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鉴赏——五因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 C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茶叶审评标准范文一、外形:外形是第一个影响茶叶审评的要素,正常情况下,茶叶应该有完整的形状,色泽鲜艳,大小均匀。
具体而言,外形包括茶叶的长度、宽度、卷曲程度、均匀性等方面。
茶叶的外形清晰、整齐,无杂质,表明茶叶的健康和美观度,因此一般会给予较高的评分。
二、香气: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使用口腔闻香和杯中品香两种方式进行评估。
杯中品香是将茶叶注入杯中,用鼻子闻香,并从香气的浓郁度、清新度、持久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口腔闻香是通过口腔的接触来感受茶叶的香气,并从香气的纯度、层次感、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估。
茶叶的香气应该纯正、浓郁,没有任何异味,香气复杂度高且持久度较长的茶叶会得到较高的评分。
三、口感:口感是茶叶的重要评价指标,包括滋味、回甘、喉韵等方面。
滋味通常可以分为酸、甜、苦、涩、咸五种,茶叶在这些滋味中的平衡度、浓淡度以及滋味的变化程度都会影响口感的评价。
回甘指的是喝完茶后口中残留的甘甜感,高品质的茶叶应该有持久的回甘。
喉韵指的是品茗时从喉部感受到的舒适感,其柔和度和持续时间是评估茶叶口感好坏的指标之一、茶叶的口感舒适、均衡,回甘持久,喉韵柔和的茶叶得分较高。
四、汤色:汤色是指冲泡茶叶后的茶汤颜色,通常从颜色的明亮度、透明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茶叶的汤色应该明亮透亮,无混浊或悬浮物,颜色鲜艳,稳定性好的茶叶会得到较高的评分。
五、叶底:叶底是指茶叶冲泡后残留在壶中的茶叶底部。
通过观察叶底可以了解茶叶的内部结构和工艺处理方式等信息。
好的茶叶叶底应该均匀,叶质完整,有光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口感。
茶叶审评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的外形、香气、口感、汤色和叶底等方面进行评估,这些方面综合起来来评价茶叶的品质和特性。
茶叶从业人员通过遵循这些标准进行评估和比较,能够更好地判断茶叶的优劣,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茶叶产品。
七大茶类品鉴一、鉴茶“八因子”嫩度:茸毛、锋苗、白毫条索: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色泽: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净度:纯净、夹杂物香气:高低、强弱、纯正与否、持久时间滋味:浓、强、鲜、醇、苦、涩、粗、异汤色:色度、亮度、浑浊度叶底:整碎、嫩度、色泽、匀度二、干茶品鉴要领:(一)干茶外形评语(嫩度、条索、净度)细嫩:叶芽细嫩,显毫。
紧秀: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紧结:嫩度低于细紧,结实有锋苗,身骨重。
紧实:紧结重实,嫩度稍差,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已无嫩感,条索粗大,稍感轻飘。
心芽:尚未发育开展成茎叶的嫩尖,一般茸毛多而成白色。
显毫:芽叶上的白色茸毛称“白毫”芽尖多而茸毛浓密者称“显毫” 毫有金黄、银白、灰白等色。
细紧:条索细长卷紧而完整。
壮结:条索壮大而紧结。
身骨: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
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为好茶。
重实: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一般是叶厚质嫩的茶叶。
匀齐: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等相近。
光滑:形状平整,质地重实,光泽发亮。
扁平:扁直坦平。
短碎:面长条短,碎末茶多,无整齐匀称之感。
露筋: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丝筋显露。
黄头: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嫩度差,色泽露黄。
(二)干茶色泽评语墨绿:色泽深绿泛黑,匀称光滑。
绿润: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色泽绿中带灰。
铁锈色:色泽深红而暗,无光泽。
青绿:色泽绿中带青,光泽稍差。
砂绿:如蛙皮绿而油润,为优质乌龙茶的色泽。
青褐:褐中泛青。
乌润:色黑而光泽好。
枯暗: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花杂: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猪肝色:色泽红而带暗,像猪肝的颜色。
棕色:色泽棕色带红,叶质较老。
(三)七大茶类干茶外形评点:及三、茶汤香气品鉴要领(一)香气品评:1.茶汤香气品评要领:(1)最适合闻茶香的叶底温度是45℃〜55℃。
(2)闻香时的每段嗅香时间最好是2〜3秒,不易超过5秒或小于1 秒。
茶叶的评语篇一:茶滋味评语茶叶本身具有的滋味。
常用于与其他物质拼合的茶叶审评。
鲜爽:鲜美爽口,有活力。
鲜醇:鲜爽甘醇。
鲜浓:茶味新鲜浓爽。
嫩爽:茶味嫩鲜爽口。
浓爽:味浓而鲜爽。
浓醇:味浓而醇正。
浓厚:茶味浓度和强度的合称。
清爽:茶味浓淡适宜,柔和爽口。
清淡:茶味清爽柔和。
用于嫩度良好的烘青型绿茶。
柔和:滋味温和。
用于高档绿茶。
醇厚:茶味厚实纯正。
用于中、上档茶。
醇正:味道纯正厚实。
生味:因鲜叶内含物在制茶过程中转化不够而显生涩味。
多见于杀青不透的绿茶。
生涩:味道生青涩口。
夏、秋季的绿茶如杀青不匀透,或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芽种鲜叶为原料等,都会产生生涩的滋味。
