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 格式:ppt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习题集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一、选择题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肺气答案:C。
选择题中的问题都是关于精气血津液的基本知识点。
本题中询问的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哪一种,正确答案是营气。
2.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
肝 B。
心 C。
肺 D。
脾 E。
肾答案:A。
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正确答案是肝。
3.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
防御作用B。
温煦作用C。
气化作用D。
推动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B。
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正确答案是温煦作用。
4.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A。
汗 B。
尿 C。
呼气 D。
呕吐物 E。
粪答案:E。
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正确答案是粪。
5.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
心气 B。
肾气 C。
卫气 D。
宗气 E。
肺气答案:E。
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肺气。
6.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A。
气 B。
血 C。
津 D。
液 E。
精答案:B。
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血。
7.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A。
防御作用B。
固摄作用C。
温煦作用D。
推动作用E。
气化作用答案:D。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正确答案是推动作用。
8.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能生气答案:B。
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气能行血。
9.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
气化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C。
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正确答案是防御作用。
10.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A。
精 B。
血 C。
津 D。
液 E。
气答案:C。
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津。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气血津液是中医的基本概念,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面简要介绍气血津液的基础知识。
一、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中医认为,气存在于人体内外,气有内气和外气之分。
内气即脏腑功能所形成的气,外气指外界的空气。
内气又有营气、卫气、固气、清气之分。
营气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转化的产物,主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负责营养全身组织器官;卫气则是通过气息吸入和新陈代谢生成,负责抵御外邪入侵,防御作用;固气是指脏腑功能的内源力量,是维持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清气指的是呼吸时吸入气体中的纯净成分。
气的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升降出入等运动。
二、血血是人体内的液体物质,负责供应全身组织器官的营养和氧气运输。
中医认为血主要在心脉中循环,起到濡养、滋养脏腑组织的作用。
血的生理活动包括心脉的搏动和血液的运行。
血液主要由营养成分和血细胞组成。
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等,为维持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物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分别负责氧气的输送、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
血的生理活动受到脾胃、肺脏和肝脏等脏腑的调节。
三、津液津液是人体分泌的液体物质,主要由消化液、唾液、泪液、汗液、涕液等组成。
津液是人体的润滑剂,起到润燥、保湿、通利等作用。
津液的主要来源是脾胃的消化吸收、肺脏的呼吸过程和肾脏的水液代谢。
津液的分泌过程受到脾胃、肺脏和肾脏等脏腑的调节。
津液的分泌过少或失去润滑作用会导致干燥、口渴、便秘等症状。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气的运行可以推动血液循环,气虚则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血液的流动又可以濡养组织器官,血虚则可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失调。
津液的润滑作用可以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之间的调节关系非常重要,不同的脏腑对气血津液的运行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例如,肺主气,心主血,脾主运化,肾主津液。
对于气血津液的调节失衡,中医则通过药物、针灸、饮食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气血津液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基本物质,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血气血是指中医理论中的两种基本物质,即气和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呼吸、心跳、消化、循环等;血则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1. 气的概念及功能气是人体内的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等作用。
具体来说,气能够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温煦人体,保持人体的正常体温;防御外邪,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固摄人体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流失。
2. 血的概念及功能血是人体内的一种有形的红色液体,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果血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贫血、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肠液等。
津液的主要功能是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1. 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与脾、胃、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津液主要由脾胃运化水谷而来,经过肺、肾等脏腑的调节和转化,输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中。
如果津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2. 津液与疾病的关系津液的代谢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水肿是由于津液代谢紊乱导致水液潴留所致;消渴则是由于津液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血糖升高所致。
因此,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常常会采用调理脾胃、润肺补肾等方法来调节津液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津液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气血津液的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和津液的运行,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身体的目的。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精气血津液)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
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营气: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卫气: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血府: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气主煦之: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血主濡之: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
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
血为气之母:是血对气的关起的概括,包括血能载气和血能养气两个方面。
虚里:又名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此处的搏动情况可测知宗气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