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64
(完整)针灸毫针指以毫针针刺穴位,起到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适应症】风寒湿痹,腰肌劳损、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问盘突出、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感冒;呕吐、胃痛、腹泻:久泄、久痢、遗尿、早泄、阳痿等;内脏下垂、脱肛、崩漏等.【禁忌症】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办应予禁剌.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剌。
3、小儿囟门末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操作方法】l、针具选择:使用一次性针具,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2、体位选择: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俞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3、消毒: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4、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生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什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于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5、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分析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摘要】目的:随着人们近年来的生活压力增加不断,颈肩腰腿痛的临床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现探讨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方法:入组样本选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患者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对颈肩腰腿痛实施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发挥发挥药物的作用并通利关节,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肩腰腿痛;中医针灸综合治疗;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颈肩腰腿痛是一组慢性功能受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的慢性劳损、疼痛、肿胀等,其病因主要包括: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炎等【1】。
该疾病其起病隐匿,往往不存在典型症状,疼痛时轻时重且能自行缓解,且颈肩腰腿痛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早期无症状,具有多发性、易反复的特点,患病后疼痛明显,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颈肩腰腿痛以慢性劳损为主要诱发原因,所以单独西医治疗则效果欠佳【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参加研究的样本均选自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和研究组(实施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每组患者各75例,均经过临床相关检查诊断符合颈肩腰腿痛标准(患者存在腰腿疼痛、肢体麻木、颈肩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采取磁共振诊断、CT诊断予以确诊,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知情本研究,自愿配合研究,并在相关文件签字确定。
排除不足18岁患者、及超过80岁患者,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椎体滑落、椎管内结合、椎管内外肿瘤疾病、椎管现在等情况、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分析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和临床表现确定其临床症状,然后选取位于四肢末端上的与其疼痛经络相对应的井穴给予针灸治疗,30min/次,均治疗3-5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10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72例、治疗有效的有24例、治疗无效的有4例,分别占总数的72%、24%、4%,总治疗有效率为96%,总体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方法安全、疗效理想、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广大相关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标签: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临床疗效;观察经络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它与人体神经疼痛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的疼痛有所不同,经络疼痛的特点在于会使患者产生许多独特的病理症状或体征,并具有一定的病发规律。
通常情况下,经络疼痛会使患者出现痛、酸、麻、胀、困等刺激反应,严重者还会出现各类湿疹、丘疹、斑疹、红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线、色素痣、脱毛及扁平苔癣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中医循经传感理论对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经络疼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我院近年来在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方面也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针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分别占总数的54%、46%;年龄在20-7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5.2±6.7)岁;病程在3天-15个月之间不等,平均病程(3.4±1.8)个月。
针灸推拿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
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
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
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
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
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