浓涩:味道浓而涩口。
多用于夏、秋季生产的绿茶。
杀青不足及半生不熟的绿茶,滋味大多呈浓涩,品质较差。
粽叶味:一种似经蒸煮的粽叶所带的熟闷味。
多见于杀青时间长且加盖不透气的制品。
收敛性:茶汤人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味淡:由于水浸出物含量低,茶汤味道淡薄。
多见于粗老茶。
如用修剪枝叶制得的茶叶一般味很淡。
平淡:味淡平和,浓强度低。
苦涩:茶汤味道既苦又涩。
多见于夏、秋季制作的大叶种绿茶。
青涩:味生青,涩而不醇。
常用于杀青不透的夏、秋季绿茶。
味浓:茶汤味道浓,口感刺激性强。
多用于夏、秋季大叶种绿茶。
但味浓对绿茶而言不一定是好茶。
尤其是名优绿茶,忌滋味过浓。
乏味:茶味淡薄,缺少浓强度。
走味:茶叶失去原有的新鲜滋味。
多见于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
苦味:味苦似黄莲。
被真菌危害的病叶。
如白星病或赤星病叶片制成的茶带苦味;个别品种的茶叶滋味也具有苦味的特性,用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叶,因花青素含量高,也易出现苦味。
味鲜:味道鲜美,茶汤香味协调。
多见于高档绿茶。
熟味:茶味缺乏鲜爽感,熟闷不快。
多见于失风受潮的名优绿茶。
火味:干燥工序中锅温或烘温太高,使茶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而产生似炒熟的黄豆味。
辛涩:茶味浓涩不醇,仅具单一的薄涩刺激性。
多见于夏、秋季的下档绿茶。
酸味:含有较多氢离子的茶汤所带的味道。
六大基本茶类的评茶三要素内容及原则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茶叶的品质评定是茶叶行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评茶三要素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准。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六大基本茶类的评茶三要素内容及原则。
一、绿茶1.外形:绿茶外形应整齐匀称,色泽翠绿,叶片完整。
2.内质:绿茶内质应具有清香、鲜爽、滋味鲜醇的特点。
3.茶汤:绿茶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持久。
二、红茶1.外形:红茶外形应卷曲紧结,色泽红润,叶肉肥厚。
2.内质:红茶内质应具有鲜香、甜滑、口感醇和的特点。
3.茶汤:红茶汤色红亮,滋味浓郁醇厚,回甘持久。
三、乌龙茶1.外形:乌龙茶外形应卷曲有力,色泽翠绿,叶片厚实。
2.内质:乌龙茶内质应具有花香、果香、清甜的特点。
3.茶汤:乌龙茶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鲜爽回甘。
四、白茶1.外形:白茶外形应芽头肥大,色泽银白,叶片嫩绿。
2.内质:白茶内质应具有清新、淡雅、清香的特点。
3.茶汤:白茶汤色澄澈明亮,滋味清淡爽口。
五、黄茶1.外形:黄茶外形应卷曲整齐,色泽金黄,叶底嫩绿。
2.内质:黄茶内质应具有鲜香、鲜爽、滋味醇和的特点。
3.茶汤:黄茶汤色金黄橙亮,滋味鲜甜回甘。
六、黑茶1.外形:黑茶外形应卷曲紧结,色泽红褐,叶片肥厚。
2.内质:黑茶内质应具有陈香、陈味、陈韵的特点。
3.茶汤:黑茶汤色红浓沉稳,滋味浓厚醇和,回甘持久。
在评定各类茶叶的品质时,要根据以上三要素来进行综合评定。
外形、内质和茶汤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需要全面考量各方面因素,才能准确评定茶叶的品质。
同时,茶叶的品质也会受到生长环境、制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定茶叶品质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评定结果准确可靠。
总的来说,茶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其品质评定标准也是相对固定的。
通过评定茶叶的外形、内质和茶汤等三要素,可以全面准确地评定茶叶的品质,帮助消费者选择到高品质的茶叶。
希望大家在选购茶叶时,能够根据这些评定标准来进行选择,品尝到更加优质的茶叶,享受到纯正的茶香。
茶叶评价维度
茶叶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维度:
1. 外观:茶叶的外观包括形状、色泽和整体美观度等方面。
茶叶的形状可以有扁平、卷曲、球型等不同的形态,色泽则可以有绿色、红褐色、乌黑色等。
2. 香气: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清香、花香、果香、草香等不同类型,香气的浓郁度和持久性也是评价茶叶的重要因素。
3. 口感:口感主要指茶叶在口腔中的感受,包括滋味、甘醇度、回甜等。
茶叶的口感可以有浓厚、醇和、清爽、润滑等不同特点。
4. 汤色:茶叶冲泡后的汤色也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汤色可以有清亮、橙黄、琥珀色等,颜色的鲜艳度和透明度反映了茶叶的品质。
5. 品种与原产地:茶叶的品种和原产地也是评价茶叶的
重要参考因素。
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产地会对茶叶的气味、口感、营养成分等产生影响。
6. 冲泡耐性:茶叶的冲泡耐性指的是茶叶在多次冲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香气和口感。
优质的茶叶通常具有较好的冲泡耐性。
这些维度综合起来,可以全面评价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茶叶的类型(如绿茶、红茶、白茶等)和个人口味偏好进行相应的调整。
茶叶香气与滋味的源自通天神性茶叶香气与滋味的源自通天神性金立成茶叶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物质是茶叶中由嗅觉感知到的有香味的物质的总称。
可分为非萜烯醇类低沸点组分(VFCI)和萜烯醇类高沸点组分(VFCⅡ)。
