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跟骨夹与骨圆针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马天兴【摘要】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39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观察组行撬拨复位术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跟骨结节角、跟骨宽度和高度、皮缘坏死、腓肠神经损伤、针孔感染、切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跟骨结节角、跟骨宽度和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足部功能均恢复良好,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低于对照组(2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撬拨复位术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可靠性强,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16【总页数】2页(P3085-3086)【关键词】撬拨复位术;跟骨骨折;临床效果【作者】马天兴【作者单位】泌阳县人民医院,河南泌阳 463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跟骨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发生率较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多见于关节内骨折。
跟骨骨折易导致足弓塌陷,改变足部外形,影响足部运动功能和形成创伤性跟骨关节炎,甚至导致关节自发性融合,进而丧失活动功能,致残率较高。
切开复位术为其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并发症较多。
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39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39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3~56(42.6±6.7)岁。
对照组男10例,女9例;年龄15~58(44.1±7.2)岁。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69 期2019 Vol.6 No.6933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观察陈国梁,徐明亮,李 亮(徐州仁慈医院足踝二科,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 探析跟骨骨折患者经撬拨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我院接收的跟骨骨折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分设组别。
行切开复位固定疗法治疗对照组,行撬拨复位固定疗法治疗研究组。
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率、Gissane 角。
结果 术后,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研究组的Gissane 角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跟骨骨折者行撬拨复位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关键词】跟骨骨折;撬拨复位;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69.33.01手术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跟骨骨折的常用手段[1],其中以切开复位固定术最为常见。
但因该术式的应用会使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对此,临床应另寻一种更为有效合理的术式方法进行治疗。
故本文以我院接收的跟骨骨折者72例为研究对象,经采取撬拨复位治疗,现做归纳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跟骨骨折者72例 为研究对象,排除手术禁忌症者,伴血液病症者。
根据数字随机法分设组别。
在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4~57岁,平均(31.5±2.2)岁。
在研究组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5~58岁,平均(32.4±2.3)岁。
对比被选对象的基线资料,组间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U的:总结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6 月一2013年7月收治跟骨骨折31例35足。
男27例,女4例;年龄18 一71 岁,平均37.5岁,按Sanders分型:II型17足,III型9足,IV型9足。
受伤至手术时间0 — 10d,平均6.5do采用跟骨夹加撬拨复位。
结果:术后伤口28例I 期愈合,3例I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螺钉外露。
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 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Bohler 角及Gissaneo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8足,良5足,可2足,优良率94.3%o结论: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是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标签:跟骨骨折:跟骨夹:撬拨复位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创伤。
根据跟骨的生物力学特点,治疗时需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跟骨外形,保持正常足弓。
对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较严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十保守治疗,对于诊断明确且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2010年6月一2014年7月,我院采用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31例35足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4例;年龄18-71岁,平均37.5岁,均为高处坠落致伤。
单足跟骨骨折27例,双足4例。
均为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型[1] II型17足,III型9足,IV型9足。
术前行双侧(健侧及患侧)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测量Boher角,并行跟骨CT扫描。
受伤至手术时间0-14d,平均6.5do1.2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应用止血带。
通过跟结节在G臂机引导下置入斯氏针(直径3・5mm)两枚,至骨折线处,采用跟骨夹做跟骨内外侧的挤压以纠正跟骨的侧方移位,恢复跟骨宽度,将预置斯氏针在G 臂机检测下撬拨恢复Bolher角,同时恢复足弓及跟骨高度,并使斯氏针穿过骨折线,必要时可穿过跟骨关节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4月第20卷第4期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跗骨骨折,多为移位骨折并累及关节面,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容易并发关节炎,致残率较高[1]。
目前,临床治疗跟骨骨折的主要方式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其中保守治疗虽然无创伤,但易出现复位欠佳、关节面不平整等情况,术后足跟痛、走路困难等后遗症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医师多推荐进行手术治疗[2~3]。
