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过程的传热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59
1)凝固速度对铸件凝固组织、性能与凝固缺陷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试分析可以通过哪些工艺措施来改变或控制凝固速度?解:①改变铸件的浇注温度、浇铸方式与浇铸速度;②选用适当的铸型材料和起始(预热)温度;③在铸型中适当布置冷铁、冒口与浇口;④在铸型型腔内表面涂敷适当厚度与性能的涂料。
2)影响铸件凝固方式的因素有哪些?答:(1)金属本身的凝固特点(凝固温度范围):金属或合金的成分,液相线与固相线的凝固动态曲线;(2)外界条件:决定凝固体的断面温度分布的因素。
3液体的粘度:粘度越大,表示液体越粘稠,4 液体层间的内摩擦力越大,相对运动也越困难,原子无法迁移排成晶体。
2 )液体的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阻止金属材料中原子的迁移。
(1)合金凝固温度范围的影响合金的液相线和固相交叉在一起,或间距很小,则金属趋于逐层凝固;如两条相线之间的距离很大,则趋于糊状凝固;如两条相线间距离较小,则趋于中间凝固方式。
(2)铸件温度梯度的影响增大温度梯度,可以使合金的凝固方式向逐层凝固转化;反之,铸件的凝固方式向糊状凝固转化。
3)何为凝固动态曲线?有何意义?答:(1)凝固动态曲线:根据凝固体断面上实际测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上(T-t),在同一时间坐标下,制作凝固体断面上不同位置与时间框图,将实际测得的(T-t)曲线上确定的温度点投影到凝固体断面上不同位置与时间的框图中,把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的同一温度点(液相温度、固相温度)连接起来,即得到金属凝固动态曲线;即在凝固体断面上,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达到同一温度的连线。
(2)动态曲线意义:凝固动态曲线用于判断金属在凝固过程中两相区(凝固区)的宽窄;由两相区(凝固区)的宽窄判断凝固断面的凝固方式。
4)凝固方式分为几种?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答:(1)凝固方式分为逐层凝固方式、体积凝固方式、中间凝固方式三种;(2)对铸件质量的影响:○1.逐层凝固方式:流动性能好,容易获得健全的凝固体;液体补缩好,凝固体的组织致密,形成集中缩孔的倾向大;热裂倾向小;气孔倾向小,应力大,宏观偏析严重;○2.体积凝固方式:流动性能不好,不容易获得健全的凝固体;液体补缩不好,凝固体的组织不致密,形成集中缩孔的倾向小;热裂倾向大,气孔倾向大;应力小,宏观偏析不严重;○3.中间凝固方式:介于逐层凝固与体积凝固方式二者之间。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是指在连续铸造过程中,将液态金属通过连铸机的直接接触传热,使其迅速凝固成为固态坯料。
其凝固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凝固传热:连铸坯的凝固过程是通过凝固传热实现的。
当液态金属与凝固器壁接触时,通过壁传导热量,将热量从液体中抽取,使其温度下降,从而引起凝固。
凝固过程中,液态金属中的热量逐渐转移到凝固器壁上,使液态金属凝固。
2. 菌晶凝固:连铸坯的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是菌晶结构。
在凝固过程中,凝固核的形成与扩展是菌晶凝固的核心。
凝固核的形成主要通过异质核形成机制,即固相杂质在液相中起到导向凝固核形成的作用。
在凝固核形成之后,扩展也是通过液态金属中的固相杂质扩散到凝固界面来实现的。
3. 凝固前区域形态演变:连铸坯凝固前区域是指离开凝固器壁距离较远的区域,此区域的凝固过程是从纯凝固到凝固核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液态金属的温度逐渐下降,会引起结晶核的形成和繁殖。
在凝固前区域中,由于热量的传导和质量的迁移,形成了柱状晶区。
4. 凝固后区域形态演变:连铸坯凝固后区域是指靠近凝固器壁边界附近的区域,此区域的凝固过程是进一步形成坯料的过程。
在凝固后区域中,凝固核逐渐形成,晶核之间相互连结,最终形成了连续的晶体结构。
连铸坯的凝固原理是液态金属通过传导传热和纯凝固形成晶核,然后通过晶核的繁殖和晶体的连结形成连续的晶体结构,最终实现连铸坯的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