其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所表现的香型也不同,茶叶中所含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多少,主要受茶叶的品种和制茶方式的影响。
Aromasubstancesoftea亦称“挥发性香气组分(VFC)”。
茶叶中由嗅觉感知到的有香味的物质的总称。
依化学成分可分为:非萜烯醇类低沸点组分(VFCI),包括1-戊烯-3醇、顺-2-戊烯-1-醇、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醇以及反,反-2,4-庚二烯醛等;萜烯醇类高沸点组分(VFCⅡ),包括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橙花叔醇、顺茉莉酮、雪松醇、吲哚等。
依香气类型分为:有嫩叶清爽清香型的顺-3-己烯-l-醇及其酯类;铃兰系清淡花香型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顿瑰、蔷薇系温和花香型的香叶醇,2-苯乙醇;茉莉、栀子花系甜而浓厚花香型的β-紫罗酮及其他紫罗酮系化合物,顺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栗实、干果类香型的茉莉内酯及其他内酯类、茶螺酮;、禾香型的雪松醇、4-乙烯基苯酚、愈创木酚系化合物;倍半萜烯类;加热香型的吡嗪类、吡咯类、呋喃类等等。
香气化合物的种类与数量因茶的产地、品种、施肥量、制茶方式而异。
其中品种和制茶方式有决定性的影响,如阿萨姆种茶叶与中国中、小叶种茶香型差异非常明显。
前者芳樟醇化合物的含量高,而后者香叶醇含量高。
不同的制茶方式产生不同的香气成分,如煎茶由于采取蒸青工艺,其中的含硫香气成分(如二甲硫等)含量较高,而龙井茶中芳樟醇、香叶醇、2-苯乙醇等花香型成分及吡嗪类、吡咯类焦香型成分较高。
乌龙茶则由于其特殊的制茶方式决定了其香气成分中橙花叔醇、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吲哚等花香型成分含量较高的特性。
此外,尚有诸多因素影响着茶叶的香气组分。
古树茶泡出的茶汤滋味更加香甜,韵味更深,回甘快,生津持久;主要是来源于古树茶所吸收天能多。
茶叶审评的主要指标确定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分于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净度),开汤评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评论,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1.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确定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分于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净度),开汤评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评论,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1.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半嫩度好的哈业,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2.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以及各种名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
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评比是否规格,平整光滑程度等。
3.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4.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各种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由色等。
5.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净度好的茶叶不含任何夹杂物。
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
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等。
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6.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
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
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茶叶评审的计分方法
茶叶评审是一项根据茶叶品质和口感对茶叶进行评鉴的活动。
该活动需要依据一定的计分方法进行评估和评分,以便选出优质的茶叶。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茶叶评审的计分方法。
1.外观(30分)
茶叶外观是评判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茶叶评审中,色泽、形状和干燥程度等方面都需要评估。
一般而言,评分标准如下:
色泽:10分
形状:10分
干燥程度:10分
若茶叶外观色泽鲜艳,形状规整,干燥程度适中,则可获得满分。
2.香气(30分)
茶叶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审者需要评估其香气的浓郁度和品质。
常用的评分标准如下:
香气浓郁度:15分
香气品质:15分
若茶叶香气浓郁度高,品质优质,则可获得满分。
3.滋味(30分)
茶叶滋味是茶叶品质的核心指标之一。
评估者需要品尝茶叶,评估其甜润度、苦涩度、涩鲜度等方面的表现。
常用的评分标准如下:
甜润度:15分
苦涩度:5分
涩鲜度:5分
口感细腻度:5分
若茶叶滋味甘甜丰富,苦涩涩鲜平衡,口感细腻,则可获得满分。
4.叶底(10分)
