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龋组织病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8.21 MB
- 文档页数:37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208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4总学分数:3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定位:《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病理学分支学科,重要的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性质:口腔组织病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口腔组织病理学》是联系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治疗技术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4.课程作用:是将口腔胚胎学,口腔组织学及生物学与口腔病理学为一体,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以利于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转归,为临床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针对专业特点,组合课程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体现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为前提,并兼顾实际应用。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形态学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等方式完成课程标准,获得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3)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提倡采取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性教学,注重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倡导学生运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对口腔常见疾病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更好的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效果评价中,除通过试卷考核同学对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应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概述 1.定义:龋是⼀种由细菌引起的⽛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最后导致有机物分解,⽆机晶体破坏,⽛硬组织缺失。
2.发病情况:龋是⼀种古⽼的疾病。
在原始洞⼈的头颅中就已经发现了龋。
在铜器时代,龋的发病率为21.87%,⽽现代⼈的发病率为40~80%。
龋的发病因种族和地区不同⽽不同。
3.好发部位:磨⽛窝沟,⽛邻接⾯,⽛颈部。
4.特点:龋的发⽣是不对称的;龋的发病是从外向内;龋的发⽣⼀定要有细菌的参与;⼀旦腐质去除后,龋也就停⽌了。
⼆、临床分型: 1.急性龋:⼜称猖獗龋。
短期内全⼝或多数⽛发⽣龋。
2.慢性龋:进展缓慢,通常成⼈龋属此类。
3.静⽌龋:见于乳磨⽛或第⼀、⼆恒磨⽛,外观呈浅碟状。
第⼀节 ⼀、⾁眼观察: ⽩垩⾊或墨浸⾊、棕黄⾊。
早期粗糙,后期形成龋洞。
⼆、光镜观察: 横纹明显、混浊、⾊素沉着、透明、崩解 (⼀)平滑⾯龋: 病损呈三⾓形,其顶部朝向釉⽛本质界。
常发⽣在⽛邻接⾯或接触点下⽅。
早期平滑⾯龋分四层: 1.透明层: 是釉质龋最早的病理改变。
由于晶体脱矿,间隙增⼤,树胶进⼊孔隙后透明所致。
该层孔隙容积约为1%,⽽正常釉质孔隙容积仅为0.1%. 2.暗层: 此层混浊,模糊不清。
由于脱矿产⽣⼀些新的⼩孔,或透明层中较⼤的孔隙经再矿化后形成的⼀些微孔,使得空⽓能够进⼊⽽形成暗层。
此层有脱矿和再矿化,其孔隙容积占2~4%. 3.病损体部: 此层范围最⼴,脱矿最严重。
此层孔隙较⼤,树胶能够进⼊⽽透明,在透明的背景上,⽣长线和釉柱横纹明显。
此层孔隙容积占5~25%. 4.表层: 龋表⾯有⼀层相对完好的表层,厚约20~100mm.表层矿化度较⾼的原因可能是:表层含氟量⾼,镁的含量较低;来⾃唾液和病损体部的矿物离⼦可以使表层再矿化。
此层孔隙容积为5%. (⼆)窝沟龋: 病损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沿釉柱长轴向深部扩展,形成三⾓形的龋损区,其基底朝向釉⽛本质界。
(三)潜⾏性龋: 窝沟底部的釉质较薄,龋损可很快发展到⽛本质,并沿釉质⽛本质界向两侧扩展,结果形成⼝⼩底⼤的潜⾏性龋。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牙体组织 Tooth Tissue第一节釉质 enamel概述( 釉质名解 ) 覆盖于牙冠,有保护作用,最先受龋病侵蚀.,特殊性:是人体最硬的组织;是全身唯一无细胞性,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釉质的理化特性一、物理特性:厚度;颜色;硬度;高脆性,但其易折性可被降低二、化学组成重量体积无机物 96~97% 86%有机物 <1% 2%水 2~3% 12%1. 无机物羟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2]—生物磷灰石(不纯,含较多HCO3- 和微量元素)耐龋潜能:氟、镁、锶等使釉质不稳定:碳酸盐、铁、氯、硒、锌等2.有机物:蛋白质(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蛋白酶)、脂类(1)釉原蛋白在晶体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起重要作用。
性连锁型釉质发育不全(2)非釉原蛋白硫酸化的酸性糖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丛蛋白等,具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
(3)釉基质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成釉细胞的分泌期降解牙釉质蛋白。
丝氨酸蛋白酶:在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为晶体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釉质的组织学结构釉柱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釉质中有机物集中之处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一、釉柱 enamel rod(一)概念釉质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细长的柱状体,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散状贯穿釉质全层。
路线不是径直的。
