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度公差及其计算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48
基准最大理论值10.610.610.6基准实测值10.610.510.4基准增加的公差00.10.2理论直径最大值实际测值直径形体增加的公差22.422.400.20.30.422.422.30.10.30.40.522.422.20.20.40.50.622.422.10.30.50.60.7图中位置度值0.2理论X值实测X值理论Y值实测Y 值位置度值000实际测量孔径最小理论直径位置度公差补偿公差总位置度公差660.400.46.160.40.10.56.260.40.20.66.360.40.30.76.460.40.40.8一、元素、基准都是最大实体的位置度(轴)基准形体直径公差形体直径公差带直径实际允许的公差位置度计算方法实际允许公差=形体增加的公差+基准增加的公差+图中位置度值位置度值=2*SQRT((理论X值-实测X值)^2+(理论Y值-实测Y值)^2)总位置度公差=位置度公差+补偿公差黄色框是需要输入的测量值蓝色框是结果绿色框是根据图纸输入的值比较位置度值与实际允许公差大小就知道是否满足位置度要求二、元素是最大实体的位置度(孔)位置度值=2*SQRT((理论X值-实测X 值)^2+(理论Y值-实测Y值)^2)位置度值=2*SQRT((理论X值-实测X 值)^2+(理论Y值-实测Y值)^2)总位置度公差=位置度公差+补偿公差基准最小理论值18.118.118.1基准实测值18.218.1518.1基准增加的公差0.10.05理论直径最小值实际测值直径形体增加的公差2525.050.050.350.30.252525.040.040.340.290.242525.020.020.320.270.2225250.30.250.2图中位置度值0.2理论X值实测X值理论Y值实测Y 值位置度值000位置度值=2*SQRT((理论X值-实测X值)^2+(理论Y值-实测Y值)^2)实际允许公差=形体增加的公差+基准增加的公差+图中位置度值位置度计算方法比较位置度值与实际允许公差大小就知道是否满足实际允许的公差公差带直径公差形体直径基准形体直径四、元素、基准都是最大实体的位置度(孔)孔类与轴类的最大最小实体增加的公差区别:轴:最大理论直径-测量直径孔:测量直径-最小理论直径。
位置度公差及其计算
一、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定义为衡量尺寸特性的容许偏差,其可以测量相对于指定的
位置尺寸偏差值,是用来检查零件尺寸上的不规则度。
位置公差是应用着
重于零件尺寸的位置关系的公差,是衡量零件尺寸前后位置的公差标准,
其指定取决于每个零件的设计要求。
二、计算位置公差
1、首先,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位置公差要达到的要求,包括容许偏差、最大偏差等,然后制定位置公差的相关要求。
2、根据上述设计要求,对位置公差要求进行适当的标准化。
具体可
以分为公差、基本公差、保护层等等,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加以控制位置公
差要求。
3、在上述标准化基础上,进行公差调整,调整过程可能涉及到精度、工艺参数等,以满足位置公差的要求。
4、最后对调整后的位置公差进行核查,可以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
对精密零件来说,采用电子测量仪,以确保核查结果的准确性。
三、优点
(1)位置公差具有高效性:因为位置公差的标准化,可以减少不必
要的错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
(2)更好的保证质量:位置公差的标准化,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
可以更好的检查零件的精度,保证零件质量。
位置度公差及其计算位置度公差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一种公差类型,用于描述零件上对特定位置的要求。
它通常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特定表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度、垂直度和斜度等。
在实际工程中,位置度公差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位置度公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一、位置度公差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位置度公差是指在一定的设计要求下,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特定表面或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公差。
它反映了零件特定表面或特征与基准表面(通常为基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零件能够与其他零件或装配体正确地定位和工作。
位置度公差通常用字母T(Positional Tolerance)表示。
1.最大材料条件(MMC):在设计中,零件的制造公差可能导致实际测量值偏离设计值,最大材料条件即指代测量值可能达到的最大极限状态。
在位置度公差中,最大材料条件表示与基准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或最大角度。
在图纸上用字母M表示。
2.最小材料条件(LMC):与最大材料条件相反,最小材料条件指代测量值可能达到的最小极限状态。
在位置度公差中,最小材料条件表示与基准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或最小角度。
在图纸上用字母L表示。
二、位置度公差的计算方法1.平行度公差(Parallelism):平行度公差用于描述两个平面或轴线之间的平行关系。
计算平行度公差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值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来确定公差范围。
该方法通常采用最大材料条件和最小材料条件之间的最大偏差来计算。
2.垂直度公差(Perpendicularity):垂直度公差用于描述两个平面或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
计算垂直度公差时,也需要考虑最大材料条件和最小材料条件之间的最大偏差。
3.斜度公差(Angularity):斜度公差用于描述两个平面之间的倾斜关系。
计算斜度公差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值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来确定公差范围。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位置度公差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位置度公差计算方法。
位置度公差计算公式
位置度公差是一种用于测量零件尺寸的公差,它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
它是一种精度公差,它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以及零件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位置度公差的计算公式是:位置度公差=(最大尺寸-最小尺寸)/2。
其中,最
大尺寸是指零件的最大尺寸,最小尺寸是指零件的最小尺寸。
位置度公差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
如果位置度公差的计算
结果小于规定的公差,则表明零件的尺寸精度较高,可以满足要求。
如果位置度公差的计算结果大于规定的公差,则表明零件的尺寸精度较低,不能满足要求。
位置度公差的计算公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