茶叶的叶底是评价茶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形态、韧度等也需要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分标准如下:
叶底形态:5分
叶底韧度:5分
若茶叶叶底形态美观,韧度好,则可获得满分。
总评分 = 外观分数 + 香气分数 + 滋味分数 + 叶底分数
茶叶评审的计分方法需要评估者认真研究茶叶品质和口感,以公正准
确地评估茶叶的质量。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介绍,了解了茶叶评审的计分方法。
茶叶的质量评估标准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也是世界上广泛饮用的饮品。
茶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口感、香气和保健效果。
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优质的茶叶,制定科学准确的质量评估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茶叶的质量评估标准以及影响茶叶质量的因素。
一、外观评估标准茶叶的外观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第一眼接触到的部分,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茶叶的外观评估主要包括外形、色泽、卷曲度等指标。
外形应该整齐匀称,无破碎、断裂等情况;色泽应清亮透明,各种茶叶有各自的特色色泽;卷曲度应适中,不过松也不过紧。
二、香气评估标准茶叶的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体现。
香气评估通常通过闻茶、品茶两个步骤进行。
闻茶时,应注意茶叶的香气强度、持久度和香气的层次感;品茶时,茶叶的香气应该醇厚、持久,并且香气与茶叶的口感相协调。
三、口感评估标准茶叶的口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于茶叶的喜好度。
口感评估主要包括茶叶的滋味、回甘、喉韵等指标。
滋味应该醇厚、协调,没有任何异味;回甘指茶汤的余味是否持久;喉韵是指茶叶在喉间的感受,应该柔和、舒适。
四、汤色评估标准茶叶的汤色评估主要是针对绿茶和红茶来说的。
绿茶的汤色应该是嫩绿欲滴,鲜艳而明亮;红茶的汤色应该是红艳鲜亮,透明度较高。
汤色的评估能够反映出茶叶的提取程度和茶叶中色素的稳定性。
五、化学成分评估标准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对茶叶的质量和功效有着重要影响。
茶叶的化学成分评估通常包括咖啡因含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等指标。
咖啡因含量和茶多酚含量是衡量茶叶滋味和保健功效的重要指标,氨基酸含量则与茶叶的鲜爽口感相关。
六、农药残留评估标准茶叶的质量与安全密不可分,地方制定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应严格执行。
农药残留评估主要是检测茶叶中农药残留物的含量是否超过规定的安全标准。
合格的茶叶应该是无农药残留或残留量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总结:茶叶的质量评估标准是确保消费者购买到优质茶叶的重要保证。
通过外观、香气、口感、汤色、化学成分和农药残留六个方面的评估,可以全面准确地判断茶叶的质量。
Word 文档1 / 1茶叶审评评语茶叶审评,按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分为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净度),茶汤评内质(香气、汤色、味道、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依据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茶叶审评一: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好饱满。
茶叶审评二: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确定外形规格,是区分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以及各种名茶都有其确定的外形特点。
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 重、空实;扁形茶评比是否规格,平整光滑程度等。
茶叶审评三: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茶叶审评四:色泽是反应茶叶外表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茶叶审评各种茶叶均有其确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茶叶审评五: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净度好的茶叶不含任何夹杂物。
茶叶审评六: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
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等。
茶叶审评香气除区分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长期性,香气高、长期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茶叶审评七: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
汤色在审评过程中转变较快,为了避开色泽的转变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
