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有效策略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不仅在语言形式和诗歌传承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文化价值和人类情感深度上有深远影响。
针对现代诗歌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一、情感体验法情感体验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诗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人生境遇和文化背景,进而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让学生在诗歌中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在讲解诗歌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和感受诗歌,创设情境或者借助音乐来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和感官体验。
可以选取一些有名的现代诗歌,放映有关诗歌的视频、音频,在课堂上放映,即使有些匪夷所思或深奥的诗句,也要教师加以解释,并且充分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主题。
二、演示式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感受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意蕴,如通过剪纸,描红等亲近诗歌字里行间所绘制的景象和情感。
例如,选取一首描述风景的现代诗歌,在课堂上让学生描绘诗歌中的山水,树林等,学生可以将诗歌中的词句汇集起来,将其绘制在课堂黑板上。
这样的互动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歌,对诗歌的内涵也更容易理解。
三、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是指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首现代诗歌,通过三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和分析所选取的诗歌的意境、艺术特点及文化背景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集思广益,分析和解读诗歌,还需要彼此协作、交流以达到整体效果。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关注并指导学生的问题和思考,使其不断成长和进步。
四、阅读与创作结合法阅读与创作结合法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现代诗歌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发现和表达,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和对诗歌创作的认识。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段主旋律或主题,从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作现代诗歌,这个过程是开放性的,让学生的思想能够自由流淌,从而激发出不同的想象和创意。
初中诗歌教学“五部曲”奏响新篇章诗歌是文学的珍品,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在初中阶段,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的不同,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常常难以引发学生的热情。
为了让初中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学界涌现了不少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初中诗歌教学“五部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有效的教学效果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探究初中诗歌教学“五部曲”是如何在诗歌教学领域中奏响新的篇章。
第一部曲:感知诗歌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理解和解释上,而忽略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表达,通过感知诗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在第一部曲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展示图片、进行情境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
通过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意蕴。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审美上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在感知和欣赏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题材、主题、意境等方面,帮助他们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还可以结合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讨论,让他们从诗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水平。
诗歌是情感的激荡,是心灵的交融。
体验诗歌是初中诗歌教学“五部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诗歌朗诵、诵读比赛、创作诗歌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诗歌的表达和传播中,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新思路一、引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本文提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新思路,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单纯地讲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诗歌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魅力。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思乡有关的音乐和图片,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注重诵读,培养语感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从而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诵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诗歌配乐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拓展诗歌阅读,丰富教学内容诗歌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拓展诗歌阅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诗歌作品和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春夜别友斤》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代送别诗和送别词,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送别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给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情感体验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从而培养情感体验。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初中诗歌活动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诗歌的分类和欣赏。
3. 诗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欣赏和解读。
2. 诗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经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诗歌,诗歌的定义等。
2. 教师讲解诗歌的特点,如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
三、诗歌的分类和欣赏(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的分类,如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叙事诗、抒情诗等。
2. 教师选取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诗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 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创作。
五、诗歌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歌创作,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结合某一主题。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六、诗歌展示和交流(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七、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 教师给出拓展阅读的建议,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欣赏,以及诗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诗歌创作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初中写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意象、情感、节奏。
2. 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
3. 诗歌创作技巧: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基本特点讲解:介绍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
3.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教授如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诗歌创作指导:教授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6. 诗歌创作实践: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7.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8.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阅读诗歌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用于教学和鉴赏实践。
2. 诗歌鉴赏指导资料:辅助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的灵感。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作品和相关资料。
初中语文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如古代诗歌的分类、韵律、节奏等。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韵律、节奏等。
2. 诗歌的主题与意象: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诗歌的语言与修辞:品味诗歌的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等。
4. 诗歌的鉴赏与批评:阅读和欣赏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5. 诗歌的创作与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的分类与韵律: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如绝句、律诗、词、赋等,讲解韵律的规则。
3. 诗歌的主题与意象:分析一首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的语言与修辞:品味一首诗歌的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诗歌的鉴赏与批评:阅读和欣赏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诗歌的创作与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包括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诗歌教案模板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丰富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选材:根据年级和学情,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诗歌作品;2. 诗歌类型:包括古诗词、现代诗等,涵盖不同风格和主题;3. 诗歌分析:从韵律、节奏、意象、情感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诗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图片或音频,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基本内容;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如韵律、节奏、意象等;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 朗读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诗歌的韵律美;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诗歌鉴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4. 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实践,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诗歌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诗歌教材;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图片、音频等资源;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诗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4. 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诗歌相关书籍。
