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度公差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位置度公差的计算
计算公式适用于采用螺栓连接和螺钉连接(或其它类似情况)的孔的位置公差,其孔的分布可以呈任何形式。
1,活动紧固件连接(螺栓连接)的计算公式
(1)用螺栓连接2个或2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件均为光孔,其孔径大于螺栓直径:
计算公式:t≤K*S
S=Dmin-dmax
K的推荐值:不需调整的连接K=1
需调整的连接K=0.8或K=0.6
注:t---位置度公差值(公差带的直径或宽度)S---孔与紧固件轴之间的间隙Dmin---最小孔径dmax---最大轴径K---间隙利用系数
(2) 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a、tb时,则:ta+tb≤2t 注:若连接三个或更多零件而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时,则任意2个零件的位置度公差组合必须满足:ta+tb≤2t
2,固定紧固件连接的计算公式
(1)螺钉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是螺孔(或其它不带间隙的过盈配合孔),其它均为光孔,其孔径大于螺钉直径,
则:t≤0.5*K*S
S=Dmin-dmax
K的推荐值:不需调整的连接K=1
需调整的连接K=0.8或K=0.6
(2) 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a、tb时,则螺孔(或过盈配合孔)与任一零件的位置度公差的组合必须满足:ta+tb≤2t
3,按上述公式计算确定的位置度公差,经圆整后按标准公差值选取。
4,采用螺钉连接时,如螺孔(或过盈配合孔)的垂直度误差影响较大,则上述公式不能保证自由的装配,为保证自由的装配的要求,则螺孔(或过盈配合孔)的位置度公差可采用延伸公差带。
位置度公差的概念
位置度公差(Positional tolerance)是在工程制图中用来描述零件的尺寸和位置等要求的一种公差标注方式。
它用于确定一个特定的几何元素(如点、线、面等)的理论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偏差范围。
位置度公差包括两个部分:公差值和公差带。
公差值表示允许的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之间的最大偏差值,公差带表示公差值两侧的偏差范围,即实际位置可以在公差带内任意位置。
位置度公差常用于描述工件的几何要求,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对称度等。
例如,如果一个零件上标注了一个位置度公差为±0.1mm的平行度要求,表示这个零件上的平行线之间
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0.1mm。
位置度公差的概念主要用于确保零件组装和功能的正确性,减少零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误差,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在制造过程中,位置度公差常常与其他公差标注方式(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结合使用,形成完整的公差控制系统,以确保工件的相互配合和组装符合设计要求。
位置度公差及其计算
一、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定义为衡量尺寸特性的容许偏差,其可以测量相对于指定的
位置尺寸偏差值,是用来检查零件尺寸上的不规则度。
位置公差是应用着
重于零件尺寸的位置关系的公差,是衡量零件尺寸前后位置的公差标准,
其指定取决于每个零件的设计要求。
二、计算位置公差
1、首先,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位置公差要达到的要求,包括容许偏差、最大偏差等,然后制定位置公差的相关要求。
2、根据上述设计要求,对位置公差要求进行适当的标准化。
具体可
以分为公差、基本公差、保护层等等,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加以控制位置公
差要求。
3、在上述标准化基础上,进行公差调整,调整过程可能涉及到精度、工艺参数等,以满足位置公差的要求。
4、最后对调整后的位置公差进行核查,可以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
对精密零件来说,采用电子测量仪,以确保核查结果的准确性。
三、优点
(1)位置公差具有高效性:因为位置公差的标准化,可以减少不必
要的错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
(2)更好的保证质量:位置公差的标准化,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
可以更好的检查零件的精度,保证零件质量。
位置度公差计算公式
位置度公差是一种用于测量零件尺寸的公差,它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
它是一种精度公差,它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以及零件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位置度公差的计算公式是:位置度公差=(最大尺寸-最小尺寸)/2。
其中,最
大尺寸是指零件的最大尺寸,最小尺寸是指零件的最小尺寸。
位置度公差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
如果位置度公差的计算
结果小于规定的公差,则表明零件的尺寸精度较高,可以满足要求。
如果位置度公差的计算结果大于规定的公差,则表明零件的尺寸精度较低,不能满足要求。
位置度公差的计算公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
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零件的尺寸精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总之,位置度公差的计算公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位置度公差标准
