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 格式:ppt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56
中医关于“不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可行多导睡眠图、脑电图等检查。
如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延长超过30分钟;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短于6.5小时/夜;测定觉醒时间增多,超过30分钟/夜等。
二、鉴别诊断
1.一过性失眠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可因一时性情志不舒、居住环境改变,或因饮用浓茶、咖啡和服用药物等引起。
一般有明显诱因,且病程不长。
一过性失眠不属病态,一般不需任何治疗,可通过身体自然调节而复常
2.生理性少寐
多见于老年人,虽少寐早醒,但无明显痛苦或不适,属生理现象。
中医关于“不寐”的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不寐首先应辨虚实。
1.本病轻者仅有少眠或不眠,病程短,以实证为主。
重者则彻夜不眠,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多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实证多为邪热扰心,心神不安。
如心烦易怒,不寐多梦,兼见口苦咽干,便秘赤,为肝火扰心;如不寐头重,痰多胸闷,为痰热心。
2.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虽能入睡,但睡间易醒,醒后不易再睡,兼见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属心脾两虚;如心烦失眠,不易入睡,兼见心悸,五心烦热潮热,多属心肾不交;如入睡后容易惊醒,平时善惊,多为心胆气虚。
二、辨受病脏腑
1.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若兼急躁易怒,多为肝火内扰。
2.若有不思饮食、腹胀、便溏、面色少华,多为脾虚不运。
3.若有腰酸、心烦、心悸、头晕健忘,多为肾阴虚,心肾不交。
4.若有嗳腐吞酸,多为胃气不和;若有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
中医不寐名词解释
中医不寐是指人在夜间无法入睡或入睡后容易醒来,并且睡眠质量差的病症。
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寐常见于肝郁、心火亢盛、脾虚湿困等情况。
具体病因病机包括情志不宁、营卫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中医对不寐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草药、冥想等。
其中,常用的中药治疗包括平肝息风、养心安神、健脾化湿等方剂。
药物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改善生活习惯,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等,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鼓励患者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和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态,以促进睡眠的质量和恢复。
中医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一、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
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过程中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称不寐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是由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
《素问·逆调论》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后世影响较大。
《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难经·四十六难》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论述了老人不寐的病机:“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阴虚火旺之不寐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开创辨证论治不寐的先河。
3.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心神不安而出现不寐。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谓:“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不寐的病因有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五种。
5.戴思恭《证治要诀》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提示不寐病因与阳虚有关。
6.秦景明《症因脉治》详述了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不得卧的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寐,即现代医学中的失眠,是指无法获得充分、满意的睡眠,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不寐的辨证论治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的不寐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上应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的不寐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如柴胡、郁金、黄芩、栀子、龙骨、牡蛎等。
3.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不寐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上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
4. 痰热内扰型痰热内扰型的不寐患者,多见入睡困难、胸闷痰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的方剂有温胆汤、清心化痰汤等,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等。
5.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胃不和则卧不安型的不寐患者,表现为饮食不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上应调和胃气、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平胃散等,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枳壳等。
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重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不寐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寐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不寐,中医称为失眠,其诊断和分型标准如下:
1.诊断标准:
●主症: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或睡眠不足。
●蒹症:多梦、早醒,或梦醒杂集,或睡眠不实,或睡眠中易醒、噩梦频频。
●病程:一般超过1个月。
●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安静,无强光剌激,无噪音干扰。
2.分型标准:
●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食少纳呆,面色菱黄。
●心火亢盛证:烦躁不安,睡后易醒,心悸。
五心烦热,口舌生疮。
●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宁,睡眠不实、做噩梦、胸闷痞满、痰多。
●肝火扰心证:情绪急躁易怒、难以入睡、面红目赤口苦。
●心肾不交证:心烦、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男子遗精。
●心胆气虚证:易惊醒、胆怯心悸、气短自汗。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
制定:审核:批准:。
中医治疗不寐的心得
中医治疗不寐的心得是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不寐的病因主要有肝气郁结、心火亢盛、气血不足等。
1. 肝郁型不寐:建议通过调理肝气来缓解睡眠问题。
可以选择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紧张情绪;调整饮食结构,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果;每天按摩足三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肝气郁结。
2. 心火亢盛型不寐:建议对心火进行平复。
可以选择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听音乐、阅读等;避免情绪激动、过于兴奋或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3. 气血不足型不寐:建议通过补充气血来改善睡眠问题。
可以喝一些养血的汤药,如当归、黄芪、山药等;增加一些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黑芝麻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可以在睡前进行放松的运动,如瑜伽、静态舒展等。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不寐要依据具体病因辨证施治,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调理,包括调整饮食、锻炼、改善生活习惯等。
同时,身心放松、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