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而转变,但各类茶有其确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光明、红茶的红艳光明、乌龙茶的橙黄光明、白茶的浅黄光明等。
审评方法八因子七档
审评方法八因子七档是茶叶审评的一种方法,一般分为两大块:外形和内质。
外形审评包括条索(嫩度)、色泽、净度和整碎度;内质审评包括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
在进行茶叶审评时,审评人员会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如条索的松紧、弯直、圆扁、轻重,色泽的深浅程度以及茶叶表面的亮度等,来初步评判茶叶的品质。
此外,还会评判茶叶中夹杂物的程度,即净度,以及茶叶的匀整程度,即整碎度。
在进行内质审评时,审评人员会通过嗅觉和味觉来评判茶叶的香气、汤色和滋味,通过观察茶叶冲泡后的叶底来进一步评判茶叶的品质。
八因子七档的审评方法可以帮助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叶的品质,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茶叶品质的提升和创新。
品鉴茶叶的六大要素
1、外观:观察茶叶的形状、色泽、干湿程度等。
品质优良的茶叶
通常外形匀整、条索紧结、色泽光亮、颜色均匀一致。
同时,不同种类的茶叶也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如龙井茶的形状呈剑形,绿茶色泽翠绿,红茶则呈棕红色等。
2、香气:闻茶叶的香气,判断其品种特征、鲜度、纯度以及有无
异味等。
茶叶的香气包括花香、果香、草香等,好的茶叶香气清新持久,令人愉悦。
3、汤色:观察茶叶冲泡后的汤色,判断其品种特征、发酵程度等。
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汤色,如绿茶呈浅绿色,红茶则呈红褐色等。
同时,品质优良的茶叶汤色明亮、清澈,无沉淀和杂质。
4、味道:品尝茶叶的味道,感受其口感、鲜度、浓度以及回甘等。
茶叶的味道包括甜、苦、涩、酸等,好的茶叶口感醇厚、鲜爽,回甘甜润。
5、叶底:观察茶叶冲泡后的叶底,判断其品种特征、发酵程度等。
品质优良的茶叶叶底均匀完整、质地鲜嫩,颜色呈绿黄色或浅褐色。
6、冲泡方法:品鉴茶叶时还需要注意冲泡方法的影响。
不同的茶
叶需要采用不同的水温、时间、茶具等冲泡方法,合理的冲泡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茶叶的品质特点。
理论知识题库二: 2011 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理论考试 1、广义茶艺是指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等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狭义茶艺是指品茶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意境。即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形式。 2、1977年,台湾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提出“茶艺”这个专用词,并在1978成立了“茶艺协会”。 3、“茶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陆羽的好友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4、茶艺表演过程中解说的具体要求是: (1)声调细柔(2)节奏适度(3)内容充实精辟 (4)要尽情投入 5、六大茶类及其品质特点 茶类 发酵程度 品质特点 绿茶 不发酵茶 清汤绿叶 白茶 轻(前)发酵 微黄汤白芽 黄茶 轻(后)发醇 黄汤黄叶 乌龙 中(前)发酵 黄汤绿叶红边 红茶 重(前)发酵 红汤红叶 黑茶 重(后)发酵 汤红暗叶底褐黑 6、茶树品种分为: 大叶:乔木型,茶多酚高氨基酸低; 中叶:灌木型,茶多酚中氨基酸中; 小叶:灌木型,茶多酚低氨基酸高。 7、按茶叶初加工过程其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分为: 不发酵→轻前发酵→轻后发酵→半发酵→重前发酵→重后发酵 8、茶树品种的地理分布规律:由南至北,从大叶品种至中叶、小叶品种有规律地分布。 9、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10、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有利于形成茶艺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有利于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 11、茶艺师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热爱茶艺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传说早在神农时代,就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 13、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著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14、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按产地分为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千两茶、四川康砖茶、湖北老青茶等。 15、明代初期,明主下诏书“罢造龙团,唯芽茶以进”之后,团茶、饼茶生产被散茶全面代替。 16、清代时,六大茶类品类齐全,茶叶、茶具以及茶的冲泡方法基本和当今相似。 17、唐代陆羽精心于茶学研究,所著的《茶经》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18、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深刻地描述了饮七碗茶的七个不同层次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弧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19、宋徽宗赵佶,钟爱饮茶,对点茶法很有研究,并著有茶书《大观茶论》。 