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章 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人卫4版医学伦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5.70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一章绪论【1】道德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调节人类与各方面之间的利害选择,并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活动现象、关系现象、意识现象的总和。
构成要素为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
【2】伦理学(ethics)是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或科学【3】医德(medical morality)是指医学实践或医学领域中特殊的道德。
她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健康利益的产物和反映,是医者以善恶为尺度,认识和调节医方与患方,医方与医方,医方与社会和生态之间利益关系的所有医德活动现象、医德关系现象、医德意识现象的总和。
【4】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
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5】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 医患之间道德现象2 国际之间道德现象3 医社之间道德现象4 医学科研道德现象5 生命道德现象【6】结合医学伦理素质与临床决策的关系,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伦理学在现实中,医学决策不仅需要专业,还是极其复杂的思想、法律、伦理等人文或文化的决策。
医学本性和现代服务特点都决定了医学伦理素质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而医学伦理素质又并非医学人才生而固有的,仅靠经验积累也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在养成医学伦理素质的过程中,学习医学伦理学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章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1】中外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各个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3】各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文献是什么?中国古代医德思想:(1)萌芽期一些先进者试图用自然的方式研究健康和疾病问题神农尝百草(2)形成时期此时思想家们侧重于人性、自然方面的探讨,为医学伦理思想注入了活力《黄帝内经》;儒家称医术为仁术(3)发展时期此时医生社会地位较低,但是医学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思考与探讨:实践中的医学能否及如何使求真与扬善得到合理兼顾?第一节医学与伦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黄帝内经》一、医学的伦理属性含义:医学(medicine)揭示疾病、健康及二者相互转化规律,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强人类健康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
二、医学的伦理保障伦理是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伦理支持:伦理为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合理辩护。
伦理调控:即伦理为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和必要规制。
三、医学与伦理的同一第二节道德与伦理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一、道德与伦理道德侧重于反映人们求善的个人实践,而伦理则侧重于反映人们求善的社会理念。
道德用于描述与个人实践相联系的客观现象,伦理用于描述与社会理性相联系的客观规律。
二、道德与伦理学(一)道德概述1.概念:人类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利害选择,并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活动现象、关系现象、意识现象(个人心理与社会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构成要素道德活动道德关系道德意识3.道德的固有本质4.道德的主要特征阶级性与全民性相统一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统一自律性与他律性相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协调性与进取性相统一5.道德的基本类型婚姻家庭道德原始社会道德社会公德奴隶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环境(生态)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社会道德6.道德的基本功能认识教育调节(二)伦理学概述1.伦理学的概念伦理学(Ethics)是指专门、完全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体系,即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或科学。
2.伦理学的类型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 Ethics)元伦理学(Meta-ethics)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第三节医德与医学伦理学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2.熟悉伦理学的含义、职业道德的含义与基本原则、医学道德的特殊意义。
3.了解道德含义、医学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伦理学与职业道德一、伦理学(一)伦理学的历史演变1.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西方伦理学一代先河。
3.亚里士多德以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欧各国日益发展起来。
4.中国在公元前5世纪至2世纪,就已经有了“人伦”“道德”等概念。
5.中国在秦汉之际,形成了“伦理”这一概念,但一直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6.在我国,伦理学作为科学,尚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只有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伦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
(二)伦理学的涵义1.伦理的含义伦理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的道理与规则。
2.伦理学的含义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亦称道德哲学。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3.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和伦理一般是相通的,通常也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严格意义上区分,两者有所不同。
“道德”一般侧重于实践,是个人依据社会所接受的标准而推行的行为。
而“伦理”侧重于理论,是以哲学的理论来说明社会标准。
(三)伦理学的体系结构1.道德的基本理论2.规范体系3.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二、道德与职业道德(一)道德概述1.道德含义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