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空心钉内固定等均为治疗跟骨骨折的常用术式,效果有一定差异[4]。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优劣势对提升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采用透视下撬拨复位配合自制夹板治疗跟骨骨折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比较透视下撬拨复位配合自制夹板固定与其他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跟骨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2016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20例、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组20例和撬拨复位配合自制夹板组20例。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39.85±5.77)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8例,高处坠落9例,重物砸伤2例,其他1例;骨折类型:Sanders Ⅱ型11例,Sanders Ⅲ型5例,Sanders Ⅳ型4例。
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5~58岁,平均(39.47±5.62)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7例,高处坠落7例,重物砸伤3例,其他3例;骨折类型:Sanders Ⅱ型11例,Sanders Ⅲ型4例,Sanders Ⅳ型5例。
撬拨复位配合自制夹板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5~58岁,平均(39.58±5.48)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8例,高处坠落8例,重物砸伤3例,其他1例;骨折类型:Sanders Ⅱ型12例,Sanders Ⅲ型4例,Sanders Ⅳ型4例。
撬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对于跟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6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纠正情况、Maryland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BÖhler角和Gissane角测量结果,P<0.01,说明两组手术治疗均使患者的BÖhler角和Gissane角得到显著纠正;两组治疗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对照组优16例,良11例,可3例,差0例,平均功能评分81.6±17.8;观察组优20例,良8例,可2例,差0例,平均功能评分85.1±29.5。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跟痛2例,切口异常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20%;观察组跟痛1例,切口异常0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6.67%。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者需要结合患者跟骨骨折损伤情况,结合不同疗法的优缺点,制定适宜手术方法,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跟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撬拨复位内固定。
跟骨粉碎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严重骨折之一,多见于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及运动损伤[1]。
因跟骨是由薄层骨皮质包绕松质骨构成的不规则复杂结构,软组织覆盖较差,手术内固定难度较大,预后较差[2]。
选择2014年8月~ 2016年5月期间入院治疗的6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和用撬拨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两种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5月期间入院治疗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19-57岁,平均年龄31.3±4.6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2例,交通事故伤23例,其他伤5例,损伤至手术时间6-8d;按照Sanders骨折分型原则[3]:Ⅱ型21例,Ⅲ型36例,Ⅳ型3例。
双针经皮撬拨自制夹棍复位器治疗跟骨骨折
陈咏真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8)11
【摘要】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因其自身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复杂.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技术要求较高.经常会出现关节面骨折复位不住、固定不牢和软组织并发症。
我院向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用双针经皮撬拨自制夹棍复位器治疗97例跟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总页数】2页(P121-122)
【作者】陈咏真
【作者单位】2150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手法复位骨圆针撬拨法治疗跟骨骨折19例 [J], 张虹;赵晓禾
2.双螺纹针撬拨加有限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J], 李雄峰;梅锦荣;管国华;罗斌
3.夹棍复位穿针撬拨撑开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68例分析 [J], 陈国华;郑明达;杜洪华;汪珏
4.撬拨加自制跟骨横径复位器复位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23例 [J], 蒋艺生;郑茂斌;陈源;何焕民;高志敏
5.司氏针撬拨切开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J], 谢敏波;罗明华;吕志华;卢阳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制夹棍挤压结合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跟骨舌型骨折
李佳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8(028)008
【摘要】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多发于青壮年人群[1],常为高空坠落产生垂直压缩暴力或剪切暴力所致。
承重
及距下关节活动是跟骨主要的生理功能。
跟骨骨折发生后,如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极
易出现足跟改变、创伤性关节炎、疼痛、踝关节不稳、神经炎等后遗症,影响患者
工作和生活。
针对不同类型的跟骨骨折形态,选择相适应的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我院2009年—2016年收治的21例跟骨舌型骨折患者,采用自制夹棍利用杠杆原理挤压整复,C臂机透视撬拨复位,多枚克氏针跨关节固定
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686-687)
【作者】李佳
【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骨伤科杭州 311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2型跟骨舌形骨折 [J], 黄明光
2.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舌形骨折 [J], 周琦石;黄枫;何才勇;曾展鹏
3.Ⅰ期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 [J], 张学斌;张英泽
4.双针经皮撬拨自制夹棍复位器治疗跟骨骨折 [J], 陈咏真
5.CT三维重建下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 II型舌形骨折 [J], 周琦石;黄枫;何才勇;曾展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制跟骨夹与骨圆针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临床观察
【关键词】自制跟骨夹撬拔整复内固定跟骨骨折
0引言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骨折后足弓的生理形态和结构发生紊乱,同时跟距关节受不同程度破坏将直接影响足的负重及行走的功能.骨折后应尽快恢复跟骨的形态及结构,减轻跟距的损伤程度,从而减少因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的功能障碍.目前对跟骨骨折的治疗还存在一些争议[1],我科自1998年应用自制跟骨夹与骨圆针撬拔复位治疗跟骨骨折136例,具有方法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且治疗费用少等优点,有临床推广价值,取得了较好效果.
