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知识—中医病案分析之气逆致咳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辨证咳嗽中医辨证咳嗽【证候特征】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病因病机】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概念:⽓逆,即⽓机升降失常,脏腑之⽓上逆的病理状态。
⽓逆与肺、胃、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形成:⽓逆病变,多由于情志内伤,或饮⾷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原因所致。
表现:⽓逆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病变。
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其⽓易亢易逆,⽽肝⼜为藏⾎之脏,若情志刺激,肝⽓暴张,或因⼤怒,⽽引发肝⽓逆上,则可致⾎随⽓逆,或为咯⾎、吐⾎,甚则壅遏清窍⽽发作昏厥。
如《素问·⽣⽓通天论》说:“⼤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
”
此外,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或⽔寒之⽓循冲脉⽽逆上,则可发作⽓逆“奔豚”病变。
其表现为病⼈⾃觉有⽓从⼩腹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上逆。
应当指出,⽓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机上逆者,如肺⽓虚⽽肃降⽆⼒,或肾⽓考试,⼤站收集虚⽽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上逆;胃⽓虚损,和降失职,则亦能导致胃⽓上逆,此皆是因虚⽽⽓机上逆之病机。
咳嗽中医病机分析咳嗽[概念]咳嗽或称咳,《素问.咳论》专门论述咳嗽,并且提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
或称咳嗽,则往往与上气并称,如《素问.五脏生成篇》称'咳嗽上气',《金匮要略》一书中,有时'咳嗽上气'连称,有时'痰饮咳嗽'连称。
《金匮要略》、《汉代武威医简》又称'咳逆'、'咳逆上气'。
可见汉代之前咳、咳嗽、咳逆同羲,并且咳嗽与上气(喘)、痰饮二者关系尤为密切,故往往连称。
《诸病源候论》将咳嗽、上气、痰饮三者明确区分开来,各立专节论述,其中'咳嗽病诸侯.凡十五论'指出'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
'若感于温热之邪者,另立'时气咳嗽候'、'温病咳嗽候'讨论。
若为内伤所致者,则有'虚劳咳嗽候'。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临床咳、嗽、咳嗽三者实无区分之必要,可统称之为咳嗽。
咳嗽为肺部痰患的临床表现,若痰饮咳嗽则多为肺脾二脏病证,若咳嗽上气则多为肺肾二脏病证(上气与痰饮可参见气喘、咳痰倏的论述)。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咳嗽:症见咳嗽,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痰稀色自,头痛发热,恶寒或恶风,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袭肺咳嗽:症见咳嗽不爽,痰黄或黄白而稠。
口干,咽痛,头痛,鼻塞,身热恶风有汗,或微恶风寒,舌苔薄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咳嗽:症见咳嗽,痰少黏稠难出,或痰中带血丝,或干咳无痰,咳甚则胸痛,鼻燥咽干,或咽喉痒痛,形寒身热,舌尖红、苔黄,脉浮数或细数。
暑湿咳嗽:症见咳嗽,痰多而稠。
胸闷、身热,汗多不解,头胀,口渴不多饮,心烦面赤,溲短而黄,舌苔薄黄质红,脉濡数。
(总)广西中医药2019年4月第42卷第2期中医剖析肺气逆之治彭振西1,陈国忠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关键词肺气逆;咳喘;便秘;癃闭;大气论中图分类号:R2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19(2019)02-0047-02肺气逆为肺气叛逆而上,不能正常肃降平顺他脏,导致或咳,或喘,或便秘,或癃闭,或肝叛等各种病症。
因所致各症中,咳、喘两症乃肺之本病所致,故多从肺论治。
反观便秘、癃闭、肝叛等症,因其为大肠、膀胱、肝脏等脏腑之本病,故有治者从各本病脏腑论治,而忽略了肺气逆乱之机。
部分医者虽注意肺气逆之机,但其所治,皆以一味降敛肺气为药,而不知肺气逆之治,当以降中有升,升降有度,如柳絮飘摆。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提大气论,指出用升举之品以治肺气逆,强调并非所有肺气逆之症都以降肺为治。
现笔者以古今名医论治肺气逆的相关论著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所验,试阐述中医肺气逆所致各症的论治,望为各同途所治肺气逆提供一定参考。
1肺逆之咳喘症咳、喘之病机为肺逆所致无疑,但所致肺逆之因外有六贼之伤,内有他脏有病而累及,故所治肺逆之咳、喘,断不能一味收降肺气以止咳平喘,当辨清肺逆之因,标本结合而治。
六贼所致之肺逆,有因伤寒贼气性寒主收,影响水气之输布,也有因温病贼气性热主散,灼炼水气,由生痰浊以阻肺中,此时所见病患之咳、喘,实乃人本能驱逐痰浊邪气之行径,倘若医者盲目以止咳平喘药收肺,则为闭门留寇之举,痰浊实邪必将壮大,除咳、喘渐甚外,还可有邪气叛逆他脏他腑之变。
故治疗应将逐痰浊与敛肺气两法相结合,并在两者间把握其平衡,如逐痰不足,则敛肺将有留邪之虞。
仲景方有小青龙汤主治寒水射肺之咳、喘[1-3],该方为逐法及收法相结合之经典方,方中半夏、干姜、细辛温肺化饮,荡涤肺中寒饮邪气,配酸收之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方中逐药有三,收药仅一,可见医圣所治肺中有邪所致之肺逆咳、喘,更强调逐法重于收法,以求扫清肺中邪乱。
气逆咳嗽的症状和诊断临床症状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咳嗽、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1. 气逆不顺有虚实之分对于气逆的认识有二方面,一是认为逆为不顺之义,不顺曰逆。
