析(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于天命,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更重视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开篇提出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虽........”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即强调“人事”的作用。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仑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古诗简介《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翻译/译文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欧阳修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裁:史论3、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二、重点字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考查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还是本:推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6、举天下之豪杰举:全,所有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溺:溺爱,沉迷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不要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仓皇东出东:向东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泣下沾襟泣:泪水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形容词作动词(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五、古今异义1、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干某项事业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梁,吾仇也(“……也”表判断)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三者,吾遗恨也(“……也”表判断)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被动句(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2)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省略句(1)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告”后省略宾语“之”)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其矢,盛以锦囊(“盛”前省略主语“庄宗”)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状语后置句(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正常语序为“庄宗受而于庙藏之”)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重点句子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伶官传序》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风特点;(3)了解伶官的历史背景及与唐庄宗李存勖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伶官传序》;(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复述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运用比较法,分析《伶官传序》与《史记》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人物;(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伶官传序》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2. 韩愈文风的特点及其在《伶官传序》中的体现;3. 伶官的历史背景及与唐庄宗李存勖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伶官传序》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2. 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风特点;3. 正确评价伶官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李存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伶官传序》的原文及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伶官传序》,了解课文大意;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及作者韩愈;(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气势;(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伶官的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伶官传序》的文风特点;(2)学生通过对比《伶官传序》与《史记》的相关篇章,探讨两者的异同;(3)教师点评,总结探讨成果。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人物;(2)学生分享自己对伶官的看法,讨论其历史地位;(3)教师总结,强调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话
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作者欧阳修通过引用这句话,强调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避免自满和骄傲带来的错误和损失。
同时,谦虚也是一个人品德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基础。
此外,作者还通过引用《尚书》中的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政治的看法。
他认为,历史上的统治者因为自满和骄傲而失去了国家和权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保持谦虚和警惕。
因此,他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因为自满和骄傲而失去国家和权力。
总的来说,《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不仅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深刻见解。
这句话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断学习和进步,避免自满和骄傲带来的损失。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重视品德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实现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