2.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3.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善—有利于他人、社会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恶—有害于他人、社会的行为就是非道德的。
道德评价的方式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全国高等学校第八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医学伦理学》(第4版)文献选摘第一章绪论[1]孙福川.论医德智慧[J].医学与哲学,1997,18(7):383-385.[2]杨同位,封展旗论医学道德的三种研究视角[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6):9-10.[3]孙慕义.二十一世纪的医学道德文化:爱,公正与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2):36-38.[4]丛亚丽.医学伦理学概念之探究[J].医学与哲学,1997,18(12):637-640.[5]郑文清.论医学伦理学的定位问题[J].医学与哲学,1999,20(8):50-51.[6]杜治政.医学伦理学魂归何处——医学伦理学30年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1-4,23.第二章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1]张大庆,程之范.医乃仁术:中国医学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J].医学与哲学,1999,20(6):39-41.[2]Edmund D. Pellegrino.医学伦理学的演变[J].娄长春,译.医学与哲学,1995,16(4):174-177.[3]张大庆.中西医学伦理学史比较研究概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4):26-28.[4]邱仁宗.生命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思想基础[J].医学与哲学,1989(1):2-5.[5]石大璞.生命伦理学与传统医学伦理学[J].世界科学,1987(3):57.[6]边林.医学伦理学:形而上学承诺与从现实问题出发——从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的历史进路谈其未来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1-5,28.[7]杜治政.文化多元与全球化境遇中的生命伦理学[J].科学文化评论,2008,5(4):45-61.第三章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1]伍天章,刘俊荣,孔志学.生命道德的理论支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3):18-19.[2]王晓敏,李军.QALYs的伦理意蕴和道德难题[J].伦理学研究,2011(1):81-83.[3]孙慕义,刘剑,论医学公正[J].医学与哲学,2004,25(6):7-9.[4]杜治政.医学伦理学的义务、价值与公益[J].医学与哲学,1986,7(9):3-7,20.[5]邱仁宗.医生的义务与病人的权利[J].医学与哲学,1987,8(7):27-28.[6]杜治政.医学伦理学面临的选择: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9(3):17-21,72.[7].邱仁宗.美德在医学伦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美国哲学与医学丛书第17卷《美德和医学:对医学性质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1986,7(6):56-57.第四章医德基本原则与准则[1]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宣言[J].医学与哲学,1989,10(6):1.[2]杜治政.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的原则不能变——医学伦理学30年的回顾与思考之一[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14-17.[3]孙福川.论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的解构与重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70-72.[4]孙慕义.生命伦理学的学科框架、原则及相关问题之我见[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6-9,31.[5]李建会.生命伦理学的难题及其解决的基本原则[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5-8.[6]Clouser K D, Gert D.对原则主义的批判[J].中外医学哲学,1995(2):11-30.第五章医德基本范畴[1]尹梅,孙福川.重构我国医德规范体系论要[J].医学与哲学,2004,25(6):49-50.[2]杜治政.功利、荣誉和医生的价值目标[J].医院管理,1982(12):48-51.[3]陈飞.耻感:一条重要的医学伦理学底线[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108-109,114.[4]孙福川.现实中的医德权利冲突及化解对策[J].医学与哲学,1997,18(10):553-554.[5]ABIM基金,ACP-ASIM基金,欧洲内科学联盟.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29-31.[6]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第六章医患关系伦理[1]许志伟.医患关系的本质:医生的专业视角及其伦理意蕴[J].医学与哲学,2005,26(2):5-8.[2]尹秀云.从历史演变看医患关系恶化的症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54-59.[3]Robert M. Veatch. Models for Ethical Medicine in a Revolutionary Age[J]. The Hastings Center Report, 1972,2(3):5-7.[4]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系,天津医科大学社会人文医学系,等.关于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若干问题的评估意见[J].医学与哲学,2004,25(9):1-4.[5]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冲突[J].医学与哲学,2002,23(11):4-8,12.[6]孙福川,张英涛,吴雪松.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合理重构——论我国转型期医患利益的调解与平衡[J].医学与哲学,2005,26(2):12-15.第七章预防医学伦理学[1]吴宜文.预防医学伦理道德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2(5):50-51.[2]邱仁宗.公共卫生伦理学刍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1):4-9.[3]马强.公共卫生的责任主体缺位是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产生的根源[J].医学与哲学,2005,26(9):22-27.[4]肖巍.关于公共健康伦理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5):57-62.[5]邱仁宗.SARS在我国流行提出的伦理和政策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6):1-5.[6]Peter A. Singer, Solomon R. Benatar, Mark Bemstein, et al.伦理学与SARS:多伦多的教训[J].肖月,译.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4):243-246.第八章临床常规诊治伦理[1]Edmund D. Pellegrino, Mark Siegler, Peter A. Singer. 临床伦理学的未来方向[J].陈仁彪,译.医学与哲学,2003,24(5):32-35.[2]施卫星.