位置度公差的标准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给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度公差,其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所限定的区域。
该圆公差带的中心点位置是由基准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
另一种是在空间上点的位置度公差,其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球内的区域。
该球公差带中心点的位置,是由相对于基准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
此外,线的位置度公差被测要素为一直线(中心线),根据零件功能要求不同,线的位置度公差要求有以下几种形式:给定在一个方向上线的位置度公差,其公差带是以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直线所限定的区域。
该中心线的位置是由相对于基准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公差带的宽度方向是框格指引线箭头所指的方向。
给定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线的位置度公差,其公差带是两对相互垂直的,间距分别等于公差值t1和t2,且以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所限定的区域。
两公差值可以不相等或相等。
该线的理想位置是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
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位置度公差值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用来控制零件的尺寸和位置偏差的重要参数。
它是指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允许零件偏离其设计位置的最大距离。
位置度公差值通常用于说明两个或多个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等。
一、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计算方法平行度和垂直度是用来描述两个平面或曲面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的。
计算平行度和垂直度公差值的方法是测量两个平面或曲面之间的夹角,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平行度和垂直度公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差值=所测量的夹角-设计要求的夹角例如,如果设计要求两个平面之间的垂直度为90度,而测量结果为89度,那么公差值就是1度。
二、同轴度的计算方法同轴度是用来描述两个圆柱面或圆锥面之间的轴线位置关系的。
同轴度公差值的计算方法是测量两个圆柱面或圆锥面的轴线距离,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同轴度公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差值=所测量的轴线距离-设计要求的轴线距离例如,如果设计要求两个圆柱面的轴线距离为0.1毫米,而测量结果为0.2毫米,那么公差值就是0.1毫米。
三、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位置公差是用来描述一个特征中心位置允许的最大偏差的。
位置公差值的计算方法是测量特征中心的实际位置偏差,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位置公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差值=所测量的位置偏差-设计要求的位置偏差例如,如果设计要求一个特征中心的位置偏差不超过0.1毫米,而测量结果为0.05毫米,那么公差值就是0.05毫米。
总结: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尺寸和位置要求有所不同。
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计算方法是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的夹角进行比较,同轴度的计算方法是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的轴线距离进行比较,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是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的位置偏差进行比较。
这些计算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师和制造者确定是否满足了产品的设计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位置度公差标注表
一、详细介绍
位置度公差是机械制图中用于描述零件上某一要素(如孔、轴等)相对于其他要素或基准的位置精度的重要参数。
在图纸上,通过标注位置度公差,可以明确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确保零件在装配时能够准确配合,达到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位置度公差标注表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1.基准要素:作为位置度测量的参考点、线或面,可以是零件上的实际要素,也可以是虚拟的基准要素。
2.被测要素:需要测量位置精度的要素,如孔、轴等。
3.公差带:一个以基准要素为轴心(或中心平面)的圆柱体(或长方体),其直径(或宽度)即为位置度公差。
