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龋坏
- 格式:pptx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1
龋齿(烂牙,龋病,虫牙,蛀牙)【病因】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症状】1.询问对冷热酸甜等刺激的反应,有无食物嵌塞和自发性痛。
2.检查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龋坏的部位、深度和类型。
注意邻面、颈部或牙龈遮盖部位的龋洞。
必要时可摄X线照片检查。
3.按龋坏的程度可分为①浅龋龋坏限于釉质或牙骨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探查时无反应。
②中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浅层,可有冷、热、酸、甜激发痛和探痛。
③深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深层,但未穿髓,一般均有激发痛和探痛,无自发痛。
4.按龋坏的病变类型可分为①慢性龋病程长,龋坏组织质地较硬,干燥而染色较深。
②急性龋病程短而进展迅速,龋坏组织质地松软,湿润而染色较浅。
如在很短时间内多数牙甚至全口牙均发生急性龋坏,龋坏牙面广,向深部发展快,在牙颈部常呈环状,又称为猛性龋。
③静止性龋龋洞呈浅碟状,龋坏发展非常缓慢或静止,洞常露出坚硬、光滑而着色的牙本质层。
④继发性龋发生在充填物或修复体边缘的龋坏。
【临床表现】1.龋病好发部位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
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饮食保健】1,不适宜吃的食物:1)酸性食品因酸性食物在口腔乳酸杆菌的作用下能产生更多的乳酸,而乳酸在已受到破坏的牙龋洞里进一步脱钙,使龋齿面积增大,病情进一步加重。
所以应少食酸性食物黑色素瘤中药,且食后应刷牙清除齿缝龋洞内的食物残渣。
这类食物有石榴、杨梅、酸枣、醋等。
口腔浅中深龋的诊断标准口腔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于齿面的酸性环境导致牙釉质和牙本质溶解,最终形成龋洞。
根据龋病的程度和范围,可将龋洞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口腔浅中深龋的诊断标准。
一、浅龋的诊断标准:1.龋洞仅限于牙釉质:浅龋主要发生在齿面上方的牙釉质层,当牙釉质溶解形成龋洞后,可以看到明显的棕褐色或黑色龋斑,但齿本质尚未受到破坏。
2.牙釉质表面不平整:浅龋会导致牙釉质表面出现溶解、凹陷或齿面起伏不平的现象。
3.反光性降低:受到龋病的影响,牙釉质变得疏松、颜色改变,使其反光性降低。
二、中龋的诊断标准:1.涉及牙本质:中龋是指龋洞已经扩展至牙釉质和牙本质交界处,病灶已经进入了牙本质层。
2.牙髓刺激症状:由于中龋已经侵蚀到牙髓区域,牙髓受到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牙痛、牙冷热敏感或牙髓炎等症状。
3.可见龋洞的解剖形态:通过口腔检查或X光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龋洞的解剖形态,包括龋坑、龋洞和牙本质被龋病侵蚀的范围。
三、深龋的诊断标准:1.牙本质受到广泛破坏:深龋是指龋洞已经穿透牙本质层,病变范围较广泛,可能涉及到牙釉质、牙本质乃至牙髓。
2.牙髓病变:由于深龋已经侵蚀到牙髓层,可导致牙髓炎、牙齿发炎、脓肿形成等牙髓病变。
3.可见龋洞的解剖形态:类似于中龋的诊断标准,通过口腔检查或X光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龋洞的解剖形态。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还需要通过X光摄影来确定龋洞的深度和范围。
诊断龋病时,牙医通常会使用X光片来观察牙齿的解剖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
借助X光片,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龋病的发展情况,并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口腔浅中深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龋洞的范围、牙本质是否受到侵蚀、牙齿是否出现刺激症状以及X射线检查结果等。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预防龋病的进一步发展,保持口腔健康。
因此,个人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接受专业的牙医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定期刷牙、使用牙线、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手段。