(二)分布特点窝沟处:釉质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集中。
牙颈部:釉柱排列基本呈水平状。
(三)形态光镜(磨片)纵断面:柱状体;弯曲状。
横断面:鱼鳞状。
釉柱间隙: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八单元龋病[单选题]1.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表层向深部依次为A.透明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坏死崩解层B.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江南博哥)层、坏死崩解层C.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坏死崩解层D.坏死崩解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透明层E.坏死崩解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①透明层;②脱矿层;③细菌侵入层;④坏死崩解层。
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由病损表层向深部的顺序。
掌握“牙本质,牙骨质龋”知识点。
[单选题]2.牙本质龋最前沿的改变是A.牙本质脱矿B.细菌侵入C.形成透明层D.发生脂肪变性E.牙本质破坏崩解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在细菌侵入之前,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细胞膜等有机成分发生脂肪变性,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此区域为脂肪变性层。
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也可发生矿物盐晶体的沉着,形成透明层。
掌握“牙本质,牙骨质龋”知识点。
[单选题]4.关于牙本质龋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牙本质内含有机物较多,除了有无机晶体的溶解外,还存在有机基质的分解破坏B.牙本质龋是沿着牙本质小管快速进展C.防御性反应可表现为硬化牙本质的形成D.由表层至深层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E.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三角形病变,三角形的顶指向牙髓腔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一般可将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①透明层;②脱矿层;③细菌侵入层;④坏死崩解层。
掌握“牙本质,牙骨质龋”知识点。
[单选题]5.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中脂肪变性层属于哪一层结构A.死区B.透明层C.脱矿层D.细菌侵入层E.坏死崩解层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透明层:有时,在细菌侵入之前,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细胞膜等有机成分发生脂肪变性,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此区域为脂肪变性层。
龋-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复习思考题?釉质发育不全的肉眼及镜下所见是什么?牙本质发育不全症的病理变化及病因是什么?简述氟牙症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简述牙釉质发育不全与氟牙症的鉴别诊断先天性梅毒牙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名词解释融合牙结合牙双生牙畸形舌侧窝畸形舌侧尖牙中牙畸形中央尖第八章龋龋(dental caries):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牙体硬组织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崩溃,晚期形成缺损.龋的发病特点:患龋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从5-6岁左右的儿童最高12岁最低中年后升高65岁后第二个高峰第一节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龋病病因理论的研究基础龋的发生机制复杂一、化学细菌学说: 到1889年由Miller提出,寄生在牙面上的细菌作用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及糖类,产酸,使牙硬组织脱钙,牙破坏.并认为釉质内无有机物.二、蛋白溶解学说:1947年,Gottleib等人提出,细菌产生蛋白溶解酶使有机物破坏,强调硬组织中有机蛋白的分解是首先发生的,然后才是酸对无机物的破坏.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Schatz1955年提出:细菌产生蛋白溶解酶分解牙齿内有机成分,产生有螯合功能的有机酸(如枸橼酸、乳酸等),与牙中的钙盐结合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从而使牙硬组织中的无机和有机物破坏崩解形成龋。
二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60年代初,Keyes等人提出“三联因素”学说: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互相作用.(一)细菌和菌斑:未萌出的牙、无菌鼠均无龋.1细菌与龋病致龋前提:致龋菌附着牙面并产酸最重要的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变链致龋作用:a.产生葡萄糖基转移酶转化蔗糖为粘稠的葡聚糖,粘附在牙面成菌斑基质。
b.分解糖产酸,使牙脱矿.2.菌斑由细菌和菌斑基质组成的一种薄致密性膜状物构成:细菌、唾液蛋白、细胞外多糖等基质。
固体物20%,80%为水镜下三层结构: a. 基部:贴牙面,一层0.1-lμm均质性含唾液蛋白薄膜 b. 中间层:与牙面垂直的丝状菌,间有G+/-球菌呈谷穗状 c. 表层:G+/-球菌、短杆菌不规则排列,以及食物、上皮细胞菌斑三个阶段: a. 唾液薄膜的形成 b.细菌粘附和集聚 c.菌群调整和成熟.(二)食物因素一、化学成份:碳水化合物:其中蔗糖更重要.二、物理性状:粗糙/精细粘性(三)宿主的因素1.牙的位置,形态,结构牙齿排列不整,后牙深而狭窄的点隙,裂沟牙釉质发育不全等牙体结构异常2.局部及全身状况:唾液的量、粘稠度、口腔卫生、全身状况、遗传、生活习惯、环境等均可影响龋的发生必要因素:细菌与菌斑食物宿主次要因素:局部及全身状况“四联因素”学说重点: 维持局部环境低Ph的时间第二节龋的组织病理学根据病变累及的牙组织分为: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根据龋病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龋,慢性龋,静止龋一釉质龋:牙釉质龋包括:平滑面龋、窝沟龋(一)平滑面龋(smooth surface caries)常发生于牙邻面,相邻牙接触点下方进展:早期:白垩色不透明无缺损中期:色素沉着黄或棕,颊、舌侧扩展晚期:灰白色表面粗糙最终:釉质龋光镜:典型三角形病变:基底部向釉质表面,顶部向釉质牙本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