七、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诗歌教学课时;2. 课堂时间分配:确保课堂时间充足,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排比等。
引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包括节奏、重音、语调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培养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能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现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启发学生在诗歌创作中表达独特的情感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手法,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经典现代诗歌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或展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知识讲解介绍现代诗歌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排比等,并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
3、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一首现代诗歌,让学生注意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的处理。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和纠正,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
让学生爱上诗歌——我看人教版初中诗歌的教学山东诸城龙源学校于海波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凝练优美的语言、丰富深沉的感情、富有韵律的节奏深深吸引着人们,而中学时代正是爱诗、学诗的黄金季节,加强初中诗歌教学会从语言、情感、思维、想象、审美等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段诗歌教学的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方面: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5.能初步理解、鉴赏诗歌;情感与价值观方面:1、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过程与方法为诵读——理解——鉴赏。
具体内容要求分为阅读和写作两方面:阅读方面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写作方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发现:新课标反复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比较抽象的、不好操控的方面,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发展个性,真正实现诗歌教学的意义。
整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完整的现代诗共五十六首,古代诗歌九十七首,在这五十八首现代诗歌中,格律诗一共有三首,自由体诗四十五首,散文诗十首,其中外国诗歌十八首。
另外还有一些不完整的诗句,从来没有一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编排过这么多的诗歌。
例如苏教版初中六册课本一共选了三十六首现代诗歌,七十一首古诗,远远地少于人教版教材,可见人教版教材空前重视诗歌教学。
作为课文出现的共有现代诗二十九首,古诗二十九首。
那么其它诗歌都分布在哪里呢?分别分布在课文后面、综合学习、名著阅读和课本后面的附加内容里。
比如说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后附加了臧克家的诗歌《三代》,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周密的《观潮》后附有潘阆的《酒泉子》,九年级下余光中的《乡愁》后附有席慕容的《乡愁》;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涉及了很多诗句,完整的就有五首,大多综合活动都涉及到了诗歌,例如《马的世界》、《莲文化的魅力》等等;七年级上名著导读《繁星.春水》列出了八首小诗,九年级名著导读《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中举出了泰戈尔的两首散文诗;另外每一册课本后都附加了十首古诗背诵,六册课本就是六十首。
可以这样说:诗歌遍布整个初中段语文课本的角角落落。
人教版教材选编的这些诗歌都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这些诗歌是按照单元主题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来进行编排的。
七年级上下册选编的诗歌清新、浅显、直观、形象,以形象感受为主,便于学生理解体会,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诗两首》等,让学生积累诗歌的感性形象的同时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八年级上下册加大了古诗词的分量,现代诗歌量比较少,以散文诗为主,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
诗歌的主题变得深沉委婉含蓄,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象征的表现手法和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
而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诗,在情感上都注重了抒发豪放慷慨的感情,给人以激情、力量和向上的勇气。
九年级上下册所选的诗歌着重于美的欣赏,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歌之美,意在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如现代诗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余光中的《乡愁》,古诗中的《诗经》两首,课外读背中的《雁门太守行》、《醉花阴》、《破阵子》等等经典诗词,分别体现了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风格之美、色彩之美等等。
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还要学习诗歌中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九年级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鉴赏诗歌,如课文《香菱学诗》课后有一个题是说说香菱第三首诗好在什么地方,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本后面还附录了《怎样读诗》这篇文章,在学生前面两年感性积累的基础上系统地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统观整个初中诗歌教材的编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这是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的。
针对诗歌的特点,我的教学建议有以下七点:1、重视朗读。
多讲不如多读,对于学生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初读诗歌时,可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
再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
2、融情于教。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
”可见,情感是诗的生命。
教师要首先要动情,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可以用教师的演讲、范读或者播放学生熟悉的有关歌曲、视频、图片来调动其情感。
如在教《海燕》时,我先饱含感情,背诵了这首诗歌,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整节课都上得非常激动。
3、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或者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中涉及到的有关典故或事情的背景,这便于学生理解诗歌。
4、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诗歌是想象和幻想的结晶,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如我校语文老师毕金善老师在教何其芳的《秋天》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诗中的句子用“秋天是……”的格式来造句,然后小组中选写得好的上黑板把造的句子写下来,学生们写了满满一黑板,毕老师老师又说:把黑板上你喜欢的句子按照你的想象组合一下,就是一首诗。
后来学生们有了多种的组合,也就有了不同版本的关于秋天的诗。
5、建议开展主题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
主题阅读,就是学习一首诗歌时,提供与这首诗歌风格、题材相同或相似的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供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
例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给学生提供她的另一首诗《母亲》来体味舒婷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6、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可以提倡仿写,仿一首诗或者一句诗。
对于学生的创作,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可采用黑板报、手抄报或班级诗集的形式进行收集展览。
那一年教初一,我鼓励学生写诗,并帮助他们修改好之后贴在板报栏里,对学生的鼓励很大,当年就有四名同学的诗歌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
7、提倡教师“下水”。
教师亲自动笔写一首,或许比空口说十首能激发、带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曾经写了一首学生跑早操的小诗,形容学生“是一株株顶着露水的植物”读给学生听了之后,我很快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模拟了其中的句子,在学生的日记中,也发现了写早操早自习的小诗出现。
总之,诗歌教学要“三多”和“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对于诗歌教学,我的评价建议是:首先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读背情况,现代诗歌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要求背诵。
其次,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第三,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水平,此时不可采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这些可以以书面试卷的方式,或者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进行,采用硬评与软评相结合的方法。
近几年,中考中诗歌内容和题型都有了一些变化,改变了以前单一的默写,加强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的考察。
这些都是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
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诗歌资源非常丰富,课本只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课外资源要丰富得多,如图书、报刊、广播、网络,图书馆、纪念馆、旅游名胜等等都蕴含了大量的诗歌,可以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喜欢的诗歌,定期举行朗诵会交流,或者出以诗歌为主题的手抄报进行交流。
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资源,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生动、优秀富有特色的诗歌。
还可以利用这些园地来发表学生的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诗歌资源。
比如我们山东诸城是诗人臧克家的故乡,臧克家诗歌研究会就在我们学校成立,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了解臧克家的同时了解他的诗歌。
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不期望能培养出几个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引领学生发现诗歌之美,让学生爱上诗歌,从而能热爱生活,将来能够富有诗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