1临床资料
199803/200606,我院骨科治疗跟骨骨折136(男104,女32)例;年龄17~58(平均35.8)岁.右侧跟骨76例,左侧跟骨52例,双侧跟骨8例;按Paley分类:舌型骨折36例,中央塌陷型骨折65例,粉碎型骨折35例.骨折均波及关节面,就诊时间为2~7d.我们设计了单侧挤压式跟骨骨折复位夹;主要部件包括:一个可延长螺杆固定于凸面(由软垫构成)钢板上,另一凸面钢板可在延长螺杆上旋转移动,其另一端中间有一个固定孔,与“T”型螺旋架相连组成,旋转“T”型架可以起到加压作用.治疗方法:采用硬外/局部麻醉后,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常规消毒铺敷料.在C型臂透视下进行操作,于跟骨增宽畸形处调好跟骨夹,同时助手旋转“T”型架用力挤压纠正跟骨横
径,恢复原有宽度.于跟骨结节偏外/内(一定避开跟腱)处自后外/内向前内下打入1枚3.0mm骨圆针至塌陷的关节面下(约2~3cm)撬拨,下压骨圆针,同时用力跖屈前足,双拇指挤压足弓,至关节面恢复,直至X线透视观察到塌陷的跟骨关节面完全恢复对位,见Bohler 角达30~45度,打入骨圆针固定于距骨,针尾留于皮外,靴型石膏固定.术后摄片.术后4wk后逐渐负重,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靴.结果本组136例患者,资料完整的有134例.术后随访时间为4~18(平均8)mo.除2例跟腱处压疮坏死,经换药3mo愈合,其余患者均无感染,骨折全部愈合,6~8wk拆除石膏.疗效判断:优(无疼痛,无跛行,能恢复原工作)108例.良(走路有疲劳、疼痛,跛行不明显,能够满足一般生活要求)20例.差(行走疼痛,有跛行影响正常生活)8例.优良率为94.1%.
2讨论
跟骨骨折是人体足跗骨中最常见的骨折,跟骨骨折中85%~90%以上为关节内骨折,由于跟骨特殊结构导致治疗方面困难.跟骨为松质骨,受垂直冲击力后容易导致压缩,跟骨上面有后、中、前3个关节面,关节面排列有序,后关节面最大,中关节面位于载距突上,分别与距骨下关节面形成关节,当从高坠下,足跟着地,垂直外力作用,首先受力是跟骨外侧载距突,造成关节外骨折,其连续作用力使得中央三角区即重度压缩,距下后关节面侧前下倾斜. 由于作用力方向的不同,造成跟骨不同类型骨折[2].按Paley分类法:有剪力骨折、舌状骨折、中央塌陷型骨折、粉碎性骨折4种.通过正确评估跟骨骨折,
明确骨折块的大小、形态和移位方向,了解后关节,载距突,跟部外形,采用撬拨复位,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面.临床研究表明,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目的重要环节是整复跟骨结节角的矫正,恢复关节面的平整、跟骨高度和宽度[3].我们设计的外用复位跟骨夹,在治疗原理上综合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优点,采用闭合挤压复位与手法整合相结合.跟骨大部分顺利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Bohler角一期恢复正常.我们采用跟骨夹骨圆针撬拨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纠正了跟骨的Bohler角及跟骨高度,均达到了满意效果.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复位效果确切、整复力强;技术操作简便,调整骨折复位的全过程可在X线监视下观察完成;无切口,患者痛苦小;患者可早期下床(不负重)活动,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对各型跟骨骨折均为适应证,尤其对严重粉碎不适宜手术、手法难以整复的复杂骨折作为首选,实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进绂.临床骨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8:28-28. [2]张金利,马宝通,董强,等.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与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骨科杂志,2006,1:393-394.
[3]裘法祖.外科学[M].4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