龋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病因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龋病的发展过程中,与下列因素有关:1.细菌和菌斑细菌和龋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乳酸杆菌和某些放线菌菌株。
牙菌斑可以看作是细菌的生态环境,牙菌斑最容易在咬合面窝沟、邻面、牙颈部等不洁区内形成,它在牙面上附着很紧,漱口、冲洗均不易除去。
大量研究证明,凡是口腔中牙菌斑多者,其患龋率也较高。
2.饮食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使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产生有机酸,从而使牙齿脱钙,形成龋洞。
食物的致龋性与糖的种类、摄入量、形态和吃糖时间、方式有关,蔗糖致龋性最强,固态糖比液态糖更易致龋。
3.宿主主要指的是患者口腔、牙齿对龋齿的易感性和抗龋能力。
(1)牙齿:牙齿的组织结构,发育和矿化不良的牙,组织结构比较疏松,抗龋力较低,患龋病后发展也较快。
牙齿的沟裂、牙颈部是龋病的好发部位,龋病常发生在牙的不洁区、窝沟、邻面、牙颈部、义齿卡环和套冠边缘。
牙列拥挤、重叠、错位等原因造成不良的部位容易嵌塞、滞留食物,菌斑易于附着,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唾液:唾液是口腔大小唾液腺的分泌物和龈沟液组成的混合物,是牙齿的外环境。
它的量和质的变化,都和龋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唾液除了能冲洗牙面之外,唾液中溶菌酶和铵盐有抑制细菌的作用,钙、磷、氟等元素与牙釉质可发生离子交换,使之再矿化,因而可以降低龋患率。
唾液中含有与龋病有重要关系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即S-IgA,唾液中的S-IgA含量少者,患龋牙数多,而在无龋或龋齿少者,其唾液S-IgA的含量就高,通过实验证明S-IgA有很强的防龋作用。
(3)全身健康情况:全身状况与龋病有关,如内分泌障碍、结核病、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的龋患率可增高,口干综合征的患者往往发生猖獗龋。
除上述三联因素外,在龋病发病过程中,时间因素也很重要,龋病的发生、发展是相当缓慢的过程。
细菌、饮食和宿主三种主要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只有在这三种因素同时并存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龋病的发生。
“三明治”技术修复牙本质缺损临床应用2、适应症选择: 楔状缺损或牙体硬组织因龋坏等病因导致缺损至牙本质层,临床无其他明显症状或冷热刺激不敏感,刺激去除症状立刻消失者。
二治疗方法1、因龋坏引起的牙本质缺损,常规去尽牙体缺损处腐质,并去尽无基悬釉;楔状缺损处,用75%酒精小棉球擦拭、脱脂消毒缺损表面,隔湿、干燥后玻璃离子水门汀常规充填雕刻成形,边缘修整、调合。
2、嘱患者24小时后复诊,进行缺损处二次预备,磨除1-2mm厚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体,同时进行边缘修整和磨光。
3、常规对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体表面及缺损边缘进行酸蚀,涂布粘接剂,光固化复合树脂永久修复。
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注意口腔卫生,采用软毛牙刷竖刷法刷牙。
三治疗效果经一年半至两年临床观察,146颗患牙修复体色泽、外形边缘及牙龈组织均无异常,修复体无松动、脱落,牙齿无敏感症状,牙髓活力正常,无继发龋,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
5颗部分脱落磨损重新修复,3颗完全脱落后改做其他修复方法,成功率达94.8%。
四临床体会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树脂联合修复楔状缺损及牙本质缺损这种“三明治”修复技术,是利用玻璃离子水门汀与牙体组织特殊的化学粘接性,同时结合复合树脂与釉质的优良粘接性和高的机械强度,减小了微漏的程度和范围,增强了固位效果。
玻璃离子水门汀对牙髓刺激性小,能有效地防止修复后因材料刺激产生的牙髓疼痛,同时,因为玻璃离子特殊的组成成分,能释放氟,可有效地防止继发龋的发生,但其缺点:耐磨性、机械性、美观性均不如复合树脂,若直接应用复合树脂材料修复牙本质缺损,对牙髓会产生一定的刺激性,易引起修复后牙髓炎症,所以,利用两种修复材料联合修复楔状缺损及牙本质缺损,可以起互补作用。
严格的隔湿、消毒,充填前的牙体预备、适应症的选择以及正规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玻璃离子水门汀完全固化约在24小时后,所以二次预备时机要掌握好。
根据缺损部位所承受咬合力量的大小及深度,复合树脂修复厚度可以有所改变,以利于临床操作的顺利实施。
龋齿破坏程度不同,也分等级导读:在医学上根据幼儿龋齿破坏的程度,临床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龋齿最容易发生在磨牙和双尖牙的咬面小窝、裂沟中,以及相邻牙齿的接触面。
前者称为窝沟龋,后者称为邻面龋。