如《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气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入而能出,出而复入是为顺。
反之,有降无升,或有升无降,或出入失调,皆为不顺,都属气逆。
对此可以称为广义的气逆。
二是指气的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发太过的病理变化。
其本质属于不顺曰逆的范围,但更为局限,这是临床论述气逆的主要方面,可以作为狭义的气逆理解。
气逆不降,病涉多脏,有虚实之别。
气之升降,虽与诸脏腑皆有关系,但从脏腑功能而言,则以肺胃肝关系尤为密切。
肺气逆。
肺气既主宣发,又主肃降,而以宣肃下行为顺。
邪气内扰,则肺气不能宣发,或肺脏本虚,肃降无力,以致咳嗽、喘促、胸闷气急。
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其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以降为和。
外邪犯胃,或饮食所伤,痰浊积滞,或为肝气所犯,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或胃的气阴亏虚,胃气虚则胃降无力,胃阴虚则胃失润降,凡此者,可致胃气上逆,以呕吐、呃逆、嗳气、恶心、反胃、吐酸为常见症状。
肝气逆。
一般认为,肝气逆有二种情形,一为肝气上逆,一为肝气横逆。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郁怒伤肝,使肝气升发太过,则肝气逆而上冲,犯于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目赤,甚则昏厥不知人。
肝气横逆常犯胃侮脾。
犯于胃,胃失和降,纳化失司,和降失常,则脘痛呕逆,嗳气泛酸;乘于脾,则运化失司,清气被抑,症见脘腹阵阵作痛,痛而即泻,泻后暂安。
肝气犯胃乘脾,因于肝气过旺者,其病属实;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及,以致肝木偏旺者,称为土虚木贼,其病属虚中夹实。
2. 气陷不升,其病属虚气陷也是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但它是在气虚特别是中气亏虚的基础上,出现的气的升举无力,不能上升的病变。
表现为头晕目眩,倦怠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腹部坠胀,脏器下垂,脱肛等症。
基础证候之气逆证前言:中医学的证候,基本上是从病体内部阴阳失调之状态、正邪消长之趋势等有关机能变化特点等方面,集中地反映疾病的原因、性状、部位、范围、动态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
若用现代层次分析法去探寻证候的结构规律,则中医学的证候既有其核心,也有其基本(或基础)部分和定位标志,以及由这些成分共同组成的、由简到繁的各种具体证候。
一般地说:如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等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
心、肝、脾、肺、肾、卫、气、营、血等的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定位标帜和阶段标帜,可视为“病位证候”。
而如阴虚、气虚、血虚、阳虚、气滞、气逆、血瘀、湿热、痰浊等等,则是由核心构成的比较基础的部分,可以称为“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
基础证候,实际上也就是用来划分证候门类的一些最基本的中医诊断学概念。
至于已经揭示出病性、标明了病变部位的各种更为具体的证候概念,如肾阴虚、肺气虚、肝气郁滞、膀胱湿热、热入营血、热结阳明、脾肾阳虚等等,则是由基础证候与病位证候共同合成的“具体证候”。
具体证候,也就是中医日常工作中用来表述疾病诊断概念的、比较规范化的证候名称。
本基础证候根据现代证候分类法分类。
现代证候分类法,大体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
此种分类法是在前人认识基础上的重要进展,符合证候概念的认识发展历程,体现了分类工作的时代需要和一定的先进性。
但是用现代科学的分类学原则去加以衡量,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概括中医学领域内各种证候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不能充分适应中医学术发展的要求。
也并未完全摆脱现象分类法的影响,仍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质,远未达到深刻的、本质的自然分类的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够充分反映有关证候的本质特征和相互间的内部联系。
所以,进一步去探寻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乃是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础证候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燥证、血寒证、精脱证、阴虚津亏证、失神证、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热证、痰证、邪毒炽盛证、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痨。
1—10页病案分析1、李某,男,20岁,学生。
初诊:昨天下午因受凉于今晨7点左右突发高热,伴头痛,微恶寒(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塞,流浊涕,咽痛。
T39.1℃,P 96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神清,精神差,面红,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心率96次/分,律齐,无杂音。
舌红(风热证银翘散加减),苔薄黄,脉浮数。
血常规:WBC11.4×109/L,N80%;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
标准答案:住院病历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20 民族:汉婚况:未婚职业:学生主诉:高热,伴头痛一天。
