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龋
- 格式:doc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4
口腔组织病理学-病变特征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组织的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学科。
口腔组织病变特征可以通过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层、舌和牙齿等区域的解剖学改变来了解。
口腔黏膜病变特征包括:
- 颜色改变:常见有白色、红色、棕色、黑色等变色。
- 表面形态变化:可以是溃疡、结节、疱疹等。
- 血管形态变化:可以是扩大、变形、破裂等。
- 组织改变:常见有水肿、坏死、增生、增厚等。
口腔黏膜下层病变特征包括:
- 囊肿:常见的有牙根囊肿。
- 肿瘤:常见的有鳞状细胞癌。
- 炎症:可以是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
- 结缔组织病:如口腔干燥症等。
舌病变特征包括:
- 舌苔:可以是白色、黄色、灰色、黑色等。
- 生理性斑块:一般无症状,可以是灰白色或褐色。
- 萎缩性舌炎:舌表面变细瘦,可以出现痛苦。
- 舌萎缩症:舌表面的小颗粒变得变小或者消失,可以影响味觉。
牙齿病变特征包括:
- 龋齿:是牙齿的最常见病变。
- 牙齿裂缝:可以影响咀嚼和引发疼痛。
- 牙周病:常见的有牙龈炎和牙周炎。
口腔组织病变特征的检测可以通过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口腔生物组织学检查来确定。
及时发现病变特征并进行治疗可以防止口腔相关的罕见疾病的出现。
口腔病理学知识点总结(6栋303)1.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2.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3.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溃疡型: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等慢性炎C浸润. 上皮型: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 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张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4.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3)上皮性根尖周肉芽肿,可转变为根尖周囊肿.通过以下方式转化:A增生的上皮团中心部分由于营养障碍,液化变性,进而发展成囊肿B增生的上皮被覆脓腔,当炎症缓解后转变为囊肿C被增生的上皮包裹的炎性肉芽组织也可以发生退变坏死形成囊肿4)有部分年轻患者,抵抗力强,X线示根尖周局灶性阻射影,与正常骨分界不清,此称致密性骨炎5.胆固醇晶体变隙见于:根尖周肉芽肿29牙髓坏疽病理: 若牙髓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牙髓呈现黑绿色外观,称~这是因为坏死的牙髓组织被腐败菌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分解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色.牙髓坏死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根尖周炎6.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的主要病原菌是梭形杆菌及奋森螺旋体7.剥脱性龈病损是哪些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癣,天疱疮,红斑狼疮或其它大疱性疾病8.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C浸润,并见一部分炎症C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C浸润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已被炎症C取代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C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9.白斑的病理改变: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伴或不伴上皮异常增生.10.上皮疣状增生的病理改变: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11.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C.上皮钉突可伸长起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C,浆C浸润。
⼀、概述 1.定义:龋是⼀种由细菌引起的⽛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最后导致有机物分解,⽆机晶体破坏,⽛硬组织缺失。
2.发病情况:龋是⼀种古⽼的疾病。
在原始洞⼈的头颅中就已经发现了龋。
在铜器时代,龋的发病率为21.87%,⽽现代⼈的发病率为40~80%。
龋的发病因种族和地区不同⽽不同。
3.好发部位:磨⽛窝沟,⽛邻接⾯,⽛颈部。
4.特点:龋的发⽣是不对称的;龋的发病是从外向内;龋的发⽣⼀定要有细菌的参与;⼀旦腐质去除后,龋也就停⽌了。
⼆、临床分型: 1.急性龋:⼜称猖獗龋。
短期内全⼝或多数⽛发⽣龋。
2.慢性龋:进展缓慢,通常成⼈龋属此类。
3.静⽌龋:见于乳磨⽛或第⼀、⼆恒磨⽛,外观呈浅碟状。
第⼀节 ⼀、⾁眼观察: ⽩垩⾊或墨浸⾊、棕黄⾊。
早期粗糙,后期形成龋洞。
⼆、光镜观察: 横纹明显、混浊、⾊素沉着、透明、崩解 (⼀)平滑⾯龋: 病损呈三⾓形,其顶部朝向釉⽛本质界。
常发⽣在⽛邻接⾯或接触点下⽅。
早期平滑⾯龋分四层: 1.透明层: 是釉质龋最早的病理改变。
由于晶体脱矿,间隙增⼤,树胶进⼊孔隙后透明所致。
该层孔隙容积约为1%,⽽正常釉质孔隙容积仅为0.1%. 2.暗层: 此层混浊,模糊不清。
由于脱矿产⽣⼀些新的⼩孔,或透明层中较⼤的孔隙经再矿化后形成的⼀些微孔,使得空⽓能够进⼊⽽形成暗层。
此层有脱矿和再矿化,其孔隙容积占2~4%. 3.病损体部: 此层范围最⼴,脱矿最严重。
此层孔隙较⼤,树胶能够进⼊⽽透明,在透明的背景上,⽣长线和釉柱横纹明显。
此层孔隙容积占5~25%. 4.表层: 龋表⾯有⼀层相对完好的表层,厚约20~100mm.表层矿化度较⾼的原因可能是:表层含氟量⾼,镁的含量较低;来⾃唾液和病损体部的矿物离⼦可以使表层再矿化。