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零件的尺寸精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总之,位置度公差的计算公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衡量零件的尺寸精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螺栓、螺钉连接位置度公差计算
一、螺栓连接的计算公式
用螺栓连接丙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零件均为光孔,其计算计算公式为:
T≤KZ
Z=D MIN-d MAX
T——位置度公差值
Z——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
D MIN——最小孔径
d MAX——螺栓或螺钉的最大直径
K——间隙利用系数
推荐值:不需调整的固定连接K=1
需调整的固定连接K=0.8或0.6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时,则必须满足:T a+T b≤2T
二、螺钉连接的计算公式
被螺钉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是螺孔(或其它不带间隙的过盈配合孔).而其它均为光孔,其计算公式为:
T≤0.5KZ
Z=D MIN-d MAX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时,螺孔(或过盈配合孔)与任一零件的位置度公差的组合必须满足:
T a+T b≤2T
注:圆整后取标准公差值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最新基础标准应用手册》1988年出版。
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位置度公差值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用来控制零件的尺寸和位置偏差的重要参数。
它是指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允许零件偏离其设计位置的最大距离。
位置度公差值通常用于说明两个或多个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等。
一、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计算方法平行度和垂直度是用来描述两个平面或曲面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的。
计算平行度和垂直度公差值的方法是测量两个平面或曲面之间的夹角,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平行度和垂直度公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差值=所测量的夹角-设计要求的夹角例如,如果设计要求两个平面之间的垂直度为90度,而测量结果为89度,那么公差值就是1度。
二、同轴度的计算方法同轴度是用来描述两个圆柱面或圆锥面之间的轴线位置关系的。
同轴度公差值的计算方法是测量两个圆柱面或圆锥面的轴线距离,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同轴度公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差值=所测量的轴线距离-设计要求的轴线距离例如,如果设计要求两个圆柱面的轴线距离为0.1毫米,而测量结果为0.2毫米,那么公差值就是0.1毫米。
三、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位置公差是用来描述一个特征中心位置允许的最大偏差的。
位置公差值的计算方法是测量特征中心的实际位置偏差,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位置公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差值=所测量的位置偏差-设计要求的位置偏差例如,如果设计要求一个特征中心的位置偏差不超过0.1毫米,而测量结果为0.05毫米,那么公差值就是0.05毫米。
总结: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尺寸和位置要求有所不同。
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计算方法是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的夹角进行比较,同轴度的计算方法是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的轴线距离进行比较,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是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的位置偏差进行比较。
这些计算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师和制造者确定是否满足了产品的设计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形状和位置公差位置度公差GB 13319-1991本章给出适用于呈任何分布形式的内、外相配要素,为保证装配互换而给定位置度公差的公差值计算方法。
1 代号t--位置度公差值(公差带的直径或宽度)S--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Dmin--光孔的最小直径dmax--螺栓、螺钉或销轴的最大直径K--间隙利用系数2 螺栓连接的计算方式2.1 用螺栓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零件均为光孔,其孔径大于螺栓直径,如图45。
计算公式: t=K*S ---------------------------(1)式中:S=Dmin -dmaxK的推荐值为:不需调整的连接:K=1;需要调整的连接:K=0.8或K=0.6。
注:K值的选择应根据连接件之间所需要的调整间隙量确定。
例如:某个采用螺栓连接的部位,其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为1mm:a. 若设计只要求装配时螺栓能顺利地穿入被被连接件的光孔,各被连接件不需作相互错动的调整;此时,选K=1,则t=1mm。
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达到最大值1mm,螺栓穿入后,被连接件之间无法相互错动调整。
b. 若设计要求在螺栓穿入被连接件的光孔后,为保证其他环节的调整需要,如边缘对齐等,各被连接件之间应能相互错动调整0.4mm,此时,选K=0.8,则t=0.8mm。
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均达到最大值0.8mm,螺栓穿入后,两被连接件之间仍有0.4mm的相互错动调整量。
2.2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a 、tb时,则应满足:ta +tb≤2t。
若连接三个或更多个零件而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时,则任意两个零件的位置公差之和应满足:ta +tb≤2t。
3 螺钉(或螺柱)连接的计算公式3.1 被螺钉(或螺柱)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零件的孔是螺孔(或过盈配合孔),而其它零件的孔均为光孔,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如图46。
计算公式: t=0.5K*s ------------------------(2)式中:S=Dmin -dmaxK的推荐值为:不需调整的连接:K=1;需要调整的连接:K=0.8或K=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