被测要素必须完全位于这个公差带内。
4.公差值:描述被测要素相对于基准要素允许的最大位置偏差。
5.标注符号:在图纸上,位置度公差通常用特定的符号进行标注,包括一个圆圈、一个箭头和相应的公差值。
二、位置度公差标注表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位置度公差标注表示例:
说明:
1.在序号1中,φ10孔的轴线相对于A面的位置度公差为0.1mm,意味着孔的轴线在垂直于A面的方向上可以有±0.05mm的偏移。
2.在序号2中,φ20孔的轴线相对于B-C连线的位置度公差为0.05mm,这通常意味着孔的轴线需要位于一个以B-C连线为轴心、直径为0.05mm的圆柱体内。
3.在序号3中,50x10槽的中心线相对于D面的位置度公差为0.2mm,意味着槽的中心线在垂直于D面的方向上可以有±0.1mm的偏移。
请注意,以上示例和说明是基于简化的理解和常见应用。
在实际的机械制图中,位置度公差的标注和解释可能更加复杂和精确。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参考相关的机械制图标准和规范。
位置度公差的基准
位置度公差(Positional tolerance)是描述一个特征或元素相对于另一个特征或元素的位置变动的容许范围。
位置度公差是形位公差的一种,包括点、线、面的位置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的基准(Datum)是一个或多个用于确定位置度公差测量基准的特定点、线或面。
基准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元素位置的测量和公差的计算方式。
在选择位置度公差的基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功能需求: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确定哪些元素需要相对于其他元素进行位置度的控制。
制造过程:考虑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差和误差,选择稳定的、易于测量的元素作为基准。
测量便利性:选择的基准应易于进行测量,避免复杂的测量步骤或需要特殊设备的情况。
常见的位置度公差基准包括:
点基准:通常用于描述单个点的位置,如孔的中心点或球面的球心。
线基准:用于描述直线或曲线的位置,如轴线、中心线或轮廓线。
面基准:用于描述平面或曲面的位置,如平面、球面或圆柱面。
在图纸或技术文件中,位置度公差和基准通常以特定的符号和标注方式表示。
这些标注通常包括公差框格、基准符号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标注是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
请注意,位置度公差的具体应用和标准可能因不同的行业、国家或地区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参考相应的国家或国际标准以及具体的设计要求来确定位置度公差的基准和公差值。
公差符号位置度解释
公差符号是一种用于表示工程制图中零件尺寸与形状允许偏差
的符号表示法。
它用于描述零件的尺寸和形状容差范围,以确保零
件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的互换性和可靠性。
位置度是公差中的一种,用于描述零件上的特定特征相对于基
准的位置精度。
它表示了特征的中心轴线或平面与基准的偏离程度。
位置度公差通常以一个圆圈和两个数字表示,圆圈内的数字表示位
置度公差的限制值,而圆圈外的数字表示公差的参考尺寸。
位置度公差的解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准,位置度公差的解释必须基于一个明确定义的基准。
基
准通常是一个平面、轴线或点,它用于确定特征的位置。
2. 公差值,位置度公差由两个数字表示,例如0.05。
这个数
字表示了特征允许偏离基准的最大距离。
3. 公差类型,位置度公差可以是直径位置度、半径位置度或角
度位置度。
直径位置度适用于圆形特征,半径位置度适用于圆弧特
征,而角度位置度适用于角度特征。
4. 公差区域,位置度公差的区域是一个圆圈,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公差的限制值。
如果特征的中心轴线或平面位于这个圆圈内,它被认为是符合要求的。
5. 公差解释,位置度公差的解释应该清楚地描述特征相对于基准的偏离程度。
可以使用文字说明、示意图或其他工程制图符号来解释公差。
总而言之,位置度公差是一种用于描述零件特征相对于基准的位置精度的公差表示法。
它通过基准、公差值、公差类型、公差区域和公差解释等要素来解释特征的位置偏差。
正确理解和应用位置度公差对于确保零件的装配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本人对于位置度公差的理解过程(或思维过程)的总结,如果大家觉得有价值就参考一下,如果大家觉得没意思,就一笑了之。
还是按习惯分成七步来讲,如果不小心又把大家给讲晕了,那是我的无心之错,敬请谅解。
举个例子也许能弥补一下表达能力的不足:
[attachment=25911]
第一步: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和形状。
公差带大小及形状是由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来确定的,公差值的大小就是公差带的大小,其形状则由公差值有无直径符号来确定,如果公差值前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是一个直径等于公差值的圆柱;如果公差值前没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应该是相距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6个φ8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1的圆柱,而4个φ12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2的圆柱。
第二步:根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修正符号确定补偿公差。
公差带的实体状态由公差值后面的修正符号来确定。
