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桥》教学设计《桥》教学设计(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学设计篇1单元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29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列出的25个词语,做到能正确地读写,懂得这些词语的意思。
能按指定的要求积累词语。
2、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体会用词要准确”的方法。
4、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中能即兴说几句“请求”的话。
5、练习写一篇《发生在星期天的事》,要求写得真实、具体,语句连贯、通顺,能反映出星期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词的准确性。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3—5节,能用己的话介绍家乡的一种桥。
4.根据要求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这样用的好处。
2、初步学习本课第三、四、五节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四种字体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像带、图片、书籍、书法作品(含楷体、篆体、草体等)。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了解家乡桥的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突破手段:通过了解千姿百态的桥型,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写家乡桥的意图一、引题1、桥是什么?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介绍一下你认为的桥。
学生交流2、你知道世界上哪些桥?能给大家介绍吗?学生资料介绍3、桥有些什么作用呢?家乡的桥并不出名,它能给作者留下什么呢?4、板书课题:家乡的桥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的意思。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共产员在面对洪水肆虐时,为了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英勇的举动,展现了共产员的高尚品质,教育学生学习主人公的优秀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共产员的形象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共产员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共产员精神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赞美和崇敬英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老共产员、肆虐、共产员、英勇、无私奉献等。
2.课文理解:主人公在面对洪水时的心理活动、坚定信念和英勇举动。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英勇行为。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增强学生的语感。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作业设计:准备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共产员的认知,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面对洪水时的心理活动、坚定信念和英勇举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课文《桥》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3. 培养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2.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意义。
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运用生字词和重点句型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课文课本、课件、草图纸、铅笔、彩笔、海报纸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桥梁,询问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和感受。
2. 以问答形式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桥梁进行艺术欣赏。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桥》,学生跟读。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并翻译。
3. 教师解释课文的重点句型,学生模仿、理解并进行练习。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中心意义。
四、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2. 教师评选出最佳朗读组,进行班内比拼。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大声朗读一遍整篇课文《桥》。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桥梁进行写作。
3. 学生将自己写作的内容进行互评、修改,然后将写作成果展示给同学。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桥梁工程师或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桥梁建设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著名桥梁,让学生亲身体验桥梁的魅力和艺术。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上通过课文朗读、问答等形式的表现来评估。
2. 课后布置的作业通过批改来评估。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的工作。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
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课文的朗读与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课文的朗读与表达。
2.2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2 教学手段1. 课本:提供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与学习。
2. 课件:展示生字词,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记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课文1. 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4.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4 课堂练习1. 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2 评价方式1. 课后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互动情况。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拓宽视野。
《桥》教学设计3篇《桥》教学设计3篇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桥》这一课时,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桥》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型,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和模拟实践,学生能够掌握《桥》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其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桥》中的生字、生词、句型和情节理解。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桥》中的科学知识和人物心理。
3.教学策略: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模拟实践等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同时,让学生简单讨论一下自己对《桥》一文的认知和期待。
2.课文讲解与生字生词学习(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桥》一文,并讲解其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型。
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己对于《桥》中科学知识和人物心理的理解,并尝试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4.模拟实践与展示评价(20分钟)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桥》的模拟实践,展示自己对于《桥》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
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5.知识巩固与运用(10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或者写一篇关于《桥》的读后感。
同时,教师讲解作业的评价标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解决法:通过问题解决,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发展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模拟实践法:通过模拟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用水平。
16.《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常以花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齐读课题。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写作顺序。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
3、洪水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拟人、比喻、短句)(板书)
4、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又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板书)
二、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情形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他是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预设一:心系群众、临危不乱的老汉。
(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
从“盯”字看出了什么?沉着、冷静。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
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站)
如果让你在“站着”前面加个字,你怎么加?
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指名读这部分内容,在全班齐读。
预设二:先人后己的老汉。
(出示课件: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2、“党员排在后边”说明什么?(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
3、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三个感叹号)
4、此时老汉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急促)学生练读。
师生接读。
1)在洪水来临时,老汉第一个赶到了那座木桥——全村人逃命的唯一通道旁,他想:我不能丢下我的村民不管,他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生读
2)咆哮的洪水滚滚而来,面对跌跌撞撞的村民,老汉冷静地想:我得控制局面,指挥他们逃生,于是,他沙哑地喊话——生读
3)是啊,咆哮的洪水不断地淹没老汉的喊话,但是老汉还是扯着嗓子,沙哑地喊话——生读
老汉的声音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一起铿锵有力的读这句话!(生齐读)
预设三:不徇私情的老汉。
(出示课件: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
你从“吼”字看出了什么?(老汉非常生气)
还从哪两个动词看出老汉凶的像只豹子,动作之快,毫不犹豫。
(冲、揪)
3、指名读出老汉愤怒、毫不犹豫的感觉。
4、“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接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啊!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爱)
5、从哪儿看出他是爱儿子的?
(出示课件: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从“吼”字,能看出老汉也是爱儿子的,因为时间已经不多,他担心孩子的安全。
2、洪水越升越高,灾情越来越严重。
如果说第一次吼是极其生气的话,那这次吼
就是极其——(担心)。
3、一个“吼”一个“推”,诠释了人间至爱——舐犊之情。
4、他用尽全身力气,想把孩子推向生的彼岸。
请你用读帮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桥——(生读);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生读);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齐读)。
当灾难来临时,面对村民和儿子,他选择——(村民),当危难来临时,他选择——(儿子)。
可就在这时,悲惨一幕发生了(配乐)师朗读21——23段。
望着最亲的人从眼前消失,望着这无情的洪水,想着刚才还活生生在这儿的儿子,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生自由说话)
正在老汉要喊些什么时,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读24——27段。
(出示课件:把人们祭奠老汉和儿子的场景描写下来,想象获救的村民会说什么、做什么?温馨提示: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表达方法。
)
老汉的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是这样的受人尊敬,那我们以后也要做怎样的人呢?
请大家看黑板,作者通过对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突出老汉的崇高品质,这是从描写角度刻画老汉的性格;通过对洪水的描写来突出老汉的优秀品质,这是环境烘托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村民的描写突出老汉的沉着、冷静,这属于对比的写作手法。
这些写作手法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
三、总结全文,升华精神。
木桥虽然倒塌了,但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为村民们架起了一座怎样的桥?(生命的桥)让我们深情地齐读课题——《桥》。
(板书:生命的桥)
四、拓展训练。
通过阅读课外短文,找出直接描写人物特点的语句。
五、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仍旧有无数个这样的党员、党支部书记。
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并将他们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板书: 16、桥
生命的桥
老汉先人后己洪水村民
不徇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