儿童发生在牙颈部的龋齿极少,只在严重营养不良或某些全身性疾病使体质极度虚弱时才可见到。
根据龋齿破坏的程度,临床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浅龋
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
继而形成表面破坏。
邻面龋开始发生在接触面下方,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
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
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中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
病儿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
这是在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
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
深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
患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一败涂地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
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
深龋未经治疗,则牙髓继发感染或牙髓坏死。
细菌可以通过牙根达到根尖孔外,引起根尖周围炎症。
可能形成病灶感染。
牙冠若已大部破坏或只留残根时,应将其拔除。
龋齿的诊疗及护理龋齿,俗称“蛀牙”,是一种常见的牙科疾病,儿童患病率更高。
病因复杂,主要与口腔卫生不良、细菌感染、过多食糖、机体抵抗力减低等有关。
【主要表现】(1)症状体征:根据牙齿损坏的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①浅龋。
牙体的破坏限于牙的釉质层,一般无自觉症状。
②中龋。
又称牙本质浅龋,牙体的破坏侵及牙本质浅层,形成窝洞,对酸甜和温度刺激敏感,检查时探针刺激有酸痛感。
③深龋。
又称牙本质深层龋,牙体的破坏侵及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腔,对温度、化学刺激明显疼痛,但无自发性痛,探针探查较敏感,可致牙髓感染或坏死,甚至牙髓大部分崩溃或为残根残冠。
(2)辅助检查: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
【治疗与护理】(1)化学疗法:常用药物75%氟化钠甘油糊剂、8%氟化亚锡溶液、酸性磷酸氯化钠溶液及含氟涂料等,前后牙均可使用。
乳牙和后牙可用10%硝酸银和氨硝酸银,以终止龋病。
(2)再矿化疗法:使脱矿、变软的釉质发生再矿化,恢复其硬度。
常用不同比例的钙、磷和氟配制成漱口液,每日含漱。
将浸有药液的棉球置于患处,每次放置几分钟,反复3~4次。
(3)窝沟封闭疗法:适用于窝沟龋。
封闭剂主要由树脂、稀释剂、引发剂及一些辅助成分,如填料、氟化物、染料等组成。
临床操作步骤包括清洁牙面、隔湿、酸蚀、涂布及固化封闭剂。
(4)修复性治疗:为最常见的治疗手段。
手术去除龋坏组织,制成一定洞形,然后选用适宜的修复材料修复缺损部分,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
(5)护理措施:①一般护理。
早晚刷牙,注意正确刷牙方法,进行“三面刷牙法”,养成睡前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②饮食护理。
少吃含糖的食品,多吃含纤维的食品,如芹菜、韭菜等,睡前不吃食物,合理补充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素,利于儿童牙齿发育,提高抗龋能力。
③及早防治。
每年定期口腔检查2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蛀牙的症状
根据蛀牙破坏的程度,可分为浅、中、深度。
浅度:病变只在釉质内,牙齿的颜色本来应该是同个颜色,当表面开始有黑点或是脱钙的白点出现,或是某处老是塞住食物,表示此处牙齿的珐琅质已遭到破坏,患儿无不适感。
中度:病变已达牙本质,形成浅层龋洞,此时小儿对冷、酸、热的刺激感觉明显,容易感到酸痛,或是食物一卡进牙缝,就觉得不舒服,但清掉后,不舒服就解除了。
深度:病变已达牙髓腔,疼痛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如不进行治疗,细菌沿着牙根达到牙尖,会引起根尖眼炎,造成慢性病灶,引起牙槽骨、下颌骨炎质、骨髓炎及全身疾病。
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龋病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因病程较长,质地较干而软龋较少,此类患者有较长的修复过程,通常洞底均有硬化牙本质层。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3、静止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