20、茶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僮约》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 21、陆羽煮茶有“三沸说”,即把煮水至沸的过程分为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并且认为煮至二沸投茶为最适宜,煮至三沸则水已过老,“不可食也”。 22、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 23、宋代制茶工艺的改革使到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升,福建建瓯北苑出产的龙凤团茶名冠天下,成为当时贡茶的主产地。 24、茶树扦插育苗属于无性繁殖,能较好地保持母株的性状和特性,而且取材方便,成本低,有利于良种的推广。 25、元代的茶具特色表现在,青花瓷茶具出现,声名鹊起。 26、进入明代,茶具有景瓷宜陶之说,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陶成为明代茶具的代表。 27、盖碗的组成,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蕴含“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哲理。 28、景德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景德镇因此而成名。 29、冲泡不同茶类要求水温不同,冲泡绿茶要求水温80℃左右;冲泡红茶要求水温90℃;冲泡乌龙茶要求水温95℃以上。 30、唐代的择水要求,陆羽《茶经》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31、清代乾隆皇帝,自认为“君不可一日无茶”,对水质自有特别研究,以斗量称轻者为优。 32、奉茶的礼节,应双手将盛有香茗的茶杯奉到客人面前,以示敬意。 33、在茶叶的冲泡程序中,茶叶的用量、泡茶水温和浸泡时间被称为泡茶三要素。 34、舌头各个部位的味蕾功能不同,舌尖最易感受甜味;舌心对鲜味、涩味最敏感;舌侧前部对咸味较敏感,后部对酸味较敏感;舌根对苦味较敏感。 35、茶叶中的主要药用成分有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类、矿物质、氨基酸等。 36、茶叶中的氨基酸的种类甚多,已发现的有25种以上,其中以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的含量较高,尤其是茶氨酸。 37、咖啡碱是茶叶中生物碱的主体,此外还含有茶叶碱和可可碱。 38、咖啡碱的药理作用有:使神经中枢兴奋,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作用;对中枢和末梢血管系统及心波有兴奋和强心作用;有利尿作用;有调节体温作用;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兴奋。 39、茶多酚的药理作用: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增强毛细血管功能;降低血糖;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杀菌、消炎;抗癌、抗突变等。 40、茶叶色素是指茶树体内的色素成分和成茶冲泡后形成茶汤的色素成分。 41、茶叶色素可分为两类: (1)脂溶性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此类色素对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均有很大影响。 (2)水溶性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黄酮类物质和花青素。此类色素决定茶汤的汤色。 42、绿茶的干茶色泽主要由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以及不同氧化程度的茶多酚所形成。 43、叶绿素a在茶叶的贮藏过程中易受光分解引至绿色消失,一部分变成脱镁叶绿素,呈黑褐色,因而贮藏不当的绿茶很快由翠绿色转变为黄褐色。 44、形成茶汤色的物质,从本质上看主要是由于茶多酚的酶性氧化和自动氧化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 45、茶黄素呈橙黄色,是决定茶汤明亮度和艳度的主要成分。 46、茶红素呈红色,是形成红茶汤色的主要物质。 47、茶汤中的刺激性滋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类(其中主要是儿茶素); 苦味物质主要是咖啡碱、花青素和茶皂素; 鲜味物质主要是氨基酸; 甜味物质主要是可溶性糖和部分氨基酸; 酸味物质主要是有机酸和部分氨基酸; 鲜爽物质主要是氨基酸、儿茶素、茶黄素和咖啡碱的络合物。 48、茶多酚与含铁物质一起会形成绿黑色物质,因此揉茶盘不宜用铁作材料。 49、炒青绿茶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种。 50、台湾高山茶原料以金萱、翠玉品种为主,其次为软枝乌龙。 51、金萱(台茶12号),无性繁殖系,由台湾茶业改良场用有性杂交方法育成,制成乌龙茶呈高雅奶香。 52、翠玉(台茶13号),无性繁殖系,由台湾茶业改良场用有性杂交方法育成,制成乌龙茶呈高雅玉兰花香。 53、绿茶中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茶叶中维生素一般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只有水溶性维生素能被吸收。 