现病史:昨天下午因受凉于今晨7点左右突发高热,伴头痛,微恶寒,鼻塞,流浊涕,咽痛。
既往史: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及其他疾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手术,输血,外伤,中毒史。
个人史:出生并长期生活于本市,居住环境良好。
生活无不良嗜好。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婚育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39.1℃,P:96次/分,R:20次/分,BP:l20/80mmHg。
整体状况:精神差,面红,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应答切题。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皮肤粘膜及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结节,瘀斑。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面部:头颅无畸形,头发无脱落,头皮无结节。
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
眼,耳,未见异常。
颈部: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
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
胸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尖搏动及浊音界正常,心率9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血管:未见异常。
腹部: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肾区无叩击痛。
二阴及排泄物:未见异常。
脊柱四肢:脊柱无畸形、强直、叩击痛,运动不受限;四肢正常。
神经系统: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卫生专业知识—中医病案分析之气逆致咳
张某,女,50岁,2013年5月13日来诊。
患者咳嗽5天,近日因情志不遂致咳嗽加重,胸片、心电图、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曾服中、西止咳药无效而来医院就诊,刻下:言语即咳,咳而气促,干咳无痰,胸部憋窒,过度换气,甚则不能平卧,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晦暗,不欲饮食,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腹胀,便秘溲黄,舌淡,边尖红,苔薄白,脉沉弦。
拟疏肝解郁,降逆止咳。
药用四逆散和旋覆代赭汤加减:枳实12g 柴胡6g 白芍药20g 旋覆花12g 半夏6g 玄参15g 代赭石6g 炙甘草6g 桔梗12g 浙贝母10g 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取穴太渊、三阴交、行间、鱼际、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太冲、百会、太阳、印堂。
当日治疗后气急、咳嗽有一定好转。
三日后复诊自诉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守上方继服并配合针灸治疗三日后病痊愈。
按语: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左肝右肺”升降论的角度来说,《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肝旺于春,春阳发生、主升,为气化的始点;肺旺于秋,秋阴收成、主降,为气化的终点。
上者左行,降者右行,肝与肺,一生一成,一升一降,一始一终,相反相成,互为两枢,两者协调运转,则脏腑气机正常。
在正常情况下,肝木之气升发,则诸脏相从而功能协调旺盛;肺金主司清肃,使诸气降已而升,故升降相因而处于动态平衡中。
反之失去动态平衡,左强右弱,肝气太过,木火太盛,升降无制,必致肺降失职,肺气不降发于咳逆。
从“经络学说”的角度上谈,《灵枢·经脉篇》说:“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肝与肺以经络相连,关系密切。
如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循经犯肺,火灼肺金,清肃之令不行,气机上逆,则为咳嗽;肝气郁结,气机郁闭,肺气失宣,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从“五行学说”的角度阐述:五行中,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木侮金。
如肝气过盛,则肝木太过逆乘于肺金,使肺金受病;若肺虚不能制肝木,更使肝之并发无制而反相侮,风阳上扰于肺,令肺气上逆而咳;还有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木火刑金,肺虚而病,发为咳嗽。
中公教育专家齐佳老师认为,本案之咳属肝咳。
用药主以疏肝解郁、降逆止咳为旨。
柴胡入肝胆经,其性轻清升散,既疏肝解郁,又透邪升阳,使肝气条达,郁热外达;肝脏体阴而用阳,阳郁为热易伤阴,故以芍药敛阴泄热,补血养肝,使肝体得养;柴胡和芍药相配,散敛互用,柔肝体和肝用,气血兼调;枳实苦辛性凉,行气散结而畅脾滞,合柴胡,肝脾并调,升降互用,以增舒畅气机之力;代赭石重坠降逆,长于镇摄肝胃之逆气;甘草健脾和中,合白芍可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本病病位在肺,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可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行间和鱼际的配合使用,可达到降肝火滋养肺阴的作用;膻中、中脘、天枢、气海调畅气机;内关主治胃心胸,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又为心包经络穴,具有宁心安神、镇静止痛、理气和中的作用;太冲配合谷,即四关穴的应用,有平肝熄风开郁的作用。
诸穴配合应用,共奏疏肝解郁降逆止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