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教学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21.67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中学语文之现代诗歌教学现代诗歌作为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是我们中学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如何教授现代诗歌,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现代诗歌教学的特点现代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特点在于:1.现代诗歌的形式多样。
现代诗歌不再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没有统一的格式和结构,诗歌也可以出现断句、违反语法等现象。
2.现代诗歌的主题广泛。
现代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还涉及到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的交流。
3.现代诗歌的语言难度大。
现代诗歌中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和创造性,需要学生经过多次阅读理解和分析,才能掌握其中的语言技巧和美感。
这些特点意味着,现代诗歌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同时,也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现代诗歌的特点。
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针对以上的现代诗歌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1.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法现代诗歌的形式多样,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可以采用文学史探究法、语言分析法、主题对话法和形式呈现法等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或定向地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材与学生进行学习,并结合语文素养培养、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现代诗歌教学,促进学生多样智能的发展。
2. 养成性阅读与启发式思维训练现代诗歌语言难度大,需要学生持续的阅读理解和研究,才能充分掌握其中的语言技巧,因此养成性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案阐释与全案探究,启发学生的多种思维模式,对现代诗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课外拓展与跨学科学习现代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也涉及到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有对于课外拓展和跨学科学习的需求。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反思及初探中国语文教育一直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素养培养,而现代诗歌正是在表达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形式。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如何有效地教授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学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教学存在一些显著问题。
首先,现代诗歌的语言结构与传统古诗词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对其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欠缺系统性和灵活性,往往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再者,现行课程对于现代诗歌的选材与数量限制较多,导致学生接触到的现代诗歌种类匮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二、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尝试面对上述问题,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提高鉴赏品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教学,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语言表达方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的内涵。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和个性表达能力。
三、增加教学资源的丰富度为了丰富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多种媒介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呈现更生动、立体的现代诗歌作品。
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引入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接触机会。
此外,通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分享会等活动,营造全校范围内的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四、改进考试评价方式当前中学语文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偏重于填鸭式的知识考察,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应该适当调整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开放性、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解读研究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其中现代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诗歌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进行解读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现代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珍品,是语文学习的一大亮点,它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感和审美水平,促进文学情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现代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和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开展现代诗歌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语文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注重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现代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往往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情感。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诗歌作品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感受到诗歌的美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朗读、演讲等形式来体验诗歌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
现代诗歌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诗歌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引导他们通过诗歌的朗诵、欣赏和写作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诗歌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现代诗歌教学还应该注重与时代的对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诗歌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诗歌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诗歌中丰富多样的形象和意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诗歌中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和情感。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三、诗歌教学的教学内容诗歌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诗歌的鉴赏、理解和创作三个方面。
在诗歌的鉴赏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优秀诗歌,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体裁特点、语言特点和意义特点。
在诗歌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和主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诗歌的创作中,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和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诗歌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要注重情感引导,通过朗诵、演唱和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美。
其次,要注重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形象,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要注重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诗歌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在诗歌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欣赏、理解和创作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涵。
浅析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摘要】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在学生的语言艺术修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入手,探讨了几种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与鉴赏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潜力。
结合诗歌的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还应培养学生的诗歌表现技巧,让他们能够生动地表达诗歌的情感。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多元化、灵活化,不同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欣赏,鉴赏,写作,历史背景,多媒体技术,表现技巧,多元化,灵活化,全面发展。
1. 引言1.1 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表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是学生认识文学的窗口和途径。
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和力量,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感悟,提升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诗歌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重视。
1.2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和理解,认为诗歌晦涩难懂,不易接受。
这可能与教师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有关。
部分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过分注重文本的解析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导致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身心一体化理念引导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身心一体化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身心一体化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身体、智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纳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情商。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身心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诗歌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诗歌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通过欣赏、朗读和创作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欣赏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诗歌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在诗歌创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身心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这一领域,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中学诗歌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14-11-11T08:54:18.45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11月供稿作者:向此梁
[导读]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
四川省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向此梁
【摘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知人论世是前提,品味语言是核心;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重、难点,吟咏诵读是基本途径。
【关键词】诗歌教学;吟咏诵读;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3.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11-0057-01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
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一、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
西汉《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说明了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抒情性。
写诗不管是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2.凝练性。
诗贵精炼。
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3.形象性。
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
写愁绪多,多到“白发三千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这些艺术形象往往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注在一起的,即达到客观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这便形成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如“折柳”、“孤帆”、“长亭”等往往和离愁别恨、相思离别有关,“秋雁”“明月”、“飞絮”、“断肠”等则和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
4.音韵性。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停顿长短错落,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
现代新诗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诗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但却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强调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
二、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1.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
《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
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如此,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2.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
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
“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
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
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
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5)修辞手法。
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
比喻,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如李白说愁,愁到“白发三千丈”;对偶最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3.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
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
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4.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三、结语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
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
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