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64
(完整)针灸毫针指以毫针针刺穴位,起到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适应症】风寒湿痹,腰肌劳损、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问盘突出、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感冒;呕吐、胃痛、腹泻:久泄、久痢、遗尿、早泄、阳痿等;内脏下垂、脱肛、崩漏等.【禁忌症】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办应予禁剌.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剌。
3、小儿囟门末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操作方法】l、针具选择:使用一次性针具,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2、体位选择: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俞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3、消毒: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4、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生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什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于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5、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分析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摘要】目的:随着人们近年来的生活压力增加不断,颈肩腰腿痛的临床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现探讨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方法:入组样本选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患者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对颈肩腰腿痛实施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发挥发挥药物的作用并通利关节,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肩腰腿痛;中医针灸综合治疗;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颈肩腰腿痛是一组慢性功能受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的慢性劳损、疼痛、肿胀等,其病因主要包括: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炎等【1】。
该疾病其起病隐匿,往往不存在典型症状,疼痛时轻时重且能自行缓解,且颈肩腰腿痛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早期无症状,具有多发性、易反复的特点,患病后疼痛明显,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颈肩腰腿痛以慢性劳损为主要诱发原因,所以单独西医治疗则效果欠佳【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参加研究的样本均选自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和研究组(实施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每组患者各75例,均经过临床相关检查诊断符合颈肩腰腿痛标准(患者存在腰腿疼痛、肢体麻木、颈肩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采取磁共振诊断、CT诊断予以确诊,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知情本研究,自愿配合研究,并在相关文件签字确定。
排除不足18岁患者、及超过80岁患者,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椎体滑落、椎管内结合、椎管内外肿瘤疾病、椎管现在等情况、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分析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和临床表现确定其临床症状,然后选取位于四肢末端上的与其疼痛经络相对应的井穴给予针灸治疗,30min/次,均治疗3-5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10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72例、治疗有效的有24例、治疗无效的有4例,分别占总数的72%、24%、4%,总治疗有效率为96%,总体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方法安全、疗效理想、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广大相关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标签: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临床疗效;观察经络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它与人体神经疼痛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的疼痛有所不同,经络疼痛的特点在于会使患者产生许多独特的病理症状或体征,并具有一定的病发规律。
通常情况下,经络疼痛会使患者出现痛、酸、麻、胀、困等刺激反应,严重者还会出现各类湿疹、丘疹、斑疹、红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线、色素痣、脱毛及扁平苔癣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中医循经传感理论对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经络疼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我院近年来在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方面也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针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分别占总数的54%、46%;年龄在20-7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5.2±6.7)岁;病程在3天-15个月之间不等,平均病程(3.4±1.8)个月。
针灸推拿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
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
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
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
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
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取穴原则1.特异性取穴特异性取穴主要是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取穴方法。
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感冒穴等。
2.交叉性取穴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的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臀部疾病取对侧臂丛神经支配的肩关节部位的臀痛穴,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治疗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病变取对称的左侧肩关节相应部位平衡针穴位。
(二)持针方法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
临床多选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
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1.提插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部分。
操作中通过改变针尖的方向、角度、深浅以获得针感。
主要适用于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降压穴、降脂穴、肩痛穴等。
2.强化针感手法指针刺深度达到要求后采用的一种捻转手法。
