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质谱分析法(MS)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60
MS的解析原理及规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质谱(Mass Spectrometry,简称MS)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
质谱仪作为MS的核心设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过程,能够对样品中的分子进行精确的测定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质谱的解析原理及规律。
一、质谱的基本原理质谱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的现象,结合粒子在电源中的加速和离子的质量-荷比(m/z)比较的原理,进行样品的分析和测量。
1. 产生离子首先,在质谱仪中需要产生带电的离子。
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实现,如电离、化学反应、热解离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电子轰击电离(Electron Impact,EI),即通过向样品中注入高能电子,使样品分子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被剥离形成带电的分子离子。
2. 加速和分离离子产生的离子需要通过电场和磁场的作用进行加速和分离。
在质谱仪中,通常使用加速电压和磁感应强度来控制离子移动的速度和轨迹。
正负电荷的离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或减速,同时在磁场中偏转。
不同质量的离子受到磁场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会在离子轨迹上出现分离。
3. 检测和记录离子经过加速和分离后的离子,会进入到质谱仪的检测系统中。
常用的检测系统有离子倍增器(Ion Multiplier),它能将进入的离子转化为电流信号。
检测到的信号可以通过信号放大和数字化处理后记录下来,形成质谱图。
二、质谱的解析规律在进行质谱分析时,我们可以根据离子的质量-荷比(m/z)值来鉴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质谱图中,离子的质量被表示在横坐标上,而离子的相对丰度则被表示在纵坐标上。
通过观察和分析质谱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解析规律:1. 质谱峰的位置与分子结构相关质谱图中的质谱峰对应于离子的质量-荷比(m/z)值。
对于有机化合物,它们的质谱峰通常是由分子离子(M+)、基本碎片离子和杂质离子等组成。
其中,分子离子峰的质量-荷比值等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