对临床伦理原则若干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1997,18(3):116-118.[3]杜治政.过度医疗、适度医疗与诊疗最优化[J].医学与哲学,2005,26(7):1-4,16.[4]履行知情同意原则的指导意见[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0):2-6.[5]美国急诊医师协会.美国急诊医师的道德规范(上)[J].医学与哲学,2012,33(7A):80-封三.[6]美国急诊医师协会.美国急诊医师的道德规范(下)[J].医学与哲学,2012,33(8A):78-80.第九章临床典型问题伦理[1]马玲娜,尹梅.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权利问题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9):61-63.[2]梁红娟,金霞.从北大医院事件谈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伦理冲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75-77.[3]刘俊荣.防御性医疗的成因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8):493-496.[4]王锦帆.关于我国医患沟通内涵与目的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27-29.[5]张岩,魏来临,赵延英.谈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性交流技巧对医患沟通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5,26(1):48-49.[6]王彧,尹梅.如何告知坏消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1):68-70.第十章生殖伦理[1]罗宾·马拉特兹·赫尼格.生殖的新道德原则[J]李义庭,应一,译.医学与哲学,1990,11(9):45[2]许志伟.自由、自主、生育权与处境论(上)[J].医学与哲学,2000,21(3):23-25.[3] 许志伟.自由、自主、生育权与处境论(上)[J].医学与哲学,2000,21(4):45-47.[4]冯泽永.生育伦理与人口控制社会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7):36-38.[5]阮芳赋.优生学的性质和学科体系[J].医学与哲学,1982(7):14-16,48.[6]王延光.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与论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1):15-18.[7]李利君,卢光琇.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调控规范化建设的重大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特征刍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5(12):40-41,70.第十一章器官移植伦理[1]Nicholas A. Halasz.医学和伦理学:怎样分配移植器官[J].娄长春,译.医学与哲学,1992,13(8):48-50.[2]马先松.器官移植的效用与公平问题[J].医学与哲学,1999,20(3):25-27.[3]朱伟.反对活体器官移植的伦理论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7-10.[4]邱仁宗.利用死刑犯处决后的器官移植在伦理学上能否得到辩护[J].医学与哲学,1999,20(3):22-25.[5]马先松.关于《器官移植伦理原则》若干问题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1999,12(2):41-45.[6]曹永福,张晓芬,王云岭.对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伦理审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1):31-33.第十二章死亡伦理[1]陶功定.试论死亡的本质及死亡的态度[J].医学与哲学,1996,17(5):228-231.[2]何兆雄.艰难的安乐死[J].医学与哲学,2005,26(8):22-25.[3]翟晓梅.荷兰的安乐死合法之路[J].生命世界,2008(11):68-73.[4]尹秀云.文化冲突与价值碰撞:安乐死问题根源探究——兼及反思国内安乐死问题之讨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4):20-22.[5]孟宪武.临终关怀的道德评价[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1(2):25-28,32.[6]李义庭,刘芳,付丽.以人为本,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2):39-40.第十三章医学科研伦理[1]邱世昌.关于人体实验的道德实质及其伦理原则[J].医学与哲学,1986,7(10):20-23.[2]杜治政.生物医学人体受试者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2001,22(12):25-28.[3]聂精保,土屋贵志,李伦.侵华日军的人体实验及其对当代医学伦理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2005,26(6):35-38.[4]谢蜀生.科学不断行为是科学的一种本质特性[J].医学与哲学,2012,33(5A):1-4,9.[5]白晶.动物实验“3R”原则的伦理论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5):48-50.[6]胡庆澧,沈铭贤.努力提高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质量[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5):2-5.[7]翟晓梅,邱仁宗.如何评价和改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3-5,26.第十四章前沿医学技术伦理[1]方福德.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J].医学与哲学,1990,11(2):20-22.[2]杨焕明.个体基因组学——生物医学的新时代、生命伦理的新挑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1-4,37.[3]H. Tristram Engelhardt.道德冲突世界中的生命伦理学:基本争论及干细胞辩论的要点[J].赵明杰,译.医学与哲学,2002,23(10):1-5.[4]许志伟.人类干细胞之伦理原则与监管政策(上)[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2):1-5.[5]许志伟.人类干细胞之伦理原则与监管政策(下)[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20-23.[6]李瑞全.生殖性复制与医疗性复制之伦理区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2):5-8.[7]甘绍平.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J].中国社会科学,2003(4):55-65.[8]HUGO伦理委员会.HUGO伦理委员会关于克隆的声明[J].邱仁宗,译.医学与哲学,1999,20(8):41-42.第十五章医学伦理素质养成实践[1]姜维茂.试论医德他律[J].医学与哲学,1992,13(11):22-24.[2]谢志青.提高医务人员医德素质的基本路径——自律与他律[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4):58-59.[3]张峰.医生职业道德自律内驱力的形成机制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4):113-115.[4]高明俊.略论医德修养境界[J].医学与哲学,1982,3(8):20-21.[5]陈竺.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在医改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医德修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15-416.(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编辑部杨阳搜集并整理)。