54、茶叶中茶多酚物质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类组成,其中以儿茶素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 55、碧螺春是我国名茶,产于江苏吴县洞庭东、西山,故又称洞庭碧螺春 56、西湖龙井扁平尖削挺秀,光滑匀齐,色泽翠绿或嫩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杏黄明亮,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 57、正山小种红茶,创制产于武夷山桐木关一带,为红茶的创始。 58、扁平形名优绿茶有代表性的如龙井茶、大方茶等。 59、卷曲形名优绿茶有代表性的如碧螺春、都匀毛尖等。 60、针形名优绿茶有代表性的如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等。 61、安溪铁观音的外形紧结卷曲重实,色泽砂绿油润,内质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音韵显。 62、冻顶乌龙茶的外形是半球形,色泽青绿,略带白毫,兰花香,滋味甘醇爽口。 63、供春是使紫砂壶走上艺术的第一位名家。供春之后有董翰、赵梁、元锡、时朋四人,号称“四名家”。 64、供春创作的“树瘿壶”开拓了紫砂壶的艺术世界,其后制壶名家辈出,陈鸣远创作的瓜果壶艺术精湛,传世款式有“梅干壶”“梨皮方壶”等。 65、潮汕工夫茶配有“茶房四宝”,指红泥炭炉、砂铫、孟臣罐和若琛瓯。程式讲究,影响深远,堪称中国茶道的“活化石”。 66、若琛瓯,即品茗杯,指精美的白瓷杯,潮州工夫茶茶房四宝之一,成了小杯的代名词。 67、潮汕工夫茶程式中有“刮沫淋盖”之说,其操作是用壶盖轻轻刮去泡沫,盖上,再用开水淋净盖上的泡沫。淋盖的作用还有助于为壶加温,充分逼出茶香。 68、潮汕工夫茶称斟茶为“洒茶”,“洒茶”很讲究技艺,要求将茶汤低斟到各个小茶杯中,又有“高冲低斟”之说。 69、擂茶习俗流行多个地区,在广东,擂茶习俗主要流行于客家人聚集地区。 70、擂茶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以新鲜的茶叶、生姜、花生米为主要原料一起研磨后,加沸水冲泡而成。因所用的主要是新鲜原料,所以又叫“三生汤”。 71、“三道茶”是云南白族人的饮茶习俗,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教育晚辈的人生道理。 72、按茶类的泡饮要求,茶艺形式可分杯泡绿茶茶艺、壶泡红茶茶艺、紫砂壶工夫茶艺和盖瓯工夫茶等。 73、惠孟臣是清代紫砂壶名匠,善制小壶,所制小壶十分名贵,以“孟臣罐”著称。“孟臣罐”是潮州工夫茶茶房四宝之一,成了小壶的代名词。 74、紫砂壶有许多优点,其一,泡茶不失原味;其二,茶汤不易霉馊变质;其三,耐热性好,冷壶注入沸水不裂,还可文火顿烧;其四,传热缓慢,泡茶提携不烫手;其五,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 75、时大彬制作的“六合一家”壶,可分为底、盖、前、后、左、右六片,合作一起后注入茶水,茶水丝毫不漏。 76、瓷茶具所用材质熔点高,烧成温度达1200℃以上,致密度高,几乎不吸水,故用于泡茶不会吸异味和茶味,适合一具泡多种茶类。 77、不同茶类香型各异,绿茶香气一般为绿豆香、板栗香、烘烤香或清香型;红茶香气呈甜香型;乌龙茶香气有花果香型。 78、白茶的品质特征,外形毫心肥壮,叶张肥嫩,叶态伸展,叶缘垂卷,芽叶连枝,毫色银白,叶色灰绿或铁青色。内质汤色杏黄明亮,毫香显,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79、滇红的品质特征,外形肥壮重实,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有特殊的地域香,类似桂圆香或焦糖香,滋味鲜浓醇,收敛性强,汤色红艳,叶底肥厚红亮。 80、包种茶是乌龙茶类中发酵最轻的茶类,呈条形,色泽深翠绿,带有灰霜点;汤色蜜绿,香气有浓郁的兰花清香,滋味醇滑甘润,叶底翠绿。 81、茶叶中的维生素含量在不同茶类中有明显差异,绿茶中含量多于乌龙茶,乌龙茶中含量又明显多于红茶和黑茶。 82、我国生产的绿茶主要以炒青和烘青为主。烘青主要作为窨制花茶的茶坯。晒青主要作为普洱茶及紧压茶的原料。 83、凤凰单丛的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紧结壮直,茶色褐润,匀整,净;香气花香清高;汤色金黄清澈;滋味浓醇回甘,显‘山韵’;叶底柔软,淡黄红边。 84、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优茗的总称,典型代表有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又称四大名枞。具‘岩骨花香’,显“岩韵”。 85、君山银针原产岳阳市洞庭湖君山,为历史名茶。冲泡时,芽基重心向下,游移上下,所谓‘三起三落’者,最后竖立底,似春笋竞发。这种现象,是君山银针的一大特色。 86、宋代的点茶技艺源于茶品质竞赛的“斗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文人雅士,无不热衷,并提升成为“茶百戏”和“分茶术”两项富有情趣的艺术。 87、宋代点茶的技艺特点:一是注重艺术形式,如宋徽宗提出,击拂要“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二是强调技艺水平,如茶百戏要求“使汤纹山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鸟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 88、中国茶德 由庄晚芳教授提出,概括为“廉、美、和、敬”四字: “廉”提倡推行清廉,勤俭育德; “美”,指茗品为美,共闻清香,共尝美味,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和”要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要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89、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和、敬、清、寂”四个字。 90、泡茶对水温有较高要求,古人认为,沸腾过久的水已“过老”,未沸腾的水 “过嫩”,
茶叶评价指标体系茶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之一,对于许多人来说,品评一款好茶的质量,不仅是品味,更是一门学问。