通过拇指与示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并出针。
主要适用于病情较重、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偏瘫穴、面瘫穴、胸痛穴、胃痛穴等。
3.一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1寸以内的针刺手法,适用于比较浅表的穴位,进针后即可出针,原则上不提插、不捻转。
如明目穴、牙痛穴、踝痛穴等,症状较重时可给予轻度提插、捻转。
4.两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2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到要求的深度。
进针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如耳聋穴、过敏穴、痔疮穴、胸痛穴等。
5.三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3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1—2寸,第三步再将针体刺入达2.5寸左右即可。
不提插,不捻转,达到一定深度后即可出针。
针灸治疗颈椎病研究现状一、内容综述颈椎病是现在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长期低头族、工作压力大的白领人群。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那么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有效缓解颈椎病的症状,如疼痛、僵硬等。
同时针灸还能够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况,提高颈椎的稳定性。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针刺、拔罐、刮痧等。
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疗效,例如针刺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僵硬;拔罐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刮痧则可以消除淤血,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当然针灸治疗颈椎病并非万能的,对于一些严重的颈椎病患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此外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A.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面对这一现象,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针灸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的疗效,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依据。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长期低头、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和技术仍有待提高,如何选择合适的穴位、如何进行针刺操作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较少,需要加大样本量和研究时间,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针灸联合益气舒筋汤治疗颈肩腰腿痛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活动功能的影响周欣,王永莉,汪妍(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71)[摘要]目的探究针灸+益气舒筋汤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的效果及对疼痛、活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2月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配合益气舒筋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
对比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活动功能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79.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治疗后VAS 评分、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疼痛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
2组治疗后颈肩腰腿各功能量表评分(CASCS、C-M、JOA、Lyshol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肩腰腿各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2组治疗后0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0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o结论对颈肩腰腿痛患者辅以针灸联合益气舒筋汤治疗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可明显减轻疼痛,且有利于改善颈肩腰腿活动功能,减轻病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针灸;益气舒筋汤;颈肩腰腿痛;疼痛程度;活动功能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1.16.019[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21)16-1789-05颈肩腰腿痛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初期无特异性症状,直至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严重疼痛感、僵硬感,并影响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才引起患者对此类疾病的重视。
临床针对该症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以往多以口服镇痛消炎类药物治疗为主,尽管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病情易复发⑷。
筋骨三针微创针法是将传统九针(张仲景医圣祠清朝年间“刀针”)吸收了其他微创疗法的精华,从而发明的中医微创针法。
并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生物病理学、结合大量尸体解剖学,提出了“人体软组织立体三角平衡原理学说”总结出了三刀法,所发明的中医微创针法。
筋骨三针法既具有现代微创针刀的松解、分离、推铲、减压镇痛的刀法;又具有传统中医针灸的、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及留针针法。
因此筋骨三针法在功能具有针刀的松解粘连、分离结节及针灸的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功能。
筋骨针在软组织损伤的病变区即结疤、粘连,或无菌性炎症部位松解粘连、解除了局部血管、神经的卡压症状,即通道减压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微循环,恢复了局部组织内力平衡。
筋骨针同时能够在肌纤维、肌筋膜间室和肌肉起止点的炎性粘连处,切开粘连、松解肌肉,能切开筋膜间室或滑囊、囊肿直接抽取囊腔内容物起到减张减压作用,减轻了局部组织内的压力和静态张力,松解骨神经纤维管的卡压症状,从而恢复了局部组织内的生物力学平衡。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对筋膜病变的治疗,可分为病变点扇形分离法及病变区扇形分离法。
筋骨针的扇形分离法及注射留线法,一方面可以改善筋膜层次的微循环,促进炎性致痛物质的吸收;另一方面,通过筋骨针的切割、分离,调整筋膜层次的动静态力失衡,达到筋膜层次的动静态平衡,以达到以下作用:一、松解作用各种原因的软组织损伤(外因、风湿与类风湿)直接作用和慢性劳损,理化因素引起肌肉纤维、肌腱、肌筋膜、腱鞘、滑囊、韧带及血管、神经等软组织撕裂出血,人体在修复过程中,由于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结疤粘连。
由于粘连致使骨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变性,原有位置和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破坏了原有的动静态平衡,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二、三角平衡功能人体动静态的平衡,是依靠骨骼框架的平衡稳定系统的肌腱、韧带及筋膜等软组织,构成人体许多立体三角区,达到人体的动静态平衡稳定,而人体骨骼框架是以脊柱为中轴,人体的骨骼框架以脊柱为中轴,上承头颅部,贯通胸阔,下连骨盆,构成了头颈部、胸腔部、骨盆三个中心立体三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