此层孔隙容积为5%. (⼆)窝沟龋: 病损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沿釉柱长轴向深部扩展,形成三⾓形的龋损区,其基底朝向釉⽛本质界。
(三)潜⾏性龋: 窝沟底部的釉质较薄,龋损可很快发展到⽛本质,并沿釉质⽛本质界向两侧扩展,结果形成⼝⼩底⼤的潜⾏性龋。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八单元龋病[单选题]1.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表层向深部依次为A.透明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坏死崩解层B.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江南博哥)层、坏死崩解层C.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坏死崩解层D.坏死崩解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透明层E.坏死崩解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①透明层;②脱矿层;③细菌侵入层;④坏死崩解层。
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由病损表层向深部的顺序。
掌握“牙本质,牙骨质龋”知识点。
[单选题]2.牙本质龋最前沿的改变是A.牙本质脱矿B.细菌侵入C.形成透明层D.发生脂肪变性E.牙本质破坏崩解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在细菌侵入之前,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细胞膜等有机成分发生脂肪变性,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此区域为脂肪变性层。
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也可发生矿物盐晶体的沉着,形成透明层。
掌握“牙本质,牙骨质龋”知识点。
[单选题]4.关于牙本质龋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牙本质内含有机物较多,除了有无机晶体的溶解外,还存在有机基质的分解破坏B.牙本质龋是沿着牙本质小管快速进展C.防御性反应可表现为硬化牙本质的形成D.由表层至深层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E.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三角形病变,三角形的顶指向牙髓腔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①透明层;②脱矿层;③细菌侵入层;④坏死崩解层。
掌握“牙本质,牙骨质龋”知识点。
[单选题]5.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中脂肪变性层属于哪一层结构A.死区B.透明层C.脱矿层D.细菌侵入层E.坏死崩解层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透明层:有时,在细菌侵入之前,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细胞膜等有机成分发生脂肪变性,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此区域为脂肪变性层。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九章龋
第一节釉质龋※
平滑面龋,常发生于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表现为白色不透明区,表面无缺损。
进而色素沉着,表面粗糙,最终可形成釉质龋洞。
窝沟龋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然后沿着釉柱长轴方向向深部扩展。
当其超过窝沟底部时,形成三角形,龋损区,但基底部向着釉质牙本质界,顶部围绕着窝沟壁。
由于窝沟底部的釉质较薄,龋损可很快发展至牙本质,并沿着釉质牙本质界向两侧扩展,结果形成口小底大的潜行性龋。
早期釉质龋的病理变化
显微镜下观察釉质龋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的釉柱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
釉质龋继续发展,釉质深层受累,病损区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顶部向着釉质牙本质界。
用光镜观察早期釉质龋磨片,其病损区由里向外一般可区分为四层结构,即
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
1.透明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是龋损时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孔隙容积:1%
2.暗层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
孔隙容积:2-4%
3.病损体部是病损区范围最广的一层,病损体部脱矿最为严重。
孔隙容积:5-25%
4.表层在龋损区表面有一相对完整的表层,表层有再矿化现象的存在。
孔隙容积:5%
以上各层次除病损体部外并不一定在每一个病损中都同时出现,龋损的结构变化受病损形成的速度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中透明层的出现率约为50%,暗层为85%~90%,而表层为90%。
第二节牙本质龋※
一、牙本质龋的发展过程
无机晶体的溶解,有机物的酶解破坏。
二、牙本质龋的病理学变化
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累及范围较广的三角形病变,尖指向髓腔侧,而底向着釉质牙本质界。
按其组织的矿化程度、形态改变和细菌侵入的情况不同,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牙本质龋的病理学变化深部---->表面
透明层又称硬化层,为牙本质龋病变最深层的改变。
脱矿层是在细菌侵入前酸已扩散至该区域所引起的脱矿改变。
细菌侵入层细菌侵入小管并繁殖,有的小管被细菌所充满。
坏死崩解层这是牙本质龋损的最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等。
第三节牙骨质龋
牙骨质龋的病理学特点:
早期的牙骨质龋扫描电镜即可见表面的凹陷内有大量细菌及菌斑。
显微显示表层下脱矿,而表层矿化相对增高。
由于牙骨质较薄,病变较快地累及牙本质,形成类似于冠部牙本质龋的组织学改变,或形成牙骨质下的潜行性龋。
牙骨质龋进展缓慢时,形成修复性牙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