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神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精气神是一个道教内丹学术语,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
也指精神力气。
在人体中,精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哲学前提:世界上的一切,从微观上讲,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
关于有形与无形、与主观关注点相关:当人们关注形态结构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有形状态;当人们关注机能变化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无形状态。
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
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神,泛指精气之活力,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比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显然是由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
广义的调神,泛指调整我们的这种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
所谓顺从神,即是顺从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
狭义的调神,即是指调节心理活动。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
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一、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如《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者,主藏精。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机体内除了藏于脏腑中的精和运行于脉管内的血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
因此,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应用一、人体之精的功能精主闭藏而静谧于内,与气之运行不息相较,其性属阴。
精除了具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由于具有遗传功能的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并且五脏六腑之精都可资助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故生殖之精实由肾精化生。
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详解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精气血津液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其中,精、气、血、津、液又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精精是指男女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子。
在中医理论中,精是人体的“根本之精”,被认为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精主要储藏于肾,肾主藏精、主生骨、主生发、主水液代谢等。
人的精并非无限的,男女受损于不同的情境,是人体应该保护的重要物质。
气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被视为血液循环以外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人体内分泌、细胞的新陈代谢、神经系统的活动,都离不开气的作用。
气主要包括真气和营气,真气是指由肺脾肾等脏腑所生的气,主要负责呼吸,水液代谢,能源提供等;营气是指由饮食所吸取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的气,在人体内流动,提供所需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代谢功能。
血血是人体内循环的液态物质。
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血有补肾益气、生发滋润、通经止痛、充面美容等多种功效。
它主要由肝和脾所调节,肝主疏泄用于疏通经脉,而脾则主要负责产生营血来滋养身体各器官和组织。
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种液体物质,在中医理论中是滋润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
津液涵盖了汗液、唾液、泪液、鼻涕等液体,主要调节人体的水分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稳态,以及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
神神指人体内心理活动的反映,即情感、思维、意识等。
神主要由心包、肝、脾、肺、肾五脏所治,而肝则被认为是五脏之中掌管神的脏器,可以调节和管理人体的情绪和心态等精神活动。
总的来说,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和神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物质。
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能决定人体健康的情况,也决定了人体心理的状态。
因此,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就需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保养和调理。
中医的“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
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
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
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
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
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选择题A型题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A. 宗气B. 卫气C. 元气D. 营气E.肺气2.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卫气B.宗气 E.营气 D.元气 E.荣气3. 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A.气的推动作用B.气的固摄作用C.气的防御作用D. 气机E.气化4. 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A.中气B.卫气C.宗气D.元气E. 营气5. 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A.卫气B.宗气C.中气D.元气E.营气6.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血脉D.三焦E.肝7. 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A.精B.液C.血D.津E.气8.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不是9. 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10. 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A. 血能载气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 气能生血E.血能生气11. 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12.全身气机调畅最重要的环节是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心火下降,肾水上升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E.肺气宣发,亦主肃降13.濡养脑髓和滑利关节的主要是A.精B.气C.液D.血E.津14.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15. 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16. 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17. 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A.气逆B.气陷C.气结D.气滞E.气脱18.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A.肝肾同源B.乙癸同源C.津血同源D.精血同源E.以上均非19.中医关于“汗”的论述,下列不正确A.阳加于阴谓之汗B.肺主汗孔开合 C .汗为心之液 D.汗血同源 E.汗液的排泄通道称为“鬼门”20.《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A.营卫和调B.卫气和利C.营气和利D.宗气充盈E.元气充盈B型题A.肝B.心C.脾D.肺E.肾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A.心B.肝C.脾D.肺E.肾5.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6.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A.气虚B.气脱C.气滞D.气闭E.气逆7.血虚可导致8.大失血时可导致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9.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10.水谷之悍气是指X型题1.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胃E.肾2. 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A.先天禀赋B.后天饮食营养C.自然环境D.肺肾的功能E.脾胃的功能3. 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A.固摄血液B.固摄汗液C.固摄唾液D.固摄二便E.固摄精液4. 宗气的主要功能是A.主管语言B.温煦肢体C.调节心脏的搏动D.走息道以行呼吸E.贯心脉以行气血5. 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肝B.胆C.脾D.胃E.肾6. 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 气能生血B.血为气之母C. 气为血之帅D.血能养气E.气随血脱7. 卫气的功能有A.温分肉B.肥腠理C.司开合D.充皮肤E.生津液8. 津主要分布于A.血脉B.肌肉C.皮肤D.脑髓E.孔窍9. 液主要灌注于A.骨节B.脏腑C.脑髓D.肌肤E.孔窍10. “气随津脱”病理变化的形成原因包括A.剧烈呕吐B.大量泄泻C.大量饮水D.过用发汗方法E.过用下法填空题1.上气海是指_______,下气海是指_______。
2.营气通过_______和_______而循行于全身。
3.气对血的关系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4.津液进入血脉之中,不仅化生血液,还起着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5.《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_______乃居。
”6.气的运动称作_______。
气的运动形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血为气之母,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8.宗气积聚之处,称为_______;测知宗气盛衰的部位,称为_________。
判断题1.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称为气机。
()2.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3.元气根于肾,与脾胃无关。
()4.具有行气血、行呼吸二方面作用的气是营气。
()5.营气通过十二经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6.营气和卫气正常协调,才能维持“昼精而夜寐”。
()7.耳之听力与肾精相关,与宗气无关。
()8.气的固摄作用太过则月经闭止。
()9.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中,以肝肺肾最为重要。
()10.中焦之汁是指津液。
()名词解释1.气血津液学说2.水谷悍气3. 津血同源4. 气为血之帅5. 血府简答题1.气的生成来源有哪些方面?2.气逆和气陷各属气的哪种病理状态?3.治疗水肿时,行气与利水法同用,其理论依据是什么?4.怎样理解“精血同源”?5.血的濡养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论述题1.津与液在生理方面有何区别和联系?2.试述精、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A型题1-5ADECA 6-10DBDCD 11-15BCCAC 16-20DCCBBB型题1-5EDCEA 6-10CABADX型题1.CD2.ABCDE3.ABCDE4.DE5.CD6.BC7.ABCD8.ABCE9.ABC10.ABDE填空题1.膻中;丹田2.十二经脉;任督二脉3.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4.濡养;滑利血脉5.精神6.气机;升;降;出;入7.血能养气;血能载气8.(上)气海;虚里判断题1.×2.√3.×4.×5.×6.√7.×8.×9.× 10.×名词解释1.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2.指卫气,因其来源于水谷,其性憬悍滑疾,故称。
3.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能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称。
4.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
5.即脉,因脉为血行之道,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称。
简答题1.禀于父母,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气;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的水谷之精气;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可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二者相辅,使人体之精不断充盛。
2.气逆为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状态;气陷为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太过的病理状态。
3.气能行津。
4.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二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而且藏于脏腑中的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血脉中的血液不断输送到脏腑中充养脏腑之精。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间互相滋生、互相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
5.面色红润、肌肉的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
论述题1.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对机体起滋润作用。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对机体起濡养作用。
津与液的联系是:两者同源于水谷精微,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相互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2.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
生理上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化生、相互补充的关系。
例如精血之间相互化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称为“津血同源”。
病理上三者之间往往互相影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如“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则是临床治疗上的运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