如果没有任何修正符号,则表示位置度公差带在RFS状态,即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无关;如果带M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M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MMC向L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如果带L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LMC 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LMC向M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
上图中两个位置度公差均是MMC状态,因此它们的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相关。
比如对φ8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MMC时(φ8),它的位置度要求为φ0.1,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φ8.25),它的位置度公差带就变成了φ0.1+(φ8.25-φ8)=φ0.35。
同样道理,对φ12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允许的最大位置度误差可以达到φ0.6。
第三步:参照基准体系的建立。
参照基准体系是由形位公差框格内的参照基准按序指定基准形体来建立的。
图中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体系相同,均由基准A和B指定的基准形体建立,其中基准A的是由零件的端面建立的基准平面,它作为第一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三个自由度(两个旋转自由度及一个平移自由度),基准B是由零件的外圆建立的基准轴线,它作为第二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两个自由度。
这样基准A和B定位后,零件就只剩下绕B轴旋转的一个自由度。
由于这两组孔的位置与这个自由度没有关系,因此本例就没有对这个自由度作出限制。
同时要注意的是,基准B是带MMB修正符的,因此它模拟基准就是基准形体B的MMB边界。
当基准形体B的实际尺寸向它的LMB偏离时,将允许有基准的漂移。
(至于基准漂移对位置度公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另行专题讨论)
第四步:确定位置度公差带在参照基准系统内的方向和位置。
公差带位于是由基本尺寸定义的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理论正确位置。
例中6个φ8的孔的6个位置度公差带应与整体与A基准平面平行,并相距8mm,并沿B基准轴线径向均匀分布(60°夹角);而四个φ12的孔的四个位置度公差带绕B轴径向均匀分布,其中心线交于B轴,交点距A基准20mm,并与A基准平面成30°角。
第五步:确定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
形位公差框格的标注方式决定了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
另外如果形位公差框格下有BOUNDARY的注释,则被测要素是指形体的周边轮廓。
例中的两个形位公差框格均标注在尺寸的下面,它表示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是孔的中心,因此它要求的是孔的中心线满足在理论位置的公差带的要求。
第六步:考虑同步要求。
同步要求的条件是:1)参照基准相同,2)基准的顺序相同,3)基准的修正符号相同。
当我们在评估图纸上的一个形位公差时,要考虑是否与其它形位公差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
本例中的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基准顺序及修正符号均相同,因此它们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公差同时评价,同时满足。
如果用检具测量的话,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在一次装夹后同时评判。
第七步:测量方法及评估依据的确定。
经过前面六步的分析,我们对位置度具体要求已经很清晰了。
最后一步的目的是找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以能更深入地理解它。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用形位公差清晰地定义了一张图纸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它,那这种设计也是失败的。
从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准形体及其状态,公差带的大小形状及其修正符号,公差带的位
置及被测要素;并且我们也知道了这两个位置度要满足同步要求,这样我们就可设计一个功能检具来同时测量这两个位置度。
基准形体A可以用一平板来作为它的模拟基准形体,而形体B的模拟基准形体则是垂直于基准形体A的一个内径为80.2的套筒。
零件按A,B定位后可以旋转,并在B的模拟基准形体内微量窜动。
检测这两个位置度的检测销是两组分别位于它们的理论正确位置的销子,这两组销子的相对位置固定。
第一组六根用于评估φ8的孔的销子直径为φ7.9,第二组四根用于评估φ12的孔的销子直径为φ11.8,要求零件一次装夹后,两组销子能同时完全进入零件的相应孔内。
当你理解了位置度的具体含义及要求,并且知道了如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后,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对于其它形位公差的理解过程,大致与这个过程类似。
对我而言,任何复杂的形位公差,经过这七步的分析后都能得到较为全面透彻的理解。
希望对大家能有点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