茶叶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茶叶质量进行系统评估和辨识的方法和标准。
以下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茶叶评价指标体系:1.外观特征:茶叶的外观特征包括干茶、汤色、底盘和叶底。
茶叶的外观整体性、形状、大小、颜色和质地等,是判断茶叶质量的第一步。
2.香气:茶叶的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香气应该纯正、持久、醇厚。
不同种类茶叶的香气有所不同,如绿茶有鲜香、花香或独特的炒香味等。
3.口感:口感是指茶叶入口后的感受,包括滋味、滑爽度、回甘和口感持久度等。
好的茶叶应该有浓醇的滋味,柔和的滑爽度,持久的回甘和长久的口感。
4.回甘:回甘是指茶叶品饮后,余香仍然在口腔中久久不散的感观。
回甘是茶叶的品质极高的象征,多数优质茶叶都具备明显的回甘性。
5.茶汤色:茶汤色是指茶叶冲泡后的溶液颜色,直接反映了茶叶中的物质成分、香气等。
不同类别的茶叶有不同的汤色标准,如绿茶应清澈明亮,红茶应橙红鲜亮等。
6.叶底特征:叶底是指茶叶在冲泡完后展示的叶片特征。
优质茶叶的叶底扁平、匀齐,叶片完整,颜色鲜绿或鲜红,叶脉红线明显。
7.茶树品种:不同的茶树品种对茶叶口感、香气等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如龙井茶的"炒豆香",铁观音的"桂花香"等。
8.生长环境:茶叶的生长环境影响茶叶的气候、土壤和水源等。
生长环境的不同会影响茶叶的滋味、香气和色泽等。
9.加工工艺:茶叶的加工工艺对茶叶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如龙井茶的杀青工艺、铁观音的揉捻工艺等。
10.产地:不同产地的茶叶因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口感、香气、品质等。
11.打破浸泡:茶叶的打破浸泡是指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和泡茶量等因素。
正确的冲泡时间和温度可以更好地展现茶叶的品质。
12.茶叶遗留物:茶叶遗留物是指茶叶中的杂质、脱毛末和刺激性物质等。
茶叶遗留物应该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不能超过安全限度。
茶叶评审八因子案例咱就说有这么一次茶叶评审啊,那可真是一场“茶叶界的选秀”。
一、外形(条索、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1. 条索。
就拿一款乌龙茶来说吧。
有个参赛的乌龙茶,那条索可讲究了。
好的条索啊,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列队。
这个乌龙茶的条索紧结、弯曲,像个小螺丝钉似的,一圈一圈的,这就说明它在制作过程中揉捻得比较到位。
可对比的另外一款呢,条索就比较松散,看起来就像刚打完败仗的散兵游勇,这在条索这个因子上就差了些。
2. 嫩度。
再看绿茶。
有个龙井样品,嫩度特别好。
你看那茶叶啊,芽头肥壮,还带着很多嫩嫩的小叶片,就像小娃娃的手,肉嘟嘟的。
这嫩度好的茶叶,在口感上往往也会比较鲜爽。
相反,有个不知名的绿茶,芽叶看着就有点粗老,感觉像个历经沧桑的大叔的手,干巴巴的,嫩度明显不足,在评审中这一项分数就不高喽。
3. 色泽。
红茶的色泽很关键呢。
有一款正山小种,它的色泽乌黑油润,就像黑色的宝石一样泛着光泽,这种色泽说明它的发酵和干燥过程都把控得很好。
而另外一款所谓的“红茶”,色泽却有点发暗,还夹杂着一些红褐不匀的颜色,就像一个没化好妆的小丑,花里胡哨还不好看,在色泽这个环节就丢分啦。
4. 整碎。
我记得评审过一款白茶。
其中一个样品的茶叶很完整,叶片都是整片的,芽叶连枝,就像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和美美。
可另一个白茶样品呢,碎末特别多,感觉像是被打散的家庭,七零八落的。
整碎程度好的那个白茶在这一因子上自然就更胜一筹。
5. 净度。
这净度啊,就好比是茶叶里的“纯洁度”。
有个普洱茶饼,打开一看,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杂质,什么茶梗啊、黄片啊都很少。
这就像一个单纯的好孩子,让人看着就舒服。
可是有个别的普洱茶,里面夹杂着不少杂质,茶梗横七竖八的,就像调皮捣蛋的小鬼在里面捣乱,净度差,在评审的时候就会被扣分。
二、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1. 香气。
评审茉莉花茶的时候,有一款那香气真是绝了。
一打开审评杯,就像走进了一个茉莉花的花园,香气浓郁、鲜灵,花香和茶香完美融合,就像一对配合默契的舞蹈搭档。
茶叶鉴赏——五因子
西湖龙井
外形:扁平挺直似碗钉,匀齐光滑,翠绿微带黄光,润
汤色:嫩绿、清澈明亮
香气:清醇持久
滋味:鲜醇
叶底:嫩匀成朵
碧螺春
吓煞人香”
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外形:纤细多毫、卷曲呈螺,白毫特显,银绿隐翠
汤色:嫩绿、清澈
香气:清香持久,带花果香滋味鲜醇
叶底:嫩匀明亮
庐山云雾
外形:紧结、青翠多毫
汤色:嫩绿明亮
香气:清高持久
滋味:醇厚
叶底:嫩绿匀齐
永川秀芽
外形:条索紧直细秀,翠绿鲜润
汤色:汤清碧绿
香气:鲜嫩浓郁
滋味:鲜醇回甘
叶底:嫩绿明亮
祁红
外形:形条索紧细秀长,略带弯曲,金黄芽毫显露,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为棕红色汤色:红艳润泽
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
滋味:浓醇而不涩
叶底:鲜红明亮
滇红
外形:条索雄壮、肥硕紧结、金毫显露、色泽乌润
汤色:艳亮、红浓透明
香气:鲜郁高长
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回味甘洌。
叶底:红匀嫩亮
正山小种红茶
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较油润
汤色:红浓清澈
香气:高长带松烟香
滋味:醇厚甘爽,带有桂圆汤味
叶底:深红、叶片张开整齐,摸起来感觉比较的柔软,颜色古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